金融创新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docx
《金融创新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创新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docx(7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现代金融监管变革趋势研究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系侯成晓摘要: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金融创新浪潮席卷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引 发了金融业的一场革命。目前,这股创新浪潮仍旧持续着,并且有加速的趋势。 金融创新从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三个方面,深刻地改变 了金融市场的结构,而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又对传统的金融监管理念、监管方式 和监管内容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促进了金融监管自身的创新,以适应变化了 的金融市场结构。放宽管制,鼓励创新,同时加强监管(再监管)是金融监管对这一挑战的反 映。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沿着创新放松管制再创新再放松管制这样 的循环轨迹演进,体现了二者的
2、“博弈”过程。而金融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无 疑为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在更广、更深层面上的展开“博弈”提供了舞台。金融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金融创新浪潮引发了经济学界和金融监 管部门对如下问题的思考:现代金融监管变革的趋势是由金融创新所导致的金融 市场结构的变迁决定的吗?如果是,那么推动金融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何处?金融 监管应如何面对金融创新的挑战?诚然,隐含于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错综复 杂的关系可能是我们无法完全把握的,但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 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金融监管的实践提供逻辑推理上的参考,并为 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高效、稳健运行提供思路上的借鉴。关键词:金融监管
3、;金融创新;挑战;博弈现代金融监管变革趋势研究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而银行与 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信贷配给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Stiglitz, Weiss, 1981) o这二者都会导致金融市场失灵。此外,信息不对称还会导致金融 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增加市场参与者的信息成本,造成金融市场效率低下 (Grossman, Stiglitz, 1976)。由于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Spierings, 1990; Stiglitz, 1993),因此由政府对金融中介进行监管具有成本优势,并且能够有 效地解决信息的供给不足问题。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
4、府监管作为一种减低或消除同市场失灵相联系的代 价的手段,就有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这成为“社会利益论” (The Public Interest Theory, PIT)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政府监管通常发生在市场失灵的领域,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提高公共福利。“社会利益论”说明了监管是基 于公众的需求,但没有解决如何设计监管机制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同时大量的监 管事实与“社会利益论”的论述不符,正如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Posner, 1974)所言:“经过大约15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经济学家得出的结论是:监 管与外部效应的存在、自由垄断市场结构不是正相关。”由于“社会利益论”解释
5、力的不足,在实证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提出了 “捕获论” (Capture Theory, CT),该理论认为监管是适应产业部门需求的供 给而不是公众需求的供给,监管部门常常被产业部门“捕获”,为其控制和利用, 监管提高的不是社会公众的利益,而是被监管产业的利益。由于“捕获论”与监 管的实际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它比“社会利益论”更有说服力。但它难以解释 许多产业先前被管制,后又放松的事实。“经济监管论”(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 ETR)为上述问题提供 了有力的解释。乔治J.斯蒂格勒的论文经济管制论奠定了 “经济监管论” 的基础。”斯蒂格勒的分析有两个前提:一
6、是国家是强制权的基本源泉,利益集 团确信国家运用强制权能使该集团的处境得到改善;二是当局选择使效用最大化 的行为是理智的。这两个前提导致一个假设,即监管的供给是为了满足利益集团 收入最大化的需求。监管是利益集团为增加自身收入,通过国家权力从社会其他10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团体手中重新分配财富的途径。” 4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假设与合乎逻辑的 推理,斯蒂格勒预测了哪些部门将被监管,以及监管将采取何种形式。以上的分析说明,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金融市场失灵是政府实行金融监管 的主要经济原因,而利益集团和政府监管当局在监管行为上的博弈,为理解金融 监管行为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下面我们将在对金融监管研究
7、简单回顾的基础上, 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解决了 “为什么要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这一问题后,我们将在对金融监管相 关研究进行简单回顾的基础上,依据最新的监管发展态势,提出金融监管理论分 析框架,以解决“怎样进行监管”这一问题。1、金融监管相关研究的简单回顾金融监管理论传统上可划分为结构监管理论和行为监管理论,两者都着重最 优监管规则设计的规范研究。从80年代起,国外金融监管理论研究逐渐升温。进 入90年代,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在金融监管理论研究方面的 广泛运用,金融监管的实证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建立了包括监管者竞争理论、 不完全合约监管理论、监管
8、成本一收益分析、公共选择监管理论在内的金融监管理 论体系(Eichberger等,1997;弗雷克斯等,2000)0在国内,秦宛顺等(1999年)运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和林海(2000年)运用合约理论对中国金融 监管机制作了有益的探索5,郑超愚等(2000年)初步构造了不确定条件下同时 涵盖外部性、非对称信息以及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目标不一致性因素的一般性金融 监管理论模型,在创建金融监管机制实证分析理论框架的方面作了初步尝试。4转引自周道许著,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P80 o5本节参考了郑超愚、蔡浩仪、徐忠,外部性、不确定性、非对称信息与金融监管(经济研
9、究, 2000年第二期)的有关论述。现代金融监管变革趋势研究2、理论分析框架的提出我们的分析建立在对人的行为的以下假定的基础上6: (1)动机的双重性。一 方面人们追求财富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们往往在两 者之间进行权衡以寻求最佳均衡点。(2)有限理性。由于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人 对环境的计算能力与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们不可能无所不知。(3)机会主 义行为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这些假定将为我们展开对金融监管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分析前提。我们的注意力将主要集中在银行的监管上,因为它是金融监管的核心。偶尔我 们也会提及证券与保险业的监
10、管。完整的金融监管体系一般由以下几个层次构成: 第一个层次,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组织制度、业务部门风险控制的分 工与制约制度、授权与审批制度、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电子化风险控制;第二 个层次,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督控制制度。主要包括金融业同业公会的自律制度、 社会监督控制制度、政府金融监管制度、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国际监管;第三个层 次,金融机构风险与危机的防范与化解制度,包括最低资本要求、存款保险制度 及问题银行的救助制度。本文研究的着重点在第二个层次一一外部监督控制制度 中的政府金融监管制度,并认为政府金融监管机构能够对其它监管制度与层次施 加决定性影响。我想,这种安排不会影响我们对现代金
11、融监管变革趋势的把握。对金融监管理论基础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有必要由国家机关来处理银行业 的稳健问题,但对于由谁来处理和如何处理这类问题,却有不同的看法。对于由谁来处理银行业的稳健问题,目前有两种作法,一是由中央银行本身 来负责银行的监管,另一种做法是由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来负责金融监管。以中 央银行还是由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来负责银行的监管,基本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 的考虑:一方面,由同一个机构(如中央银行)既作为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 同时又考虑银行业的稳健问题,可以实现人才、信息等资源的共享,提高监管效 率;但另一方面,负责货币政策的机构(以物价稳定为目标)又要考虑利率变化 对银行业的影响(以实
12、现银行业的稳健),这里面就有角色和利害冲突。经济理 论研究没有显示出这两种做法中哪一种有明显的优势。各国的金融监管的实践也6这些假定取自新制度经济学派,具体内容可参考卢现祥著,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6年2月第一版;马涛编著,经济思想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12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明这两种作法在某种程度上的混合使用是普遍的现象。例如在法国,监管的责 任是银行委员会的,但它同法兰西银行是有密切联系的;在德国,监督的责任由 一些独特的机构来负责,但监督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使用了联邦银行的工作人 员和资源。目前,英国已将其金融监管职能从英格兰银行中分离了出来
13、,成立了 专门的金融监管部门以负责金融监管,但其效果还有待观察。如何处理银行业的稳健问题涉及道德风险问题,即会在某种程度上对银行家 和存款者的风险决策行为产生影响。银行业的稳健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参与在 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但这种参与可能扭曲私人的积极性,增加银行业的脆弱性。如 果银行经理知道,一旦银行的流动性出现了问题,中央银行就会干预,他就可能 进行高风险组合投资。同样,如果存款者知道他们的存款即便在银行发生倒闭时 仍不会遭受损失,那他们在存款时就不会关心所选银行的经营风险问题。因此如 何立足于本国的实际,设计政府参与的原则和方式,并把政府干预可能引起的 道德风险减小到最低水平,便成为解决
14、这一两难局面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一两难的局面,马努埃尔癸田7提出了银行业稳健的三根支柱法8, 即审慎标准、内部控制和市场纪律。这个框架反映了这样的思考:仅仅政府监督 不可能满足由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金融业快速变化所产 生的要求;因此政府监督还必须有内部管理和外部金融纪律作为补充。把内部管 理考虑在内,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银行本身最有能力管理好它们的投资组合,并 采取恰当的管理策略。对市场约束的推崇,反映了这样一种观点:如果没有自由 竞争的市场以及在竞争市场上企业失败所带来的惩罚,银行业主、经理人员和顾 客就没有做出合乎理性的金融决策的压力,道德风险效应就会蔓延开来,慢慢地 侵蚀
15、掉银行业的稳健。癸田的思考无疑是富有实践指导性的,后来各国的金融监 管的实践也基本反映了这一思路。除此之外,在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加快的时代 背景下,金融监管的跨国界和跨部门的协调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尤其是金 融监管的国际协调,由于涉及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风俗文化,难度大,一旦出 现纸漏,将对全球金融业稳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提出银行业保持稳健的四根支柱法,即审慎标准、内 部控制、市场纪律和监管协调。7马努埃尔癸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汇兑事务部主任。8详见查理士恩诺克、约翰格林编,银行业的稳健与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现代金融监管变革趋势研究1
16、、审慎标准政府参与作为市场机制的补充,在角色定位上就限定在以尽量发挥市场机制 的作用为主。因此,监管者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把握金融业的发 展趋势和创造促进金融创新的良好环境。在当前,焦点集中在银行监管的审慎标 准上。竞争及由此产生的利润(垄断地租)的逐步减少,加上精确的风险管理技 术的开发,使得量化的审慎标准和高资本比率越来越显得过时。这样的标准越来 越难以根据主要银行的新的风险管理技术的要求加以改进,其作用也越来越限于 为资本充足率和抵制风险扩大的手段提供一个大致的指标。基于此,近来的监管动向,即允许银行使用自己内部的风险管理模式来计算 其支持投资组合风险所需的资本,意味着监管做
17、法的根本变革(这同计算资本充 足率时所使用的固定风险权数的传统做法迥然不同)。这种作法同前面所讲的四 根支柱法是一致的,因为它在保留了有意义的政府监管的同时,更多地依赖银行 内部管理程序即强调道德责任和自身风险评估技术以减少政府在银行风险评估 中的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新的作法要求监管当局更加精通业务,从而能够对银 行正在使用的最新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和评价,对有疑问的风险水平做出判断。目前,世界上已有90%的国家采用了巴塞尔委员会有关资本要求和贷款限额 的指南,这是令人振奋的。但巴塞尔委员会的指南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从本意上 是灵活的,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并且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加 以
18、变通。对于情况相似的国家,最低资本要求应该协调一致,少数几类风险管理 可以特别处理。此外,在其它领域,各国仍可以根据国情酌情规定标准,比如规 定风险暴露限额、呆滞贷款规定分类标准和呆帐准备金标准。例如,由于非洲国 家比十国集团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的冲击,因此,这些国家的银行必须采用更为 严格的审慎标准。在风险评估方面,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的加权算法,可能不同 于先进的工业国采取的做法。在非洲I,在某些情况下,政府拖欠债务,或者说债 务负担很重,那它们的债务的风险权数就不一定是0o14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市场纪律政府的常规监管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充分考虑政府监管的成本以及由政 府监管所导致的
19、市场行为扭曲;(2)管理者独家拥有银行财务状况、管理水平、 潜在问题等信息,因而有可能被认为应该对银行的过失负责,这将导致道德风险 的产生;(3)常规监管的事后性本身揭示了其在监管效能方面的局限性,这一点 已为许多采取常规作法的国家的银行业表现所证实。常规监管这三个方面的明显 缺陷,迫使监管当局更多地利用市场力量对银行业实行监管,以此减轻监管当局 的责任,并相应增加银行业主、银行经理和存款人的责任。在制度设计上,监管 当局主要通过建立强有力的会计制度、完备的法律框架和培养为公众分析银行数 据、帮助他们选择存款机构的金融报纸等来构造稳健的金融基础设施;通过要求 商业银行广泛地公开它们的财务状况,
20、以消除信息的不充分性和不对称性,使市 场参与者能够对每家银行做出有根有据的判断,这样提供的财务监管比仅仅由政 府提供要更为有力;止匕外,私有银行制和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也是非常重 要的。3、内部控制现今的金融技术和创新工具的发展,已使30年前依靠一个季度一次的金融 报表来把握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变成不可能。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运用衍生金 融工具)的变化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在常规检察之后几乎马上就可能出现严重问 题。止匕外,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越来越复杂,政府的检察官员可能跟不上最新金 融技术的发展。这使原来的监管方式的效用大打折扣。一个更具创意的做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是重视银行用自己内部的模
21、式 管理其风险的能力。在制度设计上,管理程序应该强调银行所有者和银行经理, 尤其是后者对银行的业绩所负的责任,以保证银行的决策符合其内部风险管理模式 所做的各项规定。加强内部管理,还要解决因诈骗而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问题。典型 事例是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当时英格兰银行决定不挽救巴林银行,是因为巴林银 行的问题显然是由于其内部管理不善造成的,仅局限于自身,因而不会带来现代金融监管变革趋势研究系统性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对巴林银行提供支持,就会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反 之,不支持巴林银行的决定,促进了英国及其以外的银行业加强内部管理。4、监管协调由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在金融监管的范围、管制程度、信息披露要求
22、和资 本标准差别较大,并且这种差别根源于各国金融业发展水平、法律、风俗与文化 传统的不同,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达到基本一致,这就容易形成金融监管的“制度 落差”,导致国际上一些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Regulation Arbitrage Actions, RAA)O这样的行为同样也会发生在跨部门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跨国界的监管 协调和跨部门的监管协调。监管协调的目标是促成平等、有序竞争的金融环境和健康的金融体制。在思 路设计上,监管者应强调通过市场力量,而不是通过强求具体的法律和规则的统 一,来促进稳健的风险管理。这样,既可以照顾不同部门和国家间的差异,又可 达成规则的相似性和兼容性,实现“求
23、大同,存小异”。在这个框架之内,各国、 各部门的监管者有充分的自由来制定一些既符合国际标准,又适应本国实际及部 门状况的规章制度。无疑,这一设计还需同严格市场纪律和加强银行内部管理相结合。监管协调 在某种意义上,仅仅是一种补充或纠差行为。它只涉及有限的一些标准,在其它 方面,最佳做法已经确定。但银行业和非银行业的监管之间,至今只实现了有限 程度的协调,比如,在证券子公司的监管方面。这为金融联合公司规避监管开了 一条方便之路。以上以简洁的笔法描绘出金融监管的理论分析框架。尽管它可能包容金融监 管的全部知识,但我们的下面的思考将努力集中于金融监管的最前沿。16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现代金融发展9
24、的原因、趋势和特点加强金融监管,需要了解国内外正在变化着的金融业。现代金融业最典型的 特征是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而金融创新在这三者当中居于核心 地位。60年代末期以来开始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金融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 整个金融业的面貌。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不断出现,一方面为金 融全球化提供了客观基础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又成为发达国家放松管 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或发展的主要诱因。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使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 新所导致的较低的融资成本和便利的融资渠道,大大促进了发达国家金融业运行 效率,并由此促进了经济的运行效率和繁荣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 创新 自由化 金融监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