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检测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天水一中高二级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检测考试语文试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 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如此,汲取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家作为基本情感纽带对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弘扬传统孝道,强化纽带和责任意识。家 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
2、伦情感亦因血缘 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 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 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 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 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其次,“家国天下”意识是现代中国伦理的重要维度,它既连接传统的修齐治平,也连接社会、民族、 国家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
3、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 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 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 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 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最后,支撑和实现“家国天下”精神的是仁爱的“生生”之德。中国人内心的“天人合德”实际指向 更为广阔的世界中的相生相与,它肯定世界是交感的,自然规律和人世伦理是可以相互推演的,也是相互 一致的。仁爱原则也是动态原则,原始儒家主张根据内在的“
4、生生”之德,在矛盾的转化中主张“穷达以 时” “与时偕行: 宋儒也以“生生”释“仁力 把原始儒家的“仁”范畴与易之“生生”相结合,使 仁升格为表示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把“相生”当作自然万物蕴含的内在目的。仁爱原则也是“相生”的 凝合原则,这在伦理意识上表现为中正平和、诚实无欺、敬爱相与,虽有竞争,但在竞争中能够冷静达观、 互利互惠,实现“里仁”之美,建构互助型社会。由此可见,儒家教化传统中的“家国天下”意识体现了传统时期的“中国智慧”。它成为“大一统” 的重要思想基础与施政方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的“家国同构”早已超越了其原始意义,从社会 结构升华为精神结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5、时代已变,儒家教化论内秉的优秀文化部分也将在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家国天下”意识,以其温柔敦厚的底色、生生不息 的活力、和合共生的包容心,不仅能为个体生命提供精神关怀,而且有助于维系各民族的和睦共存,为中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恕”乎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小人喻于利 D.迩之事父欲齐其家者物格而后知至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恻隐之心,仁之端也23.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D.则所用之异也五、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
6、料,根据要求写作。周作人曾说:“人生,有必要的忙,也要有必要的闲。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对于生 活,忙而有价,闲而有趣,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忙出意义,闲出情义,才能体现人生真正的价值。在“内卷”与“躺平”成了网络流行语的当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 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1.B 2, A 3. A 4. D 5,B6 .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它具有包容性,可以促使我们接受外来文化提 升自己。民族精神可以培养人面对
7、困境时临危不惧的锐气和静气,克除内心恐惧、烦扰,使人成为真正 的勇者。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7 . D8 .悬念。小说开头写老樊决定去周健家是为了 “散散心,消消火”,使读者急切想知道老樊心中冒 “火”的原因。制造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得情节更加紧凑。误会。周健请老樊吃“香辣酸菜鱼”,没有用老樊最爱的乌鱼片,用的是胖头鱼片。老樊认为周健 故意轻怠自己,后来才知道误会了好友。这样的设置强化了小说的戏剧效果。对比。老樊退休后,老汪、小魏等人对老樊的态度和周健对老樊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樊退 休前后老汪等人对老樊的态度也存在对比(从老樊的心理活动可读
8、出)。这些对比突出了老樊巨大的心理 落差,有利于塑造老樊、周健的人物形象,突显了小说的主旨。9 .人物形象上,作者虽然对周健着墨不是最多的,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待人真诚、重情重义人物 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节结构上,小说写周健,与前文老汪、小魏和郑局长等形 成对比,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官场上司空见惯的势利和普通百姓的真诚良善,引发读者的思考。主题 上,周健的形象集中反映了作者对官场上“人走茶凉” “人情冷暖”势利的讽刺及对人与人之间真诚善良 关系的赞美和呼唤。10 . B 11. D 12. C13. (1)(我)奉命统领众位的军队,如今你们加固城墙都过了期限,面对军法该怎么办
9、?(2)用(凭 借)我们历经百战的军队,对付他们长期放逸的士兵,直捣元朝都城,这是破竹之势啊。参考译文:太祖名元璋,字国瑞,姓朱。前代家住沛县。到父亲朱世珍才迁到濠州的钟离县。父亲生了四个儿子, 太祖是其中最小的。等到太祖长大,姿容雄伟,有奇骨贯于头顶。志向远大,人们都测度不出。至正十五 年春季正月,郭子兴采用太祖的计策,派张天祐等攻克了和州,下檄文给太祖让他统领这些人的军队。太 祖顾虑众将对他不服从,就不公布那檄文,约定明日早晨在厅堂会集议事。当时座位以右为尊,众将先进 去,都踞坐在右边,太祖故意后到而就座左边。等到处理公事,太祖迅速如流水池分析决断,众将瞪着眼 睛不能说一句话,这才渐渐有些
10、服了。议定分头负责用语加固城墙,约好以三天为期。太祖完工了,众将 都过了期限。太祖这时才拿出檄文来,朝南而坐,说:“(我)奉命统领众位的军队,如今你们加固城墙都 过了期限,面对军法该怎么办? ”众将都惶恐谢罪。于是就搜寻军中所抢掳来的妇女,放回家去,百姓很 高兴。元兵十万攻打和州,和州城抗击守卫了三个月,粮食将要吃光了,而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 民兵元帅陈野先分别屯驻新塘、高望、鸡笼山以断绝运粮道路。太祖率领部众击败了他们,元兵都逃走并 渡过长江。三月,郭子兴死去。当时刘福通在亳州迎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帝,国号为宋,建立了开国 年号龙凤。发下檄文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祜、太
11、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慷慨地说:“大丈夫难道能受人制约吗!”于是不接受。但考虑到韩林儿势力强盛可作为依凭,就用他的年号在军中 号令。壬子,设置御史台。庚申,召集众将商议北征。太祖说:“山东则有王宣怀着反逆之心,河南则有 扩廓专横跋扈,关、陇则有李思齐、张思道猖狂猜忌,元朝的国统将要灭亡,中原灾难深重。如今即将北 伐,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用什么办法来取得胜利呢? ”常遇春回答说:“用我们历经百战的军队,对付 他们长期放逸的士兵,直捣元朝都城,这是破竹之势啊。”太祖说:“元朝建国百年,守卫防备必然坚固, 孤军深入,军队所需粮饷不能运往前方,而他们的援兵由四方会集起来,这是危险的路径啊。我打算先夺
12、取山东,撤掉他们的屏障;再把军队转移到两河,破除他们的藩篱;然后攻克潼关并把守着它,扼住他们 的门槛。这样,天下形势优越的地方已入我掌握之中,然后进兵,元朝首都形势孤单、援兵断绝,不战自 破。再大张声势地向西进军,云中、九原、关、陇可以像卷席子一样包括无余了。”众将都说“好二癸丑, 李善长率领百官劝太祖即帝位,上了三次表章,才答应。甲子,向天帝祭告。14. B15. 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表现 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时发现竹增松 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
13、比,通过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 尘封,字迹模糊,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16. (1)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17. D 18. D19. A20. A21 .【答案】B22 .【答案】C23 . D24 .【答案】略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扬。(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制度化的儒家已然解体,如今有必要对家国天下意识进行重建。B.现代“家国天下”意识连接着个体、社会和
14、民族,包含着个体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C.借助家庭中建立于血缘基础上的人伦情感求得的回报,远高于任何经济活动中的收益。D.原始儒家认为世界是交感的,在矛盾转化中要“与时偕行”,与宋儒的观点有根本不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重点论述了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关系,应做到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地进行切换。B.第三段通过讨论家与国的辩证关系,强调家国一致、爱家爱国、心怀天下的重要性。 C.本文总体上看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中间三个段落采用的则是层进式结构。 D.尾段总结并深化中心论点:重新认识传统“家国天下”意识,理解其现代价值和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庸“修齐治平”比儒家“家国天下”更进一步,己内化为国人的爱国和担当精神。B.中国农耕文明“安土重迁”思想助推了家族的形成和发展,也强化了人们的家族观念。 C.马克思主义在儒家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将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D.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强调互助互利、在合作中竞争,这也是传统仁爱思想的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 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
16、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 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 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 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弘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 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 明
17、,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 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戾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 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止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 展的思想源泉。“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 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 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 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
18、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 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材料二: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烟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 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 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 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 勇
19、。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 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 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 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 光大道义。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 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 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
20、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 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止匕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 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 “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归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 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 “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 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已与成己的辩证工
21、夫。孔子及其 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者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 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 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 ”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 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 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 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天水市 第一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上学 检测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