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课程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民俗》课程大纲.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外民俗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506012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28适用专业:旅游管理类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1、性质与地位。中外民俗是对客源地民俗的介绍,是旅游管理专业体系中重要的 课程之一。该课程专业性较强,有利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素养。2、本课程与先修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属于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需要以旅 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中国旅游地理等课程为前提和基础。(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本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创新性。鉴于我校是本科院校, “创新性”是大学教育应有的内容之一,以区别于高职高专和高中教育。就本课程而言,更 多的还需为学生提供创新
2、思想,以培育学生创新理念和能力以更好的适应不断发展的旅游 业。(2)实用性。“实用性”在不盲目追求功利主义的前提下是任何一所大学均需秉承的 办学理念之一。但我校作为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无论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还是课程教 学,更需强调其应用性。而旅游管理专业又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中外民俗更是 一门实践性性较强的课程。故本课程教学应突出实用性特点。2、本课程设置依据。(1)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设 置除了考虑专业课程体系完整以外,还需要适当考虑打破专业壁垒或专业藩篱,课程设置要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 时,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更好的适应本专业的发展专业发展需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客源地民俗越来越受到从业人员的关注,更全面的了解中外客源地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有利 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专业发展来看,都需要在旅游客源地上作相应的研究,从而 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3、本课程内容结构。该课程主要包括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的基本原理、中外民族民 俗的形成与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 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 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4、课时安排说明。该课程总课时28
4、。从旅游管理所涉及的客源地方面知识需要来看,上述课时以及实践课时的安排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5、考核评价方式。从考核评价方式来看,要避免单一的、教师主观意识的以及所谓“真 理”式的考核评价方式,方式要多样化,要力求客观、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的能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课堂方面:既要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体系,也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 理解与灵活运用能力。要求学生注重中国各民族的相关知识,如何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有效 结合现实案例。因而,强调课堂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以及案例操作。课堂表现与学习态度 是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之一。(2)教学辅助方面:以大量资料阅读
5、为辅助手段,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民族进行分 析叙述。其目的是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思想。教师要专门抽出时间讲解学生的案例分析, 也要及时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阅读书目既要考虑学术型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水平。(3)作业方面:该课程除了布置书面作业外,还要加大学生课堂的案例分析和操作, 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与灵活运用能力。作业也是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之一。(4)考试要求:本课程属于考查课。根据考查课的考试要求,本课程计划平时成绩占 30%,其中,考勤与学习态度10%,课堂讨论和作业20%;期末考试占70%。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结合我校应用型大学定位以及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很强的特点,通过本课
6、程教学,希 望达到如下目标:1、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主要类别和社会功能。2、熟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分类及特点。3、理解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 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4、对中外主要国家的各类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 现象进行分析理解。5、掌握我国主要客源国的民俗,探索旅游服务的规律特点,也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 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二)能力目标1、初步具备综合概念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能力。2、培养学生解读民间文化的能力,进一步认识主要旅游客源国的历史文
7、化。3、培养学生运用民俗知识的能力,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中。(三)素质目标1、素质目标总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 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力求避免所谓“真理”式教育,避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和僵化的思 维模式;2、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的素质;3、培养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素质目标;三、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民俗概论一、课程内容:(一)民俗的基本含义(二)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三)民俗的调查与研究(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二、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的基本要求为:了解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理解民俗 的概念、分类。深刻理
8、解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能 完整表述民俗调查的方法及叙述民俗与不同学科的关系。三、本章主要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四、学时:2第二章物质民俗一、课程内容:(-)物质生产民俗概论1、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2、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二)自然生态民俗和农业生产民俗1、自然生态民俗2、农业生产民俗(三)狩猎、牧业和渔业、工匠民俗1、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2、工匠民俗(四)商业与交通民俗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我国汉族、主要少数民族以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物质生产 民俗。理解: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自然生态民俗、农业生产 民俗、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
9、业与交通民俗的特点与表现。(-)物质生产民俗概论识记:物质生产民俗定义;领会: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二)自然生态民俗和农业生产民俗识记: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的类型。熟悉:中外农业生产民俗。领会: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三)狩猎、牧业和渔业、工匠民俗熟悉: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领会: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的特点;工匠民俗 的特点;工匠的行业民俗。(四)商业与交通民俗识记:集市交易活动的四种民俗形态;市、商民俗标志的表现。三、本章主要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四、学时:4第三章服饰民俗一、课程内容:(一)服饰民俗的构成及发展1、服饰的构成。2、影响
10、服饰民俗构成的主要因素。3、服饰发展变化的阶段。(二)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服饰的民俗习惯。2、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三)中外服饰民俗汉族服饰民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外国服饰民俗。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服饰的构成;中外服饰民俗。理解服饰民俗的发展历程; 影响服饰民俗构成的主要因素。深刻理解: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识记:服饰;服饰的四种类型;服饰演变的四个阶段。领会:影响服饰民俗构成的主 要因素。服饰的民俗习惯。领会: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熟悉:中国汉族、少数民族的服饰民俗;外国的服饰民俗。三、本章采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案例分析。四、学时:4第四章饮食民俗一、课程内容:(
11、一)饮食民俗的形成与发展1、饮食民俗的形成。2、饮食民俗的发展阶段。(二)饮食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1、饮食的功能。2、饮食民俗的范围与类别。(三)中外饮食民俗1、中国饮食民俗。2、外国饮食民俗。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汉族、少数民族及国外各国的饮食民俗。理解饮食民 俗的含义;饮食民俗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饮食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饮食民俗的形成与发展识记:饮食民俗的定义;饮食民俗的发展阶段。领会:饮食民俗形成的原因。(二)饮食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领会:饮食的功能;饮食的习俗惯制。(三)中外饮食民俗识记:中餐习俗;中国汉族八大菜系特点。领会:、韩国、美国的食俗。熟悉:中外各国饮食
12、民俗。三、本章采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案例分析。四、学时:4第五章居住民俗一、课程内容:(一)居住民俗概论1、居住民俗的概念、形成和居住的类型。2、居住与环境的关系。3、中国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二)居住民俗的表现1、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造型和工艺、分布与坐落。2、居住的特点。(三)中外居住民俗1、汉族居住民俗2、少数民族居住民俗。3、外国居住民俗。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造型和工艺、分布与坐落;中 外居住民俗。理解:居住民俗的概念、形成和居住的类型;中国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通 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了解亚洲民族分布;掌握这些民族民俗的内容。(-)居住民俗概论识记:居住
13、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形成的三个阶段。领会:居住的类型;居住与环境的关系;中国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二)居住民俗的表现领会: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造型和工艺、分布与坐落;居住的四个特点。能简述 居住的特点。(三)中外居住民俗识记:北京胡同“四合院”;“土楼”的类型;少数民族居住类型;居住民俗。熟悉: 汉族、少数民族以及外国居住民俗。三、本章采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案例分析。四、学时:4第六章 人生仪礼民俗一、课程内容:(-)人生仪礼概论(二)诞生仪礼和成年仪礼1、求子、孕期、诞生习俗。2、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三)婚姻仪礼民俗1、婚姻仪礼民俗的概述。婚姻的概念、发展、形态。2、中外婚姻仪礼习俗。
14、(四)寿辰、丧葬仪礼1、汉族习俗“做寿”。2、中外葬礼类型。3、中外丧葬习俗。二、教学目的与要求:识记:人生仪礼的概念;人生仪礼的四个类型;“红白喜事”的含义。识记:求子仪式的三种主要类型;“满月”习俗。领会:成年礼的意义;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识记:婚姻的概念;婚姻的不同形态。领会:婚姻的发展阶段;中国传统的婚姻仪式过程。熟悉:中外婚姻习俗。识记:汉族习俗“做寿”;丧葬习俗的含义;葬礼的类型。熟悉:中外丧葬习俗。本章采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案例分析。学时:4第七章 社会关系民俗一、课程内容:(一)社会关系民俗概论(-)家庭、家族的民俗(三)村落组织的民俗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我国传统的家庭、
15、家族民俗;中外亲属称谓民俗。理解社会关系民俗、民间社 会组织民俗的概念;家庭、家族的含义及职能、类别;家庭与婚姻的民俗关系;亲属分类的 原则;亲属与亲属称谓;村落组织的习俗。识记: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民俗;民间社会组织;民间;领会:民间社会组织民俗 的分类;识记:家庭;家族;家族关系的基本构造。领会:家族的职能;家庭与婚姻的民俗 关系。识记:亲属称谓;亲属;亲族。领会:亲属与家属、家庭成员的区别;亲属分类的原 则;亲属称谓方法的特点。应用:中外各国姓氏、亲属称谓。识记:村落组织的概念、类 型、内部构成。领会:村落组织的习俗。三、本章采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案例分析。四、学时:2第八章 岁时节日民
16、俗一、课程内容:(一)岁时节日的概况1、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2、节日的性质与类型(二)中外各国节日习俗1、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2、外国节日民俗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外国节日民俗。理解: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节日的性质与类型。三、本章采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案例分析。四、学时:2第九章信仰民俗一、课程内容:(-)信仰民俗概况(二)民间信仰概况(三)中外信仰习俗二、教学目的与要求:识记:信仰民俗的定义;领会:信仰民俗与宗教信仰的区别;信仰民俗的特点。识记: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的种类;图腾;巫术;禁忌;祭祀;民间信仰的三种主要 方式。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了解
17、南美洲民族分布;掌握不同民族的民俗的内容。三、本章采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案例分析。四、学时:2四、课程实施建议(-)教学建议鉴于中外民俗课程授课对象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很好 的运用理论知识于实践中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课程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下思路及其方法 和手段:1、通过课堂基本概念的疏导和讲解,让学生初步掌握民族民俗的的基本知识。对于旅 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主要不是掌握理论知识,而是让这些学生学会如 何在实践中有效运用理论知识。因此,适当增加课程的案例分析与实践,既能激发学生上课 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也能达到本科院校应有的教学目的。2、本课
18、程教学内容较贴近和适应学生的专业及其就业需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既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助于他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让学生感觉到该课程比较 实用,进而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3、本课程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视听资料、课后实训操作等教学手段,以提高学 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案例教学紧密结合现实社会和学生专业知识特点,促使学生能 够理论联系实际。(二)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标准体系。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理 论知识、思想深度、价值判断及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等为主要指标体系。以学生和社会为主体, 以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欢迎程度和社会对学生的欢迎程度作为重要参照系数
19、。考试成绩不是衡量和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推行学分制更是如此。要避免如下几 种不良倾向:(1)不要简单地以学生考分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和院系要主动打消教师尤其年 轻教师顾虑。因为,考试成绩取决于学生素质、试卷质量、难易程度等多种因素,评价教师 好坏关键在于平时学生对老师上课的评价以及学校督导、其他老师对教师听课的评价。(2)不要过分注重考试成绩的正态分布。考试成绩固然要考虑正态分布,否则会涉及 试卷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风等多种因素。但要因课程因教师而异,比如考查课、公 共课、某些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等。(3)不要因学分制而可能带来的“拉分”不良倾向,这会助长不良学风和教师教学水 平的下
20、降。推行学分制既要考虑试卷命题合理,适当考虑学生的分数比例及分数绩点要求; 也要加强对学生严格要求,实行淘汰制。虽然这会在一定阶段加剧学校工作开展的难度和复 杂性,但从长远来看,有助于学校学风和教风改进,以及学校的良性发展。2、教学评价的方法。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一般包括学生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学 校督导员听课评教等。上述方式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但也有值得改进之处。具体包括如下 几个方面:(1)学生评教。包括如下几点:从男女生不同比例、所谓学习成绩好坏的不同比例的 学生中抽取教学信息员进行评教。二是不定期地到学生中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意见。三是开设 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无所顾忌地
21、畅所欲言地评价教学。(2)教师同行评教和学校督导员听课评教。(3)社会评价。一是教师所上该门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教学科研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二 是用人单位等社会各界对毕业学生评价所涉及的大学期间授课内容。(三)教材选编我校中外民俗课程授课对象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且我校属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 校,为了拓展学生理论视野和实用性,本课程应尽量采用旅游管理类实用教材。1、教材选用: 石应平编中外民俗概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教参资料的选用川姜若愚,中外民族民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叶涛.中国民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吴忠建,中外民俗M.北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本课程开发了相应的教案、课件,以作教学需要。在此基础上考虑编写符合本科院校 学生使用的教材,然后再重新制作教学大纲等。笔者认为,编写相应课程的教材应是每位高 校老师所应追求的目标之一,这是任课教师教学与科研总结的一次展示机会,也是学校发展 的重要内容。五、其它说明本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收集了许多不同的案例,可供学生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鉴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本课程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及其案例,以适应社会需要。2015年10月5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