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三国关系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韩三国关系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日韩三国关系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张东明3【内容提要】随着“10+1”与“10+3”机制的不断发展,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形成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拟从中日韩三国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建立中日韩及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关 键 词】中日韩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一)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首先,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自由贸易区作为经济一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其实质内容是在参与成员之间相互降低或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目前,在世贸组织(W TO)备案的自由贸易协定有200多个,绝大多数为20世纪90年代签署,仅1995年W
2、TO成立之后就增加了100多个,且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东亚地区称得上合作组织的,实际上只有1967年8月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组建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盟已从初期的五国扩大到十国。虽然东盟发展日益成熟,但其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及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不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署,无疑将极大地增强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此外,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重点已经从单纯的关税减让等问题逐步转向投资问题,而且今后这一趋势和特点将更加突出。其次,自由贸易区迅速发展的背景与因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世贸组织多边谈判的复杂性。世贸组织是多边谈判,而多边谈判的高度
3、复杂性决定了达成共识难度非常大。而自由贸易区在区域贸易问题上要快得多、也容易得多,各国可以选择与自己利益上、观念上、文化上相近的国家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谈判,并可迅速受益,因此成为各国首选目标和策略。这是区域贸易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贸易自由化与贸易壁垒。当今的国际贸易领域,虽然各国都在主张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但就目前世界形势来言,实际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却仍存在很多障碍和壁03当代亚太2006年第2期经济区域合作辽宁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垒,而从多边的角度来看,消除这些壁垒非常困难。因此,各国都在设法绕开这一壁垒来增加贸易,促进本国出口,而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建立区域贸易安排就是一
4、个行之有效的途径。第三,自由贸易区存在明显的排他性。自由贸易区在区域贸易安排上为成员之间进行贸易提供各种优惠,而非成员不能享受这些优惠,也不能对这样的做法提出异议和挑战。这一特点意味着只有参加这种区域贸易安排的国家才会因为可以享受各种优惠的关税待遇而受益。为了减弱和抵消区域贸易协定的排他性,就迫使各国互相竞争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区域贸易安排。直接结果就是:集团内部的贸易实际上已对集团外成员形成严重的排挤;半数以上的全球贸易是在各种区域贸易安排成员之间进行的。第四,实际上也是重要的外交手段。区域贸易安排是经济外交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这一特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区域贸易组织中表现得愈来愈突出。(二)中国
5、参与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意义就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而言,中国的积极参与将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安排上允许成员之间享受更加优惠的待遇,甚至超过了世贸组织的最惠国待遇,这种做法刺激了成员之间的混合投资,产生了贸易创造效益;同时,正因为有这样的优惠,使其区外的非成员产生了排他性,即贸易转移。当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同时发生作用时,就形成了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者受益,不参与者受损的格局。因此,中国对自由贸易区采取了积极推动的战略。2001年中国总理朱基到文莱参加“10+1”领导人会议时,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就是中国在自由贸易区问题上采取的一个战略步骤。中国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这一经济一
6、体化形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在经济领域将通过吸引外资体现其重要的效应,同时也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建立一个区域贸易安排,实际上意味着市场的扩大,而外资最看重的就是市场。现在中国和东盟建立了自由贸易协议关系,投资者不只是进入巨大的中国市场,而且还要加上东盟10国的市场规模,那对外商而言来中国投资的利益就更大。反之对东盟国家也是一个很大促进。到东盟去投资,也就意味着在那里生产的产品可以零关税进入中国市场,所以对吸引国际产业转移有很大作用。第二,在政治领域上体现为有助于和平格局的形成。因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将使国与国在经济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使各国在
7、政治上更加接近,也更容易和平相处。显然这样的战略格局对于和平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三)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指导思想、原则和措施中国在如何参与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上,应当立足于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形势,遵循“依托亚洲、布局全球,积极稳妥,有所作为”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应采取“从全局考虑,制定多边贸易谈判、区域安排、双边协定的三管齐下”的战略措施和步骤。从目前情况看,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市场很大,加上经济发展很快,所以很多国家都非常迫切地希望能够和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事实上,除了东盟10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保加利亚、海湾合作理事会等
8、,都向中国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但是,就中国自身来说,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政策也会有重点。就目前自由贸13当代亚太2006年第2期经济区域合作易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而言,比较可行的对外自由贸易战略在具体操作上至少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标准:政治关系发展稳定,产业结构互补性强、经济发展合作潜力大,商签的对象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基础,积极促进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更大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重点之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一)建立与发展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9、的构想始于200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10+1),时任中国总理的朱基提出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引起东盟国家极大反响。2002年11月在金边举行的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 框架协议),正式确定在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而正式启动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这是中国第一次承诺的自由贸易安排,因而对中国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框架协议 规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共有16项条款,在总体上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架构,是未来该自由贸易区的法律基础。目
10、前中国和东盟共有人口18亿,国内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根据 框架协议,中国和东盟双方将从2005年起开始正常渠道产品的减税;2010年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即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建成自贸区;2015年和东盟新成员,即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建成自由贸易区。届时中国与东盟的绝大多数产品将实行零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双方的贸易将实现自由化。另外,为使中国和东盟双方尽快享受到自由贸易区的好处,双方制订了“早期收获”方案,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对500多种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实行减税,到2006年这些产品将实行零关税。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发展非常迅速,双
11、边贸易额从1995年至今以每年19%的平均速度增长,与全球贸易的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海关统计,2001年中国和东盟的进出口额为41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5.3%,2002年双边贸易额则达到548亿美元,增长率达到31.8%。特别是中国从东盟的进口增长非常快,2003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为556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337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4.5%,东盟已经连续10年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而且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二)一个“10+3”与三个“10+1”所谓“10”是指东南亚国家联盟的10个国家,“3”是指中日韩三国,“1”是指中、日、韩三国中的一个。三个“10+
12、1”是指东盟与中国、东盟与日本、东盟与韩国。“10+3”是指把东盟看成一方,把中日韩看成一方。东盟与中日韩三国从1997年开始,有个定期会晤的机23当代亚太2006年第2期经济区域合作2001年3月,在中国的建议下,双方组成了联合专家小组,对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经济效益以及中国入世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专家小组的报告认为,中国与东盟在贸易结构上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贸易潜力很大,如果建立自由贸易区,则会产生很大的贸易创造效应,使双方都受益。此后经半年多的协商,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后于2002年11月双
13、方正式签署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制,上面的这些数字由此而来。但现在的“10+1”与“10+3”,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指定期会晤外,主要指各国间的区域合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数字后面代表的是东亚各国之间的区域合作模式。其中,第一个“10+1”,即东盟与中国已经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其进程也已正式启动,第二个“10+1”即东盟与日本也于2003年10月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而东盟与韩国的“10+1”也在接触之中。11 东盟与日本。日本在自由贸易协定问题上面临的挑战是:已签订的数量少,而且无法加快进展。目前,世界上已经缔结的自由贸易协定数量达200多个。在亚洲,自由贸易
14、协定的谈判明显呈加速趋势,而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由于国内农业等问题困扰,实质性成果不多。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是亚洲最大的发达国家,其国民生产总值为五万亿美元,是中国的五倍。其庞大的生产能力、雄厚的技术力量、宏大的市场规模对亚洲乃至全球都有深刻的影响。从纯经济的意义上讲,亚洲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与日本建成自由贸易区或者进行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将是非常有益的。但日本在亚洲的影响力与其经济地位很不相符。到目前为止,日本的许多近邻都没有参加日本倡导的区域合作组织。究其原因,可概括如下:一是亚洲国家在政治上对日本普遍缺乏信任,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在二战时曾侵略过亚洲诸国,而战后又没有很好的反省;二是
15、日本长期奉行脱亚入欧战略,对亚洲重视不够;三是日本的经济实力太强大,亚洲邻国普遍担心一旦与日本建成区域合作组织,将受日本挚肘;四是日本的经济结构极为先进,将是区域合作的最大受益者。2003年1月,日本和新加坡正式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但是由于新加坡没有农产品出口问题,所以这仅仅是一份并未触及农业问题的协定。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按国际惯例双方将免除90%以上贸易额的关税,日本如不能解决农业问题,就无法达到此目标。21 东盟与韩国。韩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土面积小、人口少、市场容量不大,另外,半岛南北对立虽然趋于缓和,但对安全多少仍有威胁。韩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已生效。东盟与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想法也是
16、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后提出的,其障碍主要在于其合作规模不大。韩国只有4700多万人,不到10万平方公里,其市场容量有限,不会对东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就合作愿望而言,韩国要比东盟强烈些。因为韩国需要东盟的市场,而东盟从韩国所能得到的从别的国家也可以得到,所以缺乏很强的内在推动力。因此,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区的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所以难度似乎也不小。东亚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一)“10+3”与中日韩合作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虽然远远落后于欧盟和北美,但20世纪90年代国际经济环境出现新变化,东亚地区不同形式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东亚地区有四种合作形式与发展趋势:分别
17、是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与中日韩的合作对话(10+3)、东盟分别与中、日、韩的合作对话(10+1)、中日韩三国的合作对话(或称东北亚合作对话)。但需要强调的是,“10+1”和“10+3”合作并不是要取代东盟自由贸易区,也不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简单扩大。“10+3”通常被看作是未来整个东亚经济合作的方向,这一合作机制自1997年以来33当代亚太2006年第2期经济区域合作已召开了六次非正式首脑会议,对金融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并已经建立起包括非正式首脑会议、外交、经济、财政部长会议、财政、央行副部长会议、高官会议等政府机制(见图1)。图110+3现在整个东亚已经形成一个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1
18、0+1)、东盟日本自由贸易协定、以及东盟中日韩(10+3)合作对话机制,下一步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扩大战果,向其他周边国家发展。中日韩是当前应该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因为中日韩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占70%,如果中日韩在今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能够走到一起,对“10+3”的进程会有很大的推动,反之,“10+3”就只是一个论坛而已。就目前的情况看,三个“10+1”中进展最快的是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其次是东盟日本自由贸易协定,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滞后。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看,“10+3”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三个“10+1”建成后合并,二是中日韩三国建成自由贸易区后再与东盟合并。目前来看,前者发展得似乎更
19、快。事实上,“10+3”的关键是“3”,目前的任务是如何推进3的形成。当3真正形成时,“10”的作用就有可能让位于“3”,完全有可能由现在的“10+3”变成“3+10”(见图2)。但即便如此,为了整个地区贸易的稳定发展,东盟的主导作用似乎也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图23+10(二)“10+1”与中日韩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中日韩三方的直接合作。2002年11月的“10+3”会议期间,中国提议将经贸、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和文化交流确定为中日韩三国的重点合作领域,并倡议三方在诸如治理沙尘暴等大型项目上开展中长期合作。这个倡议得到了日本和韩国的积极响应。从现在来看,日本和韩国已分别
20、是中国第一和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分别是日韩的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从日韩之间看,日本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韩国是日本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三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在不断增加。另外,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日本和韩国分别是中国第二、三大贸易伙伴。总体上看中日韩三国地理相近,文化相似,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一个梯次,所以在资源、技术、资本、市场方面都有很强的互补性,但在有些行业也会有很激烈的竞争,如汽车、重化、钢铁等。目前,日本的发展层次比较高,韩国居中,中国最后,但是中国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三国关税水平的梯次则与此相反,日本的关税较低,约为219%,韩国居中713%,中国约为12%。中日韩之间究竟如何发展,这将是
21、今后中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中要处理的核心问题。43当代亚太2006年第2期经济区域合作(三)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日本是发达国家,韩国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尽管相对差距将不断缩小,但三者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经济链,日韩拥有充裕的资金和有雄厚的技术,中国有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所以,仅从经济角度看,三国的合作前景广阔。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最早由韩国总统金大中提出。该提议虽得到了中日两国的积极回应,但由于各种原因进展缓慢。中日韩三国间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中日韩真正形成一个自由贸易区,中国和韩国的GDP都会因为自由贸易协议的签署而增长2%到3%,日
22、本的GDP会增长015%。尽管实际上三方都有很深的互不信任感,做这样的区域安排,难度很大,但从长远看中日韩实现区域经济合作是大势所趋,因为这样符合三方共同的利益。虽然中国在三国里面发展水平是最低的,但正处于上升的时期,发展速度很快,中国市场的潜力和凝聚力是很强的,超过了日韩,也就是说将来在中日韩三方的合作中,中国将具有较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和余地。对于中日韩合作,普遍认为中日韩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难度非常大,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形成“(1+1)+1”,或者在形成两个“1+1”之后进行合并,最终形成“3”的局面。即中日韩三国不可能立刻过渡到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而是其中两国首先建成自由贸易区,
23、然后由第三者加入,或者先建两个自由贸易区,然后再合并。按照逻辑组合,这一可能的贸易区为:中韩自由贸易区、中日自由贸易区、韩日自由贸易区。从中国的角度看,无论从经济的重要性和关联程度而言,还是从政治关系重要性来看,日本对中国的重要性都要大于韩国;但从政治关系而言,中日关系近几年已跌入历史最低谷,远逊于中韩关系;另外,从日本的角度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即日中经济合作比日韩合作更重要。在韩中贸易关系上,韩国对中国贸易保持顺差,占优势;在韩日贸易关系上,韩国对日本贸易保持逆差,占劣势。对韩国来讲,韩中关系的重要性正在逐步超越韩日关系,除经济因素外,还有政治因素,一方面中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另一方面
24、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大于日本,尤其是中国在六方会谈中所表现出的主导作用和成功斡旋,更加深了韩国在这些方面的认识,因此从政治关系的好坏判断,韩中关系要好于韩日关系。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从经济关系判断,可能最先建立的是中日自由贸易区;如果从政治关系判断,可能最先建立的是中韩自由贸易区。至于日韩自由贸易区则不太可能领先于这两者建立。如果就建立中日或者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做一比较的话,中韩首先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无论经济关系多么重要,没有一个良好的政治基础,也是不可能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已被过去的历史证明过多次。(四)中日韩合作的内容与形式就目前区域经济合
25、作的发展情况来看,合作内容主要涉及贸易领域、投资领域、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专项或者部门合作、以及金融领域。对此,可做如下具体分析。第一,贸易领域。由于贸易合作最简单的形式是优惠贸易安排,参加国通过谈判或者签订条约,允诺相互给予关税方面的特惠待遇或者取消部分关税壁垒;这种优惠的贸易安排或由一个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协调,或由参加国自身来协调。对于中日韩三国来讲,这在起步阶段不失为最好的一种途径。53当代亚太2006年第2期经济区域合作第二,投资领域。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是日韩投资的接受国,尤其是在一些技术或制造业部门,但从长远的角度看,中国反哺日韩的可能性很大。中国在农业与轻工业制造等方面也有优势,三方
26、应当在投资领域和准入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当然,这是个比较长的过程。第三,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事实上,鉴于目前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重点正在从以关税为主的贸易领域,逐步转向投资领域,因此,中日韩合作的最大或者是最重要的领域应当是技术经济合作,换句话说,在经济技术合作领域探索一些新的合作途径至关重要。第四,专项或者部门合作。由于三方都是制造业大国,三方在这方面的合作潜力更大,由此形成合作突破口的可能性也很大。现在提的比较多的是三方的钢铁生产联合,曾有人提议建立50年代西欧的煤钢联营方式,这就是所谓的专项与部门合作,这种单一的合作方式由于涉及的方面较少,可以很快启动。目前可供考虑的领域还包括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
27、、以交通为基础的物流、以钢铁为代表的制造业、以亚洲货币稳定为核心的金融业等。第五,金融方面的合作。中日韩已经认识到金融方面合作的必要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留给亚洲各国的深刻教训之一,就是亚洲各国没有金融领域的协调机制。现在中日韩三国之间已经就建立货币交换机制达成共识。中国已与日本、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货币进行了交换。一旦其中某一国家遭到国际对冲基金冲击而外汇储备不足时,参加货币交换的各国就把交换的一定数额的货币兑换成美元来支援该国。这样就极大地增强了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在东亚地区最具经济实力的中日韩积极参加货币交换机制,一方面形成了本地区的金融安全网,另一方面也为建立地区性货币基金
28、乃至最终形成“亚元机制”奠定了基础。在金融方面的合作,标志着三方的合作已经进入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2003年10月7日,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第五次中日韩三国首脑非正式会议”上,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 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其中对三国研究机构关于“三国自由贸易安排的经济影响”的合作研究给予积极评价,同时达成了“在此基础上,三国将适时以建立未来更紧密经济伙伴关系为方向进行研究”的共识。这是三国政府首次以联合宣言的方式,明确表示对关于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研究的支持和肯定,这为加快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带来了契机。遗憾的是后来由于日本在靖国神社等问题上未能处理好同中韩等邻国之间的关系,使
29、得这一进程也受到相应影响。东亚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合作展望毫无疑问,东盟中国“10+1”格局的形成,对整个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由此掀起了一个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高潮。中国政府在战略上对东北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持积极态度,并已积极参与并取得了进展;日本与新加坡、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议,韩国则与智利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议。可以说,三国都对自由贸易区非常关注。问题的关键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下,中、日、韩三国如何定位和克服不利因素的问题。实际上,应该看到,政治上的冲突是插曲,经济上的合作才是长期的,中日韩(主要是中日、日韩)不应因为政治因素而影响经济合作
30、。三国应拿出实际的步骤和措施,确立区域经济合作谈判中的内容和目标,积极推动有关领域的协商,并尽快促使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最终建立。63当代亚太2006年第2期经济区域合作就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而言,一般认为从低到高有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或称经济共同体、经济同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东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都已经发展到自由贸易区的阶段,而欧盟已经达到最高阶段,即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显然,就中日韩三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合作形式至多能达到自由贸易区,而之后的阶段无疑将很难达到。就中日韩三方目前情况和今后一段时期而言,虽然相互之间的贸易非常重要,但区外的贸易利益对三
31、方而言更重要,中日韩三国的外贸重点长期以来都是欧美。因此,由于优惠贸易安排和自由贸易区可以保持各自独立的利益,更容易为各方所接受,故而有望成为今后三方共同努力并形成突破的方向。总体而言,中日韩将建立一种更为密切的经贸关系是大势所趋,自由贸易区是目前可以预见的可选择目标,而中日韩关系的发展将直接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否。因此,只要中日韩三国以大局为重,从三国人民的最高利益考虑问题,本着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原则去积极推进,那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是可行的。此外,由于政治因素愈来愈成为中日、韩日之间正常关系发展的阻碍要素。因此,虽然韩国的市场容量较小,但中国可以通过首先建立中韩自由贸
32、易区来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而随着中韩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实现,这一进程有可能进一步加快。(上接第23页)贸易壁垒的案例不胜枚举。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正逐渐减弱,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有力竞争。据估计,中国很多加工部门获得的加工费仅为产品价格的10%。因此,中国对外贸易必须从总量增长转向结构优化,在保持总量平稳增长的同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鼓励出口部门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加工贸易也应向深加工和产品高度化转移。印度的对外贸易与中国相比发展缓慢,现在的贸易依存度仅为20%,贸易总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然而,印度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
33、受到经济学家的质疑。这是因为印度的贸易自由化改革并不彻底,还存在阻碍自由贸易的因素。首先,正如前文所述,印度的政治传统是阻碍贸易自由化的最大体制障碍,为贸易自由化设置了坚固的非贸易壁垒。在印度民主制度的架构下,这种体制上的障碍是很难完全消除的。其次,印度的制造业不具有比较优势。相对来说,印度的服务业,尤其是软件和相关服务,比中国更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印度软件业的发展也遇到了危机,即软件人员的大量外流。在美国的硅谷,来自印度的软件工程师几乎达到了1?3。因此印度的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深化贸易自由化改革和保持并发挥比较优势。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中国和印度的对外贸易面临的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在经济和贸易总量上,印度与中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制造业部门,印度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很难支持其制成品出口的大幅增长。因此,认为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论断还为时过早。总的来说,由于两国在比较优势上的异同,中国和印度的对外贸易既存在竞争,也存在互补。短期来看,互补是主要的特征,两国经济将呈现互补性竞争的状态。由于两国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而目前两国的双边贸易额相对较小,因此中印的双边贸易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73当代亚太2006年第2期经济区域合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