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聚类分析法的省际自主创新能力研究_以湖北省为例.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基于因子聚类分析法的省际自主创新能力研究_以湖北省为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因子聚类分析法的省际自主创新能力研究_以湖北省为例.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自主创新的内涵及评价指标的选定1 9 3 3 年,熊彼特在 商业周期 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一词,并对创新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熊彼特关于“创新”的原话是这样的“这个概念包括下列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特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绝不需要建立在科学的新的发现的基础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掠夺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
2、不问这种来源是己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当然,熊彼特关于“创新”的思想总体上还是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出发的,但是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我们理解宏观层次上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从这个角度说,本文就将自主创新能力理解为“一个地区进行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本文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从工业企业相互联系的投入、产出、销售三大环节来系统、客观地反映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综合能力,并按照可比性、可操作
3、性、实用性构建原则,经过科学筛选,设计出一套既便于进行各省市横向比较,又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文献及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地区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选择了 9 个能代表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如下:X 1 R&D就业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基于因子聚类分析法的省际自主创新能力研究以湖北省为例(卢现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 3 0 0 7 3)(梁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 3 0 0 7 3)卢现祥梁玉摘要:本文依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且基于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原则,收集了能代表我国各省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几项指标;进而运用多元统
4、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因子分析法,提炼出 3 个主要的代表因子,并且得出各省市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再根据因子综合得分,运用聚类分析法得到湖北省自主创新在全国所处的地位,最后将湖北省和与其同一类别的各省市做针对性的横向对比,从而得出现目前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因子分析因子得分制度安排中图分类号:F 2 0 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4-0 7 3 0(2 0 0 8)1 0-0 0 3 1-0 531X 2 R&D经费占 G D P 的比重(%)X 3 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各地区的科技论文占全国的比重(%)X 4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本地区 G
5、 D P 比重(%)X 5 拥有发明专利量占全国拥有发明专利量的比重(%)X 6 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X 7 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的比重(%)X 8 各地区高等学校数量占全国的比重(%)X 9 各地区 G D P 占全国比重(%)二、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综合排名和分类结果1.因子分析方法与模型因子分析法(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就是在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构筑若干意义明确的公共因子,以它们为框架分解原变量,以此考察原变量的联系与区别,其目的是用有限个不可观测的隐变量来解释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将上述 9 个具体指标设为 9个变量,给出模型
6、如下:x 1=a1 1F 1+a1 2F 2+a1 nF n+a11x 2=a2 1F 1+a2 2F 2+a2 nF n+a22X 9=a9 1F 1+a9 2F 2+a9 nF n+a99简记为:X=A F+,满足:n 9;F 1,F n 不相关且方差皆为 1;1,9 不相关,且方差不同。其中,A为因子载荷矩阵,F为公共因子,为特殊因子。2.数据处理和主要因子的确定根据 2 0 0 7 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的原始数据,再综合 2 0 0 7 年中国统计年鉴 的总量指标计算上文中提到的 9 个强度指标,再运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求解因子载荷矩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由于部分省市的个别数据
7、不全,所以不包括西藏和海南),以提取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 8 0%为标准,通过最大方差旋转法,得到实际意义较明确的 3 个主因子,其大约能够解释总方差的 8 4.5%。利用 S P S S 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下表一所示:表一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第一因子 F 1 在 X 7 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的比重(%),X 2 R&D经费占 G D P的比重(%),X 3 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各地区的科技论文占全国的比重(%)三个因子的因子载荷值较大,全部超过 9 0%,方差贡献率也超过 3 6%,达到 3 6.0 0 5%,而且该因子所代表的三项指标是反映各省市的自主创新活动能力,因此
8、可以将其命名为创新活动能力因子。第二因子 F 2 在 X 5 拥有发明专利量占全国拥有发明专利量的比重(%),X 8 各地区高等学校数量占全国的比重(%),X 9 各地区 G D P 占全国比重(%)三个因子的因子载荷值较大,均超过 8 5%,方差贡献率也超过 3 1%位居第二位,达到 3 1.6 6 8%,并且该因子反映的是各省市的自主创新产出能力,因此将之命名为创新产出能力因子。第三因子 F 3 在 X 1 R&D就业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X 4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本地区G D P 比重(%)X 6 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三个32因子的因子载荷值较大,并且方差贡献率 1
9、6.8 2 6%,与此同时该因子所代表的三个因子反映出了各省市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因此将其命名为创新投入和环境因子。3.各主要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得分由 X=A 1*F,可求得向量 F 的因子变量 F i(i=1,2,3),即 3 个旋转因子在各地区之间的因子得分。以各旋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3 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3 6.0 0 5%,3 1.6 6 8%,1 6.8 2 6%)为权重,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求出各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子综合得分 F,F=(F 1*0.3 6 0 0 5+F 2*0.3 1 6 6 8+F 3*0.1 6 8 2 6)/0.8 4 5,从而确定各地区排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因子 聚类分析 省际 自主 创新 能力 研究 湖北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