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C_N比条件下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及成因分析_刘文如.pdf
《低C_N比条件下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及成因分析_刘文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C_N比条件下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及成因分析_刘文如.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33 卷第 8 期2013 年 8 月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Vol 33,No 8Aug,2013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No 12KJA610002);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No CXZZ12 _0857)Supported by the Key Project of Natural Science Research Fund of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No 12KJA610002)and the Project ofScientific
2、Innovation Research of Jiangsu Universities(No CXZZ12 _0857)作者简介:刘文如(1987),男,E-mail:liu526938010126 com;*通讯作者(责任作者),E-mail:ylshenniu126 comBiography:LIU Wenru(1987),male,E-mail:liu526938010126 com;*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ylshenniu126 com刘文如,丁玲玲,王建芳,等2013 低 C/N 比条件下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及成因分析 J 环境科学学报,33(8)
3、:2226-2233Liu W R,Ding L L,Wang J F,et al 2013 Granulation of granular nitrosation sludge at low C/N ratio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33(8):2226-2233低 C/N 比条件下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及成因分析刘文如1,丁玲玲1,王建芳1,沈耀良1,2,*1 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州 2150092 苏州科技学院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苏州 215009收稿日期:2012-11-15修回日期:2013-01-02录用日期:201
4、3-01-04摘要:利用柱形 SBR 反应器,以自配低 C/N 比废水为基质,以普通活性污泥为种泥,通过逐步缩短沉降时间和提升进水负荷培养亚硝化颗粒污泥,并对该过程进行考察 结果表明:系统运行 40 d 后,获得成熟的亚硝化颗粒污泥,颗粒污泥颜色为黄色,平均沉降速率达 60 8 m h1,其中粒径大于 045 mm 的约占总数的 96%;出水中亚硝酸盐累积率稳定在 75%80%,亚硝酸盐累积速率达 0 6 0 8 kg m3d1;DO、温度和SRT 都不是导致亚硝酸盐积累的关键因素,高浓度 FA 是造成本研究亚硝化成功实现的主要原因;颗粒污泥 SBR 的单周期反应过程可依次划分为 COD 迅速
5、降解阶段、第一过渡阶段、氨氮去除优势阶段、第二过渡阶段和饥饿阶段 5 部分;另外,研究中还发现进水 COD 对颗粒污泥的形成和亚硝化过程的实现具有重要贡献关键词:低 C/N 比;亚硝化;颗粒污泥;SBR;游离氨文章编号:0253-2468(2013)08-2226-08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Granulation of granular nitrosation sludge at low C/N ratioLIU Wenru1,DING Lingling1,WANG Jianfang1,SHEN Yaoliang1,2,*1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
6、nce and Engineering,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2150092 Jiangsu Key Lab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215009Received 15 November 2012;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2 January 2013;accepted 4 January 2013Abstract:The forma
7、tion of granular nitrosation sludge by seeding 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 in column-typ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SBR)usingsynthetic wastewater at low C/N ratio was investigated The matured granules,with yellow color and settling velocity of 60 8 mh1,formed in thereactor by gradually decreasing
8、setting time and increasing influent loading rate in 40 days Granules with diameters larger than 0 45 mm accounted forabout 96%of the total The ratio of nitrite accumulation in effluent was 75%80%,and values of nitrite accumulation loading rate were as high as0.6 08 kg m3d1 Of the factors tested,hig
9、h concentration of free ammonia posed greater impact on the nitrosation than DO,temperature andsludge retention time The reaction in one cycle of SBR granular sludge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in order,i e COD rapid degradation,firsttransition,predominant removal of ammonia,second transition
10、and starv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esence of influent COD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formation of granule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nitrosationKeywords:low C/N ratio;nitrosation;granular sludge;SBR;free ammonia(FA)1引言(Introduction)对于诸如污泥厌氧消化液、城市垃圾渗滤液和养殖废水厌氧消化液等低 C/N 比污水的处理,传统生物脱氮技术会面临碳源不足、脱氮效率低的
11、窘境 针对这一问题,彭永臻等(2009)提出,从充分利用碳源和减少生物脱氮碳源需求量 2 个方面来实现高效生物脱氮 改进常规工艺,实现废水中原有碳源充分利用的策略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脱氮性能,但从传统脱氮生化机理和化学计量学方面分析,该策略对于低 C/N 比污水的作用效果非常有限 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ANAMMOX)、完全自养脱氮工艺(CANON)等新型生物脱氮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生物脱氮路线,具有碳源需求量8 期刘文如等:低 C/N 比条件下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及成因分析低、污泥产量少、节省反应器容积及曝气量等优点(Khin et al,2004;Peng et al,2006;
12、Vanhulleet al,2010)但是,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的功能菌(如好氧氨氧化细菌、厌氧氨氧化细菌等)生长速率慢、细胞产率低、对环境变化敏感,导致优势菌富集驯化时间长、处理效率低、反应器生物截留能力要求高等难题,使得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当前提出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多是以亚硝酸盐为基质或中间体实现的,也被称为“亚硝酸盐路线(nitrite route)”脱 氮(Vzquez-Padnet al,2010)因此,高效、稳定的亚硝化反应是新型生物脱氮工艺的基础和关键(杨洋等,2007)在实践应用中最成功的有 SHARON 和 SHARON-ANAMMOX组合工艺 但因 SHARON 工艺
13、无污泥截留能力(HRT=SRT),在洗脱硝酸菌(NOB)的同时亚硝酸菌(AOB)也会随水流失,造成反应器内 AOB 生物浓度无法进一步提高,致使亚硝酸盐的生成速率成为整个脱氮工艺的限速步骤(Fux et al,2002;van derStar et al,2007)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生物通过自凝聚(无需外加载体)形成的颗粒污泥具有沉降性能好、生物浓度高、耐冲击负荷和抗毒性作用等特点,可以较好的解决传统工艺泥水分离时间长、污泥易流失、容积负荷率问题,奠定了高效生物反应器开发与应用的技术基础(Abma et al,2007;王建龙等,2009)可见,将短程硝化过程和颗粒污泥统一于亚硝化颗粒污泥系
14、统的策略有望解决SHARON 工艺面临的难题本实验以自配低 C/N 比废水为研究对象,以普通活性污泥为种泥,研究 SBR 反应器中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初步探索亚硝化颗粒污泥在低 C/N 比污水中实现的可能性2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2 1实验装置与运行试验所用装置为圆柱形 SBR 反应器,由有机玻璃制成,有效容积为4 L(H/D=5)(图1)反应器底部装有曝气装置,为污泥系统提供溶解氧和剪切力,控 制 曝 气 量 为 3 Lmin1(表 面 上 升 流 速1 cm s1)排水比为 1/2 通过时间程序控制器实现对 SBR 反应过程
15、的自动控制,单个周期时间为 3h,其中 3 min 进水,排水和闲置共 3 min,曝气时间和沉降时间根据运行工况进行调整(见表 1)反应器在 28 35 环境中运行图 1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示意图Fig1Experimental apparatus and process scheme chart表 1SBR 具体运行状况Table 1Operational conditions in th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编号运行时间/d进水 NH+4-N/(mg L1)曝气时间/min沉降时间/min容积负荷/(kg m3 d1)NCOD11 41001695040825
16、 1220016950816313 1530016951224416 1730017041224518 1930017131224620 58300172212242 2污泥来源与试验用水水质试验所用接种污泥来源于苏州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好氧区,经过闷曝、静置浓缩后进行接种,反应器接种后 MLSS 为 5700 mgL1,SVI 为45 mL g1 试验用水为人工配制低 C/N 比为 2 的废水,其中以氯化铵为氮源(100 300 mgL1),乙7222环境科学学报33 卷酸钠为有机碳源(200 600 mgL1),用碳酸氢钠调节进水 pH 在 7 8 8 0;同时配水中还包括磷酸二氢钾、
17、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氯化钙及微量元素2 3分析方法MLSS、COD、NH+4-N、NO2-N、NO3-N 分别采用标准重量法、标准重铬酸钾法、纳氏试剂比色法、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APHA,1995);pH 由雷磁 PHSJ-4A 型 pH 计测定;污泥及颗粒污泥形态通过 OLYMPUS CX41 型显微镜及数码相机观察;颗粒污泥沉降速率采用清水静沉测速法测定耗氧速率(OUR)采用 WTW 便携式 Oxi1970i 溶氧仪测定,即从反应器中取出定量的混合液进行曝气,使其中的 DO 饱和或接近饱和,然后在密闭容器中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记录1 个DO 浓度数值;通过最小
18、二乘法拟和得到DO 的变化速率即为耗氧速率 比耗氧速率(SOUR)由耗氧速率和 MLSS 的比值得到颗粒污泥粒径分布采用筛分法,从反应器中取出部分污泥颗粒,清洗后分别通过孔径为 0 96、0.64、0 45、0 21 mm 的分样筛,测量留在筛网上的颗粒质量,然后将各部分相加得到污泥总重,最终确定每一部分所占比例2 4相关计算公式氨氮容积负荷(kg m3 d1)=NH+4-N V r 8V(1)亚硝酸盐累积率=NO2-N NO2-N+NO3-N100%(2)亚硝酸盐累积速率(kg m3 d1)=NO2-N V r 8V(3)式中,NH+4-N为进水中 NH+4-N 浓度,单位为mg L1;NO
19、2-N、NO3-N分别为出水中 NO2-N 和 NO3-N 的浓度,单位为 mg L1;V 为 SBR 反应器有效容积,单位为 L;r 为 SBR 排水比;8 为 SBR每天运行的周期数3结果(Results)3 1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控制沉降时间来创造较强的选择压,是颗粒污泥快速形成的重要驱动力之一(Qin et al,2004;高景峰等,2007)笔者通过逐步缩短 SBR 中沉降时间,成功实现了污泥的颗粒化 反应器中污泥形态的变化过程如图 2 所示 在启动之始,设定沉降时间为 5 min,运行 14 d 后反应器中仅出现少量细小聚集体(图 2b)随后,为了加速污泥颗粒化进程,在第15 20
20、天期间,沉降时间逐步降至 2 min,随之反应器内絮体污泥迅速消失,污泥聚集体数量大幅上升,颗粒污泥逐渐形成(图 2c、2d)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颗粒污泥结构更加密实、边缘更加清晰,呈现为较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图 2e、2f)图 3 为第图 2亚硝化颗粒污泥在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变化Fig 2Morphology of nitrifying granules during cultivation82228 期刘文如等:低 C/N 比条件下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及成因分析40 天时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粒径范围为0 0 21、0 21 0 45、0 45 0 64、0 64 0 96 mm及大于
21、 0 96 mm 的颗粒污泥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48%、3 37%、6.49%、38 94%及 50 48%,即反应器中粒径大于 0 45 mm 的污泥成绝对优势(约为96%),可见反应器内已实现污泥的颗粒化 整个过程中,污泥的颜色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接种时的灰褐色逐渐变为浅黄色,最后形成黄色的颗粒污泥图 3第 40 d 时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Fig3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granules on day 40一般富集硝化细菌并形成硝化颗粒污泥的过程比较缓慢,因为硝化细菌生长速度慢、细胞产率低且对于颗粒污泥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胞外聚合物(EPS)产率相对较小(T
22、suneda et al,2001)有研究报道(Tsuneda et al,2001;Bassin et al,2012),异养细菌产生的大量 EPS 可用于强化硝化细菌黏附、聚集生长,因此,除其他利于颗粒污泥形成的控制因素外(如沉降时间、表面剪切力),对于含有一定量有机质的废水其颗粒污泥的形成时间往往较以单纯的无机含氮废水为基质的培养时间短,且颗粒粒径较大 本研究中控制进水 C/N 为2,表面上升速率为 1 cm s1,通过逐步缩短沉降时间和提升进水负荷快速获得颗粒污泥,40 天时约有 90%的颗粒粒径达 0 64 mm 以上整个培养过程中,SBR 中污泥的 SVI 和 MLSS的变化情况如
23、图 4 所示 SVI 经历了先升高再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过程;相反,MLSS 则先下降再上升 SVI 是反映污泥凝聚、沉降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启动初期,较强的选择压使反应器中细小的、沉降性能差的絮体污泥不断被洗出,同时强选择压致使 MLSS 大幅下降,所以即使污泥沉降性能有所提高,SVI 数值却呈上升趋势;随后,随着颗粒污泥的逐渐形成,污泥不但具有更佳的沉降性能(第 40 天时,颗粒污泥的平均沉降速率为 60 8 mh1),MLSS 也不断升高,后期 SVI 稳定在 40 mLg1左右图 4SVI 和 MLSS 的变化过程Fig4Time courses of SVI and MLSS3
24、2亚硝化过程的实现图 5 所示为实验过程中进出水氨氮、亚硝酸盐图 5进出水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及氨氮容积负荷的变化过程Fig5Time courses of NH+4-N,NO2-N,NO3-N in the effluent/influent solution and volumetric NH+4-N loading rate9222环境科学学报33 卷氮、硝酸盐氮及氨氮容积负荷的变化情况 反应器运行前期(1 12 d),进水氨氮容积负荷分别提高为0 4 kg m3 d1和0 8 kg m3 d1,系统即具有良好的除氨氮效果,但亚硝酸盐累积率在低于 50%范围内剧烈波动,硝化类型以全
25、程硝化为主;随后,提升进水氨氮浓度和负荷分别至 300 mgL1和 1.2kg m3 d1,出水中亚硝酸盐氮浓度迅速升高,亚硝酸盐累积速率升至 0 6 0 8 kg N m3 d1,随后亚硝酸盐累积率一直维持在 75%80%,且系统运行稳定,氨氮去除率在 99%以上亚硝化过程的实现受众多因素影响,如污泥停留时间(SRT)、温度、溶解氧(DO)、pH、游离氨(FA)和游离亚硝酸(FNA)等 由于 AOB 和 NOB 比生长速率的不同,研究者常在较高温度(25 35)条件下通过控制 SRT 实现 NOB 的“洗脱”(Hellingaet al,1998),但硝化颗粒污泥独特的生物种群空间分布决定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_N 条件下 硝化 颗粒 污泥 培养 成因 分析 刘文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