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宏观经济运行_新兴马克思主义企业经济学分析_.pdf





《企业与宏观经济运行_新兴马克思主义企业经济学分析_.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与宏观经济运行_新兴马克思主义企业经济学分析_.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技术创新、企业与宏观经济运行 新兴马克思主义企业经济学分析方建国(福州大学 管理学院,福州 350108)收稿日期:2012 11 2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YJA790028)作者简介:方建国(1968 ),男,湖北黄冈人,经济学博士,福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研究。摘要:传统经济理论中“以市场为中心”的理论和交易成本框架下“以企业为中心”的理论,都难以在交易、生产成本和技术创新之间寻求平衡,也难以从技术创新的层面去揭示企业本质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克服了这种不足,但同这两种理论一样,都忽视了企业家在价格机制和市场均衡中的调节作用
2、。因此,将马克思关于企业的质的分析和宏观动态分析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微观企业组织(或治理机制)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论”,以揭示技术创新、企业组织及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企业组织和市场的互动,这是新兴马克思主义企业经济学的理论特色和发展方向。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组织;宏观经济;马克思主义企业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62 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2674(2013)02 030 07一、引言197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低迷的时代,尤其是 21 世纪初的金融危机,让人们怀疑和反思现代经济学理论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观点
3、和方法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低迷和金融危机除了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不可解决的矛盾之外,西方主流企业组织理论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内在矛盾,即在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规模经济和全球经济增长点的时候,却无法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解释企业及其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众所周知,由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创建的交易成本分析框架,经哈罗德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等经济学家的应用、创新和发展,而成为现代企业经济学的一个主流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认为,企业的性质、功能和目的在于交易成本的节约。自科斯开始,大多数交易成本经济学家都
4、是基于比较交易成本来讨论企业的组织结构,而不是基于生产成本和技术创新。虽然,威廉姆森关注了由于技术因素(资产专用性)带来的组织或管理上的变化所引起的经济学后果,并且把“资产专用性”看作是引发企业组织演变的一个不同寻常的结构性和功能性概念,大有以“资产专用性”概念及其理论取代“交易成本”概念及其理论来解释和分析企业理论的势头。但是,威廉姆森也仅仅是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谈论技术(资产专用性),决定企业组织结构的关键变量不是技术而依旧是交易成本,因此,直到今天,交易成本分析框架仍然没有在交易、生产成本和技术创新之间取得平衡,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揭示企业组织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必然联系。所以,威廉姆森在“资
5、产专用性”概念的基础上,并不能建立“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论”1 91,也不可能从总体上说明经济体系中生03产的制度结构。本文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马克思关于企业的质的分析和宏观动态分析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微观企业组织(或治理机制)理论结合起来,也就是用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企业经济学解决在交易、生产成本与创新(技术、知识生产和组织)之间取得平衡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资本主义经济低迷和危机的“企业失灵”原因。这不仅超越了交易成本分析框架,而且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企业经济学的创新。二、交易成本框架中交易、生产成本和技术创新问题长期以来,经济学一直存在着“以企业为中心”和“以市场为中心”两个经济理论图式。2
6、“在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里,企业被简单概括为一个生产函数加上一个企业家,企业家需要根据市场价格和成本来决定生产量。这样的企业只有表皮,不过是它与市场直接联系的部分而已。”3 39企业的特点是永无休止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忽视了企业生产的真实的运行过程,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组织的目的都被隐藏在“黑箱”之中。这种理论本身就忽视了组织对交易成本问题的考虑,因而,难以将交易、生产成本和技术创新协调在一个理论框架中。1963 年,科斯提出了用交易成本解释企业性质和边界的理论。他把企业看成是对市场交易成本的节省的一种经济组织,并认为企业和市场是组织与交易活动的可替代模式,从而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经济
7、理论图式。然而,这种理论由于缺乏对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的考虑也无法在交易、生产成本和技术创新之间取得平衡。本文将从企业经济学创新的视角入手,对这种理论的不足之处进行具体分析。1 技术、知识创新与交易成本框架的矛盾交易成本经济学把“交易”作为基本分析单位,按科斯的观点,受技术制约的专门职能可以通过市场来交易,科斯的目标在于用这种交易或替代模式来解释“在市场中为何会形成企业”。科斯强调,企业的特性不是由生产函数或技术的可分性所规定的,所以,技术并不是科斯关注的对象,其交易成本框架并未包括创新、技术以及知识的转移等。总之,由于科斯过度依赖交易成本而忽视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无法解释企业在生产性技术和知
8、识创新方面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特征,更无法解释企业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和在市场运行中的地位。因此,交易成本分析框架并不是一个全面地适用于企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由于一直忽视了技术创新的作用与意义,同时,也在于交易成本框架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容纳技术,或是交易成本经济学家所掌握的知识还不足以在其理论框架中很好地处理技术这个变量,因此,在企业外部,价格运动指导生产并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进行调节;而在企业内部,市场交易不复存在,企业家被置于一个复杂的交易网络的中心。因此,威廉姆森认为,应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从更微观的层面分析交易与组织的特性。他开始注意到技术和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我们这个社会是技术发达的社会,这
9、一点无可争议。复杂的技术当然要有复杂的组织来为之服务,这也是一般常识。”4 121虽然,威廉姆森在这里提到了技术,但最终并没有揭示技术要素的本质及其在企业组织和宏观经济中的根本作用,而是把一切因素都引向或转化为交易(成本)问题。例如,一般的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都认为由于技术的相互依赖才导致一体化,而威廉姆森则认为,“促使人们作出一体化决策的原因并不是什么技术决定论,而是实行一体化才能节省交易成本这一事实。”4 122,123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技术方面的变化引起企业专用性投资的变化,技术层面的资产专用性就是技术向交易(成本)转化的一个结果。一旦完成了这个转化,资产专用性就成为交易成本分析框架中的
10、一个关键维度。“资产专用性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如果资产没有专用性,交易成本经济学就没有了说服力。”4 83,84资产专用性可以用来指出企业型组织在何种情形下比市场有更大的优势。这种优势是通过企业组织与市场的交易成本比较而显现出来的,技术层面的资产专用性在企业中的作用只限于(增大还是节省了交易成本)这种成本方面的比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内部组织问题的分析上,交易成本框架很可能正在将我们引入歧途,因为,其研究忽视了治理结构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性,其中,最突出的是技术和知识创新对组织的影响。交易成本概念最大的缺陷就是不能概括生产(及其要素)的特性,将技术特性转化为资产专用性
11、这样一个简化的资产特性,虽然便于在交易成本框架中展开分析,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为了短期的或眼前的利益而13技术创新、企业与宏观经济运行失去了长远的和全局性的发展,为了分析的便利而放弃了技术函数的应用,也就失去了关键性的制度技术逻辑界定并引导组织活动的基本特征,结果必然是要假定技术经济特征和社会制度特征是可分离的。这样,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与交易成本的关系问题就被凸显出来。因此,当主流经济学热衷于宏观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的论述时,交易成本经济学在这些方面却乏善可陈;当一些经济学把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当成主要论述方向时,交易成本框架却越来越拘泥于一种所谓的内部开发和微观研究。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以交易成本
12、经济学企业理论来解释宏观经济问题的前景仍然不明朗。一般的成本节约逻辑无法完全解释经济制度的演进,只有在一般组织和技术特性与体系变革无关的条件下,或给定的技术经济范式内,交易成本推理才是适用的。因此,原本的交易成本框架势必造成交易成本经济学难以融入现代主义经济学的大框架中。2“更为全面的理论”与企业经济学创新需求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交易成本决定了生产过程的哪个阶段应该分配给价格体系制度,哪个阶段应该分配给企业制度。通过“保持生产成本不变”,交易成本经济学有效地排除了生产成本在企业结构决定中的任何作用。因此,如果交易成本经济学家只把注意力放在交易成本上,将忽略其他可能对企业行为影响更大的因素,而且
13、,这些被忽略的要素 生产成本、知识和企业潜能 不服从交易成本分析。那么,交易成本不仅不能对企业的组织特性作出解释,更重要的是不能解释组织作出的特定选择。威廉姆森把这种选择看成是由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共同决定的。如果我们不拘泥于交易成本框架,而注重于现实的话,那么,企业治理结构安排就应当是,“不仅取决于它被感知的交易成本水平,也取决于技术条件(规模经济实现的可能性)、市场条件(大量销售市场、范围经济的可能性),以及制度条件,它们是以诸如质量规范、法律法规、非正式规范等正式、非正式的约束条件为特征的。”5 463生产不仅需要工厂和设备的贡献,也需要具有高度专用性特征的技术和经验的贡献。若
14、要将所有这些因素都在一个理论框架中进行综合考虑,这就意味着对现有的交易成本框架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创新被视为是一种本质上的“生产”知识的活动。由于原本的交易成本构架并未包括创新,更不用说“知识转移方面的考虑”5 406了。因而,要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或实证研究中考虑创新要素的话,势必会带来一系列问题:(1)当一种治理结构既能满足现有产品的交易需要,同时又能满足创新过程中作为投入的知识转移的需要,它仍能做到成本最小化吗?(2)我们要讨论的成本只是生产和交易成本,还是应包括其他一些成本?这些新的成本仍能在交易成本框架下进行分析吗?我们在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满足交易需要的交易成本框架并未包括创
15、新,因而,既满足交易需要同时又满足创新过程中作为投入的知识转移需要的交易成本框架是不存在的。谈到成本问题,现有的企业理论及其分析框架都无法把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不少经济学家意识到现有企业理论的这个缺陷,但都认为建立这样一个统一的框架几乎是不可能的。鉴于交易成本方法无法正确反映创新努力及交易成本框架本身不完备的情况,如果我们希望探究能否在交易、生产成本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的问题,我们需要超越现存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分析框架,朝着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论”前进。科斯在晚年已经发现了他理论的一个重大缺陷,即“说明了为什么会存在企业,但并没有说明企业所担当的功能是如何在它们中间进
16、行分割的。”1 92他希望建立一种能使我们对生产的制度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分析的理论,从而能够建立“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论”。“似乎每个经济学家都同意这个说法:附带假设的生产函数会告诉我们所需要的生产成本。在这个理论王国,知识清晰且传达无碍,认知局限少有约束。但是,今天的组织经济学家们确定无疑地(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知识和认知的局限;事实上,信息不完全正是这一文献存在的理由。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由生产函数的假设所推论的不完全性并未列在交易成本王国的权限之下。在今天的组织经济学中,交易充满风险,有关组织的问题就是创造约束非生产性寻租行为的治理结构。”6 迄今为止在有关组织的文献中,这两个理论王国
17、 “以市场为中心”的理论王国和“以企业为中心”的理论王国 很少对话。科斯说:“这个鸿沟出现在这样两个假设之间:一个假设(为了某些目的作出的)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另一个假设(为了其他一些目的作出的)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我们必须说明在实践中影响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7 科斯实际上也认识到两个232013 年第 2 期“理论王国”的分裂状态,从而提出要建立“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论”,目的就是要在这两种经济理论的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以获得一个能将所有因素联结成一个协调一致的理论体系框架。科斯说明了这个理论体系框架的重要意义,也指明了未来的交易成本经济学需要沿此方向发展。
18、但可惜的是,科斯指出的这种理论修补和完善的方向,至今仍然由于不为人们所重视而被长期掩埋在经济学认知的尘埃中。本文引用科斯“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论”这个观念,目的就是为了消除经济学理论的分离状态,从而创新企业经济学。三、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的技术竞争、企业组织与利润规律由上可知,建立在交易成本框架下的企业经济学难以在交易、生产成本和技术创新之间形成平衡,更无法从技术创新的层面来解释企业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具体作用,因此,它面临着被修正、改造和创新的命运。当然,这是一个艰巨的理论工程,需要一批具有理论开拓精神的经济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来建立“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论”,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要点:(1)实现交易成本、
19、技术创新和历史相结合的理论;(2)实现微观企业组织变革与宏观经济运行相结合的理论;(3)实现企业组织与市场互动的理论。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和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性理论仅从微观的角度来处理问题,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结构不确定性和动态不确定性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因此,企业经济学所需要的是一个整合得更好的框架,这一框架应能从现存观点中汲取精华,必要的话,还要超越这些观点。这一框架在原则上不应是“好”思想的折衷与叠加,而是一个能够被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来,能够解释企业、市场和政府的产生、变革与失灵,并能够融合市场和组织的理论框架。我们认为,将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微观企业组织(或治理机制)
20、理论结合起来,将是企业经济学创新的一个方向,它代表着一种新兴马克思主义企业经济学。在某种意义上,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理解企业及其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本来就是由马克思所开创的一个理论范式。从迄今为止的经验和文献来看,除了马克思从技术竞争角度揭示了企业内部生产结构(协作、要素配置)和组织结构(资本雇佣 剥削劳动),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之外,几乎没有一个学者能够将个体层面的企业行动和宏观层面的经济运行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尝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注重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理解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利润而展开的激烈竞争,在竞争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技术创新过程中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节省而不是价格差异。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 宏观经济 运行 新兴 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