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_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_2排放.pdf
《国际贸易_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_2排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_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_2排放.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3李小平 卢现祥 内容提要:通过国际贸易,发达国家是否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干净型”产品,并从中国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从而使中国成为“污染产业天堂”呢?国际贸易等因素如何影响中国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CO2)的排放呢?本文采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净出口消费指数等方法,运用中国20个工业行业与G7和OECD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些问题。本文得到几个结论:(1)在中国出口产品隐
2、含的CO2中,国内生产的CO2所占比例逐步减少;(2)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并不仅仅是污染产业,同时也向中国转移了“干净”产业;(3)国际贸易能够减少工业行业的CO2排放总量和单位产出的CO2排放量。因此,中国并没有通过国际贸易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天堂”。关键词:国际贸易 污染产业转移 CO2排放3 李小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邮政编码:430074,电子邮箱:chineselixp ;卢现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430074。本研究得到了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编号:11108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8CJL026)、中国博士
3、后基金项目(编号:20080430062)和中国博士后特别项目(编号:200801151)的资助;作者特别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建议;本文的初稿是第九届中国经济学年会的入选论文。文责自负。陆(2009)分析了污染天堂效应;本文检验的是污染天堂假说。一、导 言减少CO2排放是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问题。在各国减少CO2排放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具有严格环境规则的发达国家可能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干净型”产品,并从环境规则较松的发展中国家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从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环境规则差异对CO2排放的影响可以从 京都议定书 的实施情况中看到。200
4、6年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的CO2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平均减少了713%,而非缔约方平均增加了63%,世界共增加了3314%(IEA,2008)。因此,具有严格环境规则的发达国家可能比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减少污染排放。但发达国家的污染排放减少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的结果吗?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现有实证研究文献主要沿着两个思路:一条是检验一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因为宽松的环境规则而形成,其主要采用计量模型检验一国的FDI流入或流出(或者跨国公司的选址)是否受环境规则的影响。另一条是检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污染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的动态变化,其典型的方法是采用净出口消费指数来衡量一国污染产品的净
5、出口相对于其国内消费的相对变动,某污染产品的净出口相对于其国内消费的比重逐年增加就表明该污染产业向本国转移了。总的来看,这些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很一致,有些研究发现某些地区存在污染产业转移现象,而有些文献没有发现明显的证据(List et al,2004;Cole,2004;Dean et al,2009;Antweiler et al,2001;Mongelli et al,2006)。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是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和CO2排放的急剧增512010年第1期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
6、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加;中国燃料燃烧所产生的CO2排放从1990年的22144亿吨上升到2006年的561485亿吨,已经跃居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IEA,2008)。因此,国内学者对开放经济下的中国环境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王姝(2008)、沈利生等(2008)、张友国(2009)等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贸易的环境代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对中国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提出了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一个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其特别强调碳排放权的作用。但是中国是否通过国际贸易成为了“污染产业天堂”呢?国际贸易
7、如何影响中国工业行业的CO2排放?已有的文献并没有对此问题进行充分的实证研究。本文首次以中国工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在现有文献基础上做如下的贡献:第一,本文检验了G7和OECD国家是否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向中国进行了污染产业转移。现有对“污染天堂”假说检验的研究样本主要以发达国家尤其是以美国、欧盟等国为例,即检验这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整体上是否存在污染产业转移,而以单个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的很少。第二,本文实证检验了国际贸易等因素对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的影响。当前,国际贸易与CO2排放的相关研究正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就中国样本研究而言,相关的研究偏重于分析国际贸易隐含的CO2(E
8、mbodied CO2);大部分文献都认为,贸易是中国CO2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但是国际贸易不仅在商品中直接隐含CO2,也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构成效应等影响到一国的CO2排放,因此,仅仅测算国际贸易隐含的CO2还不能判断国际贸易对CO2排放的真实影响。中国是一个CO2排放大国和贸易大国,但是现有对中国CO2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相对很少,尤其缺乏关于国际贸易等因素对中国CO2排放影响的实证文献。本文其它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本文的分析框架及其计量模型;第三部分是数据及其处理;第四部分是污染产业转移的实证结果;第五部分是国际贸易等因素影响工业行业CO2排放的计量回归结果分析;第六部分是
9、结论。二、分析框架及模型本文的研究思路分三步:首先我们利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中国各行业的CO2排放系数;其次,我们利用净出口消费指数验证“污染天堂假说”;最后我们利用计量模型检验国际贸易等因素对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的影响。(一)环境投入产出模型为了计算出各产业的各种CO2排放系数,研究者一般使用环境投入产出方法(Pan et al,2008)。现有文献在构建中国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时有两点不足。第一,现有的文献忽略了中国所处的垂直专业化分工背景。中国参加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已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考虑出口中隐含的来自于国外生产的CO2。第二,现有相关文献大多数使用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投
10、入产出表,该投入产出表没有把中间使用、最终使用以及中间投入区分为国内和进口两部分,而OECD提供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可以克服这点不足。我们在Julio et al(2004)等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x=Ax+y。其中,x是各部门的总产出向量,y是最终需求向量,包括国内需求和出口,A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xijxj,其中,xij是j部门消耗i部门的产品数量;xj是j部门的总61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Dean et al(2007)、K oopman et al(2008)等发现中国出口的国外价值含量很高。Cole et al(2008)、Ang(
11、2009)分别检验了中国各工业行业的研发等因素对CO2排放的影响,但是这两篇文献并没有考虑国际贸易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在这两篇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研究。Pan(2008)的结果显示中国2006年共排放了55亿吨CO2,其中国内消费的为3418亿吨,净出口中隐含了1616亿吨。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产出。从上式移项可以得到:x=(I-A)-1y,其中(I-A)-1=aij是列昂惕夫逆矩阵,其元素aij代表单位最终需求的直接和间接的(即完全)投入需
12、求。我们设国内和进口投入的技术系数矩阵分别为Ad和Am,其中,Ad=xdijxj,xdij为生产xj的产出所消耗i部门的国内投入;Am=xmijxj,xmij为生产xj的产出所消耗i部门的进口投入;并且A=Ad+Am。这样,总进口x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最终需求直接消费,另一部分作为中间投入,xm=xmijeT+ym,其中e=(1,1,1),写成矩阵的形式为:xm=Amx+ym=Am(I-A)-1y+ym。设cd=cdj=Cdjxj是国内单位产出CO2直接排放系数向量,其中Cdj是部门j产生的直接CO2排放量;根据投入产出理论,那么国内单位产出的CO2完全排放系数为直接排放系数与列昂惕夫逆
13、矩阵的乘积,即:vd=cd(I-A)-1=vdj。将直接排放系数cd与列昂惕夫逆矩阵代入上式,我们可以得到vdj=cd1a1j+cd2a2j+cd3a3j+cdnanj,其代表为了获得一单位j部门的最终需求,一国产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CO2排放量。从生产角度来看,国内为了满足最终需求所生产产品中隐含的CO2总量为:Cd=Cdj=cdx=cd(I-A)-1y=vdy。同时,国内还从国外进口以满足最终需求。从国外进口产品所隐含的CO2对于中国来说相当于节省了本需要国内生产所产生的CO2。因此,我们从进口替代的角度假定国外生产单位产值的CO2完全排放系数等于国内的vd。我们将完成排放系数vd与总进口x
14、m相乘,就可以得到国外进口所隐含的CO2,Cm=vdxm=vdAm(I-A)-1y+vdym。所以,中国最终需求隐含的总CO2(C)等于国内生产排放的CO2(Cd)和国外进口隐含的CO2(Cm)之和:C=Cd+Cm=vdy+vdAm(I-A)-1y+vdym。其中,vdy是国内生产排放的CO2,vdAm(I-A)-1y是国外为生产进口投入所排放的CO2,vdym是国外为生产进口消费产品所排放的CO2。设vt=cd(I-A)-1+cd(I-A)-1Am(I-A)-1,vm=cd(I-A)-1Am(I-A)-1,cm=cd(I-A)-1Am,ct=cd+cd(I-A)-1Am,则:vt=vd+vm
15、,ct=cd+cm,C=vty+vdym。其中,cm指为了得到每单位的中国最终需求产品,国外投入直接排放的CO2;ct是指为了得到每单位的中国最终需求产品,国内和国外直接排放的CO2之和;vm指为了得到每单位的中国最终需求产品,国外投入完全排放的CO2;vt是指为了得到每单位的中国最终需求产品,国内和国外所完全排放的CO2。(二)“污染天堂假说”及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的影响因素检验一般采用净出口消费指数(NETXC)来检验污染天堂假说(Mongelli et al,2006):该指数可以衡量本国污染产业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净出口相对于该产业本国消费的比重,根据该指数的趋势就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污
16、染产业”转移的现象。我们设净出口消费指数为NETXCjit=Xjit-MjitCit。其中,Cit=Pit-(Xwit-Mwit),C、X、M、P分别代表本国的消费、出口、进口和产值,i和t分别代表行业和年度,j分别代表G7国家以及OECD,w表示世界。如果中国的某产业对上述2个地区的净出口消费指数在研究期间呈上升趋势,则说明该地区向中国转移了该产业,如果该产业是污染产业,则“污染产业转移”成立;反之,则说明中国向该地区转移出了该产业。在检验了国际贸易是否造成污染产业天堂的基础上,我们检验国际贸易等因素对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的影响情况。在Cole et al(2008)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构建
17、计量模型(1)式;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我们着重分析贸易开放度、与发达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人均产出等因素对中国各工业产业CO2排放的影响:712010年第1期我们在选择自变量时运用了逐步回归方法,因此,我们选取的变量和Cole et al(2008)模型中的变量有一些差别;本文回归方程中选了因变量的滞后一阶项是因为增加了此项后,回归的结果更显著。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Cit=Cit-1+1tradeit+2exit+3imit+4lnyit
18、+4(lnyit)2+5rdit+6lnzibit+7lnsizeit+i+it(1)其中,i和t分别代表行业和年度,C为工业行业的CO2排放量。我们分别以单位产出的CO2排放量和CO2排放量的自然对数表示;ln是自然对数,i和it分别为不可观察的各产业的个体差异和随机扰动项。trade代表贸易开放度,以该产业的进出口总量与其增加值的比值表示。国际贸易主要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构成效应等对环境产生影响(Grossman and Krueger,1991),因此,贸易开放度对CO2排放的总影响不能预先确定。ex和im分别为产业对发达国家的进口占其总进口的比值和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值因
19、素。y是人均产出;许多文献都证实人均产出与污染排放存在环境库兹涅茨假说(Song et al,2008;蔡等,2008)。rd是研发强度,以每个产业的研发经费与增加值之比衡量,该值越大表示该产业中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强,能够以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出,有利于减少CO2排放。zib是资本强度,以人均资本存量表示。size是企业规模,以产业中单个企业的平均增加值表示。由于我们的面板数据是“小时间维度,大横截面维度”,且模型中包含有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导致解释变量和随机扰动项相关,并且其他解释变量也可能存在内生性,因此我们采用系统G MM方法估计。本文采用Windmeijier(2005)的方法对其进行
20、矫正。在使用系统G MM估计方法时,我们采用Sargan test值来检验工具变量的可靠性,若该检验值较小,我们接受工具变量是合适的原假设。我们以一阶差分转换方程的一阶和二阶序列相关检验AR(1)、AR(2)来判断随机扰动项是否序列相关。三、数据及处理我们使用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9年版本的投入产出数据库,该版本提供了中国1995、2000和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OECD的投入产出表可以分为总使用表、进口使用表和国内使用表。从总使用表可以获得各行业总的中间投入矩阵,结合各行业的总产出数据,即可计算出各行业单位产出的总的投入系数矩阵(Am)。从进口使用表可以获得各行业进口中间投
21、入矩阵,结合各行业的总产出数据,即可计算出各行业单位产出的进口中间投入系数矩阵(A)。OECD的投入产出表提供了48个部门的投入产出数据,我们将此表合并成包含23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我们以各行业每年的能源消耗量乘以单位能源使用的CO2排放系数,即得到各行业每年的CO2排放量。各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数据来源于各年的 中国统计年鉴;单位能源使用的CO2排放系数为2113吨CO2 每吨标准煤。我们以各行业CO2排放总量除以当年的增加值,得到单位产出的CO2直接排放系数。再根据环境投入产出分析框架,我们得到各行业的其它各种CO2排放系数。为了和OECD的统计口径一致,本文对中国工业行业进行了合并,共整理
22、成了20个工业行业。它们分别是:采矿业(包括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生产、饮料和烟草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造业)、纺织、服装和皮革业(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业、造纸、印刷业(包括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81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我们借鉴了Pan et al(2008)的做法,该排放系数来源于C
23、AIT提供的转换率。陈诗一(2009)采用IPCC所推荐的方法和我们所使用的排放系数相似。环境库兹涅茨(EKC)假说认为人均产出及其平方项与污染排放成倒U型关系。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胶、塑料制品业(包括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其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机械设备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仪表仪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
24、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它制造业(包括家具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电力、燃气的生产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为了统计口径及数据的可得性,我们的研究时段为19982006年。我们采取陈勇、李小平(2006)的方法对中国工业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处理。我们以各行业每年的不变价增加值比全部从业人员年均人数得到人均增加值y;以年均资本存量比全部从业人员年均人数得到人均资本存量zib;以不变价增加值比企业单位数得到单个企业的平均增加值size;以当年的研发经费比当年的增加值得到研发变量rd。本文中所有的贸易数据来源于OECD(OECD,Stan Bi
25、lateral TradeDatabase,2008 edition)。该数据库提供了按ISIC Rev13分类的中国各工业行业(从分类为01到40的行业)向世界的以及G7和OECD等主要地区的进、出口数据统计。表1是根据环境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出的各行业CO2排放系数结果。我们得到几个主要的结论。首先,中国各行业的CO2直接排放系数、总排放系数在研究期间有变小的趋势。在19952000年间,各行业的CO2直接排放系数、总排放系数的简单平均值减少了近一半,这说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中国各行业的节能减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行业单位产值的CO2排放系数都下降了。2005年,各行业的CO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贸易 污染 产业 转移 中国 工业 CO_2 排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