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_基于杭州市外来务工.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_基于杭州市外来务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_基于杭州市外来务工.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济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 15卷第 1期JOURNAL OF CHONGQI NG UN I VERSI 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 l?15N o?1 2009收稿日期:2008-11-15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资助项目(06JD0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70233003);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08HZC313Z)作者简介:姚先国(1953-),男,湖南华容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经济体制比较研究。?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2008,第 134页。城乡劳动力
2、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姚先国a,乔明睿b,来?君b(浙江大学 a.公共管理学院;b.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310027)摘要:近年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民工荒?现象,一方面表明了过去对劳动力供给总量和结构在认识上的不全面,为?劳动力无限供给论?敲了警钟;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的现状。劳动市场的分割,使得劳动者无法形成稳定的制度预期,缺乏加强自身劳动技能、完善人力资本积累的意愿,并采取?候鸟式?的流动就业模式;同时,企业在面对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就业人群时,同样缺乏投入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的动力和可能性。两者合力,造
3、成依靠低成本、低技能劳动力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度发展、过度竞争,强烈的劳动力需求和有限的劳动工资提升空间这一对矛盾由此而生。文章从对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出发,利用对杭州市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调查数据,探讨这些因素在构成劳动迁移成本、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上的不同作用程度,以期为能从制度安排上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促进城乡劳动力永久性迁移提供参考借鉴。关键词:劳动力流动模式;候鸟式迁移;市场分割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1-0014-06?一、前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继续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
4、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坚定不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由?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是一次跨越,意义非凡。首先,无论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究竟还有多少,从中国近 30年城乡劳动力迁移的实际情况来看,刘易斯关于工业化过程中会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的理论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对理想状态的描绘 1。在中国所处的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劳动力迁移存在较大社会成本,这既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迁移的同时,最低补偿工资水平就会出现缓慢上升,并且在城乡平均工资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情况下,劳动力迁移存在先期达到均衡的可能性 2。其次,无论?民工潮?还是?民工荒?事实上都是城乡劳动力市场
5、分割的表现。农民工流动就业已经历 30年时间,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实现稳定转移的制度环境仍然没有形成?。按照社会学的理解,农民工流动不仅仅是劳动力的流动、人口的流动,同时是一种社会流动,包含了地域流动、职业流动和阶层流动三个方面 3,而现在中国农民工从农村向城市的迁 移,表现出来的却是职业与身份的背离,农地流转制度、城市福利制度等配套姚先国,等?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制度的缺位使得农民工缺乏开始城市化生活的前提基础和保障,较高的迁移成本和缺乏具有稳定预期的制度安排使得民工理性地选择所谓?候鸟式?的流动就业模式。在这种就业模式下,农民工的跨地区和跨行业的流动
6、性相当高 4,导致其和用人企业都普遍缺乏提高专业化劳动技能、完善人力资本积累的动力。两者合力,造成依靠低成本、低技能劳动力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度发展、过度竞争,强烈的劳动力需求和有限的劳动工资提升空间这一对矛盾由此而生。最后一点,无论?民工荒?现象是否真正预示了?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终结?,2003年以来全球各类资源价格的振荡攀升以及2008年全球经济走软、外部需求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强烈冲击,已经使我们清醒认识到,依靠廉价劳动力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绝非长久之计。即使现在一些局部地区的实地调查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还能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 5,当前迫在眉睫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然是,如何尽快
7、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在保障劳动就业的前提下,减少经济发展对于资源、外部市场的两大依赖性。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讨论的中心集中于如何真正解决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问题,改变劳动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的现状,让业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主体的农民工从?候鸟式?流动就业转为?永久性迁移?,不断完善其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以保障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沿着这样的思路,笔者首先回顾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劳动力流动模式的相关文献,探讨劳动力流动模式选择中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对杭州市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调查数据,分析相关因素在构成劳动力迁移成本、造成城乡劳
8、动力市场分割上的不同作用程度。二、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劳动力流动模式的理论回顾在二元经济体中,农民工涌向城市,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向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隔离社会融合的开始。然而在经济改革 30年后的今天,中国劳动力市场却仍然处于分割状态。分割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6,而这种分割状态直接导致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在开始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双向的、职业与身份背离的?候鸟式?流动就业的模式。这种?候鸟式?的就业方式呈两种形态:一种是?摆钟式?,即农民外出务工以年为单位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另一种是?兼业式?,即利用农闲季
9、节短期地、季节性地外出打工。这种?候鸟式?就业形态形成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显著特点 7。对于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候鸟式?流动就业原因的探讨,一直以来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邓英淘认为户口等相关制度安排是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大量农民工年复一年往返流动、移而不迁的最重要原因 8。Yang和 Zhou认为城镇福利制度体系和农村土地制度是形成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的重要制度性因素,其中特别是儿童保育和教育成本严重影响了农村家庭迁移到城镇地区 9。Zhao认为,城镇地区昂贵的住房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增加了迁移成本,降低了农民工成为永久移民的愿望和可能性10。杨德才认为除户籍制
10、度外,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非流转性农地制度事实上维系了农民工与土地之间的最后联系,是影响农民工流动模式决策的最重要因素11。除制度障碍因素外,众多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方面的差异也是形成城乡劳动力市场事实分割的重要原因。Barro和 Mar-tin 12,Ghatak、Levine和 Price 13的研究都表明,具有较高人力资本从而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人在实现劳动力迁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Meng和 Zhang同样发现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在获得管理或技术性工作方面拥有一定优势,从而具有较高的永久性迁移概率14。Meng对中国农村移民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拥有较高个人素质(教育水平
11、、劳动技能、工作经验)的农村劳动力具有更强的永久性迁移意愿15,换言之,城乡劳动力素质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众多农村劳动力被迫选择?候鸟式?流动就业模式的显著影响因素。此外,还有大量文献从农民工就业社会网络的缺乏、进城打工带来的家庭福利损失以及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等多个角度对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如高灵芝认为?农民工离开乡村社会进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不仅基本失去了原有的乡村社会的正式社会网络,也损失了很大一部分长期积累下来的以亲缘、地缘和血缘为基础的非正式社会网络?,因此农民工事实上与城镇原有劳动力是处在不同的劳动就业市场上,即在地域、就业部门(部门性质)上分割的劳动力
12、市场上16。Fuchs-Schun-deln从农民工进城打工存在福利损失(Welfare Loss)的角度解释农民工就业行为的特殊性,进而说明农民工与原有城镇劳动力所处就业地位的不同,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事实上的分割 17。谢嗣胜、姚先国的研究表明,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口工资差异的 59.4%可以用歧视来解释 18。徐玉龙、王志彬、郭斌的研究则进一步说明,当前中国农民工进城打工存在着就业进入歧视、就业机会歧视、就业待遇歧视以及就业培训歧视等四个方面的歧视问题,这些歧视严重阻碍了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形成一个分割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 19。因此,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所造成的主要影响,
13、即抑制农民工主动进行人力资本积累、实现永久性迁移的能力和意愿,笔者也持同样观点,并且笔者进一步认为这是产生?民工荒?,阻碍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层次原因。而对于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促使民工采取?候鸟式?流动就业的原因,基于以上文献回顾,我们可以归纳为制度因素、人力资本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三个方面。三、实证调查与分析(一)调查情况简介为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状况,笔者组织了1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 15卷第 1期?一次杭州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力流动及技能培训的随机调查?,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就业与领取报酬情况、就业保障与劳动技能情况、福利待遇与生活质量和其实
14、现永久性迁移的意愿及考虑因素等多个方面。此次调查共收回问卷 331份,其中有效问卷 329份。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范围狭窄,在私营、个体企业打工所占比例为 75.7%,且多从事无需复杂技能的简单体力劳动,使得其平均收入水平较低(平均年收入约 14 969元),对应日渐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长安米贵,居之不易?的感叹不绝于耳。(调查显示,2007年杭州外来务工人员主要开支中,日常生活支出平均为 524元/月,住宿费 101元/月,看病 314.5元/年)。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调查中外来务工人员认为外出务工最大的障碍和
15、困难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城市生活开销大、打工收入低以及报酬被拖欠、克扣,生活成本压力已被放在了第一位。二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个人素质普遍不高,无法获得与城镇劳动力同样的就业地位和机会,这一方面是由于其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在外出务工之前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水平。具体情况如图 1所示。三是调查显示杭州外来务工人员仍缺乏有效制度保障,包括生活福利保障、防护性保障等。调查数据说明,杭州外来务工人员中有过被克扣报酬的比例高达 23.4%,被拖欠报酬的比例为 29.9%。外来务工人员在被问及最希望得到政府哪方面的帮助时,要求解决住房和医疗保障占比最高,其次是帮助维护
16、正当权益。在被问及目前自身通过何种方式维权时,有较高比例选择了自己与老板协商这一相对最为?无效?的方式,而对工会调解、司法援助以及政府救助等渠道或不了解或不认同,具体情况如图 2所示。图 1?杭州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调查情况图 2?杭州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方式选择情况?如上所述,由于存在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要求被调查对象对自身福利状态进行主观评价时,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在收入水平方面,50%认为一般和不太满意;在生活质量方面,70%以上认为一般和不太满意;在社会地位方面,更是 80%以上认为一般和不太满意。并且,在最后调查杭州外来务工人员永久性迁移的意愿时,50.3%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
17、赚够钱后回老家做点小生意,15.7%的人选择等家乡经济发展好了以后回家找类似的工作,只有 10.6%的人决定在城市落户,还有 23.4%选择其他。这个结果由于其随机性与其他同类调查结果有所出入,如黄祖辉教授 2006年开展的长三角 16个城市的农民工调查中,长期在浙江待下去的比例为 9.8%,而中山大学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珠三角 9个城市的农民工中有 25%愿意放弃老家土地,选择打工城市户籍。(二)劳动力流动模式影响因素分析对于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促使民工采取?候鸟式?流动就业的原因,笔者第二部分已总结为制度因素、人力资本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其中制度因素方面,在对农民工个体进行问卷调
18、查时,主要通过城乡劳动力在收入和生活成本、就业范围、福利16?该调查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课题?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姚先国,等?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保障等方面的差异体现出来。这里,笔者将通过对劳动力流动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来对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进行探讨。而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事实上即是对农民工整体福利状态与其永久性迁移意愿之间关联性的考察。通常来说,整体福利状态的考察可归结到对个体在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婚姻状况等多个方面的?生存状态?的标识,类
19、似森所提出的对具体个体可行性能力的测度。因此,这里笔者借用森五种工具性自由(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担保以及防护性保障)的概念,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考虑一个三维的向量 N=X,Y,Z 用以标识农民工个体的福利状态,其中标识分量 X 代表综合性收入状况,分量 Y代表家庭福利和个体素质,分量 Z 代表综合性保障。在对杭州农民工小范围调研中,三类标识分量具体影响因素的设计如表 1所示。表 1?农民工可行性能力考察指标综合性收入状况?家庭福利与个体素质综合性保障?年均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劳动合约有否?年均支出水平?婚姻状况?医疗保障情况?现居住状况?劳动技能状况?劳动防护条件?如表 1所示
20、,综合性收入状况(X 分量)是对农民工货币与非货币性收入与支出情况的结果性描绘,家庭福利与个体素质(Y分量)是对个体基本素质、家庭福利等影响生活发展、个体工作发展因素的描绘,而综合性保障是对社会福利、工作条件等环境性因素的描绘。笔者运用 SAS EM 工具,采用 Apriori算法在100%置信度水平情况下对表 1中变量与被调查者永久性迁移意愿的调查结果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获得 79条强关联规则(图 3)。图 3?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这些强关联规则简单总结如下:(1)劳动技能状况为高级工,且收入水平处于中等或婚姻状况为已婚的人群普遍选择愿意放弃农村土地,进行永久性迁移。(2)只有小部分医疗保障或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乡 劳动力 流动 模式 影响 因素 分析 基于 杭州市 外来 务工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