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大厦弱电系统的用户需求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大厦弱电系统的用户需求分析.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智能大厦弱电系统的用户需求分析智能大厦弱电系统的用户需求分析 刘越平,周康(广州保利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80)摘要:摘要:建筑智能化系统(弱电系统)的用户需求分析在智能大厦的建设过程中,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阶段。本文借鉴了大型软件开发在需求分析阶段的经验,针对智能大厦弱电系统的特点,对用户需求分析的各个子阶段进行详细地设计,提出了一种规范、高效、实用的用户需求分析方法。关键词:关键词:智能大厦,弱电系统,需求分析,结构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TU855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Users Requirements Analysis of Intelligent Bui
2、lding System LIU Yue-Ping,ZHOU Kang(POLY REAL ESTATE CO.LTD,GuangZhou 510080,GuangDong Province,China)Abstract:Users requirements analysis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system is a key stage in its construction.Correspon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t building,this article using the experiences
3、 of requirements analysis in large scale software development for reference,designs all of the child stages of the users requirements analysis in detail,and provides a normative,efficient and practical means for it.Key words:Intelligent Building,Intelligent Building System,Users Requirements Analysi
4、s,Structured Analysis 1.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建筑物中的广泛应用,使人们有能力建造更加智能化的建筑物。作为智能建筑技术的集大成者,智能大厦为企业提供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工作环境,是智能建筑的典型代表。我国的智能建筑发展迅速,但系统开通率并不高,造成极大浪费。究其原因,固然有技术、设计和工程方面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却是目标定位上的偏差。以往,建设方在提出智能建筑弱电系统需求的时候,受自身经验和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往往是求大求全求新。事实证明,这样做会带来很多的问题,例如,会使投资规模超出控制,或为了控制投资规模降低档次、减少功能,最后完成的智能化系统满足不了
5、实际的使用需求。实际上,智能建筑是一项精密的系统工程,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紧密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整个系统的效能,而不能简单地以所选设备的档次、系统所具有的功能来衡量其水平。那么,如何才能获得一个合理的需求呢?本文将智能大厦的大型弱电系统需h t t p:/w w w.e l e c f a n s.c o m 电子发烧友 h t t p:/b b s.e l e c f a n s.c o m 电子技术论坛求分析过程分解为需求描述、需求分析、需求的验证和确认三个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都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形成一个通用的、能够获得合理需求的分析模型。2.需求描述 一般而言,建设方对整
6、个建设项目的目标(建设项目的档次定位、目标用户群、投资、进度、质量等)有较明确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整个项目所有的子系统,包括土建、给排水、智能化系统等,都要为这个目标服务。由于智能化系统直接面对最终用户,因此,智能化系统还是体现该目标的一个主要着力点。智能化系统的需求,通常由建设方的技术人员综合各部门的意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当然,也可委托设计咨询单位代劳。在提出需求的时候,应该是以理性、实用为建设理念,面向使用者与管理者,追求适用、成熟、性能稳定、使用便利。系统需求应对以下四个主要方面进行描述:2.1 功能需求 即明确表述系统必须完成的总体功能。例如:?由于本系统面向高
7、端用户,因此,系统必须提供足够的网络带宽和互联网出口带宽。?在会展中心部分,本系统需要为参展商、临时客户、会展主办机构提供有线和无线网络服务。?由于本系统的用户可能包括大型跨国企业,因此需要预留卫星通讯接口。2.2 性能需求 即系统服务所应遵循的一些约束和限制。例如,系统的响应时间、可靠性、灵活性、安全性、健壮性等要求,以及系统的通讯和连接能力的要求。举例说明:?由于本系统会展中心部分的用户具有较大流动性,因此,该部分网络服务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便利性和可扩展性,以便于临时用户的快速接入以及展位的可能变化。?BAS 系统必须能对符合 LonMark 标准或 BACnet 标准的系统进行监控。
8、2.3 将来可能提出的要求 即将来可能要对系统进行的扩充和修改。建设方(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通常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改变销售的策略,并调整各项系统的功能,例如:?在若干年后,本系统将需要对主干网进行升级,使其保持足够的通讯能力。?目前设计为商场的某些区域,将来根据需要,可能会改为写字楼出租。综上所述,在本阶段,智能大厦的建设方的任务是提出合理、实际、有前瞻性的需求,完整表达建设方对智能化系统的期望。h t t p:/w w w.e l e c f a n s.c o m 电子发烧友 h t t p:/b b s.e l e c f a n s.c o m 电子技术论坛3 需求分析 由于
9、建设方一般不具备智能化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因此,需要委托设计咨询单位,对其需求进行细化和分析。其主要任务是将建设方在需求描述中所表达的笼统意图,转化为具体、专业的实现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性能和效益分析。在这一部分,需要进行如下三个步骤的工作。3.1 系统的整体规划 包括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理念、实现目标以及系统的定位。系统的整体规划,要与建设方对整个建设项目的目标相适应,同时,也要与当前的主流技术和建设方投入的资金相适应,还应该考虑周围的环境,还可以与相类似的智能大厦的弱电系统进行比较,仔细琢磨国内外的建设经验,设计出本系统的亮点和卖点。3.2 系统的结构化分析 从软件工程学中借鉴过来的结构
10、化分析(SA)方法,是一种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分析方法,分解和抽象是结构化分析的主要特点。由于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大型软件的开发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的组成方式都是由多个小模块组合成子系统,再把多个子系统组合成大系统,模块之间都是要求高内聚,低耦合。因此结构化分析方法十分适合于智能化系统的分析。在进行结构化分析的时候,采用一些图形工具较为方便,常用的工具是层次方框图,它是用树形结构的一系列多层次的矩形框描绘系统的层次结构,树形结构的顶层是一个单独的矩形框,它代表完整的系统,下面的各层矩形框代表这个系统的子集,最底层的各个框代表组成这个系统的实际元素,这些元素不能再分割。例如,一个智能大厦的智
11、能化弱电系统可表示为:系统分析员从最顶层的系统分类开始,沿图中的每条路径反复细化,直到确定系统的全部细节为止。最后,用详细的文档将其表述。智能化系统信息通信系统 设备管理系统防灾保安系统BMS 系统 音视频系统BAS 系统 能源管理系统 水、电、空调自动计费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用水计费系统用电计费系统空调计费系统?h t t p:/w w w.e l e c f a n s.c o m 电子发烧友 h t t p:/b b s.e l e c f a n s.c o m 电子技术论坛3.3 文档规范 对系统的分析结果,应该用文档正式地记录下来,作为需求分析的阶段性成果,在文档中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
12、容:?系统的规格说明:主要描述目标系统的概念、功能要求、性能要求、运行要求、将来可能需要的可预见的扩充和修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详细描述,包括该子系统的组成内容、用途、采用的技术、子系统运行或运营及维护的方式、向建设方提出的建议,等等。?相似系统的类比:包括功能、性能、投资等,建设方一般对这样的类比也会比较感兴趣。?系统的投资效益比。?用户系统描述:即从用户使用系统的角度描述系统的使用方法。?系统设计计划:需要其它专业提供的接口、数据等,以及设计咨询单位的设计进度计划。4 需求的验证和确认 得出需求分析的结果后,应对其进行三个方面的验证,包括:?一致性:即需求报告中的所有需求应该是一致的,不能
13、相互冲突。?完整性:需求是完整的,能够充分覆盖用户的意图。?现实性:需求是可实现的,是能为用户产生效益的。经过建设方和设计咨询单位的验证后,双方都应在文档上签字确认,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依据。5 结论 在大型智能化弱电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需求分析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为了提高系统的设计质量,确保系统能为业主带来效益,对需求进行认真、细致、科学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智能建筑是近年来才逐渐兴起的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在许多方面,包括设计、施工等都还不很成熟,本文借鉴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的方法,提出了一种规范、高效、实用的智能化系统需求分析方法,并在广州的保利国际广场智能化系统项目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取
14、得了良好的效果。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蔡龙根.构建智能大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h t t p:/w w w.e l e c f a n s.c o m 电子发烧友 h t t p:/b b s.e l e c f a n s.c o m 电子技术论坛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刘越平(1975.6-),男(汉族),广东兴宁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士,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建筑.工作单位为:广州市保利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为:广东省 广州市 东山区 执信南路 3 号 通建大厦 保
15、利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保利国际广场项目部 邮政编码:510080 手机:13724037010 单位电话:020-87616029 Email: 或者 第二作者:周康(1964.2-),男(汉族),湖南人,土木工程专业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管理.工作单位为:广州市保利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为:广东省 广州市 东山区 执信南路 3 号 通建大厦 保利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保利国际广场项目部 邮政编码:510080 About the Author:LIU Yue-Ping(1975.6-),male,the Han nationality,born in XingNing,Gu
16、angDong province.Bachelor degree of Civil Engineering,Master degree of Computer Science.Technology Title:Assistant Engineer.Research field:Intelligent Building Employer:POLY REAL ESTATE CO.LTD,GuangZhou Address:Poly International Fair Department,Poly Real Estate CO.LTD,TongJian Building,No.3 ZhiXin
17、Nan Road,GuangZhou,GuangDong Province,China Postal Code:510080 Email: or ZHOU Kang(1964.2-),male,the Han nationality,born in HuNan province.Master degree of Civil Engineering.Technology Title:Senior Engineer.Research field:Engineering Management Employer:POLY REAL ESTATE CO.LTD,GuangZhou Address:Poly International Fair Department,Poly Real Estate CO.LTD,TongJian Building,No.3 ZhiXin Nan Road,GuangZhou,GuangDong Province,China Postal Code:510080 Mobile Phone:13802987798 or 020-87302856 h t t p:/w w w.e l e c f a n s.c o m 电子发烧友 h t t p:/b b s.e l e c f a n s.c o m 电子技术论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