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_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_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析.pdf
《总部经济_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_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部经济_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_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析.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JOURNAL OF NAN JING UN 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Sciences)l 6,2009#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总部经济、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析刘志彪1 张少军2(1南京大学 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京 210093;2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摘 要:东部地区嵌入全球价值链,既使该区域经济面临低端锁定的困境,又给我国的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破解这种双重困境,可以引导东部地区实施在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平行地构建国内价值链的战略,即东部地区要攀登价值链高端发展总部
2、经济,以价值链的治理机制来协调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和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从总部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来看,利用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劳动密集型环节所形成的在位优势,将总部经济的交易成本优势与制造基地的要素成本优势相结合,可能是发挥我国大国经济效应的有效途径。关键词:总部经济;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产业升级;地区差距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CJY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2063)一、引 言中国东部地区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GlobalValue Chain,GVC)承担了加工组装环节,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代工基地。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各种要素成本的上升,中国东部地区的加工产
3、业逐渐出现了外移现象。中国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缩小地区差距,客观上面临着双重任务:第一,如何提高东部地区在全球产品内分工的水平,不断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实现产业升级;第二,在实现第一个任务的同时,如何利用自己的在位优势,提高国内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延伸和拓展产业的价值链,通过价值链在区域间的传递和带动,拉动中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竞争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有文献对此问题的研究分别是从两条路径独立地展开:第一,通过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6)的研究表明,中国现有的增长方式属于/干中学0引起的/模仿)套利型0的低成本竞争模式,应该通过供给政策和深化市场改革
4、来转变发展方式。第二,通过区域战略缩小发展差距。国内学界对此有两种争论:一是梯度与反梯度理论(夏禹龙、冯之浚,1982;郭凡生,1986)。二是/就劳动转移资本0与/就资本转移劳动0之争(魏后凯,2007)。这两种独立的研究思路都没有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即没有把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全球价值链作为当今全球产业的组织方式,与总部经济形态一起,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竞争的范式。总部经济形态作为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中的高附加值环节,不仅实现了与制造基地的相对分离,而且通过其对供应商网络的治理来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全球研发、全球制造和全球营销。目前中国东部地区在全
5、球价值链中的职能和竞争优势,主要被限于单一的劳动密集型环54r刘志彪 张少军 总部经济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节。这种建立在低端要素环节上的制造中心地位,无法积累和嵌入高级要素,只能使总部经济的生产性服务功能游离于中国之外的发达国家,尤其是积聚于这些国家的大型城市。但是基于中国制造基地的现有地位以及实现制造基地与总部经济协调的考虑,我们认为中国沿海地区大城市已经初步具备了建立协调制造业发展的总部经济的现实条件、基础和可能。未来中国区域产业配置的基本格局是东部地区演化为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则成为由国内价值链(NationalValue Cha
6、in,NVC)主导的制造业基地。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文将着力论证在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条件下发展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总部经济,这可能是协调我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关系的一条新的路径和机制。新经济地理学通过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较好地解释了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从而为通过推进产业集聚实现区域发展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新经济地理学并没有回答产业集群之间是如何协调的问题,也没有解决产业集群在全球化条件下是如何组织和运作的问题。对于中国产业升级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协调来说,基于产业集聚的整合和协调问题可能比集聚和区位问题更加重要。以产业集群形态嵌入全球价值链,是中国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7、也是解决现实中产业发展和转型问题的出发点。为此我们需要把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综合起来进行考虑。第一,全球价值链是如何影响产业的区位选择的?Lovely等人(2005)的研究表明,由于出口企业需要国外市场的特定信息,而企业总部的空间集聚将有利于信息交流,因此,出口企业的总部集聚程度比一般企业更高。第二,产业集群的功能和特性是如何影响经济主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和竞争优势的?中国目前的产业集群在配置方式上功能单一、缺少高级要素嵌入,因此在全球价值链中仅仅以规模和成本为竞争优势。这种低成本竞争的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诱发这些产业集群的整体性衰退(刘志彪,2008)。第三,反过来,全球价值链
8、是如何对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前景产生制约作用的?Messner(2004)指出,那种依附型(quas-i hierarchical)的全球价值链治理结构和其中的非对称性力量,会导致地方产业集群在升级过程中被锁定。可见,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产业升级和地区差距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借助于全球价值链理论来分析。本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阐述全球价值链对总部经济的影响,第三部分论证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总部经济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第四部分对中国发展总部经济的几个问题进行澄清,第五部分基于总部经济提出协调我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关系的对策和建议。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总部经济:形成机制和主要特征总部经济
9、,顾名思义就是众多企业将其总部活动(主要是设计、研发、营销、品牌、物流、金融等)在特定城市的核心地区集中配置,通过自我强化效应而形成的集聚经济形态。总部经济的集聚形态,是在经济全球化力量的驱使下,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根据产业战略配置的要求和不同地区的综合成本优势,将自身的生产性服务活动与制造活动在相应的空间上进行选择和布局的结果。Fried man(2005)从经济全球化对城市结构和功能影响的角度,提出了/世界城市0假说并间接地论证了总部经济的形成机制。他指出,经济全球化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促进网络社会形成,也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城市的产业布局出现了/节点经济0的现象,即在空间上出现了
10、不连续但又具有相互连接关系的网络发展形态。各个地区之间的网络连接能力各具差异,由此形成复杂的社会分工。连接能力较强的地区形成所谓的全球或世界城市体系,由此成为全球要素流动的主要节点和指挥控制中心。世界城市就成为全球经济的组织节点,组织并连接区域经济、国家经济形成全球经济。这样的组织节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要金融中心、跨55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a 二oo九年第六期当代研究系列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机构所在地、迅速增长的商务服务部门、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主要的交通节点等等。Fried man的世界城市假说已经被实践发展所证实。一个世界城市的经济结构由该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内部的功能所
11、决定,即世界城市内部的产业发展与结构变迁,取决于它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所扮演的功能或角色的变化。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现象就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总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它已经成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其实,全球化趋势下城市总部经济的形成机制,还可以用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描述和分析。过去几十年中,全球化的主导者跨国公司,将附加值低的产品生产工序、环节外包给他国,自己只保留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等附加值高的工序,并且专注于价值链的治理协调,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进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价值链分工,使得全球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使总部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空间布局上的二元结构
12、和贸易结构变化。发达国家通过国际生产分享计划、贸易配额和垂直型 FDI等推进产品内分工的行为,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制造基地在发展中国家、总部基地在发达国家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给国际贸易的结构带来两个显著性变化。首先,南北贸易重新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依据 UNCTAD的数据,去除掉原油贸易后,发展中国家出口占发达国家进口比例从 70年代中期的 12%,上升到 21世纪初的 25%的水平;其次,生产环节在全球的分散协调,使得由此引致的中间品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大幅增加。对此 Hummels等人(2001)基于 14个国家数据的研究结论是,垂直专业化可以解释这些国家出口增长的 30%。第二,经
13、济活动的虚拟化。发达国家主导性企业在总部从事研发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经济活动呈现虚拟化和软化特征。位于发展中国家制造基地的代工企业,则通过消耗大量的劳动和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从事增值率低的加工组装活动。主导性企业通过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协调和治理各国表面上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发展中国家很容易陷入俘获型的国际分工网络。总部经济因此成为/中心)外围0式的依附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下的表现形式。第三,产业活动的集聚化和竞争方式的变化。不同生产经营的环节在空间上的协同定位和协同集聚,形成不同功能的产业集群。这些不同产业集群之间和内部的分工和耦合,使得经济活动从一个环节的集聚发展到不同环节的协作,进而延伸为价值
14、链的整体运行;不同价值链之间的交互性,又极大地丰富了产业生态,通过生产要素之间重新组合和配置,提升了产品的多样性和质量等技术参数标准。这种由点(某一环节)到线(某一链条),由线(某一链条)到面(多个链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市场交易方式和竞争方式,其产生的生产贸易网络更长期、更稳定,竞争方式也由/点对点0方式演变为/网络对网络 0、/链条对链条0、/集群对集群 0的竞争,隐性知识的传递更加方便,知识的逆向溢出也成为可能(Ambos et a.l,2006),进而提高了整个网络的竞争力。第四,利得、福利的全球化和不平等。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总部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发达国家在全球利得中的份额和社会
15、福利水平。首先,在本国劳动和自然资源等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发达国家通过外包低附加值的环节,就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优势,获得本应该是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禀赋租金0。其次,总部基地专注于高附加值的环节和治理价值链。这些增值率高的总部经济活动由于发达国家的市场势力,在双方的生产贸易网络中形成高附加值活动与低附加值活动的价格/剪刀差 0,从而使全球利得份额的大部分都被发达国家所享有。最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总部经济使生产贸易网络的效率得以提高。作为全球的主要市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得到了基于全球价值链网络所提供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增加了发达国家的实际收入水平和福利效应。发展中国家则消
16、耗了不可再生资源和污染了环境,最终削56r刘志彪 张少军 总部经济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降低了社会的福利水平。可见,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全球价值链对总部经济运行产生了质的影响。总部经济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关于空间分布的经济形态,而演变为全球产业组织运行的方式。一国或地区总部经济是否发达已成为全球竞争优势大小的标志,成为全球贸易利得多少的标志。就中国沿海地区来看,一方面,发达国家把缺乏比较优势的制造/加工/装配等生产环节和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服务环节向中国沿海地区外移,自己专注于研究开发、品牌运作等全球价值链高端领域的服务活动;另一方面,中国沿海广大地区则通过
17、优化投资环境,竞争性地吸收来自发达国家企业的外包订单,或者吸收 FDI进行全球价值链中较为低端的加工贸易。这些地区的制造业集聚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制造业比重和出口比重得以不断提高。就静态比较优势看,上述分工格局的强化只会塑造出中国低端的制造中心的国际地位,只能是/世界加工厂0或/加工车间 0,而不可能是/世界办公室0或/总部经济 0。但如果从动态优势看,这一结论可能发生演变。接受世界制造业外包只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初级阶段,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逐步具备了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基础和可能。实践正是如此。随着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营业收入规模的迅速增大,以及国内外大型企业基于/面对面0协调、控
18、制和指挥分散的制造业环节的需要,跨国企业客观上产生了把部分企业总部功能搬迁到中国沿海地区的特大型城市的需要。这些企业总部功能的迁移,在结果上必然表现为使这些城市越来越有可能成为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趋势,而这些城市的周边地区,就越来越明显的有可能成为世界的制造基地或制造中心。例如,在中国长三角地区,上海越来越明显地向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方向演变,而江苏和浙江甚至/泛长三角地区0,则在上海总部经济功能的协调下,越来越呈现为往/世界制造基地0格局演变的趋势。三、总部经济:统筹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当国际分工深化到产品内部之后,发展总部经济不仅仅是为了扩大税收效应、关联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和扩散效
19、应,而是有了更深刻的意义。第一,产业布局效应。决定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商务成本的结构。商务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所支出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一般可分为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类。要素成本主要是指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等要素的价格水平;而交易成本主要是与制度相关的成本,与市场化程度、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效率与税费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地区,因其基础设施条件好、法制环境佳、知识密集程度高等因素,其商务成本中交易成本较低,要素成本较高;相反,服务业欠发达的地区,其商务成本中要素成本较低,交易成本较高(如投资环境较差)。由此决定了对交易成本较为敏感的总部经济,在空间布局上主要限于选择大城
20、市尤其是特大城市,而对要素成本较为敏感的制造业,一般只能配置在大城市的周边地区。作为现代制造业的神经中枢系统,总部经济的/总部基地+制造基地 0的模式,契合了不同地区要素禀赋的优势,降低了整个价值链的生产经营成本。总部经济的这种产业布局效应,可以作为统筹我国下一阶段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第二,产业升级效应。Gereffi等人(1994,2005)认为,价值链中的动态学习和创新机制能逐步改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其技术进步将遵循如下路径:工艺升级(提升工艺流程的效率)y产品升级(引入新产品或改进旧产品)y功能升级(攀升到附加值高的环节)y链条升级(转向新的附加值更高的链条)。
21、可见,产业升级路径中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是制造基地的职能,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是总部经济的职能。总部经济的发展使产业升级的过程不再只是机57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a 二oo九年第六期当代研究系列械式的时间上的继起关系,而且还有空间上的并行关系。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同时发展总部基地和制造基地,以总部经济提升制造经济。这样,总部经济就在不同阶段上以空间并存方式,这也为产业升级路径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中国过去通过专注于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发展加工组装产业,给地区战略的实施造成了很大的被动性和外生选择性:一方面,东部率先加入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先发优势和在位优势,使其经济增长获得了不断
22、自我集聚的力量。产业集中配置产生了地区之间收入上的巨大差距。此外,由于东部地区加入全球价值链的比较优势是一般的、低级的生产要素,这样就形成了中西部的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低端要素源源不断的流向东部的格局。这种将中西部地区压制在低端要素、原材料供应商角色的分工模式,使得该地区陷入了/自然资源诅咒 0,造成了地区差距的扩大。另一方面,形成了以外资进行国际代工为主的生产模式。这种外资主导的国际代工模式在利用了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的同时,又将自身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关联控制在安全的范围。这就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在被俘获的价值链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但是并没有完成更高级的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
23、,在国际分工格局和全球贸易利得中又形成新的/中心)外围0的依赖型经济模式。我们认为,通过立足于全球价值链来发展总部经济,是中国实现产业升级和缩小地区差距的较为可行的路径。其具体机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从区域层面看,中国经济在 30年的发展过程中,在相对位势上出现了东部增长奇迹和中西部发展塌陷的二元结构,由此带来了商务成本结构的差异和产业梯度。东部地区可以利用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积累的高级生产要素集聚企业总部,同时将部分制造业逐步转移到中西部,充分利用不同区域之间在商务成本结构上的差异,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协同发展,降低整个链条的成本,打造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循环的路径和网络
24、。这种以本土为主的国内价值链,具有模块化的网络特征和产业集群的形态,与国内的产业关联度和不同区域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较高,有利于产业升级(Hu mphrey&Sch m itz,2004)。第二,城市功能的提升。总部经济的发展,可以帮助东部沿海地区的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提升自身的功能结构,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进而产生三大效应。首先是极化效应。这些城市由于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发展,在基础设施、高级要素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形成了积累和集聚,从而可以通过吸引和发展全球价值链中附加值高的环节,成为在全球分工体系有较高地位的增长极。其次是溢出效应。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成为增长极后,通过技术、信息和物流等渠道的扩
25、散和外溢,带动城市周边地区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将/中心城市+周边地区 0的地理布局转化为/总部基地+制造基地0的经济形态。最后是组合效应。总部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增加生产环节的维度延长了价值链,丰富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组的空间,为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潜能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在区域之间的协同定位和集聚,为不同区域之间/从竞争走向合作0奠定了分工基础,从而成为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微观机制。第三,国内外市场的互动。黄玖立和李坤望(2006)指出,市场规模是影响中国各省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国地区差距形成的过程中,国外和地区市场是相互替代的。当东部和中西部形成/总部基地+制造基地0的空间布局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总部 经济 产业 升级 区域 协调 基于 全球 价值链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