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协农产品贸易流量分析引力模型之应用.pdf
《中国与东协农产品贸易流量分析引力模型之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与东协农产品贸易流量分析引力模型之应用.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中國與東協農產品貿易流量分析引力模型之應用中國與東協農產品貿易流量分析引力模型之應用 翁嘉禧翁嘉禧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副教授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副教授)吳靜芝吳靜芝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候選人)摘要摘要 中國大陸和東協總人口約 17 億,農民占了很大的比例,且雙方為加速農業合作,以打造世界最大的農業自由貿易區。在 2002 年 11 月簽署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和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確定雙方的合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 2004-2006 年,約 600 種產品關稅陸續減免到零;第二階段是到2010 年,中國
2、與東協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本文利用引力模型來說明中國與東協十國雙邊的農產貿易情形,分析影響雙邊農產貿易流量因素,並估算各國農產貿易潛力。貿易引力模型在解釋中國與東協十國雙邊農產品貿易上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並且該模型的政策含義,對於解釋雙邊貿易情況和制定貿易政策都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中國應該與東協各貿易夥伴努力發揮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鞏固已有市場,開拓新的市場;針對貿易夥伴的不同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尤其應與貿易不足的貿易夥伴加強談判,建立合作磋商機制,降低農產品貿易壁壘,以使雙邊農產品貿易有更大的發展。此一研究成果對兩岸簽署 ECFA 後,關於列入早期收穫清單產業與農產品貿易之擴展,應具有極大的
3、參考價值。關鍵詞:關鍵詞:引力模型、早期收穫計畫、農產貿易、中國與東協 2 一、一、前言前言 中國大陸和東協總人口數約為17億,農民占了相當大的部分,且中國和東協在糧食進出口、農用機械、農業技術以及農資產品品種等方面具有明顯的互補性和差異性,因此中國和東協積極加速農業合作,以打造世界最大的農業自由貿易區。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的中國東協(東協十加一)領導人會議上,中國與東協領導人簽署了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和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使中國和東協的農業合作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確定雙方的合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4-2006年,約600種產品關
4、稅要陸續減免到零;1在東協十國中,中國又視各國情況給予個別國家更優惠的政策。2003年6月18日,中國與泰國於京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泰國政府關於在(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早期收穫 方案下加速取消關稅的協定。第二階段是到2010年,中國與東協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2依據該協定,中泰提前自2003年10月1日起對蔬菜、水果貿易實施零關稅,較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原定時程提早三年實現此目標。由此見得,中國和東協目前已成為彼此重要的貿易伙伴,雙邊貿易極具潛力;因此,作為雙邊主要貿易對象的農產品,其重要性更不在話下。然而,這卻將對台灣農產品出口中國大陸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因此和中國大陸簽訂早期收穫計
5、畫(EHP),3本研究將利用引力模型來說明中國與東協十國,在早期收穫計畫前後雙邊的農產品貿易情形,以分析雙邊農產品貿易流量的因素及估算各國農產品貿易潛力。儼然成為台灣避免被邊緣化的利器。所以,本研究盼能藉由東協十加一的早期收穫計畫模式,提供台灣農產品早期收穫效益評估之參考依據。1 第一階段的約 600 種產品主要以農產品為主,被稱作早期收穫計畫。按照早期收穫 計畫,中國與東協 6 個老成員國農產品關稅在 2004 年降到 10%以下,2005 年降到 5%,2006 年將全面實施零關稅。2 根據協議規定,中泰蔬果貿易共包含188 個稅目產品,其中蔬菜產品 108 個,水果產品 80 個,關稅將
6、全部免除。3 台灣與中國的早期收穫計畫,依據目前的審議進度,第一部份的貨品貿易早收清單產品將在明 (2011)年 1 月 1 日實施生效。中國大陸共計提出 539 項產品的降稅安排,包括 18 項農產品、88 項石化產品、107 項機械產品、136 項紡織產品、50 項運輸工具及 140 項其他產品等。3 二、二、中國與東協農產品貿易現況中國與東協農產品貿易現況 隨著中國與東協的經貿關係日漸深化,雙方的農產品貿易也開始迅速發展。中國與東協的農產品貿易總額由2003年的59.95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38.12 億美元,2003 2009 年期間年均增長速度為18.63%。除了2005年貿易
7、總額58.78億美元,較2004年的20.40億美元略為下降外,其餘各年度均現小幅上升趨勢。這說明雙方均是對方重要的農產品交易夥伴,尤其是雙方於2001 年簽訂中國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雙方農產貿易關係更顯重要。然而中國對東協的農產貿易卻始終呈現逆差,在2004年到2006年間雖略微降低,但2007年開始增大,2009年的逆差金額甚至為2003年的2.27倍。中國自東協進口的農產貿易額變化劇烈。從2003年的40.19億美元到2009年的92.28億美元,共增長了2.3倍;雖2005年以及2006年兩年的進口總額明顯減少,但自2007年開始即恢復水準,2008年以及2009年其年增長率
8、更達43.02%以及30.26%。中國出口至東協的農產品貿易額則呈現平穩上升趨勢。自2003年的19.76億美元到2009年的45.84億美元,約增長了2.3倍;其中僅2005的出口總額略微減少,其他年度均穩定增長,平均年增率約為18.85%。4 表表 1 20032009 年中國對東協農產品進出口總額表年中國對東協農產品進出口總額表 年份 農產品貿易額(億美元)農產品貿易額占商品貿易總額的比重(%)出口 進口 總額 差額 2003 19.76 40.19 59.95-20.43 10.94 2004 23.49 46.91 70.40-23.42 8.99 2005 21.18 37.6 5
9、8.78-16.42 5.55 2006 24.22 36.81 61.03-12.59 4.68 2007 30.54 49.53 80.07-18.99 4.97 2008 39.33 70.84 110.17-31.51 5.44 2009 45.84 92.28 138.12-46.44 5.23 資 料 來 源:作 者 自 行 整 理。參 考 資 料:中 國 商 務 部,查 閱 網 址:http:/ 東協十國中,中國農產品主要進口國為馬來西亞、印尼跟泰國,其中馬來西亞是中國第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20062009年中國平均自馬來西亞的農產品進口額約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37%;印尼是東
10、協最大的經濟體,人口最多且農產資源豐富;泰國則是東協裡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中國自印尼跟泰國的農產品進口額皆約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25%,僅次於馬來西亞。東協十國中,中國農 4 各項年成長率表列於附錄一。4 產品主要出口國為馬來西亞、印尼以及菲律賓。菲律賓為一農業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主要經濟作物為椰子、甘蔗、馬尼拉麻和菸草,其自中國進口的農產品總額佔中國出口的農產品總額的13%。中國出口至馬來西亞和印尼的農產品總額分別占中國農產品出總額的26%以及20%。表表 2 20062009 年中國對東協各國的農產品進出口的比重年中國對東協各國的農產品進出口的比重 (%)國家 2006 年 2
11、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汶萊 0.17 0 0.16 0 0.13 0.07 0.13 0 緬甸 2.43 0.69 2.05 0.77 2.62 0.58 1.74 1.06 柬埔寨 1.29 0.05 0.98 0.06 0.57 0.06 0.51 0.06 印尼 21.14 23.60 17.26 25.01 20.07 25.20 22.94 25.52 寮國 0.06 0.04 0.06 0.05 0.06 0.12 0.04 0.17 馬來西亞 25.03 38.67 28.61 36.37 27.67 34.62 26.78 38.59 菲律賓 13.06 3.
12、21 13.24 3.09 15.03 3.04 13.91 2.06 新加坡 13.83 2.36 12.47 2.44 10.46 3.01 8.83 2.94 泰國 11.66 26.24 12.56 26.59 11.09 25.99 13.12 23.07 越南 11.33 5.15 12.61 5.61 11.50 7.30 12.01 6.53 注:A表示中國對東協各國的農產品出口額占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B 表示中國對東協各國的農產品進口額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比重。資 料 來 源:作 者 自 行 整 理。參 考 資 料:中 國 商 務 部,查 閱 網 址:http:/ 三
13、、三、文獻回顧文獻回顧 在國際貿易研究領域中廣泛被使用的引力模型,最早起源於十七世紀牛頓在物理學所提出物體引力作用與大地引力(Gravity)的觀點。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學者運用物體引力的相關觀點來探討人在經濟及社會體系中之行為。1950 年代以後,經濟學者利用引力模型進行雙邊貿易的應用研究,近年來,貿易學者進一步地應用引力模型,針對國際間以及區域整合體之貿易型態,包括國際間動力之遷移及商品貿易流量之移動等,提供統計上相當顯著的解釋分析,不僅延伸了引力模型研究之可行性,並推展了國際貿易領域相關理之發展。在國際貿易領域上,將引力模型的概用來探討全球各國間貿易流量及流向的研究,首推Tinber
14、gen(1962)和 Pyhnen(1963)。他們所建構基本型態之雙邊貿易引力模型,係以一國之國民所得代表該一國之經濟 況,而以兩國間之距,代替兩國間之運輸成本。他們發現兩國間貿易流量均與兩國之國民生產毛額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而與兩國之地理距成顯著的負相關。Linneman(1966)進步根據此引力模型結構,將兩國之人口總數納入考量,藉以探討人口因素對貿 5 易流量之影響。他認為由於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可代表一國之消費力,其實證結果發現,如果一國之每人平均國民所得越高,表示該國人民對商品種 之選擇有多樣性,亦具有較高之購買力,因而對雙邊貿易流量有正向關係。有部分學者根據基本之引 力模型來說明影
15、響雙邊貿易的其他因素。Viner(1950)利用引力模型分析得出: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區域性貿易協定減少了本國低效率的生產和非區域性貿易協定成員國的高效率生產,從而增加了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同時產生了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Lucian Cernat(2001)利用引力模型和追蹤資料(panel data)分析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區域性貿易協定對區域性貿易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協定所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在中國,使用引力模型對影響雙邊貿易情況的因素進行分析,並預測貿易潛力的成果也較多。劉青峰和薑書竹(2002)實證分析了影響中國2000 年雙邊貿易量的主要因素,並預測了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
16、的貿易潛力;林玲、王炎(2004)和曹宏成(2007)分別利用2001年中國與其40個最大貿易夥伴之間的橫截面資料和2005年中國與34個最大交易夥伴之間的貿易流量資料分析中國雙邊貿易,驗證決定中國雙邊貿易況的主要因素是貿易雙方的經濟總規模、國內市場規模、空間距和制度安排等,同時也對中國的貿易潛力進行了估算;盛斌和廖明中(2004)檢驗了新型市場貿易體出口貿易量的決定因素,而且還從總量和部門兩個層次就中國對40個主要交易夥伴的出口潛力進行估算,認為中國出口在總體上表現為貿易過度,但對某些國家又表現為貿易不足。針對東協經濟體,薑書竹和張旭昆(2003)根據 2000 年東協 6 國向其主要交易夥
17、伴的進出口資料,分析了影響東協各國雙邊貿易量的因素,並以此估計中國與東協的貿易潛力。最後得出 GDP 和距的影響很大,APEC 變數比較顯著,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確對東協國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莊麗娟、姜元武和劉娜(2007)對廣東省農產品向東協出口的影響因素進行了驗證,並對出口東協的農產品流量進行測算分析。研究表明廣東省對東協農產品出口流量主要受東協國家GDP、人均 GDP、距及區域貿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響,廣東省與多數東協國家呈現貿易不足。大多數基於引力模型的雙邊貿易實證研究採用的都是某一年或某幾年的橫斷面資料,其缺點是不能反映出變數的變化趨勢;單文婷和楊捷(2006)利用的是 2000-2
18、004 年的追蹤資料,在基本引力模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華人人口和華語等變數,建立了擴展引力模型;陳漢林和塗豔(2007)採用2000-2004 年中國與 22 個貿易國家和地區的追蹤資料分析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下中國的靜態貿易效果,得出貿易轉移效應遠大於貿易創造效果,且差額逐年增長。本文承襲並衍申以上引力模型文獻與研究範疇,探討早期收穫計劃對中國與東協農產貿易流量的影響,及估算東協十國對中國的貿易潛力,藉以了解東協十國對中國是否仍有潛在未開發貿易量。6 四、四、資料處理與實證模型資料處理與實證模型 本研究利用引力模型能掌握雙邊貿易流量變化的特性,檢視簽定早期收穫計畫(EHP)是否能增進雙邊農產貿易
19、量,以及試圖就由實際值和模擬值估算兩國的貿易潛力。前述相關文獻所建構的理基礎,使得應用引力模型來進行實證研究的空間更加寬廣。基本的引力模型如下:(1)其中,代表i與j兩國之間雙邊貿易值,即i與j國的出口值與進口值之加總;5與代表出口國i與j兩國之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與 代表i與j兩國之總人口數;代表 i國與j國的交通距。為了行文方便,我們重新定義變數代號如,於此推,並改寫上式如下:(2)(一一)實證模型實證模型 本文所估計的引力模型,除了基本變數外(如LGDP、LPP、LDIST),另增加政策變數,早期收穫計畫(EHP);交互影響變數,國家和政策的乘積
20、(CEHP)6。因此,本文模型設定如下:(3)5 實證上,VOT 為零,則取對數將無意義,因此本研究採取 Eichengreen and Irwin(1995,1996)的作法,將 VOT 加上一個極小的整數取代之。6 C1=1 表示汶萊,C1=0 表示其他國家;C2=1 表示馬來西亞,C2=0 表示其他國家;C3=1 表示 泰國,C3=0 表示其他國家;C4=1 表示菲律賓,C4=0 表示其他國家;C5=1 表示印尼,C5=1 表示其他國家;C6=1 表示新加坡,C6=0 表示其他國家;C7=1 表示柬埔寨,C7=0 表示其他國 家;C8=1 表示緬甸,C8=0 表示其他國家;C9=1 表示
21、越南,C9=0 表示其他國家;C10=1 表示 寮國,C10=0 表示其他國家。7 表表 3 解釋變數理說明表解釋變數理說明表 資料來源:本文自行整理 (二二)資料來源及樣本選取資料來源及樣本選取 7 台灣和中國於 2009 年以前尚未實施早期收穫計劃,但於 2005 年中國已開放台灣 15 種水果零 關稅進口,並延續與擴大此項政策,於 2007 年開放 11 種蔬菜和 8 種水產品零關稅進口,因此 本研究將此優惠政策視為台灣早期收穫計劃的替代變數。變數變數 理說明理說明 本研究選取的雙邊農產貿易量資料,為海關稅則號列(HS)第一章到第八章的農產品為主要研究對象。GDP的大小可反映一國的出口供
22、給能力以及一國的潛在進口需求(Linnemann,1966),因此,當經濟規模越大,則潛在進出口能力也就越大,亦即雙邊貿易流量越大。由此推,國內生產毛額和雙邊農產貿易量成正相關。PP Linnemann(1966)率先將人口變數放入引力模型,用來衡量一國的規模。針對農產品貿易及消費的特性,人口越多創造需求的作用越明顯,貿易量也隨之增大,換言之,人口數和雙邊農產貿易量成正相關。DIST 兩國航行距為衡量兩國運輸成本的替代變數,兩國間的航行距越長,貿易所需的交易成本越高,貿易量必然相對減少,因此距被視為兩國間的“貿易障礙”。換言之,距和雙邊農產貿易量成負相關。早期收穫計畫為一提早實施取消關稅協議,
23、主要是針對雙方互補性強且共同感興趣的產品為主,此一計畫有效降低農產品出口成本,提高價格競爭力。為了檢驗早期收穫計畫對中國與東協農產品貿易流量造成的影響,本研究設計虛擬變數EHP,其定義為:實施早期收穫計畫後EHP=1,否則EHP=0。7 中國和東協的早期收穫計畫並非一步到位,而是分階段完成,且個別國家的經濟結構也有所差異,所以EHP對不同國家所造成的貿易促進效果會不盡相同。為了檢驗早期收穫計畫對特定國家農產品流量造成的影響,本文設計虛擬變數,其定義為:i國實施早期收穫計畫後=1,否則=0。8 本研究的資料期間為2000年至2009年,資料頻率為年資料,研究的範圍包含台灣、中國大陸以及東協十國。
24、8 本研究包含六個實證變數,其中被解釋變數為雙邊農產貿易量,而解釋變數包括國內生產毛額、人口數、兩國間貿易距、早期收穫計畫以及國家和政策的乘機。以下係就各變數的資料來源、處理以及主要內容說明如下:雙邊貿易資料取自國際貿易委員會(ITC,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該資料乃根據聯合國(UN)的COMTRADE 資料庫,對進出口國的貿易統計不一致者作進一步的修整而得。國內生產毛額以及人口數等資料取自國際金融統計資料庫(IFS)。兩國之間的貿易距(DIST),是根據GeoBytes 的城市間距工具(City Distance Tool),依據兩國間的主要城市的最短距來計算
25、。五、五、實證結果實證結果分析分析 實證估計結果列於表4。首先,就基本引力模型的變數(及國內生產毛額、人口以及距)方面,國內生產毛額(GDP)估計係數為正,與預期相符,表示市場規模愈大,則潛在進出口也愈大,雙邊貿易流量也愈大,換言之,雙邊農產品的貿易流量也會隨之增大;人口(PP)估計係數為正,與預期相符,表示人口增加會創造需求,因此雙邊貿易也會隨之增加;距(DIST)估計係數為負,與預期相符,即兩國之間距愈遠成本愈高,因此貿易量也必然愈少,根據Brada and Mendez(1983)研究發現,距對貿易流量的影響通常介-0.95%-0.76%之間,但本研究發現,距每增加一公里雙邊農產品貿易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农产品 贸易 流量 分析 引力 模型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