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产业转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影响的SWOT分析.pdf
《国内外产业转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影响的SWOT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产业转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影响的SWOT分析.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0 07总第 398 期doi:10.3969/j.issn.1006-2025.2010.07.012产业转移是国际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是转移国或地区与承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国际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下简称鄱区)建设旨在实现湖区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分工结构的优化,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这不可避免需要利用并最大化国内外产业转移所赋予的机会,并趋利避害,有前瞻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助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江西崛起。一、文献评述较为经典的有关产业转移理论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
2、d 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该理论表明,随着产品进入不同的生命阶段,不但生产地点持续转移,对单一国家而言,其所生产产品的项目也不断更迭。此外,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雁行模式”理论、小岛清提出的比较优势投资理论,以及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等也都是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这已成为标准产业经济学教科书的基础知识。国内学者基于经典产业转移理论并结合中国进行的研究较多。例如,马子红(2009)分析指出,区际产业转移主要受生产要素、区位、市场、制度等因素的影响2。张婷婷和高新才(2009)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产业转移正在启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不大,而且中、西部之间以及西
3、部地区不同省份之间承接能力存在差异3。李秀香和冯馨(2007)分析指出,江西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着区位、低成本、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盲目承接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等诸多问题4。但产业转移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行的分析较少。现有少量有关鄱阳湖生态国内外产业转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影响的 SWOT 分析张丹【摘要】产业转移是促进国际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江西崛起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背景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面临的优势包括区位与生态资源,低碳经济及新国际分工和优惠政策所赋予的机会;同时,要素供给和承接能力不足、低层次产业承接与集
4、聚经济效应也对其构成巨大挑战和威胁。在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助推下,应更多地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动力放在内部潜力的挖掘上,采取各种措施最大化吸引国内外各种力量投身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江西崛起伟大事业中。【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产业转移江西崛起SWOT分析【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25(2010)07-0048-04【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LUCC的城市群物质代谢时空动态变化研究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4096104)。【作者简介】张丹,江西财经大学城市与旅游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工程经济(江西南昌3300
5、13)。48张丹:国内外产业转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影响的SWOT分析经济区建设的文献则主要集中在国内外湖区建设经验、功能区分、产业构架、区域内差异等方面,例如,鲍曙明(2009)在比较研究国内外典型湖区发展的基础上,概括出6点教训和六大经验,并得出5点启示5。李京文和刘治彦(2009)认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取向是江西和中部地区崛起的带动区,构建长江中游经济区的战略支撑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示范区6。麻智辉(2008)、刘滨和陈美球等(2009)以及朱再昱和陈美球等(2009)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进行了合理布局与设想7-9。但均较少考虑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和背
6、景及其对该经济生态区建设的影响。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面临的国内外产业转移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先后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联邦德国等国转移;二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联邦德国等国转向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等低耗能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则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机会;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呈现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转移的趋势。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发
7、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结构提升阶段向要素优化阶段的转变,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进入了承接重化工业转移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致承接了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国际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历史机遇,加快了轻纺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机遇,极大促进了机电产业发展和出口。第三次是世纪之交,加入WTO所赋予的机遇,促使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向我国转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福建沿海等区域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基础。整体上,我国已成为东亚区域产业循环中梯度转移的主要承接者,并通过日益扩大的国际产业转移承
8、接规模,向世界“制造中心”迈进。从我国区域之间产业转移进程看,目前总体上看,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在继续加强,而且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据测算,仅“珠三角”地区从2005年至2010年,将有5000亿元产业资本向中西部地区转移10。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4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这就使得中西部地区面临着通过吸纳沿海生产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这既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面临的基本产业转移背景,也是分析产业转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影响的基础,更是制定相应政策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社会经济的依据。三、产业转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影响的
9、SWOT 分析1.优势分析(S)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趋势和规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1。第一是交通区位优势。以昌北机场、京九、浙赣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水路为主干线的现代立体式交通网络,实现以昌九景德为中心,可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的4小时环鄱阳湖城市群,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大为增强,承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优越条件。第二是得天独厚的矿产及生态资源优势。区域内发现的矿产资源超过100种;土地资源占全省的27.1%;水资源充足,由湖口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入海水量的总和;生物资源品种繁多,水鸟约
10、占全国225种水鸟的51%;全省的科教资源也主要集中于此。这是承接相关产业转移的重要吸引力。第三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基础较好。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其在全省的比重以及城市化率、人均GDP等社会、经济指标在全省都占有绝对优势,是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区域。第四是工业结构互补性强。江西六大工业支柱产业(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业、中成药和生物制药、食品工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业以及原材料工业)都集中在此,且区域内各市、县、区的工业产业各具特色,结构合理,有一定的互补性,为承接转移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较为健全的配套支撑体系。2.劣势分析(W)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存在三个方面的劣势,这部分抵消了
11、其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首先是区域内现有各种工业园区规模普遍偏小,不少园区实际开发面积均在2平方公里以下。11规模偏小带来的问题有吸引转入产业的积聚效应、规模效应不明显,制约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范围和层次,客观上可能导致低水平的重复产业结构,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同时,各工业园区小规模低层次松散式产业结构容易导致资源密集型生产492010 07总第 398 期方式,由此而产生的高污染物及其处理的高成本有可能加剧该区域生态压力。其次是生态产业的承接能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在短期内可能不如制造业。生态化、低碳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发达地区凭借先发优势更有动力进行生态经济产业化和产业经济生态化;
12、此外,相对于生态产业而言,制造业需要更多的中间投入、资本设备和服务,更能促进经济深度和宽度,基本是发达地区的低利润制造业部门在该区域也可能是较为先进的具有高关联效应和带动效应的产业,能更好地提高生产率。最后是相对于中部其他地区而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产要素供给不足。与武汉经济圈和长株潭经济圈相比,无论是以高校数量及学生人数所度量的人力资本指标,还是以人均GDP所体现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都反映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高素质劳动供给、技术和资本存量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制约了其产业转移承接能力。3.机会分析(O)第一,江西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生态产业基础良好,生态产业承接和发展优势明显。江西绿色食品、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内外 产业 转移 鄱阳湖 生态 经济区 影响 SWOT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