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地区农村居民市场需求差异分析.pdf
《我国三大地区农村居民市场需求差异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三大地区农村居民市场需求差异分析.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章编号:1000-8462(2001)03-0292-04我国三大地区农村居民市场需求差异分析及农村市场的开拓李 琳(湖南大学 经济研究中心,中国湖南 长沙 410079)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农村居民市场需求差异性,得出: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水平、消费层次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差距呈明显的扩大趋势,其中以东西差距尤为显著。一般所言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制约我国农村市场的开拓,在区域分布上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因此,切实增加中西部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是开拓我国农村市场的关键,并提出了增加中西部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差异性及消费需求结
2、构的多元性、层次性,在客观上要求,开拓农村市场必须立足于农村市场实际,分地区分层次进行,并提出了分地区分层次启动农村市场的主要对策。关键词:东中西部;农村居民;市场需求差异;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中图分类号:F126.1;F303文献标识码:A1 三大地区农村居民市场需求差异分析1.1 人均纯收入水平差异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大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99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37元,较1980年增长13.3倍,年均递增14.6%;中部地区为2,058元,增长9.9倍,年均递增13.4%;西部地区1,520元,增长8.1倍,年均递增12.3%。在三大地区农
3、村居民收入水平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在明显扩大。东部与中部、西部之间的绝对差距,由1980年的54元和75元扩大到1999年的1,179元和1,717元;从相对差距看,若以西部地区为1,东、中、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80年的1.451.131变化为1999年的2.231.351。分省(市)看,省(市)间收入水平差距也呈现出明显的扩大趋势。1999年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12个省市中,东部地区占了10个,其余2个分布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10省(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00元以下。最高的上海市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达5,409元,北京、天津、江
4、苏、浙江、广东、福建6省市超过3,000元,最低的西藏仅1,309元。收入最高省(市)与收入最低省之间的差额由1978年的199元扩大到1999年的4,100元;若以收入最低省为1,则两者之间的差距比由1978年的3.171变化为1999年的4.131。再从各地区内部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看。1999年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058元、1,520元,较东部地区低36%和53%;同年,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分别为4,837元、5,302元,较东部地区低32%和26%。这就是说,从静态比较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分别大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4个和27个百分点
5、。从动态比较看,19801999年,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3.3倍、9.9倍和8.1倍;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8.7倍、14.7倍和16.4倍,使得三大地区的城乡收入差分别由51%、44%和37%变化为120%、135%和249%,城乡收入差分别扩大69个百分点、91个百分点和212个百分点。这表明近20年来,三大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均有所扩大,但扩大的幅度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远远大于东部地区。因此,一般所言的我国城乡收入差在历经80年代中期暂时缩小后又重新扩大,在区域分布上主要体现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幅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上。1.2 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差异与
6、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由东向西递减趋势一致,东、第21卷第3期2001年5月经 济 地 理ECONOMIC GEOGRAPHYVol.21,No.3May,2001三大地区指东、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省(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9省(区),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宁夏、新疆、甘肃、青海、西藏10省(市)。收稿日期:2000-05-15;修回日期:2001-03-25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L
7、td.All rights reserved.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也呈现出东高西低之势。1999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169元,分别较中、西部地区高741元、1,010元,较中部地区高52%,较西部地区高87%。从消费增长速度看,19801999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长10.9倍,年均递增13.9%;中部地区增长8.1倍,年均递增12.3%;西部地区增长7.6倍,年均增长12.0%。由于增长速度的差异,使东部与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差距由1980年的27元和48元,扩大到1999年的741元和1,010元;若以西部地区为1,则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比
8、,从1980年的1.351.151扩大到1999年的1.871.231。在这期间,省(市)间消费支出最高省(市)与最低省之间的消费差距比(以消费支出最低省为1)1980年为2.581,1999年扩大为5.041;消费水平差距由197元扩大到3,100元。收入水平的地区差异决定了消费水平的地区差异,而消费水平的差异性必须引致消费结构的地区差异性和市场需求的层次性。从反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特征的恩格尔系数看,1999年东、中、西部分别为47.5%、54.5%和59.0%,分别较上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这说明三大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地区间的差距仍
9、然很明显。若仅以恩格尔系数为考察指标,则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已达到或接近小康生活水平;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质量与东部存在较明显的差距,离小康生活水准尚有一段距离;而西部地区则相差更远,其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较东部地区至少落后10年左右,且全国50%左右的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地区。从三大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品拥有量来考察。1998年底,东、中、西部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分别为:自行车187.25辆、122.19辆、91.91辆,缝纫机78.18架、66.61架、51.66架,手表194.86只、123.67只、146.57只,电风扇173.68台、81.08台、32.06台,洗
10、衣机38.72台、21.27台、2.59台,摩托车25.76辆、9.48辆、6.30辆,收音机35.12台、29.07台、20.61台,黑白电视机55.74台、69.58台、51.28台,彩色电视机52.04台、28.30台、23.20台,照相机5.59架、1.33架、1.26架。地区差距较大的有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彩电和照相机。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自行车、手表、电风扇等一般用品拥有量已逐步趋于饱和,对彩电、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照相机的需求量与80年代末期相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录像机、空调、组合音响等高档耐用品已经进入一部分率先富裕的家庭;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对自行车、手表、电风扇
11、等用品的需求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彩电、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等较高档的耐用消费品市场潜力巨大;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从整体上刚步入温饱阶段,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将进入数量增长型扩张阶段,对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选择档次要求不高,注重于性能好、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的产品。这充分说明三大地区农村居民市场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层次差异性。1.3 购买力水平差异东部与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较大差距,必然引致地区之间的购买力水平的差异。据1997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资料,东部地区农户户均家庭经营费现金支出5,320.59元,较中、西部地区分别高出2,503.55元和2,891.57元,为中部的1.9倍
12、,西部的2.2倍;户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东部为8,288.58元,中部为4,269.57元,西部为3,142.63元,东部较中、西部分别高94%和164%。而且不同地区农户总购买水平增长速度不同。19861997年,东部地区农户总购买量从2,878.5元增加到13,985.94元,年均递增15.4%;中部地区农户总购买量从1,776.6元增加到7,395.86元,年均递增13.84%;西部地区农户总购买量从1,448.2元增加到6,330.12元,年均递增14.35%。再从三大地区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在全国农村市场的占有份额看。1999年,东、中、西部地区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6,863.5亿
13、元、3,778.0亿元和1,891.1亿元,在全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的比重分别为55%、30%和15%,东部地区分别较中、西部地区高25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从人口比重看,东、中、西部农村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比重分别为40%、35%和25%。占全国农村总人口比重60%的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农村消费品市场中的份额仅45%,两者相差15个百分点;而占全国农村总人口比重仅40%的东部地区在全国农村消费品市场中的份额高达55%,较其人口比重高出15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由于收入消费水平低,购买力严重不足。2增加中西部农民收入是开拓我国农村市场的关键 由第一部分分析可知,东中西部农村居
14、民收入消费水平、消费层次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差距呈明显的扩大趋势,其中以东西差距尤 为显著。一般所言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制约我国农村市场的开拓,在区域分布上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水平低已成为我国农村市场开拓的主要障碍。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中西部农民3923期 李 琳:我国三大地区农村居民市场需求差异分析及农村市场的开拓资料来源: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农户购买水平和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农村经济,1998(11)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收入
15、,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是开拓我国农村市场的关键所在。2.1 加快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中的份额东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差异最主要的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差异。中西部地区由于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发展缓慢,收入渠道狭窄,与东部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有关资料表明,1995年中西部地区农民来自乡镇企业的劳动报酬收入分别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3.5%和21%,差距十分悬殊。因此,要增加中西部农民收入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必须充分优化经济增长结构,促使生产要素合理地向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流动,将乡镇企业发展作为繁荣中西部农村经济、增加中西部农民收入的战略重点加以实施。国家应继
16、续采用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用专项资金帮助老少边穷地区发展乡镇企业;鼓励东西合作,引导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向中西部流动,加强东西之间的产业扩散和经济协作。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利益主体和投资主体,从而有利于企业积聚发展资金,缓解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资金短缺的压力。以当地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在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环保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增加农民
17、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将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适当向小城镇集中,最大限度地取得聚集效应,并以此来增加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把富农途径更多地延伸到农外。2.2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中西部农民收入水平与东部差距的又一主要原因。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的农业结构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使农民增产难以增收。因此,围绕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是提高中西部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保证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畜牧业、渔业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的比重。畜牧业是中西部农民收入的重
18、要来源,要把发展畜牧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实现养殖方式的突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优化品质结构,提高优质产品比重。在目前大宗产品供过于求,名优产品供不应求的格局下,农产品要实现高效益,农民收入要实现持续增长,唯一的途径就是加速农业科技进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增加农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淘汰低值劣质品种和落后的生产技术,大大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特色产品比重。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特色资源,开发特色农产品。有特色才有市场。同时,对传统的地方“老字号”通过提高其技术含量,培育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增加特色产品的内在价值的附加值。2.3 加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地区 农村居民 市场需求 差异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