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因素_鞠英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影响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因素_鞠英杰.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收稿日期:2002 年 1月 4 日作者简介:鞠英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信息研究。论影响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因素鞠英杰(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摘要本文对信息分析与预测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从信息、研究者和科学理论三个方面论述了影响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因素,提出了人们在实际的信息分析与预测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指明了人们长期以来在信息分析与预测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关键词信息分析预测Influence Factor of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PredictionJu Yingjie(Information Managem
2、ent Colleg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Abstract This text defines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cientifically.The influence factor of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prediction is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formation,researcher and science theories.The influence issue that people
3、 usuallymeet is presented.The mistake areas are indicated during work of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prediction.Keywordsinformation analysis,prediction.1 信息分析与预测1.1分析 分析作为一种逻辑推理手段,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合理性,符合人类理性的思维程式,能够对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作一个较为透彻的说明,因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成为一切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手段。分析的使用是为了向人们展现人类现在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不只是分析造成人类困境的各种要素并对这些要素作
4、逻辑上的判断与权衡。分析不是解决。分析仅仅是阐明问题的性质、表现,为人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方向,它还远不能解决问题。它处于“解决问题的前夜”。分析活动本身不能解决问题,只是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和起点,真正的解决还需要以后的实践。分析处于“摆事实,讲道理”阶段。如果我们仅停留在分析问题阶段,那还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如果只有分析,没有人们的行动实践去检验分析的正确性,那么这种分析的主观性就占了上风,任何人都可以分析这些问题了。主客观不能统一,理论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所以罗马俱乐部认为,分析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在于以后的行动。通过分析,可以唤起人们对问题的重视。首先在思想上创造解决
5、问题的条件,其次,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为我们的行动指明方向,突出体现理论的指导意义,使我们的行动不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针对性的了。最后,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的问题,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我们能及早动手,加以防范,避免“亡羊补牢 情况的出现,把危机消灭在萌芽中。分析是解决的先导,没有分析,解决问题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我们失去了目标;没有分析,我们就只是在玩文字游戏,没有现实第 21 卷第 6期2002 年12月情 报 学 报Vol.21,6December,2002意义。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缺少分析。1.2预测预测是对事物当前状态的分析、综合等逻辑加工。预测理论是以一切都不变的假定为依
6、据联结已知和未知、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展现在我们面前事物的辩证图景却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切尽入联系之网;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在变化纷呈的事物背后,具有不变的、固有的规律。事物现存状态到未来状态,有着变化和发展的一面,但也存在着规律性,有常驻性和永恒性的一面。这就构成了对未来事物进行科学预测的哲学上的基础。预测是人的主观能动活动。从历史的角度讲,人类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积淀了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具有公理意义的主观逻辑思维和论证,这些智力积淀可以“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从现实的角度来说,通过人的活动,依据客观中得来的大量信息,借助大脑智能对其进行逻辑分析和加工处理,由“
7、先天”的东西来推知“后天”的东西。预测未来事物状态,就是这类活动。预测是一门技术,它的哲学理论根据是事物的辩证联系和辩证发展的规律性。事物可预测性在于其不变性。荷兰学者享利塞尔说:“预测理论是以一切都不变化的假设为依据的。”所谓不变性是“现象中固有和同一的东西”。作为人类活动来说,预测又是“万物之灵长”的大脑智能的理性运作,是合乎逻辑、合乎理性的运动。作为技术来说,预测又有它所凭借的技术手段、技术工具。现代电脑信息技术的运用更使得预测如虎添翼。列宁说过:“神奇的预言是神话,但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有科学理论根据和科学技术手段的预测,有理由成为未来事实的预言者。因为有了它,就等于在已知和未知之间
8、架起一座牢固的桥梁。要想准确地分析与预测未来,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影响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因素。2 数据来源 反映事物的两种信息让我们从了解事物的方法谈起。你知道人为了生存必须呼吸,也知道月球的阴影部分是冷的,还知道英国人说的是英文。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有人这样告诉过你,而你也就这样相信了。另外,有些事似乎太显而易见了。假如有人问,你怎么知道人为了生存必须呼吸,你会说“这人人都知道”。诚然,有许多事情是“人人都知道”的。例如,“人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然而,几百年前“人人都知道”地球是平的。许多你自认“知道”的事情不过是你赞同的或相信的罢了,很少是亲自经历或发现的。这并没有什么不对。达成某种一致的见解
9、,正是人类知识的根本基础。然而,除间接获得信息之外,人们也可以通过直接经验得到知识。假如跳进冰冷的河水,你马上会知道水是凉的,这是你通过自身感觉而了解到的。你第一次踏在荆棘上马上就知道疼痛而不需要有人事先告诉你。2.1 两种信息的真实性由此可知,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具有两种真实性。在你所了解的事物中,一部分具有“赞同性信息的真实性”,另一部分则具有“经验性信息的真实性”。前者是别人告诉你而你信以为真的信息,后者则是你通过直接经验所了解到的信息。问题在于二者看上去都具有真实性。试举一例。你去出席一个高雅的宴会,发现有一种食物味道极佳,你吃了许多而且赞不绝口,可是,当主人告诉你这东西是炸蚯蚓时,你可能
10、会顿时恶心起来并且吐了一地。这个例子说明,对食物的两种感觉都具有真实性,最初喜欢这种食物的感觉和后来恶心的感觉都是真实的。然而,应当指出,你知道吃了蚯蚓而感到恶心完全是出于一种赞同,出于你赞同众人所说的蚯蚓是不能吃的。如果没有这种信念作祟,蚯蚓为什么会引起恶心呢?在那些没有这种信念的社会里,蚯蚓确是美味哩。因此,到底什么是真实就成了一个微妙的问题。怎么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的呢?人们争论了几千年,科学就是从这些争论中产生的,科学提供了一种把赞同的真实性与经验的真实性统一起来的方法。科学家对于那些从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物运用某些标准去衡量。总的来说,一种说法必须同时具有逻辑的和经验的可信性才可接受。科
11、学家根据什么接受了月亮阴影部分是冷的这一说法呢?第一,它符合月亮表面的热度是太阳照射而来的逻辑;第二,对月亮阴影部分的科学测量证实了这一预言。因此,科学家接受了未经亲历的事物的真实性 赞同性的真实性。当然是根据一些独特的标准来接受的。2.2 赞同性信息的利与弊人和许多动物都表现出预见的欲望。人们常常7576 期论影响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因素运用因果和概率论的方法来预言未来。首先,人们一般认为将来的情况是由现在造成的:上大学会影响将来的收入;游过防鲨网会碰上鲨鱼;平时用功则考试会得好分数。其次,人们还知道因果关系实质上是符合概率的:得到某种效果的可能性在起因出现时比起因不出现时要大,但并不是绝对的。
12、在多数情况下用功就能考出好成绩,但并不能保证次次如此;游过防鲨网很危险,但并不是次次会碰上鲨鱼。在初始的人类研究中,应当区别预言和理解。人们常常可以做出预言而并不理解为什么会如此,而且即便在不理解原因的情况下,人们也往往会按照自己的预想去行事。试举一例:某个赛马迷发现有一匹马总是赢,就有可能一直把赌注下在那匹马上,可是他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为什么总是那匹马赢。然而,如果人们能理解事物间的内部联系,以及某种模式一再出现的原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这些模式的观察和记忆上,就能够做出更为准确的预言。人类研究的目标就在于回答“什么”和“为什么”。如前所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只是部分地来源于直接研究和亲身经历
13、,而更多的是从别人那儿得来的赞同性的信息。这种第二手信息对人类的研究既有利也有弊,其主要来源有二:传统和权威。2.2.1 传统每个人都会继承某一文化中认为天经地义的知识。例如,人们相信在春天播种玉米秋天会得到收获,吃糖过多会损坏牙齿。虽然我们有可能去亲自检验一下这些“真理”,但对于其中的绝大多数我们只是简单地接受了,因为这些小事情是“人人都知道”的。在这种意义上,传统对于人类研究不无好处。由于你接受了这些“人人都知道”的知识,研究的负担就大大减轻了。知识的积累性与继承性提供了其进一步发展的起跳点。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站在前辈人的肩膀上。同时,传统对于人类研究亦有害处。假如某人想对某些“
14、人人都知道”的知识做出新鲜的不同的理解,很可能被视为愚不可及甚至被送进精神病院。更加可能的是,人们根本不会产生对那些已知的及显而易见的事物做出不同理解的想法。2.2.2 权威尽管传统的力量很强大,新的知识还是层出不穷。在个人的研究之外,人的一生都在享用他人的新发现及对事物的理解。而对这些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则往往取决于发现者的身份。流行病学家说流感会通过接吻传染似乎就比一个保姆说同样的话更可信些。像传统一样,权威对于人类研究也有利有弊。在某些事情上,特别是在那些有争论的问题上,信从受过特别训练的、有专业知识的、有职业证书的人的判断,会有利于我们对事物的研究。同时,某一领域权威的错误观点亦会严重阻碍
15、研究工作的进行。生物学家在生物学领域中犯错误是不足为怪的。此外,如果我们依赖某些专家权威对其专门领域之外的事物所发表的见解,也会妨碍我们对事物的正确理解。试想,让缺乏生物化学知识的政治或宗教领袖谈论大麻是一种危险的毒品会有什么效果。广告业滥用权威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比如,让体育明星讨论麦片的营养价值,让电影演员评论汽车的优劣等等。由此可见,传统和权威都是研究事物的双刃剑。它们既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出发点,又有可能把我们的研究引入歧途。3 研究者的失误除传统和权威所造成的潜在危险之外,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还会犯其他错误。这一节将论及研究过程中常见的失误及防止这些错误的科学手段。3.1 观察的不准确性
16、信息研究的关键在于观察。在研究“为什么”之前必须知道“是什么”。然而,对于千头万绪的日常事件,我们往往是粗心的和不自觉的观察者。例如,你能记得刚才与你说过话的那个人穿的是什么鞋吗?我们的观察有很大的偶然性,因而常常是错的。一个美国游客在法国遭到几个陌生人的无礼对待便得出法国人粗暴无礼的结论,殊不知那些冒犯者却是一群德国游客。与这种随意观察相反,科学的观察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单是周密规划本身便能减少观察的误差。你可能不会记得某教师在课上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但是如果你在课前就有意识地对观察和记录做出规划,观察的准确性便能大大提高。在许多情况下,简单的或复杂的测量工具都有助于防止不准确的观察,同时在
17、精确度上它们也大大超过了人的感觉所能达到的水平。例如,用彩色胶卷拍下那位758情报学报21 卷老师的装束。3.2以偏概全当我们在周围的具体事物中寻找模式时,常把少量类似的情况当成普遍模式。这种以偏概全的倾向会把研究引入歧途。假定你是一名记者,被指派报道一次反核示威游行,并要求在两小时内交稿。为了了解人们参加示威的原因,你匆忙赶到现场采访。如果头两个接受采访的示威者恰恰给了你相同的原因,你便假定其余三千人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来参加示威的,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科学的研究用设计足够大的调查样本的方法来防止以偏概全的错误。此外,重复观察,看每次观察结果是否一致也可防止类似错误。由其他研究人员进行完全
18、独立的重复观察则更为有效。3.3观察的片面性以偏概全的危险之一在于它会导致观察的片面性。人们一旦认为某种特殊模式是存在的,便会特别注意那些与此模式相符的事实而忽略与其不符的事实。假定有一次某人被一个犹太店主骗了,因而得出结论:犹太店主都不诚实。结果他可能专门去注意其他犹太店主的不诚实行为,而忽视了诚实的犹太店主和不诚实的非犹太店主。有些人专门注意那些懒惰的黑人而忽略了勤奋的黑人和懒惰的白人。还有人专门注意那些非理智好冲动的女人,而忽略了情绪稳定的女人和情绪不稳定的男人。为防止这类错误,一项研究设计通常要在事先确定调查的数量和种类,并在分析全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科学的研究还采取另一种办法
19、来防止观察的片面性,即同行们的相互监督和提醒,使人们注意那些容易忽略的或与自己的结论相反的事实。这是科学家互相提供的一种服务,也是科学事业本身的需要。3.4信息推理有时人们简直无法忽略某些与自己的结论相反的事实。例如,当他认为所有的犹太店主都不诚实时,一位犹太店主步行四英里归还了他丢失在柜台上的钱包。怎样看待这件事?人们常常另找理由来解释这个矛盾现象,如:也许这个店主并不真是犹太人,也许他是借送钱包之机来查看房址以便行劫。当科学观察与分析同原先的假设有出入时,人们往往寻找理由来解释这些意外的结果。如果我们假设了解时事较多的人会较少感到政治异化。研究是在一群大学生中进行的,而结果是了解时事多少与
20、政治异化感无关。我们开始另想原因:这是因为大学生一般都较关心时事,只有一般公众里才有真正不了解时事的人。如果到他们中间去调查,原先的假设就有可能成立。这就是所谓的追溯假设。只要不就此止步,在科学上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推理本身并不能证实这一新假设,但其后的调查有可能证明它的准确性。因此,科学家经常进行信息推理,并在其后对事实本身进行重新调查。3.5 非逻辑推理当观察与假设不符时,人们常以“例外证明规律”来解释。其实例外只能引起我们对某一规律的注意。在任何逻辑体系中,例外都不可证明与其矛盾的规律。统计学家所称“赌徒幻觉”便是日常生活中另一种非逻辑推理。它假定长时间赢后必输,长时间输后必赢。正是这种错
21、误信念支配着许多手气不好的赌徒们彻夜地赌下去。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陷入非逻辑推理,但科学家却能够自觉地和明确地运用逻辑体系以避免这种错误。3.6 理解中的自我介入对一般性规律的寻求和理解并非单纯的知识活动,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个人生活,因而具备特别的心理意义。当人们失业或失去提升机会时,往往认为这是雇主想空出位置给自己的朋友,这一解释免除了人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怀疑。科学家作为常人也难以避免科学研究中的自我介入。设想某人由于发现某种治癌方法而获得了诺贝尔奖金,而有人却写文章贬低他的方法,这时他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地看待这种批评。遵从科学研究的规范可以避免过多的个人介入,而对批评意见持更为客观的态
22、度。3.7 过早结束研究以偏概全,观察的片面性,信息推理和非逻辑推理都会导致研究的过早结束。当一个反犹主义者说“我已经了解犹太人了,不要再用事实把我搅糊涂”时,他已经中止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过早结束研究的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回顾人类知识发展史,我们发现,人类一直在改变着对已知事物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是无止境的。科学是一个开放型的事业,结论总是被不断更新。纵然某个科学家认为某项研究已彻底结束,其他人却不以为然。7596 期论影响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因素甚至当整整一代科学家认为某一问题的研究已告结束时,后代科学家还会重新检验并改变那些旧的观点。3.8对难以解释因素的神秘化没有人能够通晓世间万物
23、。不论我们多么聪明和勤奋,还是有无数事件和情况是我们难以解释的。对于这些人类难以理解的事物,人们往往诉诸超自然的或神秘的原因。这种作法就是所谓“对难以解释因素的神秘化”。宗教或巫术对事件做出尽管是超自然的,然而却是合乎某种情理的解释。上述用语则不然,它只不过声称某些事件的起因终将超出人类理解力的范围。对于那些完全属于随机的事件,这也许是对的。但接受这种不可知论,则可能导致研究的终止,不顾研究对象究竟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防止对难以解释现象的神秘化就是要相信科学。科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或具有潜在的可知性。即使某位科学家认为某一现象超出了人类的理解力,其他科学家则可能设法去理解它。如果我公开宣
24、称“爱”是不可理解的,也许反而会激励你寻找途径去理解“爱”这一现象。4 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被描述为逻辑-实证的,这意味着科学的两大支柱是:(1)逻辑或理性,(2)观察。换言之,对世界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观察相符。两者缺一不可。粗略地说,科学的理论处理逻辑方面的问题,而研究处理观察方面的问题。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而研究提供证明这些关系存在与否的手段。4.1理论,而非哲学或信仰社会科学理论所关心的问题在于“是怎样”而不是“应当怎样”。许多世纪以来,社会理论对二者不加区别。社会哲学家把“是什么”,“为什么”和“应当怎样”混在一起谈。然而,科学理论只涉及“是什么”和“为什么”
25、,不能解决价值观念的争端。科学不能确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孰优孰劣,除非在某些指标上有一个共同的尺度。只有首先对人类尊严和自由这类抽象概念达成一致的衡量标准,才能对究竟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能最大地满足人类尊严和自由做出科学的判断。而其结论除说明这一问题外并无其他广泛意义。在现实中,人们很难在价值观上取得一致,因此科学很难用于解决价值观的争端。况且人们对价值观的信念多是非理性的,这就使得以理性为特征的科学更加不便涉足。4.2 社会规律性信息分析与预测工作在于利用社会生活规律的逻辑性和持续的模式。这个目标建立在一个基本的假设之上:生活是有规律可循而不是完全混乱或随机的。这个假设适用于所有的科学,但
26、初看上去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似乎远比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更有规律性。投掷一重物,每次它都会往地上落,而一个选民却可能对某位候选人这次投赞成票下次投反对票。当温度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冰总会融化,而一个看上去很诚实的人有时却会偷东西。这种情况真则真矣,却可能使我们因此忽略了社会现象中的高度规律性。首先,大量的正式规范使得社会生活在相当程度上有章可循。例如,人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有选举权。这种正式规定使社会行为规范化。其次,其他非正式社会规范造成了更多的规律性。例如,大学教授比非技术工人工资高,男人比女人工资高,白人比黑人工资高等等。社会规范是确实存在的,而且社会科学家能够观察这些规范的影响。当规范随时间的推
27、移而改变时,社会科学家可以观察并解释这些变化。当社会学家指出按逻辑可以预见某种类型的人将以某种方式行事时,这类人的行为应当是符合这一预见的逻辑基础的。4.3总体,而非个别信息分析与预测工作是在不断发现和利用社会的模式而不是个人的模式。一切有规律的模式都反映了由许多个人组成的总体的行动和情势。虽然社会科学家经常研究那些影响个人行为的因素,但个人本身很少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因此,社会科学的理论是关于群体生活性质而不是关于个人的理论。有时这种总体的规律性是令人惊异的。不妨以出生率为例。人们生育子女的个人原因是五花八门的:有些人出于满足自己父母的意愿,有些人是为了使自己的女性或男性臻于完美,有些则
28、是为了维系婚姻关系,更有些是纯粹出于偶然。尽管个人的原因千差万别,年复一年,一个社会的总出生率却总是稳定的。如果今年的出生率是千分之十九点一,明年也会非常接近这个水平,尽管从长远来看这个数字会逐渐升高或降低。相反,如果有一个社会的760情报学报21 卷出生率在连续五年中出现了千分之十九点一、二十五点六、七点八、二十八点九和十六点二的情况,人口学家便会茫然不知所措了。4.4 变量语言关于由变量组成体系的思想较为复杂微妙,也许比喻可以使读者了解其中涵义。医生的对象是病人,他们行医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而医学研究人员则不同,他们的对象是疾病,病人只不过是疾病的载体。这并不是说医学科学家不关心人。他们
29、研究疾病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但在实际研究中,病人只是作为被研究的疾病的载体。同样,社会科学研究的是变量及其属性。社会科学理论使用变量语言,而所涉及的人只是这些变量的载体。属性是指客体的特征或特性,是用以描述客体的,如:女性的、东方的、异化的、保守的、不诚实的、聪明的等等,而变量则是这些属性的逻辑组合。例如:男性和女性是属性,性别则是由这两个属性构成的变量。职业这个变量由农民、教授、司机等属性组成。社会阶级这个变量则由上层、中层、下层这些属性构成。变量与属性的关系是描述与解释客观事物的关键环节。例如,通过观察一个班级男性女性这两个属性出现的频率,我们就可以用性别这个变量来描述这一班
30、学生:这个班百分之六十是男生,百分之四十是女生。失业率可以被看作是用就业与失业这两个属性对变量就业状况的描述。变量和属性的关系在用于解释事物时显得更加复杂。试举一例,其中包括教育程度和种族歧视程度这两个变量,每个变量采用两个属性。变量教育程度由受过教育与未受过教育两个属性组成,种族歧视程度由歧视与不歧视两个属性组成。假定频率分布如表 1:表 1受过教育未受过教育歧视39不歧视1 该表显示了教育程度和种族歧视程度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是通过两个变量各自属性的组合来描述的。占主导地位的有两组:(1)受过教育的并不持种族歧视态度的:(2)未受教育的并持种族歧视态度的。理论描述变量之间的逻辑关
31、系。它常常表现为因果关系。一个人在某一变量上的属性会导致他在另一变量上的某种属性,如:受过教育与未受教育分别导致不持种族歧视态度和持种族歧视态度。在这里,教育程度是自变量,种族歧视程度是因变量。在另一情况下,在本人教育程度与父母教育程度这两个变量的关系中,本人教育程度又可以变成因变量,而父母教育程度则是自变量。应当注意的是,理论在这里仅仅运用了两个变量:教育程度和种族歧视程度,而没有涉及人本身。如前所述,人是这两个变量的载体,只有通过观察人才能看到这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然而,归根结底,理论是由变量语言组成的,它旨在描述不同变量反映其不同属性之间可能存在的一种逻辑的相关关系。信息分析与预测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为社会服务。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综上所述,影响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因素主要有信息、研究者和科学理论。运用有效的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防止研究者在研究工作中易犯的错误,定能使信息分析与预测工作得到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1鞠英杰.信息分析与预测.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62美艾尔巴比著,李银河编译.社会研究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责任编辑 许增棋)7616 期论影响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因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