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相流体网络的翅片管换热器仿真模型研究.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基于两相流体网络的翅片管换热器仿真模型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两相流体网络的翅片管换热器仿真模型研究.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章编号:10050329(2005)03005306基于两相流体网络的翅片管换热器仿真模型研究魏文建1,刘 建2,丁国良2,张春路2(11 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 450007;21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30)摘 要:基于两相流体网络,建立了针对具有复杂流路布置的翅片管换热器稳态通用分布参数仿真模型。模型考虑了实际换热器内部存在的翅片间导热,这使模型的建立假设更接近于实际的换热条件。通过对给定参数的实际换热器性能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和算法可以对具有复杂管排布置和连接方式的翅片管式换热器稳态性能进行仿真(其仿真误差小于5%),完全达到工程运用的要求。该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和
2、分析具有复杂制冷剂流路的翅片管换热器稳态性能。关键词:翅片管;换热器;模型;两相流体网络中图分类号:TQ051.5 文献标识码:ASimulation of Fin2and2tube Heat Exchanger Based on Two2phase Fluid NetworkWEI Wen2jian1,LIU Jian2,DING Guo2liang2,ZHANGChun2lu2(11Zhongy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7,China;2.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0,C
3、hina)Abstract:A general steady distributed parameters model of fin2and2tube heat exchanger with complex refrigerant circuits was developedbased on two2phase fluid network.Practic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is model are improved by considering heat conduction through finswhich exists in the actual h
4、eat exchanger.Performance of an actual heat exchanger with given parameters i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model and alternative algorithm of heat transfer and pressure drop.This model and algorithm are suitable to simulate the performance offin2and2tube heat exchanger with complex tube layout and con
5、nection.The maximum deviation between predicted values and experimentdata lies within 5%,which is enough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1Performance of fin2and2tube heat exchangerwith complex refrigerant circuits can b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to apply this model.Key words:fin2and2
6、tube;heat exchanger;model;two2phase fluid network符 号A0 空气侧换热总面积,m2Ai 换热管内表面面积,m2Dh 水力直径,m,Dh=4AcL/AoDi 换热管内径,mD0 换热管外径,mDr 微翅片管根部直径,mmf 摩擦系数F 面积,m2G 质量流速,kg/(sm2)H 焓值,kJh 比焓,kJ/kgL 长度,mP 压力,kPaQ 换热量,WS 当量阻抗 换热系数,kW/(m2K)f 翅片厚度,m 液膜厚度,mmT 温度,KTwall 壁面温度,Kx 干度 空泡系数 导热系数,W/(mK)0 翅化表面效率收稿日期:20040727 修稿日
7、期:20041108352005年第33卷第3期 流 体 机 械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下 标r 制冷剂in,out 进口、出口a 空气i,o 内部、外部f 摩擦、翅片acc 加速back 后部top 上部bottom 下部cec 对流换热db,wb 干球、湿球front 前部l 液相tot 总数wet 湿工况1 前言近年来,为了提高翅片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降低压力损失,换热器内的制冷剂流路设计越来越复杂,换热器内制冷剂有多个流路、多个分点和合
8、点。将从分点至合点的制冷剂流路称为制冷剂流动路径。传统的换热器模型可分为三类:集中参数模型、分布参数模型和分区模型。由于集中参数模型建模机理简单,所以很早就有研究,但较适用于对系统性能的仿真13。随着对换热器的局部换热特性研究的深入,分布参数模型和分区参数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4,5。由于分区模型无法反映参数的分布特性,因此在换热器部件的具体设计方面,分布参数模型受到了广泛关注。分布参数模型是将换热器划分为许多个结点,对每个结点建立控制方程求解,引入的假设条件最少,但与分区参数模型相比,一般计算量较大,较适合于对部件特性的研究610。另外,现有的适用于翅片管换热器的模型均没有考虑翅片
9、间导热,这一假设虽然使计算相对简单,但没有反映换热器的实际工作状态,也没有反映各流路的制冷剂分配和压力损失。为了建立适用于具有复杂流路换热器的仿真模型,本文借用“两相流体网络”概念,用来描述各换热管之间的连接关系。其复杂的分叉和合并构成的制冷剂流动通道类似复杂的流体网络,因为制冷剂在换热器内为流动沸腾过程,因此也称之为两相流体网络。最早由清华大学石文星提出了“两相流体网络”概念,其用来描述变制冷剂流量(VRV)空调系统中各部件的复杂连接关系11。在对换热器结构描述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单元结点建立控制方程,提出了流动一维和传热二维的翅片管换热器模型;基于两相流体网络概念处理不同制冷剂流路内的流量分
10、配,简化了制冷剂状态参数间定量耦合关系,提出了一种制冷剂物性参数解耦迭代求解算法。2 模型建立对模型中涉及对象进行如下分析:对于制冷剂侧,可认为制冷剂流动是沿管道轴向的一维流动;对于空气侧,空气流动方向基本与翅片平行,可按一维流动考虑,不考虑空气流动压力损失;对于换热器内部,考虑翅片间导热对换热的影响。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换热器的实际运行情况,归纳出如下的主要建模假设:(1)管内制冷剂流动是沿管道轴向的一维分相流动;(2)忽略换热管轴向的换热,只考虑与换热管垂直方向上通过翅片的换热;(3)由于蒸发器的霜工况是动态过程,故本模型中不予考虑。本文采用分布参数模型,整个制冷剂流体网络被划分为若干结点
11、,对每个结点按集中参数建立相应的控制方程。每个结点中包含3个对象:制冷剂、空气和管翅(这里将翅片和换热管视为一体,翅片认为是换热管的延伸,统称为管翅),对结点内换热特性的研究可通过联立求解此3个对象的控制方程进行求解,结点内能量传递见图1。图1 结点能量平衡示意(1)制冷剂侧基本控制方程结点内制冷剂的连续性方程:Gr,in=Gr,out(1)结点内制冷剂的能量平衡方程:Qr=Hr,in-Hr,out=rAi(Tr-Twall)(2)45FLUID MACHINERYVol133,No13,2005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
12、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结点内制冷剂的动量方程:ptotal=pf=pacc(3)(2)空气侧基本控制方程对于空气由于不计压降,故这里只考虑连续性方程及能量方程。结点内空气的连续性方程:Ga,in=Ga,out(4)结点内空气的能量平衡方程:Qa=Ha,in-Ha,out=aAoo(Ta-Twall)(5)(3)管翅基本控制方程结点内管翅只有能量平衡方程,对于管翅,在稳态情况不考虑管翅的能量积聚,因而进出管翅的热量应相等,即:Qr+Qa+Qfront+Qback+Qtop+Qbottom=0(6)上述式(1)(6)即为网络结点的控制方程。3
13、 仿真设计为提高仿真算法的收敛速度,提出了换热与压降解耦迭代算法,即在进行换热模块计算时,保持各结点的进出口制冷剂压力不变,只根据计算结果替换相应的焓值和温度值;而在进行压降模块计算时,保持各结点的进出口焓值和温度不变,只根据计算结果替换压力值。这种算法在换热计算结束后,流体网络内各结点的制冷剂物性值保持不变,引入“当量阻抗”概念,从而可以采用两相流体网络模型自适应调整各流路内的制冷剂流量分配。311 换热器流体网络计算路径31111 网络中换热计算路径对于具有复杂制冷剂流路的换热器来说,采用如下方式定义一条换热计算路径:它起始于一个合点(或分点),而终止于下一个合点(或分点)。当相同的起点和
14、终点换热管间存在一个以上的制冷剂路径时,那么换热计算路径就存在多条。其算法如下:(1)基于有向二维矩阵,从0号换热管开始搜索,从换热管编号小的一个分支开始,直到遇到下一个合点(或分点)为止,这样一条换热路径搜索完毕;(2)采用同步骤(1)完全相同的办法,搜索在0号管道下的所有其它换热支路;(3)采用同步骤(1)完全相同的办法,搜索在第一个合点(或分点)换热管下的所有其它换热支路;(4)依次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分点(或合点)的所有换热路径并记录结果(换热计算路径生成完毕)。3.1.2 网络中压降计算路径对于具有复杂制冷剂流路的换热器,定义的压降计算路径:制冷剂起始于一个分点,结束于出口合点。当在相同
15、的起始分点下存在多条制冷剂路径时,压降计算路径也存在多条,具体生成步骤:(1)基于有向二维矩阵,从0号换热管开始搜索,在此过程中如遇分点,只取左侧(管道编号小)的分支路,直至到达最后一个节点为止,这样一条压降计算路径就生成完毕;(2)采用与步骤(1)相同的方法,搜索0号换热管下的其它所有压降计算路径;(3)采用与步骤(1)相同的方法,搜索第一个分点下的所有压降计算路径;(4)依次类推直至最后一个分点的各个分支路完成并记录结果(压降计算路径生成完毕)。312 网络中各结点的算法设计模块沿换热计算路径,计算每个单元结点中的换热量。换热计算过程起始于制冷剂入口集管,根据换热计算路径,沿制冷剂流动方向
16、逐个计算结点换热。位于换热器第一排的换热管,其入口的迎面风速直接由用户给定;而换热器后排换热管的空气入口状态,则由前排出口的空气状态决定。为了确定换热计算顺序,需要首先设计一定的算法生成相应的换热计算路径。3.2.1 换热算法流程在第一次换热计算开始时,在不考虑制冷剂压降变化的条件下,根据已经生成的换热计算路径,进行每个单元结点内的换热计算。在一轮换热器结点的换热计算完毕后,每个结点进出口的制冷剂状态参数(焓值和温度)被更新,同时结点进出口的空气状态参数也被更新,这些参数将用于压降模块的计算。在其后的迭代过程中,各单元结点的换热量可根据通过压降模块调整过的制冷剂流量以及单元结点进出口压力进行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两相 流体 网络 翅片管 换热器 仿真 模型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