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居民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分析_以山东省为例.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黄河流域居民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分析_以山东省为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流域居民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分析_以山东省为例.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009.10-77-黄河流域居民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葛颜祥 梁丽娟 王蓓蓓 吴菲菲 内容提要:在黄河流域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形成上游生态保护的激励机制,是解决黄河流域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必须充分了解流域下游居民的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山东省居民的问卷调查,利用 CVM 对该区域居民的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居民有一定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补偿意识,在240 份有效调查问卷中,人均生态补偿年度支付水平为 184.38 元。从 Logit 模型及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居民受教育程度及收入水平与其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
2、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就生态补偿意愿而言,女性居民的生态补偿意愿较男性居民更强。关键词:黄河流域 生态补偿 CVM 意愿 支付水平 一、引言 在中国的众多河流中,黄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近几年人们关注黄河,并非出于其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底蕴,而是其持续的生态危机所引起的人们对流域治理的生态、经济和人文思考。由于黄河上游的过度开发和沿岸对水资源的滥用,黄河从1972 年到1999 年的28 年中有22 年出现断流,给下游山东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在农业方面,黄河断流导致下游灌区农业累计受旱面积达469.47 万平方公里,粮食减产
3、98.62 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2 亿元(常云昆,2001)。在工业方面,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山东省东营、滨州、淄博、济南四个工业城市,1995 年黄河断流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60 亿元,1997年高达100 亿元。导致黄河断流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流域上游居民的生态保护积极性缺失,从而使上游生态供给(例如水资源等)不足。因此,建立黄河流域下游对上游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上游生态保护的激励机制,是解决黄河流域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流域生态补偿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上游地区生态建设所创造的生态效用无时不在向其所及的范围“让渡”,受益地区应给予上游地区一定的经
4、济补偿,否则就会导致生态供给不足(万军等,2005;沈满洪,2006;王金南、张惠远,2006)。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沿着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两条路径进行,就市场补偿而言,可以通过生态使用权交易(例如水权交易、生态建设配额交易等)来实现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钱水苗、王怀章,2005;万军等,2005)。*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引入市场机制对水源地进行生态补偿的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批准号:70873077)和山东省三农问题软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理论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SN08017)的资助。黄河流域居民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分析 -78-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需要解决“谁
5、补偿谁”、“补偿多少”和“如何补偿”三大问题。就黄河流域而言,补偿主体的界定以及补偿形式的确定相对容易,难以确定、争议最多的是“补偿多少”即补偿标准这一核心问题。生态补偿标准关系到补偿的效果和补偿者的承受能力,而确定科学、合理的补偿计算方法是生态补偿机制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熊鹰等,2004)。从目前的研究与实践来看,这一问题存在着“应该补偿多少”和“能够补偿多少”之争(张翼飞等,2007)。理论研究者认为,既然生态补偿以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为基本原则,因此,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准确测度是其核心内容,也是制定补偿标准的主要依据。而实践操作者,尤其是通过转移支付实施补偿的地方政府,在财政约束下,往往从“
6、能够补偿多少”来执行补偿,认为生态服务价值的理论评估数值毫无实际意义。理论标准与实践操作两者的割裂是目前生态补偿面临的突出问题,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要使两者接近或统一还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基于对公平性与可操作性的综合考虑,在实际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上游的生态服务价值和下游居民的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对黄河流域山东省居民的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进行分析,以期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二、流域生态效益测算及评估方法 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重要环节是确定上游生态服务的外溢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经济效益的测定相对简单,主
7、要根据流域所提供的水资源量、配水价格、输水成本及加工成本等进行计算。而生态效益的测定较为复杂,也最受争议。生态效益的评定可以从水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入手,从水资源的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三个层面来确定(Tietenberg,2005)。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其中,直接使用价值包括水资源供给、娱乐、休憩等,一般采用直接市场法等测算;间接使用价值包括调节水量、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废物净化等,一般采用影子工程法等测算。水资源的选择价值是人们为将来选择利用水资源而愿意付出的费用。非使用价值(存在价值)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行为所体现的价值。由于这两种价值通常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8、(Carson et al.,1992),而且在其评估中没有市场价格作为参考,在这种“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必须采用价格以外的估值方法来判断环境资源的价值(张茵、蔡运龙,2005)。目前,在进行支付意愿调查的基础上,学术界主要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来测定流域生态环境的选择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亦称为意愿价值评估法,这一方法通过构建假想市场,揭示人们对环境改善措施的最大补偿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或对环境恶化的最小受偿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WTA)。在假想市场的情况下
9、,CVM 通过直接调查和询问的方式,测度人们对生态服务改善的补偿意愿或者对生态服务质量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与市场价值法和替代市场价值法不同,CVM 不是基于可观察到的或预设的市场行为,而是基于被调查对象的回答。1963 年,Davis 首次应用 CVM 研究了美国缅因州一处林地的游憩价值,此后大量学者利用CVM 估算环境资源的游憩和美学价值。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CVM 开始被用于评估各种公共物品及相关政策的效益。在 1979 年和 1986 年,CVM 先后得到美国水资源部和内务部的认可,被作为资源评估的基本方法之一写入法规(Mitchell et al.,1989;Wattage,2
10、001)。从目前的应用情况看,CVM 是可以用来评估环境物品和服务的非使用价值的唯一方法(焦扬、敖长林,2008)。黄河流域居民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分析 -79-三、调查情况及样本情况 生态补偿意愿反映了下游地区居民愿意为流域生态服务的改善进行补偿的比例和程度,它与下游地区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性质、利益的密切程度、对流域保护的认识水平、对流域环境服务改善的预期程度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个人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倘若流域内各利益相关者的生态补偿意愿较低,则难以形成一种适宜的生态补偿机制。支付水平是下游地区居民愿意为流域生态服务的改善可能支付的经济补偿的数值,一般用年度支付水平来测度。(一)问卷设计
11、为了解山东省居民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的补偿意愿以及支付水平,课题组于2007 年对黄河流域的山东省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三个部分、共15 个问题构成。第一部分是对居民个人信息的调查,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居民年收入等信息。第二部分是对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包括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关注程度、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必要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与个人的关系以及解决黄河上游生态问题的手段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均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法,由被调查者从所列选项中选择答案。第三部分是对黄河流域山东省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调查,其中主要问题是“是否愿意对黄河上游进行生态补偿”。问卷采用两项选择法
12、:如果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则对其原因进行调查;如果表示“愿意”,则继续回答“每年最多愿意拿出多少元进行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由被调查者从50 元到400 元共7 档中做出选择,同时选择支付方式。(二)调查实施 本次调查采用入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300 份问卷,实际回收281 份,剔除填写错误的样本(例如前后矛盾、信息严重残缺等),最后得到有效问卷数240 份。为保证样本的有效性,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择样本,调查地点为山东省黄河沿岸的东营、滨州、济南、菏泽、聊城、济宁、泰安、淄博,其中,前四个城市的被调查者占全部被调查者的72%。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调查尽可能地选择山东农业大学在校学生的
13、亲属作为被调查者,将此次调查作为在校学生社会实践的一部分,由学生陪同调查人员进行调查。这种安排意在保证被调查者的配合和重视,以减少问卷填写上的随意性。在调查活动中,调查人员与被调查者能够进行反复和深入的沟通,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同时,课题组事先对学生和调查人员进行了培训,然后再让学生对其亲属进行了问卷相关知识的讲解,让被调查者了解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原理及其必要性,尽可能使假想市场接近于真实市场,从而使被调查者的行为尽量接近于真实的市场行为。(三)样本基本情况 从样本的基本情况看,调查对象年龄最小的为 21 岁,最大的为 56 岁,平均年龄 32.12 岁;受教育程度多为
14、高中及以上学历,其中,比例最大的是本专科学历者,其次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者,本科以上学历者最少;个人年收入在 20000 元以上者居多,居于 500110000 元一档的人数次之,1500120000 元档次的最少;在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7.92%,女性占42.08(见表1)。黄河流域居民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分析 -80-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选项 样本量(个)百分比(%)选项 样本量(个)百分比(%)初中及以下(09 年)59 24.58 25 岁以下 100 41.67 高中(912 年)56 23.33 2535 岁 55 22.92 本(专)科(1216 年)106 44.17 35
15、45 岁 44 18.33 受教 育程 度 本科以上(16 年以上)19 7.92 4555 岁 32 13.33 5000 元以下 49 20.42 年龄 55 岁以上 9 3.75 500110000 元 54 22.50 女性 101 42.08 1000115000 元 39 16.25 性别 男性 139 57.92 1500120000 元 37 15.42 个人 年收 入 20000 元以上 61 25.41 四、黄河流域居民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一)生态环境意识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黄河流域山东省居民对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补偿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在240 份有效调查
16、问卷中,只有16.3%的被调查者表示对生态环境问题很少关注(见表2),大多数居民对生态环境问题比较关注或非常关注。在生态环境与个人生活的关系的认知方面,大多数被调查者感觉生态环境会影响自己的生活,有 1/3 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针对黄河流域是否有必要进行生态环境治理这一问题,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有 1/3 的被调查者认为进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非常紧迫。从居民对生态补偿概念的知晓程度看,大多数被调查者只是听说过,仅有 1/4 的被调查者能说清楚生态补偿的含义及内容。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大多数居民有了一定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生态补偿意识,但
17、其认识程度还不高。表2 黄河流域山东省居民生态环境意识 选项 样本数(个)比重(%)很少关注 39 16.3 偶尔关注 66 27.5 比较关注 93 38.7 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 非常关注 42 17.5 没有关系 24 10 有影响,但关系不大 137 57 生态环境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息息相关 79 33 不紧迫,不必改善 8 3.3 治理紧迫 152 63.4 黄河流域是否有必要进行生态环境治理 非常紧迫 80 33.3 没有听说过 43 17.9 听说过,并不太了解 137 57.1 对生态补偿概念的知晓程度 非常了解 60 25 黄河流域居民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分析 -81-(二
18、)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情况 尽管黄河流域山东省居民对生态补偿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对黄河流域上游居民的生态保护行为进行补偿,但是,在该由谁补偿也就是补偿主体这一问题上,被调查者的回答还有一定的分歧(详见表3)。在被调查的240 人中,有 63.3%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补偿,补偿额度主要集中在101150 元和151200 元两个档次上,选择这两个档次的被调查者分别占愿意进行生态补偿人数的 36.84%和 22.37%。有 36.7%的被调查者不愿意补偿,这其中既有不同意进行生态补偿的居民,也有部分被调查者(14 人)同意进行生态补偿但认为应该由政府补偿,而不应该由居民个人补偿
19、。从平均支付水平来看,黄河流域山东省居民人均生态补偿年度支付水平为184.38 元。表3 黄河流域山东省居民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 选项 变量赋值 样本数(个)比重(%)愿意 1 152 63.3 是否愿意补偿 不愿意 0 88 36.7 50100 元 1 23 15.13 101150 元 2 56 36.84 151200 元 3 34 22.37 201250 元 4 14 9.21 251300 元 5 6 3.95 301350 元 6 4 2.63 愿意补偿者每年的补偿额度 351400 元 7 1 0.66(三)被调查者个人特征因素对补偿意愿的影响 1.受教育程度对生态补偿意愿
20、的影响。从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详见表4)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的生态补偿意愿越强烈。在240 位被调查者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被调查者愿意进行生态补偿的比重仅为 27.1%。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高,愿意进行生态补偿的人数所占比重也逐渐增大,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受教育程度的被调查者愿意进行生态补偿的比重达到84.2%。2.收入因素对生态补偿意愿的影响。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不单单要依托于流域内公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还需要以公众的补偿意愿及支付能力为基础。公众对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当人们在为温饱而奔波时,生态环境的价值和意义很难得到体现,因为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河流域 居民 生态 补偿 意愿 支付 水平 分析 山东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