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及课堂互动模型.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及课堂互动模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及课堂互动模型.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9卷第1期Vol129No11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0年1月Jan12010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及课堂互动模型王 健,王晓林(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 710072)摘 要有关生成性教学理论基础缺乏统一认识,给生成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带来了不少困惑,也导致生成性教学研究的“泛化”、“浅化”、“偏化”、“窄化”等不良现象。本研究以生成论哲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切入点,力图探讨生成性教学理念的主要理论基
2、础。同时,结合课堂过程研究的成果,提出了生成性教学的课堂互动模型,为生成性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工作机制,并为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新的视角。关键词生成性教学;预设与生成;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中图分类号 H3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8X(2010)01-0136-05收稿日期 2009-07-22基金项目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RW200720)。作者简介王 健(1959-),女,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二语习得与语言教学理论研究。近几年生成性教学的相关理论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也成为热点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主要有,罗祖兵对生
3、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形态,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可概括为关注表现性目标、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事件,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附加价值。1李等认为动态生成性是针对教学活动中涌现出的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问题,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计划确定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应凭自身的素质,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把教学中人的、物的、精神的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之灵活地调控,积极引导教学活动不断更新,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2朱志平认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教学的基本问题。3叶澜则倡导重塑教学
4、过程观,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从而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4但是这些研究均未明确提出生成性教学理念的主要理论基础,因此让人对何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产生了困惑。生成性教学研究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正如李所强调的,目前研究中存在“泛化”、“浅化”、“偏化”、“窄化”等不良现象。2故本研究以生成论哲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切入点,剖析生成性教学理
5、念的理论指导依据,并分析对比课堂过程研究的相关成果,提出了生成性教学的课堂互动模型,为生成性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工作机制,同时也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新的视角。一、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现状国外研究表明,生成性教学思想主要贯彻于幼教和学前教育领域,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是意大利瑞吉欧(Reggio Emilia)的“案例教学”、英国的“开放教学”以及美国的“自然发生教学”2。美国的伊丽莎白琼斯(Jones,E)和约翰 尼莫(Nimmo,J)两位教授生成课程一书强调,生成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即教学过程不应以事先规定好了的结果631和程
6、序为核心,而是要以过程为中心。这一过程具有高度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以促进学习者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为最终目标。5国内最早明确提出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学者是叶澜教授。她在其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指出,“特殊认识活动论”不能概括课堂教学的全部本质,必须突破“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层次 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6立足于对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基本认识,目前国内研究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生成性教学展开了探索,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1)对生成性教学内涵的认识与理解;(2)对生成性教学基本特征的研究;(3)对“预设”与“
7、生成”关系的研究;(4)基于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研究;(5)“生成”与应对“生成”的策略研究。2然而,目前有关生成性教学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1)对“生成”本质的认识缺乏一致性的看法,导致教学研究中使用的混乱和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2)未从理论层面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内在机制、基本特征等进行系统和深入细致的的分析与研究。本研究旨在系统地探究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并在分析这些理论的相关性和互补性的基础上,构建生成性教学互动理论模型,为教学改革所强调的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二、生成性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课堂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
8、一体,二者缺一不可;生成往往是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简言之,理想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是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7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应基于预设又要突破“预设”的樊笼,促进从预设走向生成。作为教学的基本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处理和把握应该是每位教师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生成性教学的核心概念动态生成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主要理论依据有生成论哲学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一)生成性思维方式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生成”,却是“现代哲学的最强音”8,它几乎渗透于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
9、学论研究领域,“生成性思维”是“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在生成论的视野中,一切都是生成的,都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之中,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9生成性思维是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思维模式。与此相似的还有后现代主义思维和复杂性思维。复杂性思维是“以非线性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为其主要特征的考察事物运动变化的方式”10。体现在教学中,生成性思维不再假定教学有先在的、不变的、唯一的本质和规律,其本质和规律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是内在于教学过程之中的。11从生成性思维视角看教学形态,就会关注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思维强调事物及本质是在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发展之前就存在
10、的1,而生成性教学则要求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关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墨守事先预设的规律。(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之提供了诸多有借鉴意义的支撑和行之有效的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原理是:学习过程本身并不是学习者简单地接受从外到内的信息输入,而是通过新知识的学习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12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教师或他人的帮助,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
11、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新课改中提到的动态生成,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但它又是对建构主义的发展和超越。生成的过程并非仅仅是一种意义的建构过程,“生成是对新信息建构意义的过程,但并不是说建构就是生成。一个生成活动必须导致一种新的或较好的关系的产生。”13可见,生成是对建构的发展和超越,是在731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个体深层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作用和联系,而生成还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因为它汲取了人本主义的营养,强调学习者的个人需要。(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新课改三维目标中还包括和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2、,倡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人本主义特别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此提供了清晰而有力的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罗杰斯认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经验以促进自身变化,实现自我。罗杰斯的教育目的观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他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14罗杰斯的学生观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也是他的人本主义人性观的具体体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探讨的是全人(whole person)培养,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它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与需要,强调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罗杰斯把学习
13、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学习,另一类是意义学习。他认为对学习者有真正价值的则是意义学习,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意义学习能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判断是意义学习还是无意义学习的依据是学习对于个人来说是否是有意义。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知识和教学生如何学,而在于提供学习的资源,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营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获得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使学生知道学习。这种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1)个人参与性,是学生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包括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2)自我发起,学生自己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知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成 教学 理论基础 课堂 互动 模型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