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产业结构演化与碳排放机制研究_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pdf
《三次产业结构演化与碳排放机制研究_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次产业结构演化与碳排放机制研究_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0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环境压力及结构调整双重约束下能源替代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0YJC790062;项目负责人:葛世龙)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张庆民,工学博士,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南京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经济管理、技术经济、评价与优化仿真;葛世龙,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可耗竭资源开采和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建模与优化;吴春梅,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审计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绩效管理评价。三次产业结构演化与碳排放机制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张庆民1,2葛世龙1吴春梅3(1 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
2、程学院,南京 210046;2 南京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南京 210093;3 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审计学院,南京 211815)摘要: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我国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基于我国 19952009 年统计数据计算了第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增长率和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远低于其他产业,但碳排放量增长率高于其 GDP 增长率;第二产业碳排量总量最高,碳排放增长率一直在高位运行且波动幅度较大,碳排放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碳排放总量却远低于第二产业,碳排放强度与第一产业相似,但其碳排放增长率较高。最后
3、,探讨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并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增长率和碳排放强度视角讨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关键词:产业结构;碳排放;低碳经济;动态演化0引言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现实,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我国作为一个以石化能源为燃料的制造大国,能源消费量逐渐增加,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010 的统计,2009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 306 647 2 万吨,其中第一 产 业 消 耗 6 251 18 万 吨,第 二 产 业 消 耗223 759 2万吨,第三产业消耗 42 793 91 万吨。因此,控制三产业的能源消费总
4、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成为了重要议题。有关这类问题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从产业自身特征、产业结构、技术进步、FDI 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研究。Ang J 1 将碳排放分解的影响因素分成经济增长影响、产品结构影响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 3 类;徐大丰 2 分析了上海第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影响;刘再起等 3 运用7 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段莹 4依据湖北省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认为产业结构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存在因果关系。虽然上述研究了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但缺少探讨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演变过程的实证分析。因此
5、,为了分析三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基于面板数据进行了研究,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一定的参考。1碳排放与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化分析1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本文能源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中分行业能源消费总量表,选取原煤、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气等消费总量数据;经济指标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 2010 中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GDP 数据以不变价格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当年价格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为样本,进行第一、二、三产业经济指标的计算。为了保证 19952009 年 GDP 计算的可比价,以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和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转换调整。各种能源
6、的碳排放系数采用文献 5 中的系数进行计算,原煤、焦炭、原油、燃料油、2012 年 2 月第 1 期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12 Vo1 25 No 1102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55 9、0.855、0.585 7、0.618 5、0.553 8、0.571 4、0.592 1、0.448 3。在计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时根据文献 6 等提出的碳排放量算法,以上述石化燃料为例给出如下碳排放量 Zj的计算公式为 Zj=Ii=1Jj=1Ei,ji,j。Ei,j表示第 i 类产业消耗的第 j 种能源总量,i,j表示第 i 类产业消耗的
7、第 j 种石化能源的碳排放系数,I=1,2,3,J=1,2,8。第一、二、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是指当年三产业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了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需要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 Qj的计算公式为 Qj=Ii=1Jj=1(Zi,j/GDPj)。对于碳排放增长率的计算以前一年的碳排放量为基准,以当年的碳排放增加量作分子相除,求出每年的碳排放环比增长指数,计算以1995 年碳排放量为初始值进行分析。1 2碳排放量分布目前,我国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差异较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大,石化能源消费量相对较小;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最大,能源消费比重也最多,且能源消费总量在未来
8、一段时间还会持续增加;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尚未超过第二产业,但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正逐年增加,能源消费总量相对不高。下面基于碳排放量公式得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碳排量分布,如表 1 所示。从表 1 分布可看出,碳排放量大小的分布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且第二产业远远高于第一、三产业。从第二产业的碳排放量分析,19952009 年期间第二产业年碳排放量最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年碳排放量总和的 15 倍左右。自 2002 年以来,第二产业的碳排放量增加较明显,到 2005 年第二产业的年碳排放总量几乎是 19952000 各年碳排放量的 2 倍多。第一产业年碳排放表 1三产业碳排放量分布
9、年度第一产业碳排放量(万吨)第二产业碳排放量(万吨)第三产业碳排放量(万吨)19952 21902110 230 905 9053719961 34450115 838 697 4304619971 36448115 028 957 3671519981 34929114 014 777 2371719991 21922118 784 897 1875520001 22942121 945 617 3573120011 23057125 751 637 4252820021 31277132 650 677 8123820031 49980157 296 858 6281420041 8583
10、9179 652 749 8788420052 04989205 913 2010 7674920062 08621226 988 5711 6289520072 01617242 233 1212 5673120081 93749251 049 0512 4940720091 99972264 655 8012 93298量相对较少且平稳,碳排放总量变化不明显,第三产业年碳排放量虽然每年略有增加,但碳排放总量和增长速度平稳。1 3GDP 与碳排放分布为制定有效的减排措施提供理论支持,为有效分析我国三产业 GDP 与碳排放总量分布的内在关联性,把握两者的发展趋势,分别根据上述公式计算了石化能源
11、的结果。首先,比较第一、二、三产业GDP 与碳排放量的分布关系,如图 1。1 3 1三产业 GDP 与碳排放量数据分析比较图 1 可知,除了第一产业 GDP 略低外,第二、三产业的 GDP 的差距不是很大,第三产业的GDP 总量在未来一段时期将会超过第二产业的总量,但第二、三产业的碳排放量却相差很大。从第一幅子图分析,第一产业的 GDP 与年碳排量总量均较低,GDP 发展趋势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但碳排放总量基本持平。从第二幅子图可以看出,第二产业GDP 与碳排放总量斜率较大,其总量在三产业中的图 1GDP 与碳排放量比较2012 年 2 月第 1 期科技与经济2012 年 2 月第 1 期第 2
12、5 卷/总第 145 期103比重较大,当 GDP 总量增长呈现直线爬升,碳排放总量也呈现直线上升。具体分段分析,20072009年期间碳排放量斜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与GDP 分布曲线产生了交叉,说明第二产业的碳排放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表明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但碳排放总量依然在高位运行。从第三幅子图分析,第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GDP增长速度快,目前虽然其 GDP 略低于第二产业,但碳排放量却远远低于第二产业。1 3 2三产业碳排放增长率比较基于第一、二、三产业 GDP 增长率与碳排放量增长率的分布进行比较,计算方法是以前一年GDP 和碳排放量为基准计算相应的增长率,如图 2
13、所示。图 2碳排放增长率比较图 2 中第一幅子图表明,虽然第一产业的 GDP和碳排放总量并不多,但第一产业的碳排放增长率总体高于 GDP 增长率。20042009 年期间 GDP 增长率和碳排放增长率均处在 5%左右水平,碳排量增长率出现下降趋势,GDP 增长率出现了增加趋势。从第二幅子图分析,碳排放量增长率总体上依然高于 GDP 的增长率。从第三幅子图分析,第三产业 GDP 增长率和碳排放增长率出现了与第一、二产业的不同特点,前半阶段碳排放总量高于 GDP 增长率,后半阶段则相反。除了 20042008 年期间第三产业 GDP 增长率出现了快速增长外,其余大多保持在 10%左右波动。可见,虽
14、然第三产业的碳排放总量相对第二产业不高,但其碳排放增长率也不低。1 3 3三产业碳排放强度比较我国经济还处于重化工业阶段,根据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过程,我国全面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还需要经历几十年。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费还将持续增长,2010 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96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 GDP 年均增速为 3.95%、10.82%和 10.71%,碳排放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0.37%、6.6%和 6%,可见不能忽视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对低碳经济的影响。从第一、二、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分析,计算结果如图 3 所示。从图 3 可知,第一、三产业
15、碳排放强度较低,第图 3三产业碳排放强度比较二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远远高于其他两类产业。基于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分析,19952002 年期间,碳排放强度从 4.46 逐年下降至 2.82,然后出现了反弹,到 2005 年,碳排放强度从 3.12 又开始下降,2009 年均碳排放强度为 2.55。总体趋势分析,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减排强度较明显。总之,第三产业随着 GDP 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也在增长,但碳排放强度也呈现年均下降的趋势。1 4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仍然停留在 1 5 4 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度张庆民葛世龙吴春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次 产业结构 演化 排放 机制 研究 基于 面板 数据模型 实证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