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名著教学模式优化探究_马爱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名著教学模式优化探究_马爱华.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英语名著教学模式优化探究马爱华 霍跃红 李 茜(大连外语学院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02)摘 要:本文从当前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与学的现状分析入手,追根溯源,认为理性教育泛化、功利思想失衡、教学方法单一等因素是造成文学教学中不和谐关系的症结。有鉴于此,本文旨在探索优化文学名著课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试以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和现代阅读理论为依据,从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式0教学模式。关键词:文学经典;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读者反应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iterature classes for En
2、glish majors,probing the underlying negative effects of prevailingutilitarianism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of unstimulating teacher_centered teaching methods.In view of that,the paper explores the necessity to optimize themethods of teaching and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student_centered/task_motivated0
3、 teaching mode on the basis of the cognitive and the learning perspec-tives of Constructivism.Key Words:literature classics;teaching mode;Constructivism;reader response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6)10-0035-04 英美文学课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重要组成部分,新5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6明确规定了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4、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0。这一精神清楚表明,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学生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双重职责。可近年来,英美文学课在英语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却日趋尴尬,除拟报考文学专业研究生的部分学生外,不少学生将文学课或文学作品阅读看成可有可无的科目。这样理解文学自然有很大的片面性,但它却是当前无可否认的现象,本文试在归纳目前对此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优化经典作品课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所在。一、研究现状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已注意到上述现象,予以重视和思考,并相继发表多篇有关 EFL/
5、ESL 英语文学教学的论文。尽管他们使用各种不同的术语和概念来表述对英语文学课程教学的观点,但归纳起来可以看出他们在如下几方面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和所达共识:1.许多学者和专家都强调文学教学的重要作用。胡泓在5英美文学课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6(1999)一文中指出,/英美文学课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既是培训语言基本技能的终端课,同时又是培养人文综合素质的起始课0。而白锡汉(2000)则认为,/作为传播文学知识最主要手段之一的文学课,如果教学方法得当,教材有科学性,也必然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0。2.更多的教育人士则对目前我国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的现状深表忧虑(刘新民,
6、1999;崔少元,2000;谷启楠,2003;罗益民,2004等)。目前的文学教学与研究处于萎缩状态,高等院校外语教学的重点由文学转为语言教学、翻译实践和跨文化交际方面,并且以培养学生实用性的语言交流和具体的实践能力为主。例如大连外国语学院已经成立了经贸英语、旅游管理学院和应用英语学院等,即使在英语学院,一届学生中最多也只有总数的一半以语言文学为倾向。在学生当中也出现了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族和不读原著只读译本族等不正常现象。3.还有部分学者在关注了英美文学研究的现状之后,涉猎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有的是从理论层面,如陆如钢(1996)探讨了读者反应
7、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而刘富丽(2004)在整合了中外英美文学教学理论及批评观点之后,提出了英美文学教学可在表层(语言层)、深层(文化层)和批评赏析层 3 个层面上展开等;仅有个别学者聚焦实践环节,如王学文(2002)。综上所述,这些研究者对英语文学课程功能的看法基本一致,即:学习英美文学可以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判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尽管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在教学目的、教材选用方面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但就现存问题如何解决,尤其对如何改变学生对文学经典敬而远之的态度,或如何完善文学课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却为数不多,也
8、未达到应有的力度和深度。二、问题成因为什么英美文学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英美文学教学地位陷入颇为尴尬的境地呢?我们可简要归纳出以下因素:作者简介:马爱华(1955-),教授,研究方向:当代英国文学,加拿大文学;霍跃红(1967-),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典籍翻译;李茜(1974-),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收稿日期:2006-06-14;2006-08-30(修改稿)2006 年第 10 期总 第 2 1 1 期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6,l 10Serial l 211 1.理性教育泛化:在中国
9、有坚固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基础,各学科的考试及评价体系无疑使这种影响日趋扩大和巩固。理性主义教育具体体现为:重知识轻经验,重科技轻人文;重视人文学科的工具功能,忽视人文学科的综合功能;迷信书本知识,忽视生活知识;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度,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文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在于,它集多重价值于一身,它所承载的内容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或色彩,这说明对待文学作品和文学教学不能完全用理性教育或纯科学态度,而理性主义教育对文学教学的影响恰恰在于它过分强调其科学性而忽视其非科学性或人文性。2.功利思想失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对经济发展本身的高度重视以及市场经济概念的普及和广泛接受,人们一
10、方面对外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也把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引入了外语学习之中。在国家颁布的高等院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英美文学的课时量和内容都被大大地压缩。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旅游英语和法律英语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和课程应运而生,此类/生存英语0(sur-vival English)立竿见影,故较多学生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当前的外语教育中,功用主义的一面强调得多,研讨得多,而人文主义的一面声音微弱0。(张中载,2003)高等教育中这种实用主义风气、急功近利思想和/重技能,轻人文0弊端的集中体现冲击着文学课教学,促成了学生轻视与人文修养有关的课程,助长了他们对文学作品敬而远之的倾向。3.
11、教学方法单一:曾有学者把英美文学课概括为/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0(王学文,2002)。这不是英美文学课的老师所愿意看到的现象。教育学的理论明确指出了决定教学质量的 3 个因素:教师、学生和教材。因课时有限等客观因素,教师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英美文学有个基本了解,在教学任务重、内容多的压力下,教师不得已采用单向输入模式。教师试图通过对文学篇章的分析让学生自如掌握文学阅读能力,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限定了教师与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上课时,教师和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对对方产生一定的期望值,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或灌输大量文学史知识,学生要记忆课内或教材所覆盖的内容。由于学生的角色基
12、本属于被动接受老师的/复述0,几乎谈不到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方面表现出更多的惰性,学习经典作品成为应付考试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由于教学内容的来源和阐释角度相对单一化或程式化,不少学生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一言堂0教学的显著弊端之一则是使文学课成为一种改头换面的英语背景知识课,使学生总处于一种岸上学游泳的状态,难以走/进0作品之中。这一模式强调教授作品的文学知识性,不情愿正视或被动接受功利主义已形成强大支配力量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的事实,久而久之,教与学双方势必产生某种不应有的距离和隔阂。一方面,教师的大量付出并非总能博得学生的赏识,而另一方面,学生的接受结果也常令
13、教师感到失望。文学课逐渐成为/曲高和寡0的科目,成为为数不多旨在本领域深造的考研者的专利。笔者认为,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此种教学模式过多注重传授相关知识,却忽视了以下特点:文学作品类属艺术范畴,文学作品的创作凝结着作家的激情;文学作品不但有其社会功用,还要给人愉悦(张秉真等,1994)。但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加之文化差异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等多方因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加剧他们的陌生感乃至畏惧感。从现代教育理论来看,这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0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够保证理想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14、。教育心理学认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的事实材料,而并不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给与0 和/接受0的人际关系使教师无形中扮演了一种貌似权威的角色,它有碍于学生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发展,有碍于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应该说,理性主义教育的泛化直接导致了学生产生功利思想;教师采用单向输出的教学方法,也折射出文学教学中所存在的 3 方面不和谐关系:即文学课的教与学脱节、文学课与语言实践脱节、文学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外语教学实践脱节。这说明英美文学教学还缺乏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模式。三、模式优化意义(可行性/必要性)21
15、 世纪的外语人才应具备的特征之一,同时也是英语专业高年级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较强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新5大纲6强调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围绕这一中心对两大问题进行了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如何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名著课教学不应仅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多形式多渠道地调动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积极性,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达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名著课教学对象为英语专业大四学生,他们处于英
16、语学习的高级阶段,通过 3 年多的专业英语技能训练,大多数学生已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但同时又厌倦以操练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方法,渴望有更为高级的形式或渠道来提高水平。同时,单纯以提高语言水平的学习任务通常不以实际内容为依托,语言没有真正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大四学生渴望将自己已经获得的语言技能派上用场,心底里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可在大四阶段的课程中,他们的角色多半仍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可施展英语技能并利用语言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和机会非常有限,这使得大多数学习者的语言技能无用武之地,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继续提高英语水平的积极性。需要指出
17、的是,21 世纪的大学生处于知识大爆炸时代,他们不再遵循单一的价值观,与前 10 年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思维更加活跃,个体意识更强,具有一定对他人观点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对很多事物及现象有自己的看法。虽然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求他们安于扮演单向知识接受者的角色,但他们潜意识中却有让他人了解自己看法的需求。书面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阐述自己看法的机会,但因书面形式多为个体行为,受限于学生个体与教师单向交流,影响力较为有限,难以产生大范围共鸣。仅靠书面表达方式也意味着忽视学生心理深处的表现欲,即使最内向的学生也会希望将自己的看法在公开或较为正式的场合呈现给大家。另一方面,大四学生步入成人阶段,他
18、们不再满足多年单向输入性学习,迫切需要一定的机会和场合进行实际的探索性或创造性活动。他们对校外实习表现出的高涨热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种创作欲和表现欲。他们应当在 第 10期马爱华 霍跃红 李 茜 英语名著教学模式优化探究#36#校内有充分场合和机会使二者及时并适当地得到满足。纵观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不难发现,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课程在总体上是同步发展的,科学技术进步也必然使得高校课程及其教学方法及过程等多方面发生相应的变革。新世纪的现代化信息资源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可贵资源和获取信息的多种渠道,更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宽带上网的普及使知识不再拘泥于课堂,学生们不再依赖单一的知识来源。
19、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获取知识,让网络信息为教学服务,这也成为优化名著教学模式必要和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名著教改旨在更好地贯彻实施5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6精神,有意识地将学生思维能力、多角度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试图改变过分依赖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发现式、探索式、研究式等),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多向互动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实际能力,为他们营造施展潜能的平台,更好地体现授人以/渔0的教学指导理念,转变文学课
20、完全孤立于语言课之外的状况,使更多学生走/近0并走/进0名著经典,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其丰富内涵及艺术魅力,使其获得文学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的双发展。优化教学模式旨在使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做无限的探索,向多方位发展,使他们不只是学习者,更是开发者、设计者和创造者。四、理论支持与模式界定文学课教学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方式,必须考虑采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优化传统教学。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在众多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收效显著,尤其对培养发散性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当代阅读理论及文学批评理论则十分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发
21、现,二者应用于本科英语文学课教学方面的尝试为数不多,在此,我们聚焦前者的学习观以及后者的读者反应理论,管窥这些理论如何服务于名著教学模式优化的内在关系与作用。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给予高度重视和肯定,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高文,1998;武晓燕,2006)。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利用现有知识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及好奇心、进步的需要以及同伴间的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学生学习、认知的兴趣和真正动力;教师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发其认知兴趣,单一的外部环境刺激有
22、时不能完全奏效;其次,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信息的制造生产者,他们需要实际操作以激发学习动力,这种学有用武之地的意识有助于实现在干中学,以干促学,以信息产出为媒介促进信息输入的良性循环。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维果斯基(Vygotsky,1962)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和以语言及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性活动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1962)将个体发展区分为两种水平:现实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前者指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后者则是
23、指个体在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维果斯基将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界定为/最近发展区0。环境在个体的知识建构中起着关键的媒介作用,因此教育者需十分重视/活动0和/社会交往0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陈琦 张建伟,1999)建构主义还强调学习活动本身的对话性,即学习活动本质上具有双向对话特点(Jonassen,1999),人们在解决问题时,自然而然要向他人获取意见或看法。除此之外,语言本身就具有社会性和对话性,语言是社会活动,语言的意义在于社会,人们在社会语境、历史语境以及上下文语境中进行交流,并判断语言的意义,语言本身是社会交际的基本工具。基于学习活动和语言本身的社会
24、性和对话性之上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是一种在追求学习目标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种认知工具及学习资源,学习者一起工作并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Wilson,1996)。教师应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应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活动环境,并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提供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环境的物质基础(Jonassen,1999)。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文学作品阅读课,知识和语言兼而有之,要达到有效教学,就要对它所涉及的双重社会性和对话性予以相应或更多重视。2.20 世纪阅读理论:这一理论将文学界定于复杂性/松散型学科,因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期待读者通过发挥想象对作品具体化,从而赋予作品超越时空永久的魅力和价
25、值。这一理论认为,无论何时何地,文本都是一个不断扩展的隐喻,同时表现出敞开和遮蔽的二重性。文本的敞开,即对文本的阅读和解释,是有限的、相对的、暂时的;而文本的遮蔽,即文本作为隐喻所蕴含的解释的可能性,则是无限的,绝对的,永远无法全部实现的。每一种敞开阅读同时都是对文本的一种遮蔽,因为它以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取消了无限多的解释可能性(郭宏安等,1997)。纯粹单向性的知识传授法使学生产生错觉,即文学作品存在寻求完全正确的解读与阐释,从而排斥进一步从多角度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文学作品是作家意向性、创造性活动的产物,需要读者积极的意向性再创造活动,唯有通过读者共同的创造性阅读,它的意义和艺术质量才能以丰
26、富多彩的面貌为人们所感知。文学作品的开放性启迪不同读者对其生成多角度理解,在文本容许的范围内,不同理解和具体化的方式都有其合理的一面。读者反应理论也认为作品的意义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参与方式。这一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伊瑟尔(Iser)指出,所有文学篇章都有/空白0或/缺口0,这些空白和缺口必须由读者在解读过程中填补或具体化(转自刘辰诞,1999)。文学作品须由接受者内化和心灵化,即需要接受者的理解、体验、加工、补充和创造,融入接受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和评价,只有这样,作品中的时间、人物形象等才会活生生地呈现在自己的头脑中(郭宏安等,1997)。文学研究与其教学不
27、能只是对作者的研究,更不能像新批评论者那样把文本看作是唯一的文学实体,而必须把读者作为整个文艺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研究。读者是文艺过程和艺术思维的一个环节,并且是一个占中心地位的环节,因为文学作品是以有情感、有思想的读者为其对象的,作品的直接承受者是文学阅读的主体)读者。文学作品激发人的思维、想象和认识,(下转封底)#37#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2006 年(上接第 37 页)沟通人们的心灵,文学作品的意义和生命力体现在并要求读者的参与(朱刚,2001)。读者反应理论为文学教学,特别是作品阅读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该理论经过诸多文论家的深入探讨,在文学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
28、响。上世纪 80年代以来,读者反应文论的研究由理论探讨转到了教学实践的研究。从此文学教学的中心由对文本的批评和理解转到了强调学生的阅读和反应。根据这一理论,/在具体文学教学过程中,如果离开了文本和学生(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作品的潜在美学价值没有被体验(experienced),作品就失去了实质性的存在意义0。(刘富丽,2004)该理论符合现代外语教学法和现代外语教学规律,现代外语教学法虽有多种形式,但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参与作用,即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读者反应理论是提倡以研究读者为中心的文论思想;这恰好与建构主义超二元的知识观不谋而合,即知识有其客观性与主观性,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共存,理论性
29、知识与生活体验型知识共存。上述理论不仅为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提供了普遍指导,更为规范作为英美文学教学深层发展的名著选读课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顺理成章地为我们构建/自主、互动、合作、探究0的名著选读课教学模式及开展并实施任务驱动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可靠依据。参考文献:1 Jonassen,D.Learning with T echnology:A Constructive Perspective M.NJ:Prentice_Hall,1999.2 Wilson,B.G.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M.Englewood Cli
30、ffs,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6.3 白锡汉.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报告 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0(4).4 陈 琦 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 J.教育技术通讯论著选摘,1999(1).5 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 J.外语教学,2000(7).6 高 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 J.外国教育资料,1998(1),(2).7 谷启楠.英语文学教学与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J.外语教学,2003(5).8 郭宏安 章国锋 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9 胡 泓.英美文学课在英语教学中的
31、地位与作用 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4).10 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11 刘富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三维法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12 刘新民.谈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J.外语界,1999(1).13 陆如钢.读者反应与英美文学教学 J.山东外语教学,1996(1).14 罗益民.阅读经典与英国文学教学 J.外国文学研究,2004(2).15 王学文.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刍议 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6).16 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动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17 张秉真 章安琪 杨慧林.西方文艺理论史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8 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19 朱 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0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