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动模式研究_王.pdf
《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动模式研究_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动模式研究_王.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2FORUM ON CHINESE CULTUREZHONGHUA WENHUA LUNTAN【摘要】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作为一种综合的展示和利用方式,非常契合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两者存在互动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能够在开发和保护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本文以灵宝市东西常骂社火为例,在分析其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旅游开发与保护互动的路径选择。【关键词】民俗节庆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动模式;灵宝市东西常骂社火【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4)0901226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
2、动模式研究互动模式研究 王会战相较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无形性、“活态”性、民间性和整体性等特点,其保护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忽视。常规的保护程序由于过于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等基础性工作,而忽略了“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保护其生命力方面的重要工作,使其保护面临困境。因此,从理论上探讨新的保护方法和途径就成为一种必需。其中,科学合理的民俗节庆旅游开发,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它既丰富了产品内涵,为“非遗”寻求到新的生存空间和土壤,又充分发挥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3、的双重拉动作用,在开发和保护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一、研究现状近年来,有关节庆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庄志民、赵睿(2000)系统地阐述了节庆旅游的文化和经济这两种主要载体功能,并且把节庆旅游的开发模式归纳为“拿来主义”、“无中生有”、“旧瓶装新酒”等三种模式,为节庆旅游的市场运作和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1;陈文君(2002)从节庆旅游的文化功能层面分析,指出旅游文化占据着旅游业的主导地位,其中节庆旅游活动的文化性、参与性以及多样性构成了主要旅游吸引要素2;訾学宁(2004)和孔旭红、辛儒(2007)分别以宁夏、河北省节庆旅游活动为例,探讨了节庆旅游与文化产业建设
4、之间的关系3、4;蔡梅良(2005)认为民间节庆文化应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以充分发挥民间节庆文化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作用5;刘少和、李秀斌(2009)论述了大型节事活动起到了对文化的展示、推广和传播作用6。在这些研究中,对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作者简介王会战,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陕西西安710127。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部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12JJD790018)、2012年度河南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项目“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动模式研究以灵宝市东西常骂社火为例”
5、(豫文非遗【2012】22号)、2013年度三门峡市委政研室项目“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路径研究”及西北大学2013年研究生科技文化服务活动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现状”的研究成果之一。1232014年第 9 期旅游文化LVYOU WENHUA文化遗产保护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关注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生态系统,“活态性”是其重要特征,其保护需要来自于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保护意识、激发民众对它的感情和价值认知、全方位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空间,并且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吸取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因素。美国人类学家克里福德格尔兹(1999)认为传承人是民俗
6、文化发展、传递和承接过程中的主体因素7;学者王文章(2005)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性”集中表现在“传承危机”,而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是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8;民俗学家乌丙安(2007)提出:节日作为民俗文化空间,应是中国“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找到保护综合的大型文化空间活动的有效方法,已成为我国“非遗”保护的重点和难点9。因此从理论上探究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模式就成为必需。二、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模式(一)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动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民俗节庆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立
7、档”、“博物馆展示”等方式,但这些均为“静态”的展示方式,不易为大家所了解、体验,展示效果也差强人意。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作为一种旅游发展方式,非常适合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参与体验性强,把其以旅游节庆的形式开发出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对民俗的传播和保护大有裨益。例如,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是目前国内最知名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旅游的发展,西双版纳泼水节每年都吸引着许多国内外的游客。而泼水节也由原来传统的有宗教色彩的活动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东方狂欢节”。在节庆期间,当地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龙舟赛、赶摆、孔明灯、放高升、泼水祝福等。其
8、中,泼水活动将这一节庆推向高潮。在这一天中,人们尽情将“吉祥水”泼向周围的人,整个城市沉浸在快乐的水世界之中10。2.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资金保障毋庸置疑,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是资金约束。仅靠国家各级政府的些微资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远远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得到良性保护和传承,必须通过多种灵活的展示形式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助和创收。显然,民俗节庆旅游由于其通俗易懂、参与性强、受众范围广,无疑成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收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开发民俗旅游,不但有力地宣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累了资金,为
9、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模式民俗节庆旅游开发,通常是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它丰富了产品内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寻求到新的生存空间和土壤,充分发挥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拉动作用,在开发和保护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11,如下图所示。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要使其得到有效地保护必须借助于有形的载体。实践证明,这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非物质”到“外化物质再现”非但可能而且必要1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二是对物化载体的
10、保护,三是对文化场所的保护。而民俗节庆旅游开发节庆就是依托目的地社区的经济、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独特资源,加以整合包装,能够产生具有目的地标志性的独特形象图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模式124FORUM ON CHINESE CULTUREZHONGHUA WENHUA LUNTAN和吸引力,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重复举办的事件旅游活动13。在民俗节庆旅游活动中,通过当地著名艺人对代表性民俗的表演、展示,实现了对传承人的保护;通过游客观看、参与、体验民俗活动,达到了民俗文化传播的目的,实现了对民俗物化载体的保护;通过游客与当地社区的交流与互动,达到了民俗文化认同的目的,实现
11、了文化场所的保护,进而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三、灵宝市东西常骂社火保护现状东西常骂社火是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东常村、西常村百姓于元宵节前后举行的以“骂”为主线,穷极互斗气势,以威慑天下、征服万邦的“轩辕黄帝金刚仙箕天兵出师布阵法”为表演形式的一项融文艺、舞蹈、杂技、信仰为一体的群体性民俗活动。东西常骂社火,一般由骂阵、拜请、出杆、夜征四部分组成,具有斗文、斗武、斗巧和斗富四个特点。其最独特之处就在一个“骂”字,戏台上,骂家翻穿皮袄,表示自己是畜生野兽,不是人,说的不是人话,骂对方对方不能见怪。可以骂贪官污吏,骂歪风邪气,骂不忠不孝,骂违法乱纪。在这种表演形式中,辱骂其实是一种敬重,辱之愈甚
12、,敬之愈甚。辱是形式,敬是实质。骂社火在逗笑取乐中达到了美和丑的和谐,完成了骂和敬的统一,充分展示了民间艺术的智慧和魅力。东西常骂社火浓缩远古文明精华,对研究华夏文明史起源和不同时期人文习俗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对提高村民整体素质、村风文明、社会风气好转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曾经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东西常骂社火民俗活动中大量的道具和服装遭到破坏,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因为年事已高,逐渐退出表演舞台,或者相继谢世。一些艺人外出打工,参加演出活动也愈来愈少,表演人才日渐减少。另外,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社火中一些传统习俗活动,逐渐被一
13、些现代娱乐活动所替代,社火在乡村的展示平台日益减少,人们对社火的兴趣愈来愈淡漠,致使东西常社火几近处于濒危状态。2007年,东西常骂社火被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元宵节,由阳平镇政府拨款2万元、东西常村各集资3万多元,浩浩荡荡3千人的骂战队吸引了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让“骂社火”一举成名。然而,到了2010年,东西常骂社火却“骂”不起来了。整体上灵宝市东西常骂社火的保护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资金缺乏导致“骂社火”难以为继自2010年以来,由于资金不足,导致“骂社火”难以为继。以前骂社火,花费都是群众自发,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简单快乐。现在耍社火处处都
14、要花钱,如租牲口,一般用附近金矿驮筐的马,1天900元,还得管“(马)主家”食宿;租服装道具,如流氓袍,到灵宝县剧团借,得给人家买好烟;租人,开车的、扛旗的、杂耍的、维护秩序的,耍一次租300个外村人,每人工资每天40元;还有租车、买粉、买炮、张灯结彩、搞接待。一次社火下来,节省点花也要四五万元。村里没有钱,政府又没有拨款,社火耍不起来14。由此可见,资金缺乏已成为东西常骂社火的掣肘。从本质上说,“骂社火”属于公共产品,这一点决定了由政府提供的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典型特征是非排他性,决定了人们在消费这类产品时,往往都会有不付费的动机,而倾向于成为免费搭乘者。这样,如果私人企业(譬如村民个人)提供
15、公共物品,就无法收回成本。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个人消费“量”是不确定的,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市场上一般无法提供这类产品,不可能达到公共物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因此,需要公共经济部门介入如政府用税收手段来集资,提供这些产品。(二)年轻人缺乏文化认同感导致“骂社火”后继乏人目前东西常村“骂社火”的传承人很少,且年龄较大,年轻人很少。“骂社火”这一民俗已到了濒临失传的边缘。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轻人对“骂社火”的内容和形式缺乏认同感,虽然骂社火骂虚不骂实,但对普遍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来说,1252014年第 9 期旅游文化LVYOU WENHUA“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俗 节庆 旅游 开发 物质文化 遗产 保护 互动 模式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