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儒家孟_荀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_天人关系最佳模式的探讨.pdf
《论中国古代儒家孟_荀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_天人关系最佳模式的探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古代儒家孟_荀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_天人关系最佳模式的探讨.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中国古代偏家孟、荀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弓娇找,荟澎扛攀钾龟七代魄寒孟、荀男子毋对李人时男薰天人关系录佳模式的探讨口刘玉娥在世纪年代初,联合国大学 东京召开过一次多学科专家讨论会。议题是什么是当今最紧迫的全球性问题结论是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个结论说明,改变人与 自然的关系的紧张状况,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大严峻课题,必须认真对待。如何维护生态平衡的生存环境,使人类 和 自然和谐相处,均衡统一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及其后学孟子、荀子都曾作过深入探讨,提出一些光辉的命题。重新反思这些先哲们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讨论和探讨,仍能给我们今人以许多有益 的启示。一、自然天与人关系问
2、题的提出和讨论中国古代对天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讨论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殷商时期,殷民迷信原始宗教,崇拜天,把天视之为神,“帝”是统帅众神的至上神。如殷盘庚说“先王有服,格谨天命。”尚书盘庚人对天命必须绝对服从,一切国家大事都必须通过占 卜以取得天 的旨意,按天的旨意行事。在这一时期,天 即是神,天人关拳实为神与人的关系。至西周后期,史伯和伯阳父提出“和实生物”以对立统一和五行学说来解释世界万物的生成,以及以阴阳来解释地震形成的原因,使天的内涵由殷商时期“主宰的天”开始向“自然的天”的转化。厉史进人春秋以后,随着奴隶制的没落和周天子地位的动摇,孔子对“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天是至高无上 的
3、,天有意志,能主宰和支配人事,人的道德是天赋予的。天还能赏善罚恶,人们不能做对不起天的事,因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情由此看来,孔子既对殷商时期天命论作了肯定,却又不把它当人格神看。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天不言表明天不是人格神,可 天却有意志,四时的运行,万物 的生长,正是天的意志的体现。孔子这种抛弃“天”的神的外衣,保留天的意志和 主宰者地位的思想,说明中国古代哲学正逐步摆脱宗教而走向 自然哲学。到战国中期,孔 门后学孟子和荀子在天人关 系的讨论中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孟子提出了系统的天人合一思想 而荀子提 出与之相对的明于天人之分思想。孟荀虽然在天人关
4、系上立论不 同,但并非矛盾,而是可以互补 的。他们共同丰富了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内容,对以后两千年的思想发展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二、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在 中国古代哲学 中,提出系统“天人合一”的学说的首推孟子。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追求在天与人的关系上两者的和谐、均衡、统一。孟子在肯定“天”的自然属性的同时,又保留了西周以来“主宰的天”的残余,他认为天是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社会之上,并能创造一切、主宰一切 的一种精神力量。如孟子认 为君权就是天授与的。他说,君主传位于谁,不决定于君主自己,而是“天与之”,即是天给的。尽管“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就是说,天不说话,但可以通过其行为和事
5、情表示天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孟子告子下,是说天可决定将某项重大任务交给某人。在孟子看来,天既独立 于人存在,又具有绝对的权威。人们只能顺夭意行事,而不能违背天意,否则,便会 自取灭亡。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就是这意思。与孔子不同的是,在孟子对天的解释中,有时又给天赋予了道德的属性。把人间的基本道德上升为天的内涵。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诚,即诚实,真诚。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诚”,是天的属性和规律而对天的这一属性的体船山学刊年第期认,则是人的属性和规律。由于孟子在承认天的自挤属性的同时,又赋予天以道德属性,所以在天人关系上,便进一步提 出了“天人合一”论。他说“
6、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又知天矣。”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人只要扩充其生 而具有的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就能完善人的仁义礼智道德本性,当人一旦认识到 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认识了天。在孟子性善论看来“天”具有道德的属性,而人的本质属性是道德,这样,人即天,天即人,天人合而为一。因此,人要想知天,就必须“尽心”、“知性”,人经过后天的主观努力,最终能达到人与天相参,天与人合一的高尚道德境界。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孟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系统的天人和谐,均衡,统一的天人合一观,提出“仁民爱物”,要爱护人和万物,保护自然资源,同时还提出了一些维护 自然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具体措施“斧斤以时按
7、时令入山林”,以保护森林。“数署密网不人垮池”,以保护水生动物资源,“辟草莱破坏草原任土地任意垦荒者次之”处以次刑以上分见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离姿上,以保护植被、地表不致破坏。天人合一思 想 自孟子之后,代有传人。阐述最精湛者是北宋张载。他提 出一个著名命题“民,吾同胞 物,吾与朋友也。”正蒙乾称上后世称之为“民胞物与”,与孟子的“仁民爱物”交相辉映。张载的这一光辉思想,来自他对人与 自然、宇宙的关系和人在自然、宇宙 的地位的看法。他认为天 和人是一体的。天地是人的父母,天地之气构成人的身体,天地之性构成人的本性。人只是 自然、宇宙万物 中的渺小的一物,人与万物一样得之于自然、宇宙,人与万物、自
8、然、宇宙合为一体。因此,人类和万物是一家。人民是吾同胞,应以仁爱相待,万物是人类的朋友,应爱护、保护。人与 自然、宇宙、万物都必须处在和谐、均衡、统一之中。朱熹称赞张载“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朱子语类卷四在天人关系方面,显然是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荀子的“明于天人之相分”思想荀子 对天这 一概念作了唯物主义 的解 释。荀子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 自然界。他说“列星随旋,日月照耀,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真以成,不见其事而视其功,夫是之谓神,皆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荀子天论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群星追逐着往复运行,日月接连着照耀大地,四时交替着向前进
9、展,阴阳造化,风雨布施,万物都得到 自然的和气而生长,都得到 自然 的滋养而成就,人们不见它 的功绩,这就叫作神。人们都知道它所以取得成就,而不知道它的形迹,这就叫作天。这里,荀子把天归结为列星、日月、四时、风雨、万物等自然变化的现象,把 自然界潜移默化的功能叫作神。这里的所谓“神”,不是孔子、墨子所说的鬼神,而是指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在对天作出唯物主义解释的基础上,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他强调把天自然和人社会区别开来。认为自然规律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莱亡。”同上自然规律不因为有了圣君尧才存在,也不因为出了暴君莱就消失。而且 自然规律也不以人的好恶而改
10、变。“天不为之恶寒也而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而辍广。”同上自然界绝不会因为人怕寒冷而废除冬天,也不会因为人嫌路远而缩小它的面积。自然规律是不能随意改变的。荀子在强调“天”有天的规律的同时,又强调人不 同于天。他认为人虽然也和天一样属于自然,是 自然 的一部分,但人与物不同,“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之贵也。”荀子王制人在自然界 中处于优先地位,人可以驾驭自然。他说“天能生物,不能辩 治理物也 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荀子礼论是说天能生物,地能载人,这是天地的职能,而不是人的职能。天干预不了人事,也不能决定人的吉凶祸福。人不必畏天,相反,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说“强本而节用,则
11、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 时,则天不能病 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早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说,人间贫、富、祸、饥,不在天,而在人 自身。人只要努力生产,厉行节约,则天不能使人贫穷。相反,如果生产荒废而又奢侈,天也不能使人富裕。把“天”自然和“人”社会区别开来,明确其职,这是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核心,它可以归人“天人相分”说。但与西方近世以天人相对立的“天人相分”说不同。其一,在西方进人资本主义时期,特别强调征服自然,人要做自然的主人,不要
12、做 自然的奴隶,把自然和人完全对立。荀子虽主张“明于天人之分”,但并没有否定天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能参。”荀子天论意思是说,天地自然仅是提供财富的条件,只有人参与其中才能转化为财富。这就是荀子所说的“上得天时,下得地论中国古代儒家孟、荀关于 自然与人的关系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涌泉。”荀子富国可见荀子并不否定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让人们更加明确天、人各 自的职责,人要尊重自然。这里不存在自然与人对立的思想。其二,西方近代哲学强调人是 自然的主人,自然仅是为人类服务的。缺乏自然 与人相互依存思想。而荀子则认为自然界 的万物都是 由物质的气构成的。他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儒家 关于 自然 关系 天人 最佳 模式 探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