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尼茨勒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学_韩瑞祥(修改).pdf
《施尼茨勒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学_韩瑞祥(修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尼茨勒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学_韩瑞祥(修改).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施尼茨勒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学韩瑞祥 内容提要 施尼茨勒堪称将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法结合起来的典范,并以此奠定了世纪转折时期德语现代派文学的心理艺术风格。其早期的作品 5发问命运6、5儿子6、5帕拉策尔苏斯6 和5古斯特少尉6 是人的心灵的镜子和社会心灵的镜子。关键词 心理艺术 精神分析学 双影人 互动关系 19世纪末,当多瑙河王朝步入风烛残年、分崩离析的末世时,奥地利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各种独领风骚的精神潮流和文化现象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来以至当今的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举世瞩目的维也纳医学学派的兴盛催生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为人类认识自我创立了
2、影响深远的思维方法。自然科学上盛行的实证主义孕育了马赫的感知哲学,又一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对存在和社会的感知模式。伴随着这些文化现象,维也纳现代派应运而生,为德语现代派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与德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抗争中,奥地利文坛上涌现了一批像施尼茨勒、霍夫曼斯塔尔这样的时代人物。他们在艺术思想上一反传统,分别从不同的审美视角出发,把精神分析法运用到文学创作之中,为文学表现增添了新的色彩。尽管他们的风格各异,但他们的文学创作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理化的表现替代了外在的描写,潜意识的王国成为艺术发掘的对象。在这些作家中间,施尼茨勒堪称将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法结合起来的典范。作为医生出身的作家
3、,他第一个把意识流手法引入到德语文学中,以表现心灵、意识、下意识和内心情感为宗旨的心理艺术风格使他成为世纪转折时期德语现代派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在施尼茨勒研究中,不少批评家总是把他在文学创作中所运用的心理分析法简单地置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之下。其实,施尼茨勒与弗洛伊德的关系、他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学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早在弗洛伊德划时代的巨著 5释梦6 发表之前,施尼茨勒已经发表了一系列采用精神分析法写成的小说和戏剧,而在这个时期,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医学界几乎还是一个不被认可的局外人。从这两位大师之间为数不多的通信来看,在对精神分析的认识上,他们的关系是交错互动的。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
4、探讨施尼茨勒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学的关系:医学与文学;施尼茨勒与精神分析学;施尼茨勒早期作品中的精神分析形象。44一、医学与文学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大师左拉曾经把诗人奉为科学实验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施尼茨勒当之无愧。在他身上,文学与科学达到了理想的融合,因为他接受的是医学教育,当过医生,后来成为作家。医生的科学经历为他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厚实的先决条件,而他的作品又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表现了科学探讨的结果。施尼茨勒大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全科医院精神病科跟随迈斯纳教授学习,得到了他的言传身教。这段受益匪浅的经历使他对精神病人的心理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和认识,也引起了他对这方面研究的更大兴趣。后来,他当
5、了父亲(喉科教授)的助手(1888)1893)。这期间,施尼茨勒发表了自己的处女诗和箴言,同时又为父亲创办的 5国际临床动态6 杂志撰写专业文章和评论。他密切地关注医学界的各种讨论,特别是精神病学领域的争 论。父亲1893年去世后,施尼茨勒自己开了一家私人诊所。此间,他在文学创作上不断取得成功,但他从来没有完全放弃履行医生的职责,并且坚持通过阅读医学著作了解当时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医生的经历和感受对其人生的影响也表现在施尼茨勒言不由衷的表白中:/你要一旦当了医生,那你就再也没有可能离开它。因为医学是一种世界观。0施尼茨勒在这里所说的/世界观0 就是一个基于自然科学思维的医生对于要认识的对象所持的
6、客观理性的态度。这种世界观当然不可能不渗透在他的文学活动中。/我写的就是诊断书,0 施尼茨勒曾经这样概括自己的文学创作。与维也纳现代派的其他作家相比,他从来就没有完全超越当时以实证为基础的认识方法,医生的经验意识在他的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构成了其文学审美的基础。医生和作家在施尼茨勒身上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渗透在他的创作方式上,他早年的成名小说 5死亡6 就是以近乎临床的写实手法表现了一个心理病人的故事,施尼茨勒称之为/创作生理学0。可以说,他对待自己作品中的形象就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他首先把自己看作自然科学家,其次才是诗人。尽管医学,尤其是精神病学对施尼茨勒的感知模式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
7、他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态度是矛盾的。他摇摆于医学和文学的道路上,最终放弃了医学,选择了文学,因为他心里明白:/谁也不可能同时既是一个完全的作家,又是一个完全的医生。0施尼茨勒更多地倾向于/用一种不确定的、诗意而充满情感的方式去对待大自然0,更喜欢/精神的 东西、历史 的东西 和心理 学的东西0。在投身于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与医学的平衡,使自己与医学的关系/在一种几乎可以纯粹地称之为实验的形式中0 发展下去。作为同代人,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也对施尼茨勒不同凡响的文学创作表达了发自内心的认同:/我们在从同一源泉中汲取营养,在探讨同样的对象,我们每个人采用的是另外一种方法,而结果上的一致显然证明两
8、者的工作都是正确的。0弗洛伊德之所以能够在施尼茨勒身上发现这样的一致,恰恰因为他们在精神分析方面具有同样的兴趣和追求。施尼茨勒在一次采访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认同,他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就是弗洛伊德教授的双影人0,他们分别通过/文学手段0 和/科学研究0 探讨同样一个领域,这就是/人的心灵世界0。二、施尼茨勒与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与马赫的感知哲学共同奠定了维也纳现代派心理艺术的认知基础。作为心理艺术的代表人物,施尼茨勒无疑与精神分析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影响关系。施尼茨勒与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的关系是多元的、复杂45施尼茨勒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学的、互动的,甚至
9、有时候也很令人费解。施尼茨勒和弗洛伊德是同代人,又都一直生活在维也纳,都是医生,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追求。他们同属于当时遭受反犹太主义折磨的犹太教。面对自由文化的危机,面对行将分崩离析而只是靠着传统勉强维系的奥匈王朝,他们的反应同样敏感。他们甚至被视为世纪转折时期维也纳没落文化的典型代表。/施尼茨勒的性文学、魏宁格的性哲学和弗洛伊德的性生物学0,其/文化历史前提0 就存在于一个/政治上衰亡的时代0,而且/这些人都是犹太出身0。l u弗洛伊德称自己和施尼茨勒是/所谓的文化传统安全感0 的批判者。l v普遍的政治沮丧、纵情享乐的末世情感使得他们把锐利的目光投向了一个更加深层的现实,那就是人的心理现实。
10、施尼茨勒的挚友霍夫曼斯塔尔指出:/我们一定要在一个世界崩溃之前告别它。许多人对此都心明如镜。一种不可言状的感觉使得诗人从许多人之中脱颖而出。0 l w施尼茨勒深入探讨心灵世界的目的,就是要在文学虚构中通过表现人的心理结构来展示某种科学认识和见解,表现一种社会态度。弗洛伊德在其中也看到了他们共同的兴趣。尽管在这两位属于不同领域的人物身上表现出如此明显的共同点,但这些东西并没有使他们成为肝胆相照的挚友,两人始终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心照不宣的关系。霍夫曼斯塔尔在谈到同时代人时说:/我们这些生活在同代的人相互都有一种神秘的作用。0 l x这句话或许也是对施尼茨勒和弗洛伊德关系的最好写照。1922年 5
11、 月 4 日,值施尼茨勒 60 大寿之际,弗洛伊德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长信。这封信与其说是弗洛伊德向施尼茨勒的/自白0,倒不如说是对两人关系从心理深层的坦诚披露。弗洛伊德在信中这样写道:我一直在遭受着一个问题的折磨,那就是为什么我在所有这些年里,压根儿就没有尝试过与您交往,同您交流(其间当然也没有考虑,您是否愿意接受我这样来接近您)。这个问题的答案包含着在我看来过于私密的表白。我是说,我之所以回避您,是出于一种双影人的畏惧。,每当我专心致志于您那美妙的作品时,我总是觉得在那文学表象的背后找到了同样的假设、同样的兴趣和同样的结果,熟悉得就如同我自己的一样。您的决定论和怀疑意识)被人称为悲观主义,您
12、对无意识的真实、对人的本能的执着,您对文化传统安全感的剖析,您在思想上对爱与死的对立的钟爱,这一切都以一种不可名状的亲切感触动了我。,所以,我就有了一种感觉,您通过直觉)其实就是敏锐的自我感知的结果)弄明白了我以非常艰难的方式在他人身上所要揭示的一切。l y显而易见,弗洛伊德始终对施尼茨勒的文学创作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他从一个精神分析家的角度深切地感受到,施尼茨勒以文学的方式对这个领域卓有成效的探讨具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亲切感0。在弗洛伊德眼里,施尼茨勒不是一个亦步亦趋的模仿者,而是一个势均力敌的/双影人0。触动他心灵深处的是,施尼茨勒在文学创作上对精神分析法的理解、认识和运用,几乎与他在科学研究
13、上潜心探寻的东西如出一辙。与此同时,从这个/表白0 的字里行间,读者同样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难以接近的尴尬并非只是出于一方的缘故。弗洛伊德在信里强调的/双影人的畏惧0 隐隐地暗示着一种相互关系。或许就是互为/双影人0 的事实使得两人出于同样的畏惧而维系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施尼茨勒对这封信的反应也是有力的见证,他在日记中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为/挺友好的0。l z显然,对于这样一封46国外文学 2009年第 3 期(总第 115期)坦诚的信,施尼茨勒的态度无疑也令人深思。这或许也是一种回避,同样出于/一种双影人的畏惧0。弗洛伊德这封著名的/双影人0 信似乎打破了长久难以接近的尴尬。之后,两位大
14、师于1922 年 6 月 16 日在弗洛伊德的寓所第一次真正走到了一起。这时他们都已经是年过花甲、功成名就的老人了。在这次会面中,他们似乎并没有就长久以来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双方好像都没有从/双影人的畏惧0 中走出来,谁都没有放弃相互之间始终保持的距离。施尼茨勒在日记中记录他当天晚上梦见了这位精神分析学家,却看到他/远远地离去0。l 可以说,施尼茨勒与弗洛伊德互为/双影人的畏惧0,正是他们一辈子不能真正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而他与精神分析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出于个人的兴趣,他对精神分析问题具有独立的思考和认识,使精神分析法成为其文学创作的精髓;其二,他密切关注精神分析学的
15、发展,特别是弗洛伊德的理论,通过批判的借鉴不断丰富自己的思考。像弗洛伊德一样,施尼茨勒越来越对精神疾病感兴趣,尤其是歇斯底里症和神经衰弱症。他同时又是作家,这种兴趣/与其说是根植于真正的医学中,倒不如说是根植于文学中0。l|在研究和实践中,他对精神病学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那就是以此为出发点,架起通往文学梦想的桥梁,从而克服医学与文学之间使他感到痛苦的对立。这一点十分鲜明地反映在他为父亲主办的医学杂志所撰写的文章和评论中,其主题几乎全都集中在精神病学领域。从 1887 年到 1894 年,这个领域里出现的每一个新成果都逃脱不了他敏锐的目光。值得注意的是,施尼茨勒的医学研究成果和医学实践表明,他
16、对歇斯底里症及其各种不同的治疗手段了如指掌,并且密切地跟踪这种研究的进展,直到布洛尔和弗洛伊德合作撰写的 5歇斯底里研究6 问世(1895 年)。这些做法之所以意义深刻,是因为许多包含在施尼茨勒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分析认识就深深扎根于他那些伴随着精神分析学产生初期的医学研究成果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施尼茨勒实际上是一个卓越的竞争者,他参与了精神分析学产生的过程,而在世纪转折时期又突然作为一个很有名望的作家出现在弗洛伊德眼前。同样,施尼茨勒在文学作品中对梦独具一格的表现同样也源于他对梦的极大关注。在他的遗作里就有400 多页梦的记录和阐述,被他用来当作文学加工的材料。施尼茨勒对梦的思考和认识表现在他早
17、期一篇题为 5解剖室里的春夜6(1880 年)的小说里,弗洛伊德后来释梦的主要因素几乎都在这篇作品中得到了表现。他先于弗洛伊德 5释梦6 发表的剧作 5贝特里塞的面纱6(1899)更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这出剧十分典型地表现了梦就是欲望的实现这一理念。剧中,当诗人费力波#洛施的情人在梦里看到自己和公爵本蒂沃格里奥在一起时,醋意大发的诗人冲着她说:/可梦就是没有勇气的欲望。P 就是放肆的欲望,它把白日的光明驱赶回P 我们心灵隐秘的深处,P 一到夜晚,它才敢从中爬出来。0 l 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出,施尼茨勒对梦这个主题的理解几乎同弗洛伊德完全一致。对于这样的文学表现,弗洛伊德只能/一再惊讶地问自己,您(
18、指施尼茨勒)从哪儿获得了这个或者那个隐秘的认识,而我却要通过对对象的艰辛研究才会取得它?如果说我本来是钦佩诗人的话,那么我终于也开始嫉妒他了0。l 在弗洛伊德看来,诗人毕竟是/科学的先导,同样也是科学心理学的先导0。m u施尼茨勒无疑属于这样的诗人行列,他以形象的方式表现了后来由弗洛伊德所创立的梦的理论。在对精神分析问题进行艺术表现的同时,施尼茨勒并不排斥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获取有益的营养。他从一开始就非常关注弗洛伊47施尼茨勒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学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1886 年 10 月 15 日,弗洛伊德在维也纳久负盛名的皇家医生协会作了/关于男性歇斯底里0 的著名报告,受到维也纳医
19、学界/显贵先生们0 的冷遇。在这一困境中,施尼茨勒坚定地站在弗洛伊德一边。1887 年元月,他在 5国际临床论坛6 杂志上撰文详细评述了由弗洛伊德翻译的法国著名神经病学家夏尔科(Charcot)的 5新讲座6 一书,高度赞扬了弗洛伊德所推崇的夏尔科的理论,还特别指出弗洛伊德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应该得到尊重和肯定。1900 年,弗洛伊德的 5释梦6 问世,尽管当时几乎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但施尼茨勒却很快就阅读了它。这本著作更加激发了他对梦的观察、研究和运用。他甚至把弗洛伊德在这本著作中称之为一个/典型0 的梦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梦里。m v1903 年 2 月 6 日,施尼茨勒在日记中又记下了
20、阅读弗洛伊德的另一本著作 5歇斯底里研究6 的感受。在这里,阅读又是和梦联系在一起加以描述的,而且/诱因0 是他正在阅读的这本精神病学著作。m w由此可见,施尼茨勒对梦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多地与弗洛伊德的著作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不仅/具有一种特别的需求,要以心理学的方式把自己记录下来0,而且也是/出于文学的兴趣0。m x1906 年,值弗洛伊德 50 大寿之际,施尼茨勒写信向弗洛伊德表白,他从弗洛伊德的著作中获得了很有意义的启发,并特别提到5释梦6 和 5歇斯底里研究6 两本著作。m y弗洛伊德在回信中一再强调,/广泛的一致0 把他们俩对/许多心理学和性问题0 的认识联系在一起。他在钦佩诗人直觉的
21、同时,也将诗人在文学创作上对精神分析法的巧妙运用归功于其厚实的医学知识。施尼茨勒一生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弗洛伊德的知己,但却融入了其弟子的圈子,并且成为他们在精神分析上阐释的对象。与施尼茨勒关系甚笃的琼斯回忆说:虽然他具有超常的心理直觉,也非常赞赏他早就了如指掌的弗洛伊德的著作,可他不能赞同弗洛伊德的主要结论。就此他与莱克、温特斯泰因和我以及其他精神分析学家有过很多的讨论,可他就是不放弃反对血亲相奸和儿童性欲的思想。m z这里值得提及的是施尼茨勒与弗洛伊德的弟子莱克的交往。作为精神分析学家,莱克十分崇敬施尼茨勒,被其充满魅力的作品所折服。施尼茨勒曾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讨论释梦和精神分析学,很有启
22、发。过分强调弗洛伊德学派(莱克属于其中的一员)的-俄底浦斯情结.。我们共同分析了格奥尔格的梦 m(通往自由之路,m|第七章)。0 m 莱克后来也把他们共同从精神分析学角度阐释的格奥尔格的梦搬进他的著作 5心理学家阿图尔#施尼茨勒6(1913 年)里。施尼茨勒对这本书的评述在某种程度上是他对精神分析学的自白:您在我的作品中尤其观察、发现、认识到了那些被绝大多数职业批评家漫不经心地忽略过的关系价值。您在意识范围内的思考,我不时可以与您分享。关于我那些无意识的东西,我那些半意识的东西,我们可要好好谈一谈了)而我毕竟比您知道得要多。通往心灵秘密的路有多种,不像那些精神分析学家让自己做梦(和释梦),我更
23、加强烈地感受着这个秘密。甚或常常会有一条羊肠小道正好从中间穿过这个被照亮的内心世界,而他们)也包括您在内)则过早地以为必然要拐入阴暗的王国里。m 在这里,莱克把对文学作品在精神分析上的阐释过早地归结于那些无意识的东西,施尼48国外文学 2009年第 3 期(总第 115期)茨勒对此提出了怀疑。他的这种怀疑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整个精神分析学。这种怀疑后来发展为对精神分析学激烈的批评:/时而出于懒散,时而出于狭隘,时而出于偏执。0 n u无论从施尼茨勒与弗洛伊德的关系来看还是从他对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和接受来看,施尼茨勒的态度都是双重的,既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又有批评的借鉴。因此,表现在其文学创作中的精
24、神分析现象无疑也是这种双重性的产物。三、施尼茨勒早期文学创作中的精神分析现象 在维也纳现代派心理艺术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可以和施尼茨勒相比。他不仅在理论上对精神分析学进行了深入和见地独到的思考,而且十分精湛地把精神分析法运用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他的文学创作根植于一个孕育了精神分析学的文化大环境中,既带有时代的印记,又展现出作者独特的风格。在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中,他是医生,又是作家,并力图以自己的思考把二者紧密地结合在文学创作中。医学对他来说是/一种世界观0,而文学就是表现这个世界观最有效的手段。如果说医学奠定了他认知的基础,那么文学就是他实现这种认知的自由天地。他在 1900 年之前创作的作品,
25、如 5发问命运6、5儿子6、5帕拉策尔苏斯6 和5古斯特少尉6 等就是这种结合的典型。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各种精神分析现象,饱含着作者在时代的科学氛围中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深层理解和认识。独幕短剧 5发问命运6(独幕组剧 5阿纳托尔6 的第一幕,1889 年)可以说是施尼茨勒当时在医学上研究和实践催眠术的结晶。这个时期正是维也纳医学界对催眠术方法激烈争论的时期。在这个短剧中,催眠术的运用成为结构剧情的中心。主人公阿纳托尔关于催眠术的论断无疑反映出作者对这种治疗方法的理解:/这个事物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科学的应用。)啊,只可惜我们还不能够走得那么远。0(31)n v阿纳托尔为了要弄明白女友克拉是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施尼茨勒 文学创作 精神分析 韩瑞祥 修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