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pdf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薛建阳 赵鸿铁 张鹏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摘要:通过一殿堂木结构 1B3152 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了结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的变化规律。将榫卯和斗拱的力学模型比拟为变刚度弹簧单元,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大震下柱底与础石的滑移和榫卯与斗拱的摩擦阻尼作用,大幅度减少了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因此,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具有良好的耗能与减震性能,它所蕴涵的受力机理,对现代建筑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振动台试验;动力反应;变刚度弹簧;耗能中图分类号:TU317 TU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31X(2004)06-0
2、006-06STUDY ON THE SEISMIC BEHAVIORS OF CHINESE ANCIENT WOODENBUILDING BY SHAKING TABLE TESTXue Jianyang Zhao Hongtie Zhang Pengcheng(Xi.an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Abstract:A model was mad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hinese ancient wooden palace with a scale of 1P 3152 of the prototyp
3、estructure,on which the shaking tabl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fre-quency and damping ratio were tested,and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the model were also obtained.By simulating the state ofmortise-tenon joint and Dougong with the unit of varied st
4、iffness spring,time-history responses of the structure were analyzed.It is shown that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the roof are reduced significantly due to the slide between column footing and pierstone,as well as action of friction damping of Dougong and mortise-tenon joint under strong earthquake.The
5、refore,Chineseancient wooden buildings exhibit good behaviors of energy dissipation and vibration reduction,the mechanical principles con-tained in those buildings can be very useful reference for modern buildings as well.Keywords:Chinese ancient wooden building;shaking table test;seismic response;v
6、aried stiffness spring;energy dissipation收稿日期:2002-04-18,收到修改稿日期:2002-1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87804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8C09)1 前 言中国古代大型木构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这一事实已经引起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兴趣,他们通过文献追踪、实物考察及震害调查等手段 1,在逐步摸清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构造、构建思想的基础上,对其抗震机理进行了分析 2 5,指出榫卯连接的柔性、斗拱的转动和挤压变形是结构减震耗能的主要原因。本文按照宋代(公元 960 年 1279 年)营造法式的规定,制作了
7、模型试件,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获得了丰富的测试数据。这不仅有助于准确而深刻地揭示古代木构建筑的抗震机理,而且对于现代结构的减震控震设计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2 试验概况211 模型设计及制作模型取自一殿堂式建筑,抽取其中一个典型的单间构架。模型缩尺比为 1B3152,制作工艺严格遵守宋代营造法式的规定。柱础石选用青石板,表面粗磨光。柱架选材为东北红松,柱与额枋间采用燕尾榫连接,柱头上安装普拍枋。由于斗拱尺寸精细,缩尺模型难于用红松加工,故改用阔叶硬材山榆木。栌斗底坐落于普拍枋之上,斗拱上施加木衬梁,上面嵌固250mm 厚钢筋混凝土板,以模拟大屋顶屋面荷载。经计算,模型的配重相当于 14
8、kNP m2,与原型结构相似。试件形式及各部分尺寸见图 1。212 加荷方案及测点布置按照古建筑木结构营造方法,结构竖向分层,故将四块柱础石固定于振动台面,将木构架直接置于其 第 37卷 第 6期土 木 工 程 学 报Vol137 No 16 2 0 0 4 年 6 月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Jun1 2004图 1 模型形式及构造Fig 11 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test model上,相当于浮搁。为避免大震时柱子发生较大移动而滑出柱础石,在础石的外侧焊接了环形铁圈作为限位装置。为观察柱子的滑动情况,在柱础石上用粉笔对初始位
9、置作了记号。试验是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水平单向电液伺服振动台上进行的,在台面加速度峰值小于 4mP s2时分别输入不同强度的 E-l centro 地震波和Taft 波,之后仅用E-l centro 波,并逐步加大地震输入加速度峰值直至结构破坏。在振动台台面、柱脚、柱顶及屋盖上分别安装了拾振器以采集各测点的位移反应和加速度反应。在柱顶和额枋端部的木材上分别粘贴了电阻应变片,以获得各受力阶段模型的内力变化情况。在振前和各级地震波激振之后,都对模型进行了敲击试验,以了解结构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3 试验结果及分析311 受力过程简述在输入的地震波加速度峰值为 2111mP s2以前,模型的地震反应较小
10、,四根柱的振动比较均匀,保持同步。当输入的地震加速度峰值达到 2111mP s2以后,木构架在振动过程中发出/吱吱0 的摩擦声响,但榫卯部位没有明显的拔榫现象,柱根也未见滑移。当输入的E-l centro 波加速度峰值达到 4119mP s2时,有一根柱的柱底发生微小滑动,大致偏离初始位置约 5mm,模型有明显的扭转振动现象,但榫卯节点仍然完好。继续增大地震波加速度峰值,模型振动逐渐加剧,四根柱的柱根都发生滑动。当输入的加速度达到 8177mPs2,栌斗与柱头间也出现了相对滑动,栌斗偏离原来的位置,重心偏移最大达 13mm。当台面加速度峰值达到 11118mP s2时,木构架的侧向变形已经很大
11、,柱根最大滑移也近 22mm,但依然没有倾倒,只有一个节点的榫头略微往外拔出约 312mm,构架整体仍保持相当好的强度和稳定性。这时,为保证测试仪表的安全,拆除掉各柱头和柱根的拾振器。随台面输入的加速度进一步增大,模型反应强烈,发生较大幅度的扭转振动。当输入波的加速度峰值为 16121mP s2时,构架位移缓慢,但数值很大,伴随/轰0 的一声巨响,发生整体倒塌。由于采取了安全防护措施,配重块被厂房上面吊车钩住,因此并没有掉落振动台面。将散落的各木构件整理时发现,柱与额枋的榫卯连接处,木材局部发生纵向劈裂,榫从卯中拔出,导致构架整体破坏。应当说明的是,柱头及额枋端部自始至终处于弹性阶段,应变变化
12、很小,远未达到木材的抗拉极限强度。312 动力特性通过对敲击试验信号进行分析,得到构架的动力参数,表1 列出了模型在不同试验阶段的自振频率和阻尼比。由表可见,其值变化不大,这可能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由于模型的柱脚浮搁于础石之上,在地震动作用下,柱架和斗拱可以自由转动和滑动从而耗散地震能量,二是由于榫卯连接具有很大的柔性,梁、柱内力始终很小,木构架不会发生弯曲破坏,结构总处于弹性阶段。试验测得的阻尼比数值偏低,这主要是因为敲击试验只能激发起微幅振动,这与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实际振动,特别是大震下的振动特性存在很大差别,如斗拱中各部件的挤压变形、榫卯的转动刚度、柱底的摩擦滑移等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
13、7#第 37卷 第 6 期薛建阳等#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笔者以为由敲击试验测得的结构动力参数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各阶段木构件真实的力学行为。此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表 1 构架的自振频率和阻尼比Table 1 Vibration frequency and damping ratio of the model台面峰值加速度(m P s2)00158211141198177基本频率(Hz)2 1622154215321512146阻尼比(%)2 1912193219321923106313 加速度反应表2 列出了不同地震波作用下模型各部位加速度反应的平均值及其屋盖的动力系数。不难
14、看出,模型对于 E-l centro 波和Taft 波的反应规律基本相同,即随着台面输入加速度峰值的提高,模型的地震反应逐渐增大,但动力系数相应减小,这说明了随着地震动的加剧,模型各部位,尤其是连接部位的变形更加充分,阻尼力逐渐增大,隔震效果变得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模型顶点的动力系数最大为 0179,远低于现代一般建筑结构(2125)。图 2 给出了不同加速度峰值的E-l centro 波作用下模型各点的加速度时程曲线。由图可见,当输入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较小时(0158mPs2),柱根与台面加速度时程曲线基本重合,说明此时柱础浮置构造无隔震效果。再比较屋顶与柱头的加速度反应,二者相差不大,说明
15、榫卯与斗拱的减震作用不是很明显。随着输入加速度峰值的逐步增大,柱头的地震反应增长很快,而当柱根相对于振动台面发生较明显的滑动时(4119mP s2),柱头的加速度反应也大幅降低,但始终大于屋盖处的反应。在台面加速度达到 11118mP s2时,屋盖的最大加速度反应反而减小,说明斗拱层出现了较大滑移。最后时刻台面输入的加速度峰值达到 16121mP s2,而屋盖处的反应只有1177mP s2,与以前各受力阶段相比增长很小,表明榫卯连接和斗拱的分层构造和转动具有更加明显的减震作用,可以大幅度降低大屋盖的地震反应,这对房屋整体的防倒塌非常有利。图 2 加速度反应曲线Fig12 Curves of 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 建筑 木结构 模型 振动 试验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