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善治'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想模式.pdf
《'县域善治'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想模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域善治'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想模式.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县域善治”: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想模式钟其提要:以县域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管理,是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县域的历史发展着眼,结合“治理善治”理论的发展成果,提出应该在基层实施“县域善治”,并将其作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一种模式进行探索,以破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各种困惑。首先,本研究根据“善治”理论,结合县域实际,试图澄清“县域善治”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同时,本研究从理论上阐述了实施“县域善治”的重要意义和实施“县域善治”的观念基础。此外,本研究还提出了构建融政权框架体系、决策咨询体系、管理执行体系、监督约束体系以及协调支持体系等五大体系为一体,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具有中国特
2、色的“县域善治”体系。关键词:县域善治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作者钟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秘书长。(杭州 )我国历来注重县治,古代政治家就提出过“民为邦之本,县乃国之基。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郡县治,天下安”等重要的治国理念。事实上,无论是我国传统社会中的“政不下县”,还是近代强调地方自治的新县制改革,抑或是当代县域的党政治理模式,县域政权都拥有比较完整的国家治理功能。相对于中央政权来说,县是最完整的微观国家;而相对于社会而言,县又是离其最近的现实国家。在当前我国的政权结构中,县级政权也处于承上启下、连接城乡、沟通条块的关键环节,对政令的上传下达、政权的顺
3、利运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时期、新形势下实现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就在于切实关注作为基层的县域层级的社会治理。本报告提出在基层实施“县域善治”,并将其作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一种模式进行探究,以破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各种困惑。一、“县域”之独特与重要县,“渊源于周、雏形于春秋、确立于秦”。自秦设郡县后 多年来,县一直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础一级,并且也是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地域单元。不管历代县域以上的行政区划如何因时制宜,不拘一格,但县的设置始终不变,县的建制长期延续,是我国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实体。目前,我国约有的县的设置本文系 年度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理论支撑课题“县域善治:一项社会管理创新的
4、研究”成果之一;本文写作过程中,曾得到迟全华院长之指点,谨此致谢;当然,文责作者自负。程方:中国县政概论,民国丛书 第四编,第 卷,上海书店影印,年,第页。具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同时,相较于县域以上的各级行政组织的变动不居,县级行政组织也一直是我国历朝历代最稳定、最有效的基层政权组织。作为一种政治性枢纽,县级行政组织融财赋、司法、治安、教化于一体,功能齐全而完备,在国家治理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县域”不仅指行政区划范畴,更体现为一种政治范畴、社会范畴和亲缘范畴。在悠长的历史发展中,“县域”既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基本地理单元,也是支持我国政治统一的基础元素,同时还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社会细胞。在县域,
5、制度与人情、政府与社区、集体与个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等浑然一体,构成了所谓的地方社会。甚而,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基层社会隐含着中国历代社会发展大部分问题的密码。当前我国法定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架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制。不过,实际上在省与县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市(地区)。虽然县一级政权并非大政策的制定者,然而却是任何一个大政策由书面走进实际的关键环节,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策实施的成败。县域治理的效果综合起来,足以影响省域乃至国家层面的治理局面,或发展,或稳定,或和谐,或乱象纷呈、地动山摇,因为县域政权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的
6、农村地区的民众,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都起着直接和决定性的作用。而相对于更为基层(因而也更为微观)的乡镇政权而言,县域政府拥有更完备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资源与职能,尤其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资源与职能,能更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的福址。二、“县域善治”理念的提出“县域善治”是基于“县域”与“善治”两个基本概念之上的融合与创新。要准确理解“县域善治”,还必须澄清“善治”概念的由来。(一)“治”与“善治”在传统社会里,“治”就是“统治”。它完全依赖政府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和各类资源,通过发号施令、制定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威权控制。“统治”以
7、强制服从为主,通常具有不可协调性,易埋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对立隐患,难以达至和谐社会的目标。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摩擦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可能引发质变,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甚至是巨变。“善治”与“统治”有云泥之别。它首先与“治理”紧密相联。“治理”的目标明确具体,即在确立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会认同的基础上,弥补和协调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不足;“治理”的形式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即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虽然“治理”也需要权威和权力的支撑,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但它与“统治”有三点本质区别:第一,两者的权威基础不同。“统治”的权
8、威基础通常发端于政府机关的行政强制,而“治理”的权威基础则建立在公民自由意志基础上的政府理性。第二,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社会机构,还可以是两者的合作。第三,两者在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其权力向度可以是多元的、相互的。当然,“治理”概念也有诸多的局限,需要新的理论解释和突破,“善治”理念应运而生。“善治”就是良好的社会治理,它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理念除了包含“治理”理念中的合理内核以外,还注入了适应时代发展
9、和形势变化所需要的新的管理理念,如在权威来源上,明确“权为民所赋”;在管理目标上,明确“权为民所用”;在处理政府与民众关系上,明确“权为民所谋”等。“善治”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真诚认同,要求公民的积极参与。“善治”中的“善”,既是治理的目标,也是治理的效果,更是治理的方式,强调“情为民所系”。(二)“县域善治”的定义“县域善治”的定义,有学者在研究中有所提及,但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甚明晰。本报告基于中国国情和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提出“县域善治”的一种操作性定义,即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县域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创新县域社会治理、加强提供公共服
10、务等,促进县域内政府“县域善治”: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想模式刘天旭、贺东航:县域、民生与和谐社会构建,岭南学刊 年第期。丁元竹:建立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年第期。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第页。马宝成:实现县域善治需要发挥多元治理主体,探索与争鸣 年第 期。与人民在公共生活上的良好合作,使两者关系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社会管理过程。通过梳理与“善治”有关的诸理论,我们认为“县域善治”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强调维护人民的尊严和发展人民福祉,其基本要素应包括公平、法治、民主、透明、秩序、责任、廉洁、效率和服务。这九大要素不仅构成了“县域善治”的基本内涵,
11、而且是评判“县域善治”水平最为直观和有效的标准,是“县域善治”本质特征在当前基层社会管理中的具体演绎。在这些要素中,前五项主要体现“县域善治”的目标、效果、途径,后四项则是对打造一个“善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致力于建设一个公平、法治、民主、透明、秩序的社会环境,守责任、讲廉洁、有效率、重服务,就是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最优环境,何愁投资不兴、就业不旺?三、实施“县域善治”的重大意义县域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疾苦与幸福,在群众面前代表着执政者的形象与执政之基,攸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传统社会中的农民起义,虽然跟皇朝发展的固有缺陷紧密相连,但矛盾激化的引火线,往往与县治失
12、败有关。水浒传 中的一百零八将,多是因县吏恶治而逼上梁山的。而在当代,河南兰考农民对共产党的认识,则首先是从县委书记焦裕禄的身上体会到的;近年来云南孟连事件等重大群体性事件影响恶劣,引起国内外关注,也与县域领导的治理理念与水平密切相关。(一)实施“县域善治”,直接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历史的合法性”。但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执政,仅靠“历史合法性”是不够的,还必须看它执政的理念、制度、方式、效果,看是不是能够长期得到人民的认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心向背”。因此,党必须努力把人民的认同建立在新的反映出时代进步需要的基础上,维护人民的尊严,发展人民的福祉,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使党
13、的执政赢得更加广泛、深刻的社会认同和政治支持。而实施“县域善治”,能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并塑造人民的认同,进而有利于增强国家政治的合法性。(二)实施“县域善治”,有利于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由于当前我国的基层政府治理体制是在长期革命战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政府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等问题,在现实社会治理中容易出现不良后果。而“县域善治”理念契合形势,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政治发展的潮流,有利于理顺基层党政关系、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实现党领导人民对国家的良好治理提供新的视野、思路和必要的参照。(三)实施“县域善治”,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
14、战略铺垫县域治理改革是当前我国地方分权的核心问题之一,涉及到整个政治结构的改革。因此,县域治理改革是未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和重点,也将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基础。在现行的行政架构中,县域政府事权最重而财权有限,两者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目前行政权的边际界限尚不清晰,行政权内部的界限划分同样也不明确。鉴此,通过“县域善治”,能理顺国家权力的纵向权力分配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做好战略铺垫。(四)实 施“县 域 善 治”,有 利于夯实长治 久 安 的基础当前我国社会阶层逐渐分化,社会生活多元、多样、多变特征凸显,人们的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日益增强,形成社会共识、扩大社会认同
15、的难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社会改革进入深水期,改革的普遍增益性在降低,人民群众对改革成果的分享预期在提高,统筹协调好各方利益的难度加大。在这样典型的“风险型社会”中,容易引发各类群体性冲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基层政权的稳定。“县域善治”的实施,能舒畅基层人民的社会诉求、消弭基层社会矛盾和冲突、确保基层社会安定有序,有利于夯实长治久安的基础。(五)实施“县域善治”,有利于弥补基层社会治理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官员的考核过度关注经济指标,而对社会指标的重视不够,这一点在县域层级的表现尤为明显。一系列群体性事件表明,地方政府在治理中没有足够重视社会建设,不能实行“善治”,甚至走向与民争利,
16、是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导致社会积怨乃至引发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县域治理中最为迫切和紧要的任务是解决县域政府对中央政策落实上的扭曲、服务型政府目标与争利型政府现实的背浙江学刊 年第期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年第期。离、信息不对称和沟通渠道的堵塞,以及“一把手”权力的失制。因此,现实情势要求“县政”必须做出改革,切实转变政府治理中的“管治性”思维,实施“县域善治”。四、实施“县域善治”的观念基础实施“县域善治”,还必须对一些关乎县域官员的治理理念价值进行梳理,以求正本清源。近年来发生的各类矛盾和冲突事件,特别是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与县域治理特别是县域官员的一些理念价值存在偏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9 县域善治 基层 社会 管理 创新 理想 模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