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的演进轨迹与城乡关系转型思考.pdf
《“苏南模式”的演进轨迹与城乡关系转型思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南模式”的演进轨迹与城乡关系转型思考.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吴文化与苏南发展研究“苏南模式”的演进轨迹与城乡关系转型思考夏永祥(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东吴商学院,江苏苏州2 1 5 0 2 I)摘要:从城乡关系视角分析,“苏南模式”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依托,对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进行矫正的改革与发展道路。在“苏南模式”的演进中,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对立到碰撞,并最终走向融合的过程。“苏南模式”的演进轨迹揭示了我国城乡关系的整合规律:从二元结构走向一元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我们既不可以急于求成,也不能消极等待,而要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和完成这一伟大的经济社会变迁工程。关键词:苏南模式;演进轨迹;城乡关系;整
2、合规律作者简介:夏永祥(1 9 5 卜),男,陕西武功人,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和东昊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农村经济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苏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道路研究”(项目编号:l l B J L 0 3 2)和苏州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2 0 1 1 年重点研究项目“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新苏南模式再演进”的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F 2 9 1 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 0 0 1 _ 4 4 0 3(2 0 1 1)0 4 一0 1 6 9 0 4 收稿日期:2 0 l l 0 5 一1 2曾经在2 0 世纪8 0 年代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
3、”,2 0 多年来,几经演进,在近年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总结“苏南模式”的演进轨迹,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城乡关系整合规律,不无裨益。一、“苏南模式”的演进轨迹:城乡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合在2 0 世纪,苏南地区主要是指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地级市,它们是“苏南模式”的主要发源地。2 0 0 0 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重新对省内区域进行划分,把南京、镇江二市也归入苏南地区,由此,苏南地区就扩大到长江以南的五个地级市,在这五个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着明显差异,苏州、无锡两市发展水平最高,是苏南地区的核心地带,其余三市则发展水平稍低,但是比之苏中、苏北地区,仍然属于发达地区。所谓“模
4、式”,通常是指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自己特色的改革和发展道路的理论概括。“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实践的发展,“模式”也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对于“苏南模式”的内容及其演进轨迹,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标准进行概括和分析。我们认为,从本质上看,“苏南模式”反映了该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关系的整合规律,故而从城乡关系整合视角,可以把“苏南模式”的演进轨迹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苏南模式”阶段,城乡关系处于对立状态。从时间上划分,大致在2 0 世纪8 0 年代到9 0 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苏南模式”的主要1 6 9 万方数据蚕H 大学警耜2 0 1 1 4内容是
5、广大农民群众以兴办乡镇企业形式参与到区域工业化过程中,分享工业利润。1 9 5 8 年后,随着城乡户籍制度的颁布。我国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农民原则上只能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不能涉足工业生产,更不能进入城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农民可以从事非农经济活动。苏南地区的农民群众抓住这一机遇,大胆兴办乡镇企业,这是对我国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一次尝试性冲击。这一阶段的工业化是内生性的,其动力和投资主要来自于区域内部的农民群众。与“温州模式”下采取个体经济不同的是,“苏南模式”下的乡镇企业主要采取集体所有制形式。但是,这一时期,城乡之间的二元社会结构依然存在,滞后于城乡二元
6、经济结构的变革,农民不能自由地从农村向城市迁徙和流动,导致城市化与工业化割裂,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政策限制就是对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允许农民离开土地和进厂,反映的是农民可以从事非农产业,参与工业化,但是不离乡和不进城则是不允许农民参与城市化。所以,苏南地区这一阶段的工业化,仍然是在城乡对立的状态下进行的,由此带来了乡镇企业“满天星”式的空间布局,村村冒烟,户户办厂,严重浪费了大量的土地等宝贵资源,还造成了经济效益不高、环境污染等问题。当然,为了平衡农村内部的利益关系,苏南地区实行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广大农民群众也分享了一部分工业利润,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
7、明显提高,得到了实惠。但是,这仅仅是农民和农村内部的调整,而从国家层面来看,城乡之间依然壁垒森严,处于严重对立状态。第二阶段:“新苏南模式”阶段,城乡关系发生碰撞和摩擦。从时间上划分,大致是在2 0 世纪9 0 年代中期到2 0 0 3 年左右。在这一阶段,“苏南模式”发生了第一次蜕变与演进。推动这次演进的动力,一是从1 9 9 4 年开始,全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这在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就需要寻找新的区域发展动力与投资主体;二是从1 9 9 0 年开始。随着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为苏南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绝好的机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苏南模式”应运而
8、生。“新苏南模式”的主要内容有:一是乡镇企业的改制。通过股份合作制等过渡形式,到本世纪初,大多转变为民营经济形式,1 7 0 而且,根据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把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的方针,乡镇企业开始走出家庭院落,向开发区集中。二是利用外资。由于毗邻上海,有近水楼台之便,苏南地区这一时期的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斐然,外资在区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此使工业化由内生性向外生性转变。为了招商引资,也需要兴办各级各类开发区,正是在这一阶段,苏南地区的开发区建设如星火燎原,蓬勃发展,大大小小的开发区不计其数,往往一个乡镇就有几个开发区,这成了“新苏南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为全国所关注和
9、称道。为了兴办开发区,就必须征用农民土地,并动迁农民,但是土地和房屋的补偿极其有限。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农民进入工厂和城市打工,脱离了农业与农村,但是其农民户口和身份并没有发生变化,充其量只是农民工,不能享受市民待遇。还有大量农民被排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外,不能融入城市,由失地而衍生出失业、失居、失保、失教和失身(份),变成了游走于工农城乡之间的边缘人。所以,在“新苏南模式”阶段,城乡关系从先前的对立和隔绝状态走向激烈的碰撞和摩擦状态。工业化与城市化开始同步推进,工业开始从村落向开发区集中,由此推动了中小城镇和城市的发展。但是,在这种城市化进程中,许多进入城市的人口,并不是当地的农民,而是外来
10、人口,外来人口在地区常住人口中占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比重。区域要素组合模式为:国外境外资本+本地土地环境+外地劳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收益,大部分以外资利润、国家税收和外地人口工资等形式归其他利益集团和群体所有。如果仅仅从苏南地区来看,则表现为人口城市化与土地等要素城市化的割裂。由于征用了农民的大量土地,这些要素的用途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变为城市的一部分,长期依靠这些土地为生的农民却被排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外。这种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固然对整个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地方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也会大大增强,但当地农民却从中受惠有限。苏南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这一时期内甚至有所扩大
11、,苏州市的城乡居民收入之比2 0 0 0 年为1 7 0,2 0 0 3 年为1 8 5,2 0 0 7 年为2 0 3。同期无锡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 6 5、1 8 4 和2 0 8。在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旁,在光怪陆离的高楼大厦下,却在悄然恢复和强化着万方数据“苏南模式”的演进轨迹与城乡关系转型思考城乡二元结构。由此,“新苏南模式”就被一些外地学者讥讽为只长骨头不长肉、市强民穷。这种批评不无道理。其实,这种结果不仅在苏南,而且在全国其他地区同样存在,它是传统制度与体制的必然产物,苏南地区仅仅是这种现象的代表与缩影而已。第三阶段:“后苏南模式”阶段,城乡关系走向融合与一体。从时间上划分,大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南 模式 演进 轨迹 城乡 关系 转型 思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