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_边缘模型解读.pdf
《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_边缘模型解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_边缘模型解读.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08?空间经济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8总第 204期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边缘模型解读?殷广卫摘要 克鲁格曼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基础,它成功地将空间维度纳入了分析框架,揭示了空间经济的很多重要特征,模型所展示的经济为政府介入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空间。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注解、阐释并演绎由克鲁格曼建立,并经鲍德温等人补充完善后的一个空间经济学经典模型,即对称核心-边缘模型。笔者省略了所有数学公式和数理分析,完全借助相关概念和图形表述模型的核心思想和直观经济内涵,对空间经济学的初学者能够起到入门引导、激发兴趣的作用。关键词 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边缘模型
2、;循环因果;聚集;非均衡力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8!0108!09?作者简介:殷广卫,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天津?300071?一、引言克鲁格曼(Krugman,1991)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Core-Periphery M odel)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1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模型自建立后不断得到其他学者的补充完善,其他类似的模型也纷纷建立 2 3 4(参见Fujita et a.l 1999,Baldw in et a.l 2003,H endersonand Thisse.2005)。当前国内关于空
3、间经济学的研究已经如火如荼,但是对一部分初学者而言,直接接触空间经济学模型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模型涉及大量的数学推导,而一些重要变量往往又不存在显函数形式的解析解,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分析模型表达的直观经济含义,或者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本文旨在对经过鲍德温等人(Baldw in et a.l 2003)加工后的对称核心-边缘模型(以下简称模型或本模型)作一个通俗化的注解。3笔者省略了全部数学公式及数理分析,进行大胆的思考、诠释和演绎,完全借助相关概念和图形来阐述模型表达的核心思想和经济内涵。由于模型的原始假定非常严格,某些内容不借助数学符号
4、无法单纯用语言表达清楚,笔者以不妨碍思想表达为原则对假定作了尽可能的简化。二、基本假定模型考察的经济系统只涉及两要素、两部门、两区域。两种生产要素分别为工业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简称工人和农民;两个生产部门分别为现代制造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简称工业和农业;两个区域在初始时完全相同,或者说是对称的,不妨分别称为北部和南部。工业部门是标准的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部门 5(Dixit and Stiglitz,1977),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雇佣工人生产工业品(以下有时简称产品),工业生产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企业彼此之间具有某种对称性,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由规模收益递增决定),不
5、同企业的产品是差异化的,各不相同,但多样化的不同产品彼此之间又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并且替代弹性相同。每个企业都使用一定量的工人作为固定投入,每生产单位产品还使用一定量的工人作为可变投入,用于购买这两部分生产要素投入(工人的劳动)的支出(工资)构成企业的所有生产成本,每个企业的成本函数都相同。企业可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长期均衡时,所有企业的纯利润为零(这由垄断竞争决定),所有企业的生产规模(产量)都相等。农业部门是完全竞争部门,规模收益不变。所有农产品都是同质的,不论产量如何,每生产单位农产品都需要使用一定量的农民进行劳动投入。两部门的产品都可进行区内和区际贸易,但贸易成本有所不同。农业品的区内和
6、区际贸易都是无成本的,工业品的区内贸易无成本,但区际贸?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8第 204期本刊网址:www?xuebao?net 109?易存在所谓的 冰山运输成本#(Sa muelson,1952,1954),它并非单纯指运输成本,而是包括将工业品出售到另一个区域的所有成本,是对贸易成本的一种技术化处理,它假定贸易成本表现为工业品从始发地到目的地途中发生的损耗,如同在海洋运输中冰山融化掉的那部分冰。为了弥补贸易成本,企业将在出口区域的市场上对其产品收取比本区域更高的价格。工人和农民既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并且具有相同的偏好,除了消费农产品,他们对工业品都有多样化需
7、求,消费所有工业品,但不会对某个或某些特定种类的工业品具有特殊偏好,因此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都相同,从而对每一种工业品的消费量都相同。整个经济系统中工人和农民的数量都是固定的。农民在两区域对称分布,不能跨区迁移;工人初始时也在两区域对称分布,但可以跨区自由迁移,所谓自由,意味着迁移无成本。工人在考虑是否迁移时会权衡区际之间的名义工资和生活成本(消费品价格)水平,追求的是实际收入或效用水平的最大化。但同时也假定工人是短视的,只要他们得知另一个区域的实际收入水平高,他们就会向那里迁移而不考虑长远的收益问题。不存在失业问题,每个区域的消费支出全部来自要素收入(工资),而所有收入也全部用于消费,即收入
8、等于支出。无论工人在区际间如何迁移或企业的分布状况如何,两区域在技术、消费者偏好、产品的贸易成本等方面都是对称的,这需要简单说明,以贸易成本为例,就不同区域而言,贸易成本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如果其他条件相同,一个区域奉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另一个区域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那么两区域的贸易成本一定是不同的,但本模型假定两区域的贸易成本始终相同。模型还隐含地假定,经济系统中总是存在着各种内生的偶然的随机因素,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区域结构的任何稳定均衡状态总会受到扰动,具体表现为区际之间少量工人的随机迁移,不妨理解为这是由信息不完全造成的。应该指出,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框架是模型以至空间经济学的基础之一,它针
9、对的实际上是某一个产业,否则,如果涉及两个或更多产业,则所有企业具有某种对称性是完全违背现实的。例如,在汽车产业内部,假定所有汽车企业规模相等并且所有不同品牌的汽车产品之间具有相同的替代性是容易接受的。如果扩大到例如汽车和服装两个产业的集合体,则上述的整体假定将毫无现实基础。但是,如果换个角度考虑,假定服装产业也具有与汽车产业完全相同的性质,并且进一步将这种性质推广到所有产业。这样,假定具有多个产业的经济系统在整体上具有与某一个产业相同的性质也是可以接受的,或者说,多个产业的加总并不改变单个产业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模型的工业部门看作是一个产业。关于工业部门的假定也许尚可接受,但关于农产
10、品的区际贸易无成本的假定则有些 离谱#,而实际上,该假定是可以放松的,这样假定更能突出模型想要重点说明的工业聚集。尽管经济学建模追求假定尽可能符合实际,但往往存在很多困难和障碍,本模型也不例外,因此假定的不切实际之处仍然不少,它将影响模型的适用性。当然,另一方面,模型的适用性与正确性(逻辑推理的严密性)是两回事。此外,模型也可以在区域对称方面放松假定,讨论初始状态下要素禀赋、贸易成本等不对称的复杂情形,但本文是对最简单情形也就是对称核心-边缘模型的讨论。三、相关概念(一)三种效应构成模型的基本机制涉及三种效应。第一种称为 市场接近效应#,它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选择生产区位时偏好市场规
11、模较大的区域,企业的产品大部分在本地销售,少部分出口到市场规模较小的区域。企业的这种区位偏好是因为生产地接近大市场能节省销售环节的运输成本和其他费用,即节省贸易成本。第二种称为 生活成本效应#,也称 价格指数效应#,它考虑的是企业的区位选择对当地消费者生活成本的影响。在企业数量多的区域,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自然也就较多,这意味着该区域需要从另一个区域进口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少,因而该区域消费者需要负担的进口产品的贸易成本较少,从而该区域的产品价格相对便宜或者说商品价格指数较低,这样,该区域消费者或居民的生活成本就会较低。这两种效应在本质上都与节省贸易成本相联系。第三种称为 市场拥挤效应#
12、,也称 本地竞争效应#,它指企业的空间分布过于集中会导致彼此不利,企业选择生产区位时会偏好竞争者较少的区域。可以认为,在现实的区域经济中,这三种效应是普遍存在的。根据模型的假定,区域的市场规模就是区域110?空间经济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8总第 204期的需求规模或支出规模,并等于区域的收入规模,市场规模大的区域正是工人数量多的区域,从而也是企业数量多或分布集中的区域。工人的跨区迁移与企业的跨区迁移、工业的跨区转移是一回事。因此,企业选择生产区位必然会同时考虑以上三种效应,在三个方面之间进行权衡。(二)两种作用力区域经济中的三种效应能产生两种性质的作用力:聚集力和分散力
13、(也称离心力和向心力)。市场接近效应产生吸引企业向市场规模大的区域集中的力量,生活成本效应产生吸引工人向企业数量多的区域集中的力量,这两个力的性质完全相同,是同一种力,称为聚集力,聚集力在本质上来源于企业和工人节省贸易成本的意愿;市场拥挤效应产生的力量则正好相反,抑制企业向企业数量多的区域集中,这种力就是分散力,也称排斥力。(三)非均衡力聚集力与分散力形成一个合力,当它不等于零时我们称之为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力。合力为零是非常巧合的情况,即使发生也不会持久,因为经济系统总是存在各种内生的偶然的随机因素对这种情形构成扰动,所以可以一般性的认为区域之间总是存在着非均衡力。非均衡力是聚集力与分散力相互抵
14、消后的剩余,它或者表现为聚集力,或者表现为分散力,之所以称为非均衡力,不仅在于聚集力与分散力没有形成完全势均力敌的均衡,即没有完全抵消,更在于它常常还是变化的,随着区际贸易成本的变化而变化,不但大小变化,而且性质也可能变化,例如从分散力变为聚集力,表现出另一种非均衡性或不稳定性,下文的运行机制部分将清楚地表明非均衡力的这些性质。(四)贸易自由度被技术化处理为冰山运输成本的贸易成本不因贸易实际是否发生而存在,每单位产品跨区贸易的冰山运输成本大小与经济系统的技术状况、贸易制度等很多因素有关,因此是变化的。例如,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和(或)区域之间贸易壁垒的降低而降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近似认为贸
15、易成本在时间进程中是降低的。贸易成本被视为对贸易自由的阻碍,因此引入贸易自由度概念,可用区间 0,1刻画贸易自由度的范围,贸易成本从无穷大降为零的过程对应着贸易自由度从 0提高到 1。容易理解,贸易自由度是经济系统的一个外界条件,贸易自由度水平影响着经济运行的结果。四、运行机制模型从两区域对称情形出发开始讨论,考察经济系统在区域空间结构方面存在哪些稳定的均衡状态,其条件如何,当条件改变时,均衡状态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为什么。也就是考察经济系统如何运行,有何内在机制。区域初始对称的假定既能方便讨论,又使分析严谨,也有利于理解区域不对称条件下经济系统的运行。(一)区域对称结构的稳定性1?循环累积因果
16、(1)与需求关联的循环因果?假设两区域的初始对称状态受到轻微扰动,这种扰动由少量工人跨区迁移造成,例如哪怕只有一名工人从南部迁移到北部,都将导致北部的市场规模变大而南部的变小。这样,原有的区域对称状态就遭到了破坏,根据市场接近效应,就吸引企业而言,北部的优势强于南部,从而南部企业有向北部迁移的倾向,这就产生了一个聚集力。根据模型的假定,企业迁移和工人迁移是一回事,迁移是无成本的,如果没有足够大的阻碍迁移的力量,南部企业(工人)将向北部迁移,并且,这种迁移能够持续进行下去,不断加强,越迁移,北部的吸引力越强,直到所有企业(工人)都聚集到北部。这个逻辑向现实贴近一些就是:人口迁移引起北部市场规模变
17、大,进而吸引南部企业向北部迁移,导致北部工业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加(对工人的需求提高),从而进一步激励南部人口向北部迁移。这个循环过程被称为 与需求关联的循环因果#,也称 后向关联#,借用系统动力学的术语,这是一种正反馈机制,与需求关联#强调的是消费需求空间分布的变化是上述机制的 杠杆#,循环因果#也称 累积因果#。(2)与成本关联的循环因果?工人由南部向北部迁移造成的扰动还产生另一种影响,这就是增加北部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根据生活成本效应,这将导致北部生活成本的下降,相当于北部实际工资(效用)水平的提高(南部的情形则正好相反),将进一步吸引工人从南部向北部迁移,这产生的也是一个聚集力。显然
18、,如果没有足够大的阻碍迁移的力量,由扰动引发的工人(企业)迁移也能持续进行下去,并且也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具有累积效应的循环过程。这被称为 与成本关联的循环因果#,也称 前向关联#,也是一种正反馈机制,与成本关联#强调的是生活成本的变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8第 204期本刊网址:www?xuebao?net 111?是上述机制的杠杆。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合称 关联效应#。(3)循环因果图示?容易发现,上面的两个循环因果实际上是交织在一起的。人口(企业)迁移一方面引起消费需求转移从而市场规模改变,另一方面引起生产活动转移从而生活成本的改变,这两方面都进一步引起人口迁移并且既
19、自我加强又相互加强。人口迁移是中心环节,如果人口不能迁移,则循环因果将不复存在。同时,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的存在则为人口迁移从而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也就是经济聚集提供了驱动力!不断增强的聚集力。我们可以把这里的循环因果比作是一个由人口迁移(经济聚集)和两种效应构成的闭合的链条,不妨称为 循环因果链#。我们还可以把循环因果比作一个磁力作用场#,不妨称为循环因果场#。两种效应就像一个磁场,人口迁移(经济聚集)则像是磁场中加速旋转的带电粒子,驱动 粒子#旋转的是 磁场#提供的 磁力#!聚集力。循环因果链和循环因果场可分别简单图示如下。?循环因果链?循环因果场图 1?循环因果2?经济聚集的条件在区
20、域对称的初始状态下,少量工人迁移造成的轻微扰动发生后,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的双重作用倾向于使工人,进而使工业经济活动向北部聚集。如果没有足够大的阻碍,则循环因果一定会使迁移发生并加速进行。但是,此前我们一直没有考虑扰动的另一种影响,当工人迁移致使北部的企业数量增加时,北部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南部则发生相反的变化,这时如果不考虑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那么,就吸引企业而言,南部的优势大于北部,企业选择生产区位时会偏好竞争者较少的南部,这正是市场拥挤效应,它产生阻碍工人(企业)从而工业经济活动向北部聚集的分散力。现在可以指出,经济聚集其实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之和大于
21、市场拥挤效应,或者说,是聚集力大于分散力。当聚集力大于分散力,它们的合力就表现为聚集力,这就是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力。当然,如果分散力大于聚集力,它们的合力就表现为分散力,这也是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力。容易理解,如果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力表现为聚集力,该聚集力就倾向于自我加强,也就是工人(企业)迁移从而经济聚集倾向于自我加强。而随着聚集的进行,三个效应产生的两种性质的三个力各自必然会不断变化,它们的合力究竟会怎样变化呢?如果贸易自由度这个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我们可以肯定三个力都会增强,而它们的合力却不能靠逻辑分析给出答案,幸运的是,模型的数值模拟及数理分析揭示了其中的规律,这个规律稍显复杂,但正是模型的核
22、心所在,下面逐步说明。3?突破点当扰动发生时,在三种效应的同时作用下,聚集力和分散力彼此 较量#。模型表明,对贸易自由度而言,存在一个临界点,当贸易自由度小于该临界点时,合力表现为分散力,它不仅抑制或排斥工人进一步向北部迁移,还吸引北部工人向南部流动,直到抵消扰动。在这个过程中,区域之间不存在循环因果,负反馈机制起作用,这意味着初始的区域对称结构是一个稳定的均衡。反之,当贸易自由度大于临界点时,合力表现为聚集力,循环因果使工人从而经济向北部聚集并不断加强,直到所有工人进而整个工业全部集中到北部,形成核心-边缘型的区域结构,也称聚集结构#(以下使用该称谓),北部成为工业聚集的 核心区#,而南部则
23、沦为被 边缘化#的只从事农业生产的 边缘区#。这意味着,当贸易自由度大于临界点时,区域的对称结构不再是稳定的,任何微小的扰动都足以使之被打破,因此称贸易自由度的这个临界点为突破点#。4?突发性聚集突破点是区域的对称结构能够保持稳定的最大贸易自由度,一旦贸易自由度超过突破点,经济系统将从区域对称结构跳跃性地改变到聚集结构并保持稳定,更准确地说,聚集是突然发生并加速进行的,这被称为突发性聚集#。5?内生的非对称性突破点的存在还意味着聚集现象完全可以由经济系统内生的扰动引发,它无需借助外生力量就能实现(当然,外力也可以引发或促进聚集),而且,由于扰动总是存在的,突发性聚集的发生具有112?空间经济学
24、?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8总第 204期必然性。这种特性被称为 内生的非对称性#。6?聚集的方向由于扰动由偶然的随机因素造成,工人迁移的方向不确定,因此两区域各有一半的概率成为核心区,工业向哪个区域聚集完全取决于偶然。那么,我们能否假设区域的初始对称状态永远不受扰动呢?很显然,在理论上可以,但不切实际,正如绝对静止的事物并不存在那样,扰动是必然存在的,从而经济聚集有其必然性,但在何处聚集却常常是偶然的。7?对突破点的解释突破点的存在实际上与聚集力和分散力的大小随着贸易自由度变化而变化有关。再回到区域的初始对称状态,考虑一个既定的极其微小的扰动,在不同的贸易自由度下,该扰动所
25、导致的聚集力和分散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具体关系表现为两个力都随贸易自由度的提高(贸易成本下降)而减弱,但它们减弱的速度并不相同,分散力减弱的速度更快一些,这可由图 2示意。图 2?对称结构的突破点资料来源:R ichard Baidw in,R ikard Forslid,Philippe Martin,G ian marco Ottavino and FredericRobert-N icoud:EconomicG 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PrincetonU niversity Press,2003,p.26。如图所示,聚集力和分散力在随着贸易自由度?提高而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空间 经济学 对称 核心 边缘 模型 解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