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产业化组织运作机制_以温氏模式为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产业化组织运作机制_以温氏模式为例.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6 2010 年第 5 期摘要: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从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注重质量安全控制无疑是治本之策,而中国目前多数农户仍处于分散经营的局面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难度,如何把原子型农户有效纳入产业化组织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温氏模式的案例研究显示:组织化的准车间式的农户生产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便于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控制;温氏模式的有效性在于其独特的组织运作机制。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 组织运作机制 温氏模式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司+农户经营组织的社会资本、关系治理与联盟绩效研究”(09BJL03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结构
2、优化与治理机制演进研究”(10151064201000047)、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广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2009B070300094)和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关系治理与农业订单的履行:农业龙头企业 农户联盟的治理机制研究”(07JDXM63002)的阶段性成果。“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一方面,消费者年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并逐渐把关注焦点从数量转向质量;另一方面,生产经营主体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使得来自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过程的化肥、农药、
3、兽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严重,食品质量尤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10 年农业部发布的第二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 96 9%、99 8%和 95 8%(龙新,2010)。虽然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但这只是针对全国 164 个大中城市市场 的 监 测 结果。即 使 如 此,仍 有“问 题 韭菜”、海南“毒豇豆”与“问题白菜”出现在青岛、武汉和南宁等地。在主体机会主义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的当下,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和村镇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可想而知。那么,农产品质量安全频亮“红灯”的症结何在
4、?如何才能有效破解?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症结在于生产组织的农户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产文明、消费文明、交易文明和产业文明,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素质、农业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一)农产品质量特性内生安全隐患国际标准组织(ISO)将产品质量定义为:“某一产品或服务所具有的能够满足既定需要的全部特征”(IS08402)。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主要源自其使用价值的食物性。对食用农产品来说,其质量具有搜寻品、经验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产业化组织运作机制:以温氏模式为例万俊毅黄王乐专家论坛172010 年第 5 期品 和 信
5、 任 品 特 性(Nelson,1970;Darby andKarni,1973)。食用农产品质量的搜寻品特性主要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之前就可以直接了解的产品特征,如品牌、产地、肥瘦等,能够通过市场有效传递,跟食品安全一般不存在直接关系。食用农产品质量的经验品特性主要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之后才能了解的内在特征,如鲜嫩程度、汁的多寡、香味、口感、味道和烹饪特征等。食用农产品质量的信任品特性主要是指即使消费之后消费者自己也没有能力了解的有关食品安全和营养水平等方面的特征,如涉及食品安全的激素、抗生素、农药残留量以及营养成分含量等等。人们要求,食用农产品应当无毒无害,不能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即食物必须保证不
6、致人患病、慢性疾病或者潜在危害。由于大多数农产品都具备经验品和信任品属性,而这类质量信号很难通过市场进行有效传递,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质量隐匿性、效用滞后性和相对性等特点,这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隐患。(二)农产品质量风险的来源渠道许多研究者关注到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诚信风险、信息风险和监管风险。的确,经济主体的逐利动机在社会诚信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容易蜕变成置消费者身心健康于不顾的机会主义行为;现有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形式还不完善,使得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信息追踪和责任追溯难以清晰和明确,加上现有管理体制下的多头管理困境和制度漏洞,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令消费者头痛、生产者恐慌和政府棘手的
7、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然而,从源头上看,只有在生产链条上产出的农产品没有质量安全隐患的前提下,政府下大力气严格监管市场,并对违规者严刑峻法地实施惩罚,才可达到食品安全监管的初衷。如果生产环节出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加上财政收入最大化的政府偏好罚金,即使政府监管成本高企,也难免陷入事前防范乏术、事中管制混乱、事后惩罚不力的监管困境中。顺着农产品的供应链追溯,农产品质量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渠道(张慧芳等,2009;王劲,2010):产地环境污染引起的质量风险。产地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壤污染。生产投入品污染引起的质量风险。生产投入品污染主要指种植业使用化肥、农药过量,产生致癌物质和农
8、药残留;养殖业超标使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增加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运输和贮存污染引起的质量风险。非专业化的运输和贮存可能使产品遇到鼠害、虫害、农药、化学物品、微生物污染,导致食品变质、产生毒素和致癌物质。加工污染引起的质量风险。一些生产经营者为改善农产品外观质量、延长保持期或增重,超标或超量使用添加剂、滥用添加物,甚至使用非法添加物。另外,加工场地选择不当、设施设备设计不合理、工作人员卫生不规范等都可造成微生物污染食品。包装污染引起的质量风险。农产品包装技术落后,一些包装材料中含有有害化学物质,造成化学污染;许多农产品甚至不包装就直接上市,更有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导致病菌污染食品。(三)诸多问题的症
9、结归因于生产组织的农户化追本溯源,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频出问题的症结在于目前农业生产组织的农户化格局。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农户分散生产仍很普遍。2008 年全国 20 15 万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 9808 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数量的 40%,仍有 3/5 左右的农户单打独干从事农业生产。产业化组织结构不合理,经纪人和大户带动型仍很常见。以广东省为例,广东龙头企业带动型和合作经济等中介组织带动型数量偏少,尤其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组织数量从 2002 年占总数的58 33%下降到 2008 年的 18 88%,而约 2/3 的产业化经营组织由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带动。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生产标准
10、化难以推广。仍以广东省为例,2008 年广东采取合同关系、合作方式(按利润返还)、股份合作方式(按股专家论坛18 2010 年第 5 期分红)三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的产业化组织比重占 36 7%,其它方式联结的有 6148 家,占 66 70%,中国农户化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使得农产品在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运输和贮存、加工、包装等来源渠道的质量风险难以控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的症结所在。二、产业化组织构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对生产组织构建的一个前提要求是,农业生产过程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被有效主体集中和控制起来,实现由习惯性作业向标准化生产的转变。(一)分散的原子
11、型农户生产难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变革土地和赋役制度、改进编户齐民制度和实施兄弟分异政策,目的是为了控制各地人口和土地规模,便于征取赋税和征募力役,以增强国力和维护政权稳定。制度变迁的强制性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约束性使得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形成、发展和长期沿袭,农民在分散的小块土地上精耕细作成为传统农业的生产特点。在经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度后,中国始于上个世纪70 年代末期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农村耕地细碎化、农业生产分散化和经营组织农户化的格局(万俊毅和欧晓明,2010)。尽管 20多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带来中国农业生产格局的优化,但是仍有半数
12、以上的农户单打独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暂不考虑其他有产业化组织之名的农户生产,仅就分散化的原子型农户而言,他们既无意愿也无实力甄别产地环境是否污染,因袭式的生产经验无法判断生产投入品的科学用量,根本意识不到产品包装、产品加工、专业化运输和储存的重要性,这很容易使得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产品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在市场导向的逐利动机下,部分理性局限的农户利欲熏心,可能人为地在农产品供应链的某个环节有意地污染农产品,以使产品的经验品特性更为吸引人。由于农户地点分散、产品没有标识,即使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其责任也很难追溯,这在某种意义上怂恿了危害食品质量安全的机会主义行为。(二)科层型
13、产业化龙头组织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即使是进入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农户也不一定能够保证生产的农产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这是因为不同类型的产业化龙头组织具有异质性,同一类型的产业化龙头组织也具有异质性,他们带动农户的能力及目标函数存在差异。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主要有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等中介组织、专业市场、经纪人和专业大户。虽然各类龙头组织在产业化联盟运作过程中或强或弱地要求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但由于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主要致力于解决生产带动和市场渠道问题,而在与农产品质量控制相关的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品牌塑造等领域,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型的龙头远没有科层式组织的带动能力强。在科层
14、式龙头组织中,专业市场主要提供农产品交易平台,合作经济组织致力于农户的组织化并谋求成员利益的最大化,农业企业基于生产要素互补与农户合作生产。从理论上说,科层式龙头组织都有能力并有内在动力要求其直接或间接带动的农户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现实中也有一些龙头组织积极开展农产品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工作。然而,问题在于农产品生产各环节的标准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在当前的社会情境下,各类主体提供的农产品标准偏少。例如,中国正式发布的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涉及的农产品不到200 个。这即是说,市场上交易的约 80%的农产品是在没有标准或标准没有被法律认可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经验品和信任品特性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较大。
15、(三)紧密型联结的产业化组织能够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论坛192010 年第 5 期虽然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农产品标准不多,但现实中的多数产业化组织都有经验性的标准要求合作农户参照。农户是否按照标准生产,在相当程度上受龙头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影响。一般地说,龙头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可以分为松散型、半紧密型和紧密型三类。在松散型和半紧密型的模式中,龙头组织与农户交易的实质仍是市场交易关系,只不过事先约定了交易价格,龙头组织并不实质性干涉农户的生产过程。另外,这种模式下的农户在利益分配上只能获得生产阶段的利润,不能分享产业化组织在加工、营销等其他环节的利润,因而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内在激励不大
16、,生产的农产品质量风险较高。例如,奶农添加三聚氰胺致使三鹿集团破产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相比较而言,在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方式中,龙头组织与农户形成的是接近纵向一体化即准纵向一体化的关系,两者之间交易的实质是管理交易:龙头组织从生产物资的供给、到生产过程的协助和监督、再到成品的检测,全过程参与到农户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经营过程中,而农户只相当于产业化联盟的生产车间,只负责生产过程的管理工作。这种模式下的农户生产完全按照龙头组织给定的标准进行,农户获得的利益不只是来自生产阶段的利润,还可以分享到龙头组织在相关产业经营上的利润,农户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农产品的内在激励。例如,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
17、“温氏”)与农户形成的就是利益联结紧密型的产业化组织(简称“温氏模式”),能够有效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三、温氏模式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组织构建在温氏模式中,温氏与合作农户形成的是准纵向一体化的组织结构,温氏对合作农户的生产实行准车间化的管理,农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按照相应的标准化要求进行,因而产品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一)温氏模式的准纵向一体化、管理性交易与产品质量安全温氏与合作农户结成准纵向一体化的紧密关系。以温氏模式的主营业务 养鸡业为例,温氏全过程参与养鸡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在产前环节,温氏为农户提供经营场地的平整、选择与经营设施的构筑咨询,指导农户建设符合现代饲养标准的鸡舍,并
18、向农户供应优良的鸡苗以及养殖技术培训;在产中环节,温氏向农户提供生产管理和疫病疫情防治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如为农户提供饲养管理手册、饲料和药品等投入品、鸡病的诊治和疫苗的用法指导等;在产后环节,温氏按照合约向农户收购成鸡,进行肉鸡质量验收、肉鸡储运、肉鸡销售等工作。农户只负责肉鸡的饲养管理工作,实际上是外包了生产管理任务,且生产管理是在温氏的监控下完成。不难看出,温氏与农户结合成了类似企业总部和车间那样的既分工又合作的生产关系,目的是把公司的技术、管理、资金和市场开拓优势与农户的富余劳动力和场地优势结合起来,借助资源互补,获取合作剩余,实现公司与农户的双赢发展。在合作生产过程中,农户的决策权极为
19、有限,农户只在饲养规模选择和肉鸡养殖管理的劳动投入上享有自由裁量权,而由此引起的收益和损失完全由农户承担。与之对应,温氏则控制了整个养鸡产业链上的经营活动,包揽了除饲养管理外的其他工作。即使是外包给农户的饲养管理仍然接受温氏的监控,整个肉鸡生产链上各环节的增值多少也由温氏说了算,即温氏的管理权威支配着养鸡产业链上的资源分配。因此,就其本质来说,温氏与合作农户之间的交易是温氏主导下的管理性交易。准纵向一体化中的温氏借助管理性交易的优势,专心在专业化领域经营,充分发挥科层组织的生产要素集聚和使用优势,精心构建合理化的生产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品生产标准,研发质量安全的疫苗和禽药,创设高效的物流渠道
20、和专家论坛20 2010 年第 5 期树立消费者信赖的产品品牌,因而能够向市场提供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特性都满足需求的质量安全产品。(二)合作农户的经营规模控制、车间化管理与标准化生产温氏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确实是把单个农户当作生产车间进行管理的,主要表现在农户经营规模的适度性、管理规范的车间化和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等方面。1 农户经营规模选择的车间化。温氏选择合作农户时,一般对农户的最小经营规模设有门槛要求,如要求养鸡户一般达到一批鸡 5000 只的规模,养猪户一般达到一批猪 200 头的规模,目的是节省交易成本,规避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另外,温氏对农户的上限经营规模也有控制,如养鸡户饲养规模一般
21、在一批鸡 15000 只左右,养猪农户饲养规模一般在一批猪 500 头之内,目的是避免农户因投入成本过高带来经营亏损。温氏这种基于防范风险的农户选择标准使得养户既有小型车间的规模,又不能快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有一定实力脱离公司经营的实体,为长期实施养户的准车间化管理构筑了组织基础。2 农户生产管理规范的车间化。温氏与农户签署的 委托养殖合同明示:“公司为养殖户提供的鸡(猪)苗、饲料、药物、疫苗等物料,养殖户在饲养过程所管理的由公司供应的畜禽,均属于公司财产,养殖户不能擅自处理”。另外,合作农户必须按照公司的规范要求进行生产,什么时候领苗、什么时候注射疫苗、什么时候出售等管理活动都需要严格按照合约
22、规定的程序进行,即温氏把农户生产纳入到公司产销一体化的有计划生产体系中。温氏这种不仅明确生产中的投入品产权归公司所有,而且对生产过程进行计划性管理,俨然是把农户生产视作车间经营。只不过不同于企业内的车间,与温氏合作的农户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不是公司的一员,必须承担经营风险。3 农户生产经营要求的标准化。温氏主要通过订立 委托养殖合同对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合同中规定:农户不得使用非公司提供的物资,鸡苗、饲料、药物、疫苗等物资由温氏统一提供;严禁使用国家禁止的药品,不准使用激素对产品进行催肥;农户无处方权,所需疫苗和保健药物均由技术人员按照规定限量和休药期要求科学使用;肉鸡日常食用的饲料用量
23、有最高限量标准。总之,从领养鸡苗到肉鸡上市,温氏严格要求农户统一采购原料、统一营养配方、统一饲养模式、统一免疫接种和统一用药保健。另外,为了规范农户饲养行为,确保农户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方法进行,温氏在农户刚加入时便对其进行为期 10 天的培训;同时还要求农户建立饲养日志,将养殖过程中的饲料用量、疫苗接种、保健用药、卫生消毒、病死禽畜无害化处理等工作一一记录在案。综上所述,借助准纵向一体化的制度优势和管理性交易的便利,温氏模式能够实现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生产管理的车间化和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因而可以有效控制产品在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运输和贮存、加工、包装等来源渠道的质量风险,继而能够向市场供应质量
24、安全的农产品。四、温氏模式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组织运作机制温氏模式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独特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准纵向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双方之间的管理性交易和农户生产管理的车间化与标准化,还在于其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机制和基于流程价格的利益相容的激励机制,使得农户既有外在压力更有内在动力生产质量安全的产品。(一)生产过程监控、冷酷策略威慑与与农户提供安全产品的外在压力温氏模式的农户地域分散,数量庞大。2009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温氏在全国 20 个省(区、市)的近百个县、700 多个乡(镇)的4000 多个自然村带动 43000 户农户发展养殖专家论坛212010 年第 5 期业。温氏如何对千家万户的农
25、户生产进行计划性控制?原来,温氏借助 ERP 管理系统,完整记录每一个农户每一批次领取的鸡苗、饲料、药物等物资及肉鸡回收等养殖信息,实时监控农户的生产情况,以使农户的生产做到饲料专用、喂食合理、养期固定、肥瘦适中。正是得益于 ERP软件的应用,温氏实现了对农户生产的高度集中管理,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威慑了农户偷买偷卖的机会主义行为。为了保证各环节生产的产品质量,避免农户因技术缺乏导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温氏为农户配备了提供全过程技术指导服务的养户管理员。养户管理员隔三差五就要到农户的“饲养车间”进行工作巡查,一方面监督农户按要求填写饲养日志、按标准用料用药、按规范进行饲养管理,另一方面,在生产现
26、场从饲养的各个环节监控农户的经营行为。对于未按标准化进行生产的农户,温氏有相应的措施进行惩治。除了合约规定的产成品按质论价收购外,温氏还对严重不按标准生产的农户实行“以牙还牙”式的冷酷策略,不再与其合作生产。由于农户的“车间”及饲养技术具有资产专业性,不再合作是施加给农户的最严厉处罚。农户在生产过程受到监控、未按质提供产品遭受惩罚的压力下,有提供安全产品的外在激励。(二)流程价格结算、多元分配手段与农户提供安全产品的内在激励中外农业生产的经营实践早已表明:严刑峻法并不必然能够保证农产品的生产质量,一般只能起到可置信威胁作用;只有生产者实实在在从提供安全产品中获得收益,产品的生产质量才有保障。温
27、氏借助流程价格机制和多元分配手段的运用,使农户从合作中分享到被其认可的收益,因而农户获得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提供质量安全产品的内在激励。温氏模式的运作与企业运行相类似,不仅农户的生产完全纳入温氏的经营计划中,而且农户从温氏领取的饲料、种苗、药物、疫苗等中间产品和温氏回收肉鸡的价格都由温氏基于计划确定。这个被称之为“流程价格”的价格在本质上是温氏管理权威支配下的资源配置方式。正是借助于流程价格调节双方利益的灵活性,无论是经营环境有利还是不利,温氏与农户都能够做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双方利益联结紧密,增强了联盟整体抗击各类风险的能力。针对计划定价的局限性,温氏与农户之间还建立起二次分配机制甚至三次
28、分配机制。在市场行情看好的情况下,即使农户与温氏进行了结算,温氏事后仍会根据联盟的实际营运状况实行二次分配机制,给予农户利润回馈,如温氏分别在市场逐渐回暖的 2005 年和 2007 年的年初拿出一部分资金按照养殖规模重新补贴给农户。如果这种补贴力度不够,温氏还会实施三次分配机制,继续向农户反馈经营利润。当农户遭遇经营困难时,温氏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如有 1 养户因水灾造成 5 万元的损失,温氏为该养户承担了九成损失。为在合作农户中树立质量养殖观念,温氏还设立了超重奖、超上市率奖、冬春季保温奖等多种奖励,激励农户致力于提高饲养质量。另外,温氏还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农户的生产状况和合作情形进行信用评
29、级管理。对获得长期信用优良评级的农户,温氏给予诸多优惠政策,例如,农户可以少交或免交合作保证金,可以为其他农户提供担保,可以在资金短缺时获得公司的贷款,且信用等级越高,从温氏获得的扶持越大。五、结论及其启示农产品质量具有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特性,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质量隐匿性、效用滞后性和相对性等特点。虽然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众多,但治本之策是从产品的生产环节注重质量安全控制。就生产环节而言,农产品在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运输和贮存、加工、包装等方面均可能存在质量风险。从目前的情形看,中国农户化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使得农专家论坛22 2010 年第 5 期产品生产质量难以保障,是农产
30、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的症结所在。理论研究表明:分散的原子型农户生产难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产业化组织中,只有科层型产业化龙头组织能够实质推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只有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化组织能够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例剖析显示:温氏与农户形成利益联结紧密的准纵向一体化的合作关系;借助管理性交易的优势,温氏模式能够实现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生产管理的车间化和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温氏模式能够对生产过程实行实时监控,并使用基于流程价格的利益相容的剩余分享方式,使得农户既有外在压力、又有内在动力生产质量安全的产品。类似温氏模式这样的农业企业带动型产业化组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效果好,值得大力推广。然而,由于
31、受到非正式制度变迁的缓慢性、农产品的种类多样性和品质差异性、交易特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交易情景易变、主体的理性局限和盛行的机会主义行为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缓慢,不仅大量的农户游离于产业化组织之外,而且科层型龙头组织在部分地区数量偏少,利益联结紧密型的产业化组织数量则更少。若需从生产环节有效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则社会各界需要下大力气推进中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对科层型龙头组织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龙头组织与农户结成利益紧密型的联盟,尽快完善并出台更多的农产品生产标准,尤其要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化组织投身到生产标准的制定中,早日实现农业由习惯性作业向标准化生产的转变。参考文献:1韩
32、燕 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与优化研究 从供应链上的信息正向传递与逆向追溯角度的解析J 调研世界,2009(1)2洪银兴,郑江淮 反哺农业的产业组织与市场组织基于农产品价值链的分析J 管理世界,2009(5)3胡庆龙,王爱民 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 农村经济,2009(7)4江应松,李慧明 农产品质量安全难题的制度破解J现代财经,2007(9)5李志纯 农产品质量安全机制探索J 农业质量标准,2006(1)6李中东,支军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控制研究J 管理世界,2008(2)7龙新 今年第二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信息发布N 农民日报,2010 07 168农业部市场与
33、经济信息司 农产品质量安全:多措并举,标本兼治N 农民日报,2010 06 019万俊毅,黄王乐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深层约束与破解路径 以广东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3)10万俊毅,欧晓明 产业链整合、专用性投资与合作剩余分配:来自温氏模式的例证J 中国农村经济,2010(5)11万俊毅 农牧企业集团的管理突围J 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2)12万俊毅 准纵向一体化、关系治理与合约履行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温氏模式为例J 管理世界,2008(12)13王劲 供销合作社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分析J 中国合作经济,2010(5)14王秀清,孙云峰 我国食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2(5)15夏永祥,彭巨水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产品质量管理J 学术月刊,2009(8)16张慧芳,卢朝东,王娟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J 乡镇经济,2009(6)17赵农,刘小鲁 进入管制与产品质量J 经济研究,2005(1)18郑风田,赵阳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3(2)19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 中国农业年鉴 2009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广州,510642)(责任编辑:陈勇)专家论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