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农村经营模式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基础_吕志胜.pdf
《转换农村经营模式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基础_吕志胜.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换农村经营模式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基础_吕志胜.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2 年第 56 期(总第 2472 期)16转换农村经营模式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基础中国传媒大学吕志胜摘要: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农经济模式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长足发展的农村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改革当前的农村生产经营模式,是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基础。本文提出用股份合作制替代联产承包责任制,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新的发展动力机制,走规模经济、市场化、社会化道路。在分析农村资本市场的构建与完善、实现土地使用权自由转让等约束条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产业资本引入的股份合作制、以农村种养大户为核心的股份合作制、农户自发组织的股份合作制
2、、乡镇集体企业基础上的股份合作制和社区股份合作制等具体实现形式,以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有益见解。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生产;股份合作制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3151(2012)56 0016 06二元经济结构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和政策造成的,已经演化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及诸多经济问题的根源。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是任何一个单项政策或单项改革可以解决的,必须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入手,从中国农业现代化本质特征出发,对体制和政策进行总体设计,综合配套,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自我发展机制。一、解决
3、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从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公共服务、农村综合改革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方面,采取了系列战略性重大举措。一是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三是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民的补贴政策。四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培训等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五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进城务工农民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六是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4、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这些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并没有得2012 年第 56 期(总第 2472 期)17到解决,甚至有加剧的趋势,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自我发展机制。当前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农经济模式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长足发展的农村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农村生产力低下和农业合作社较高层次生产关系这一矛盾,降低了生产关系级次,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也是当时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由此从计划经济的薄弱环节撕开一个口子,推动了渐进式改革的成功。联产承包
5、责任制的实施,使被旧体制压抑的生产积极性和国有资产存量相结合,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农村经济贫穷落后的局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农村生产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农村依然实行的是小农经济模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现阶段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使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效能递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严重落后于其他产业,“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工农业发展差距拉大。以反映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指标变化来看,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从1980 年的 0.439 下降到了 2010 年的 0.275;二元对比系数从 1980 年的 0.196 下降为 2
6、010 年的0.1871;这说明我国二元经济性出现了增强的趋势。二是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农产品竞争力弱化。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但农业生产成本依然呈上升趋势,与 1998 年相比,2008 年,六类农产品中有五类亩产值的增长速度都慢于亩成本的增长速度,唯独油料亩产值的增长速度快于亩成本的增长速度。粮、棉、油等农产品比较优势弱化,国际竞争力下降。国内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其原因在于土地经营权市场的缺陷,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与供给。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收入“绝对”增长的势头明显放缓(图 1),政府为了确保粮食安全,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采取了粮食保护价收购、农村税费改革
7、、全面取消农业税、加大各种农业补贴力度等政策,通过减轻农民负担等方式来实现农民收入的“相对”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实现方式的差异性,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农村生产经营模式效能图 12003 2011 年城镇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相关统计。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新世纪实现新跨越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http:/ 年 8 月。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度经济数据计算。马晓河:中国农业收益与生产成本变动的结构分析,载于 中国农村经济,2011 年第 5 期。2012 年第 56 期(总第 2472 期)18明显下降。由此造成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城乡
8、居民收入差距总体呈上升趋势,显现出体制边际效益递减。虽然 2010 年、2011 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但绝对收入差距在扩大。四是城乡居民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及受教育程度等差距也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中国历史上农业及农村经济的重大发展,都是以农地制度的重大变革为线索进行的。无论是土地改革还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通过体制变革建立起新的农村经济发展内在的动力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如何解决农村滞后的生产关系与快速发展的生产力的矛盾、解决社会化大市场需求与农户分散作业的矛盾、解决全球化农业竞争加剧与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的矛盾,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正视和需要以非凡的智慧与勇
9、气去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是要处理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矛盾。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局限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路径在于农业现代化,它不仅仅是一个现代生产要素引入或技术进步的过程,还是一个要素优化配置或制度创新的过程,包括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农地经营制度、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营销制度、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制度、农业金融制度、社区共同体职能及政府管理农业职能等一系列基本制度的现代化。它的特征是市场导向、技术进步、规模经济、集约管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革新土地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农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
10、、自负盈亏。这种制度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相应权利,带来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极度高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地位和功绩是不可否认的。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经济市场化、农业现代化的局限也逐渐产生,主要表现在:1.生产规模狭小与扩大再生产、社会化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农户生产规模狭小使得农业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受阻,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受规模效益的制约,从而增加了劳动成本,降低了要素生产率和农业收入水平,同时也影响农户对采用新技术的激励。生产规模狭小导致农户在生产、分配、经营上组织化程度低,使得农户在农业生产前和生产后的交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农户商品生产的信息成本、流通成本和年际间
11、的风险成本增加,影响了农民从事商品性生产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一些农民以农产品自给为基本出发点,阻碍了农业市场化进程。2.土地所有权主体与产权实施之间的矛盾。产权明晰,是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必要条件。尽管我国 土地管理法 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但这种集体所有土地的产权主体经常是缺位的,从而使得土地所有权实际上由乡(镇)和村干部来代行使。农民承包户获得关于土地的基本权利是使用权,但因为产权主体的缺位,这种使用权往往不能和相应的土地处置权及收益权有效衔接。同时因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是以政策规定为主的,农
12、民承包的土地并没有法律层面的保障,所以使用权权能不明确,权属不充分又进一步导致了承包权难以稳定。其结果是承包者对预期净收益的不确定使之不能形成有效的投入和积累机制,弃耕撂荒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地影响了土地这一稀缺性资源的利用效率。3.出租者与承租者的收益分配矛盾。部分农民出租土地,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还享受2012 年第 56 期(总第 2472 期)19政府的各种农业补贴。土地承租者,不仅不能获得补贴,还要支付租金,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成本。国家补贴政策作用对象错位,政策效应偏差。4.就业吸纳与剩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难以在农业内部消化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难以使农业收入持续增长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转换 农村 经营 模式 消除 二元 经济结构 体制 基础 吕志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