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现场监测分析研究_夏才初.pdf
《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现场监测分析研究_夏才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现场监测分析研究_夏才初.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26 卷 第 1 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ol.26 No.1 2007 年 1 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Jan.,2007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060219;修回日期:修回日期:20060429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福建省交通厅交通科技发展项目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夏才初(1963),男,博士,1984 年毕业于中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现任教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监测技术及岩土地下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 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现场监测分析研究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现场监测分析研究 夏才初1,2
2、,龚建伍1,唐 颖3,朱合华1,2(1.同济大学 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 200092;2.同济大学 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3.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福建 福州 350004)摘要:摘要:针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特点,对福建省鹤上隧道进行地表下沉、围岩内部位移、洞周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压力、衬砌内力等项目的监测工作。基于监测结果,分析该隧道围岩和支护系统的变形及受力特点,指出小净距隧道开挖影响的时空范围和隧道衬砌支护的最佳时机,并为支护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借鉴。关键词:关键词:隧道工程;小净距;大断面;公路隧道;监控量测 中图分类
3、号:中图分类号:U 45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6915(2007)01004407 STUDY ON SITE MONITORING OF LARGE-SECTION HIGHWAY TUNNELS WITH SMALL CLEAR SPACING XIA Caichu1,2,GONG Jianwu1,TANG Ying3,ZHU Hehua1,2(1.Department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2.Key Laboratory of Geote
4、chnical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3.Fujian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Fuzhou,Fujian 350004,China)Abstract:Heshang tunnel is the first large-section highway tunnel with small clear spacing in Fujian Province.It is critical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5、 on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unnel during construction.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some monitoring tasks have been performed in Heshang tunnel,including the ground settlement,crown settlement,convergence,surrounding rocks displacement,surrounding rocks pressure and internal force
6、in lining,etc.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the deformation and stress properties of surrounding rocks and supporting system are analyzed;the interaction time-space rang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wo-arch tunnels with small clear spacing is presented;and the best time of support and secondary lining is g
7、iven.Meanwhile,the real-time monitoring information is applied to optimizing the supporting system.The experiences and conclusions presented can be adopted in the design,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f similar tunnels.Key words:tunneling engineering;small clear spacing;large-section;highway tunnels;sit
8、e monitoring 1 引引 言言 小净距隧道是指隧道间的中间岩柱厚度小于规范建议值的特殊隧道布置形式1,其双洞净距一般小于 1.5 倍洞径。小净距隧道能很好地满足特定地质和地形条件、线桥隧衔接方式,有利于公路整体线型规划和线型优化。因此,小净距隧道的结构形式成为在特定地质和地形条件下修建隧道时采用较多的一种结构形式。近年来已有多座公路隧道采用第 26 卷 第 1 期 夏才初,等.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现场监测分析研究 45 小净距隧道的结构形式,这些隧道的设计和建成为我国小净距公路隧道的设计和施工积累了初步的经验24。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力学性态不仅受到岩石的生成条件和地质作用的影
9、响,还受到隧道开挖方式、支护参数、支护时机等的影响,寻求正确反映岩体性态的物理力学模型是非常困难的,因而,有必要对施工过程中围岩进行监控量测,对监控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进一步指导施工、完善设计,这也是新奥法施工原理的基本要求5。三车道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在国内外并不多见,本文结合鹤上隧道的现场监测成果,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和支护体系的变形及受力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支护体系的施工优化提供依据,并以期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2 工程背景工程背景 鹤上隧道位于福州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一期)工程 A3 标段,为福建省第一座三车道小净距公路隧道,在国内也是罕见的。该隧道设置为接近平行的双洞,左右
10、线桩号均为 K6+250K6+700,隧道长450 m,设计内空断面净宽 15.052 m、拱高 8.1 m,含仰拱总高度 10.4 m,双洞间距 7.3 m。开挖毛洞中间岩柱净距 5.666.10 m,即(0.380.41)B0(B0为隧道开挖跨度)。该隧道路段属剥蚀低山丘陵地貌,进口段天然坡角 16,出口天然坡角 20,地形起伏较大,洞身段最大埋深约 62 m,洞口浅埋段埋深 410 m,洞口从外到内为 V,IV 级围岩,隧道中部 F9A断层附近有约 40 m 的 V,IV 级围岩,其余均为 III 级围岩,主要岩性为凝灰熔岩。隧道设计断面尺寸与施工顺序如图1所示(图中为施工顺序)。V 级
11、围岩段采用中隔壁法施工,开挖前设置超前注浆小导管预加固,结构设计为复合衬砌,以锚杆湿喷混凝土、钢筋网等为初期支护,并辅以钢支撑、注浆小导管等支护措施6。3 监测概况监测概况 小净距隧道双洞间距小,左右洞开挖相互影响,开挖工序也直接影响着隧道围岩和结构的稳定性,特别是中间岩柱,受力尤为复杂,而当前可供借鉴的工程经验较少,设计和施工方法都还不成熟。因此,加强现场施工监控量测,是保证隧道安全施工必不可少的手段。根据公路隧道施工规范的基本要求,针对该小净距隧道的结构特点、施工工艺及地质情况,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衬砌内力、围岩变形及地表沉降监测等,共布设有 3 个代表性的监测断面(K6+300,K6+500
12、,K6+630)和若干一般性监测断面。监测项目布置情况如图 2 所示(左右洞对称布置),代表性监测断面测点布置情况如图 3 所示。4 监测结果分析监测结果分析 隧道监测组从2004年7月进驻现场开展监测工作以来,采集了大量监测数据。本文重点以隧道出 图 1 隧道设计断面尺寸与施工顺序 Fig.1 Tunnel section and construction sequence 单位:cm 46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年 图 2 监测项目布置图 Fig.2 Arrangement of monitoring items 图 3 代表性监测断面测点布置图 Fig.3 Layout of mo
13、nitoring points on typical section 口端代表性监测断面为例,简要介绍小净距隧道的监测成果,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4.1 围岩变形监测结果及分析围岩变形监测结果及分析(1)地表下沉 在隧道出口端地表布设了 3 组地表下沉测线(K6+630,K6+620,K6+600 断面),每组埋设 8 个地表观测点(P1P8),如图 3 所示。以 K6+630 断面为例,各测点地表下沉变形趋势及地表下沉时程曲线分别如图 4,5。从图 4 中可以看出,该里程左洞地表下沉值平均大于右洞。这与地表地质和施工开挖等有关,左洞地表土体松散,受施工及爆破振动影响较大,而中间岩柱部位则基本出
14、露为基岩,受振动影响小,后行右洞开挖扰动及多次振动爆破使得先行左洞地 标高/m P1P8:地表沉降观测点 K01K06:多点位移计观测孔 Qdl坡积碎石 Qdl坡积亚黏土 Qel残积砂质黏性土 c3nJ强风化凝灰熔岩 c3nJ弱风化凝灰熔岩 c3nJ微风化凝灰熔岩 F9A断层破碎带 第 26 卷 第 1 期 夏才初,等.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现场监测分析研究 47 图 4 K6+630 断面各测点地表下沉变形趋势 Fig.4 Tendency curves of ground settlements at section K6+630 图 5 K6+630 断面地表下沉时程曲线 Fig.5 Cu
15、rves of ground settlements with time at section K6+630 表下沉增大。随着隧道开挖,地表各测点下沉波动较大,上断面开挖和仰拱开挖对地表下沉影响显著,下断面开挖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另外,从图 5 中可以看出,当仰拱开挖完毕时,各点下沉量平均达到最终下沉量的 70%80%,而当工作面通过监测面约 30 m,即约 2 倍洞径时,各测点下沉量为最终下沉量的85%左右,以后下沉量缓慢增长直至稳定。(2)拱顶下沉 左右洞拱顶下沉纵向分布曲线如图6所示(图中IIIV 指围岩级别),部分监测断面的拱顶下沉时程曲线如图 7 所示,按围岩分级的拱顶下沉统计值见表
16、1。从图 6 中可以看出,左洞平均拱顶下沉稍大于右洞,洞口变形值大于洞身段,左洞平均下沉为 15 mm,右洞平均下沉为 11 mm,同样表明后掘进右洞开挖对先行左洞有一定影响。从表 1 中可以看出,围岩变形及稳定时间与地质条件也有较大的关系,地质条件越差,拱顶下沉 图 6 拱顶下沉纵向分布曲线 Fig.6 Longitudinal curves of crown settlements 图 7 拱顶下沉时程曲线 Fig.7 Time-dependent curves of crown settlements 表 1 按围岩分级的拱顶下沉统计值 Table 1 Values of crown s
17、ettlements mm 拱顶下沉 围岩级别 洞的类别 最大值 平均值 双洞平均左洞 29.04 21.2 V 右洞 17.21 15.2 18.2 左洞 17.21 12.6 IV 右洞 14.05 10.4 11.5 左洞 15.64 8.3 III 右洞 8.45 5.0 6.7 变形越大,稳定时间也越长。对于 V 级围岩,开挖初期拱顶下沉快速增长,锚喷支护后 30 d 左右,下沉速率减小,变形缓慢增长,大约 60 d 后基本达到稳定,对于 IV,III 级围岩,锚喷支护 20 d 左右,下沉速率减缓,大约 40 d 后基本达到稳定。(3)洞周收敛 各断面洞周收敛测线布置如图 3 所示
18、。由于隧道洞口浅埋段岩性较差,且施工开挖复杂、扰动大,使得收敛变形相对较大,量测的最大水平测线收敛变形为 11 mm,但相对收敛均小于0.1%,洞身段收敛测线变形相对较小,平均为 4 mm,地表沉降监测点 左洞内侧上部开挖左洞内侧下部开挖 右洞内侧上部开挖 左洞外侧上部开挖 右洞外侧上部开挖 左洞外侧下部开挖 右洞外侧下部开挖 右洞内侧下部开挖 右洞抑拱开挖 左洞抑拱开挖 离右洞开挖面30 m 离右洞开挖面90 m 离右洞开挖面240 m地表下沉/mm 日期/年月日 地表下沉/mm A双洞仰拱开挖完毕 C通过监测面90 m B通过监测面30 m D通过监测面240 m 断面里程/m 拱顶下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断面 小净距 公路 隧道 现场 监测 分析研究 夏才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