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验证与应用.pdf





《模型验证与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型验证与应用.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水水 利利 学学 报报 2005 年 6 月 SHUILI XUEBAO 第 36 卷 第 6 期 1文章编号:0559-9350(2005)06-0741-05 冬小麦生长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运移的耦合研究II:模型验证与应用 丛振涛,雷志栋,胡和平,杨诗秀(清华大学 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 100084)摘要:摘要:根据北京永乐店试验站的田间试验资料,得出冬小麦生长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简称SPAC)水热运移耦合的WheatSPAC模型计算需要的土壤参数与冬小麦遗传参数。将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重、土壤水分温度等。利用WheatSP
2、AC模型对不同灌溉条件下的田间水热状况与作物产量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对于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返青后作物蒸腾消耗占净辐射的50%以上;如果返青后墒情较好,在拔节期进行灌溉对冬小麦的最终产量最为有利;如果在拔节之后进行一次灌溉,则灌溉进行得越早对产量越有利;三水以后,随灌溉量的增加,产量的边际效益递减;返青后,降雨与灌溉的总量约240mm对冬小麦的生长比较适宜。关键词:关键词:WheatSPAC;冬小麦;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灌溉;作物-水分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5152.7+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冬小麦生长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3、 Continuum,简称SPAC)水热运移耦合的WheatSPAC模型,包含土壤水热运动数值模拟、冠层水热运动模拟、冬小麦生长模拟等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已知土壤参数、冬小麦遗传参数、初始条件及土壤水分温度的边界条件,就可以动态模拟冬小麦生长期内土壤水分温度的变化、冬小麦叶面积、干物质的变化过程及最终的产量。通过田间土壤水分温度的监测与生物量调查,比较土壤水分温度与生物量的实测值与模拟值,可以对模型进行验证。本文根据北京永乐店的气象观测、田间与室内试验的资料,对WheatSPAC模型进行验证,同时进行参数的率定,并利用WheatSPAC模型,着重分析不同灌溉制度对冬小麦田间水热状况、生长过程及最
4、终产量的影响,为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参考。1 田间试验 1.1 试验布置1.1 试验布置 田间试验在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永乐店试验站进行。该试验站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地理坐标为116.8E、39.7N),试验地土壤以粉壤土及砂壤土为主。试验小区分为6行(编号AF)、5列(编号15)共30个小区,每个小区为50m2(10m5m),中间用混凝土板隔离。小区的南侧布置有小型气象站,同时在试验站内建立了土壤化学实验室。自1998年10月冬小麦播种至2001年9月夏玉米收割,开展了三季冬小麦、三季夏玉米共六茬作物的田间试验。根据试验目的设计冬小麦返青后的灌水、施肥处理,灌水有不灌水、灌一水、灌二水、
5、灌三水、收稿日期:2004-02-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9839320)作者简介:丛振涛(1973-),男,辽宁瓦房店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的研究。E-mail: 水水 利利 学学 报报 2005 年 6 月 SHUILI XUEBAO 第 36 卷 第 6 期 2 灌四水共5个处理,施肥设有少、中、多共3个处理。各小区不同年份试验处理有所不同。3年冬小麦均选用京冬8号(原代号京农88-66),在水肥适宜的条件下。产量可达6 0007 500kg/hm2。播种日期均为10月4日,收割日期分别为6月12日、6月12日、6月10日,播种量为300kg/hm2。1.
6、2 田间观测1.2 田间观测 试验监测与取样测定的项目主要包括气象、农艺、作物生理、土壤水热、土壤养分、作物含氮等。气象资料主要由小型气象站获得;土壤水分由中子仪测定,测量深度为1.0m,并辅以TDR、ThetaProbe等;土壤温度由预先埋设的温度传感器测定,测量深度为1.8m;田间监测还使用了光合作用仪、叶绿素仪、茎杆流量计、负压计等;土壤与作物的化学试验在小区取样后由土壤化学实验室完成。2 模型参数 2.1 土壤参数2.1 土壤参数 试验小区的土壤以粉壤土、砂壤土为主,在根系层内土壤性质基本均匀,试验测定饱和含水率0.44cm3/cm3,残余含水率0.05cm3/cm3,饱和导水率3.0
7、10-6m/s。采用vG模型1确定与土壤水分有关的参数,根据试验测定结果率定vG模型中参数、n分别为1.55m-1、1.55。根据De Vries2给定的土壤体积热容量CH的公式,忽略空气的影响,CH可表示为 CH=0.46xm+0.60 xo+(1)式中:CH为土壤体积热容量,cal/(cm3);xm、xo分别为矿物质、有机质所占体积比;为土壤体积含水量,cm3/cm3。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粗略认为有机质的热容量与矿物质相同,则3 CH=106(1.925(1-s)+4.184)(2)式中:CH为土壤体积热容量,J/(m2);s为饱和含水量,cm3/cm3。根据Chung给出的经验关系4
8、KH=b1+b2+b30.5(3)式中:KH为土壤热传导率,J/(sm);为土壤体积含水量,cm3/cm3;b1、b2、b3为经验系数,Chung给出的壤土取值分别为0.243、0.393、1.5343。2.2 冬小麦参数2.2 冬小麦参数 冬小麦生长模拟中涉及的与品种有关的遗传参数包括温度敏感性ts、光周期敏感性PS、生理春化时间PVT、基本发育因子BDF、收获因子HI,模型对后3个遗传参数比较敏感。生理春化时间PVT对小麦的变化范围是060d,极强春化品种为0d,极强冬性品种为60d5;基本发育因子BDF是根据实际生长期对生理发育时间的修正,根据作物的实际生长期进行取值;收获因子可以根据实
9、测资料率定。永乐店冬小麦试验均选用京冬8号,有关的遗传参数取值见表1。表 1 京 冬 8号 冬 小 麦 主 要 遗 传 参 数 取值表 1 京 冬 8号 冬 小 麦 主 要 遗 传 参 数 取值遗传参数 符号取值 取值范围5 温度敏感性 ts 0.90 01.0 生理春化时间 PVT 50.0 060 光周期敏感性 PS 0.005 0.0030.005 基本发育因子 BDF 0.90 0.61.0 收获因子 HI 0.45 01.0 水水 利利 学学 报报 2005 年 6 月 SHUILI XUEBAO 第 36 卷 第 6 期 3 3 模型验证 3.1 模型设定3.1 模型设定 以A3小
10、区为例,计算19981999、19992000、20002001三季冬小麦返青后的生长过程与土壤水热运动。计算时段为自返青之日(每年的3月5日)至冬小麦收割(3年依次为6月12日、6月12日、6月10日),时间跨度分别为99、99、97d。选取1m土层为计算土层,空间步长为10cm,共10个单元、11个节点;时间步长选取720s,发生灌溉入渗时,时间步长调整为60s。以3月5日的实测土壤水分温度剖面作为初始条件,土壤下边界采用1m深处实测的土壤水分温度。3.2 土壤水分温度验证3.2 土壤水分温度验证 在田间布置中子仪管,记录不同深度(10、20,30、40、60、80、100cm)的中子仪读
11、数,每5日记录一次,利用中子仪率定曲线,计算土壤不同深度的体积含水率。同时在田间不同深度(10、20、30、40、60、100cm)的土壤布置电阻片,利用电阻的变化测量田间土壤温度。模型田间水热计算的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温度剖面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3年冬小麦返青后的1m土层的储水量与土壤平均温度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见图1。图 1 土壤水分温度计算值与田间实测值之比较图 1 土壤水分温度计算值与田间实测值之比较 3.3 冬小麦生长验证3.3 冬小麦生长验证 在田间取有代表性的10株冬小麦,测量各叶片的叶面积,根据冬小麦的种植密度换算叶面积指数;将植株分为根、茎、叶、穗四部分,烘干(10
12、0105杀青1h后维持7080烘烤612h至前后2次干重差小于0.5%)后测量干物质重。3年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与地上干物质重(包括茎、叶、穗)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见图2。1999与2001年地上干物质重的模拟结果比较理想,2000年的模拟结果不理想,反映出冬小麦生长空间与时间上的变异性。图 2 冬小麦生长过程计算值与田间实测值之比较图 2 冬小麦生长过程计算值与田间实测值之比较 水水 利利 学学 报报 2005 年 6 月 SHUILI XUEBAO 第 36 卷 第 6 期 4 3.4 产量分析3.4 产量分析 产量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品种、气候条件,土壤水分、肥分条件及病虫害等,在冬小麦品种一
13、定的条件下,不考虑病虫害等的影响,模型敏感性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较为显著的是太阳辐射条件与土壤水分条件。如果不考虑水分胁迫与氮素、与二氧化碳浓度的胁迫影响,分别计算3年的冬小麦产量,依次为7 490kg/hm2、8 431kg/hm2、6 184kg/hm2。比较3年冬小麦返青后的气象要素(见表2),产量与净辐射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进一步验证了净辐射与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之间的密切关系。表 2 冬 小 麦 产 量 与 返 青 后 气 象 要 素 关 系表 2 冬 小 麦 产 量 与 返 青 后 气 象 要 素 关 系 年份 平均气温/平均水汽/hPa 平均净辐射/(J/m2s)平均风速/(m
14、/s)降雨/mm 最大产量/(kg/hm2)实测产量/(kg/hm2)1999 13.73 12.37 117.44 1.47 90.8 7490 5156 2000 14.57 10.43 121.61 1.61 49.8 8431 6350 2001 15.28 10.11 109.95 1.22 8.8 6184 2431 4 应用分析 4.1 农田水热分布研究4.1 农田水热分布研究 利用WheatSPAC模型,可以分析各种气候条件、灌溉条件下田间水热的分布规律,以19992000年冬小麦的模拟结果为例(与以上模型验证中19992000冬小麦的模型设定与模型输入一致),返青之后的能量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模型 验证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