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8 年第 2 期(总第 337 期)EDUCATIONAL RESEARCHNo.2,2008General,No.337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熊 梅 脱中菲王廷波 摘 要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多样的实践模式:创新模式、整合模式、调适模式、选择模式。课程创新是校本化程度最高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课程整合是以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的,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整体育人的功能;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教材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所进行的校本化处理,使之对教师和学生更具适切性;课程选择是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挑选、确定学校实施的课程的过程。四种实践模式
2、各具特点又相互补充交叉,反映了课程开发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关键词 校本课程;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模式作者简介 熊梅,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长春 130021)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以下几种活动类型: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创新。理论上对于课程开发活动类型的划分明确了各种课程开发活动的特点与范围,但是并没有提供各种活动类型的实践策略与操作方法,同时,这种精细的划分易导致实践操作的交叉与重叠。为此,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我校0)以理论上的划分为基础,结合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原则,总结提炼出四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
3、:选择模式、调适模式、整合模式和创新模式。这四种模式基本上涵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类型,其校本化程度体现了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在操作程序上也从简单逐渐走向复杂。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一)创新模式的内涵、基础和意义课程创新是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者课程单元,其校本化程度最高的,最能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科专长、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需要学校具备和创造如下的基础与条件。首先,需要研究和了解国家课程政策与制度,了解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和特点,从而准确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其次,要基于学校的办学传统、特色以及现有的条件资源,从而使校本课程开发
4、的创新模式更具有基础性、承继性与发展性;再次,课程创新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以及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为课程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价值的课程创新;最后,课程创新需要量力而行,重在实效,因校制宜,因师制宜,避免因盲目追求创新而不考虑学校和教师自身的能力与条件,从而造成教师负担过重、教学低效的恶果。)61)*本文系教育部/十一五0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0(项目批准号:06JA880014)的研究成果之一。(二)创新模式的课程类型创新模式作为一种深层次的课程开发策略,涉及到了学校课程的不同领域,而且适用于所有学科。学校可根据自身的传统优
5、势和条件基础,本着/针对实际、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重在实效0的开发策略,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领域展开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校本的学科课程是指学校从国家课程中拿出部分内容和课时,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学科课程主题单元。为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在音乐、体育、美术三大表现类学科中,各自选择了一个体现校本特色的课程内容,以课程单元的形式进行校本开发。音乐学科选择了5竖笛6,体育学科选择了5跳小绳6、5软式排球6,美术学科选择了5剪贴画6等主题单元,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实现了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校本的活动课程是指学校利用课外时间独立自主开发的活动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弘扬学校的办学传
6、统。语文学科利用每天清晨15 分钟的晨读时间,开展/经典诵读0;外语学科利用中午 15 分钟的午读时间,组织英语的/每日读0;体育学科利用课间操时间,自主开发了 3 套课间操(搏击操、韵律操、中华武术操);学校每年的大型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及课外兴趣活动等都属于校本的活动课程。它突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了活动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全方位地打造了学校的课程特色。(三)创新模式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基础性原则。课程开发不是所谓的特长培养,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和接受。二是个性化原则。所选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
7、迁移性原则。创新模式校本课程都是基于学科核心的知识与技能,跳绳技能的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阅读的积累更是语文、英语学科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四是普及性原则。创编的内容简便易学,适合于学生普遍学习与掌握,教具学具价格低廉,不受场地、季节的限制,便于学校和家长的认可与接受。五是量力性原则。课程创新模式要在学校允许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四)创新模式的组织与实施课时的安排与保证是创新模式实施的主要问题之一。创新模式开发的学科课程主题学习单元,要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落实与实施,这就要求对现有国家课程实施的课时进行重新调整与分配。为此,在不影响国家课程实施的前提下,减少和压缩国
8、家课程内容和课时数,增加了校本课程主题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数。每学年从国家课时中拿出 16 课时,占总课时数的 25%,以满足音乐、体育、美术三大主题单元学习的时间,保证教学质量。新创编的活动课程也将学校课程安排在时间上重新划分,学校课程计划中安排了每周四次晨读,每次晨读 15 分钟,每周合计 60 分钟;每周四次英语午读,每次 15 分钟,每周合计 60 分钟。学校将零散的学习时间进行整体分配,不仅符合语言积累的学习规律,而且也丰富了学科课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活动课程真正成为学科课程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创新模式下的课程教材建设是影响和制约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多数创编的课程都经历了
9、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开发过程。课程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基础性、阶段性、自主性的特点。我校将教材定位在教师的教本与学生的学本的有机结合上,因此,教材内容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多元的信息资源,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语文学科的5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210 首6,在精心呈现筛选的经典古诗词的同时,在每首古诗词下都配发了重点词的解释以及相关资料的链接,不仅便于教师的讲解,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减轻了教学的难度和压力,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模式(一)整合模式的内涵、基础和意义课程整合是以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通过课程整合
10、把不同背景下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整体地面对问题背景,引导学生通过主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参与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学科之间以及教育教学之间存在着可以整合的要素与内容,这是课程整合的前提,而课程整合的目)62)的与意义在于通过课程整合避免学科教学以及教育教学之间的重复与交叉,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整体育人的功能。(二)整合模式的组织与实施在探索整合模式的过程中,我校从知识、儿童、社会三个角度,将整合模式具体划分为学科本位的课程整合、儿童本位的课程整合、社会本位的课程整合三种形式。难度依其整合的要素与内容逐渐增多,使课程整合由课内
11、发展到课外,实现了课程整合由局部向全方位的拓展与延伸。1.学科本位的课程整合学科本位的课程整合依据学科知识的相关程度可以分为学科内整合与学科间整合,它们主要是以学科作为整合的基本切入点。不同学科或学科内部总是存在着可以整合的要素和内容,这给课程整合带来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课程整合有效性的关键在于,通过课程整合能够凸显学科的特色,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为此,我校开发了5生活中的数学6、5小青蛙学本领6、5泥塑6等学科内的整合案例,同时在学科间探索出5鼓的文化艺术6(音乐、美术学科整合)、5节约用水6、5回收废纸6(数学、社会、生活学科整合)、5感恩月6(德育、数学、语文、体育学科整合)等案例。一般
12、来说,学科内部整合多数在常规的课堂教学就可以完成,时间跨度短,涉及的范围比较窄,多是在某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进行;而学科间的整合需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才能完成,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较广泛,参与学生多是一个年级或几个年级。2.儿童本位的课程整合儿童本位的课程整合是以儿童现实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儿童的兴趣以及心理发展为核心,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经验生长和人格的发展。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中,按照/主题学习0和/综合活动0两大领域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主题学习领域中,从/儿童与自然0、/儿童与社会0和/儿童与自己0三个维度,在低、中、高年级中以/珍重生命0、/热爱家乡0和/关爱自己
13、0三大主题,分别确定了各年级的学习主题,并将其儿童化。一年级学习主题是/生命探秘0,二年级学习主题是/自然探险0,三年级学习主题是/东师附小)智慧的摇篮0,四年级学习主题是/长春的小博士0,五年级学习主题是/我的志向0,六年级学习主题是/12 岁的我0。综合活动则是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综合性活动。我们将综合活动的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学校主要从大型活动、小型课余活动、班团队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几个方面深入开发了学校的综合活动,共同构筑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式互补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3.社会本位的课程整合社会本位的课程整合以社会生活经验为中心,
14、通过主题形式统整课程内容,具有学际性的特点,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学习小组和班集体的力量,通过研究性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合作、交往,实现学生主体性、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学校开展了以南湖公园社区为对象的课程整合,以南湖公园为学习对象,从自然体验、社会体验、文化体验三个角度构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体系。课程整体设计分为自然资源的学习和文化资源的学习两大领域,各年级根据各领域中的具体内容确定了学习单元的主题。比如,四年级重点研究自然资源中的动物和植物,学生通过体验、观察,明确所要研究的动物和植物。成立了研究小组,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邀请学校的科学教师
15、和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的教师参与指导研究过程。在家长的陪同下,组织学生观察秋天和冬天的南湖植物和动物的差别。在观察之前,语文老师对如何观察动物和植物进行课堂指导,教学生如何记录观察笔记,以及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同时,学校召开年级的研究成果交流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模式的校本课程以社区的生态资源作为整合的核心内容,集中了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多种资源,涉及到了科学、生物学、语文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关注社区的过程中,获得了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调适模式(一)调适模式的内涵、基础和意义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
16、准和审定的)63)教材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所进行的校本化处理,使调适的课程教材对教师和学生更具有适切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调适模式需要如下的条件或基础:一是课程教材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不需要做大的调整;二是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本学科课程教材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具有比较雄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三是本学科在学校发展中具有较好的历史发展积淀等;四是在继承中寻求发展和创新。我校以传统的优势学科语文、数学、科学为重点进行了局部领域的调适实践。通过深入探索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进一步对课程教材的目标、内容、呈现程序和方式等进行修订、补充、调整,使其更具适切性,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调
17、适模式对于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最具有现实的意义,也是教师实践自主、自为的一种课程改进策略。(二)调适模式的基本形式课程调适渗透在教学实践中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调适、教学内容的调适、教学方法的调适和教学评价的调适。1.教学目标的调适)延伸与具体化教学目标的调适主要包括目标的延伸以及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的延伸是指适当提高教学目标要求,如科学学科中5怎样加速溶解6一课,其目标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搅拌、碾碎、加热可以加快溶解的三种方法,而实际上学生已具备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因此,我校将教材的目标延伸,重新定位为怎样控制对比实验的变量,这使教学更具挑战意义,将学生由已知的经验带入未知的探究之中,凸
18、显了科学课的本质与品性。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指结合教材与教师指导用书,将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与教材中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中,分解成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伴随着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调整,如数学学科的/过程与方法0这一目标在规定上比较笼统,我们就将/过程与方法0这一目标分解为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两个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达到/过程与方法0的教学目标。从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教学内容的调适)补充与调整教学内容的调适是课程调适的核心环节,具体包括简单内容的合并、部分内容的改编与补充、教学内容先
19、后顺序的调整。在数学学科二年级的5表内除法6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校采用了内容的合并以及补充的方式对/分一分0与/除法0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开发与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平均分东西的过程中,经历从实际动手分到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中,产生计算的需要,从而体会到除法的意义与价值。将三节课的内容合并在一节课中完成,将/分一分0的情境改编成解决/给动物分食物0问题,教学过程中关注对分食物的方法与策略上的拓展和补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分一分0与/除法0的衔接水到渠成。这种课程调适的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分一分0的过程具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学生的抽象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发展。3.教学方法的调适)多元与
20、更新调整教学内容必然会带来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变化,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传统的计算教学多采用例题讲解,巩固练习等方式形成学生的计算技能,枯燥乏味,学生缺少积极性。为此,我校一年级结合5100 以内的加减法6的单元,开发了练习计算的游戏活动)/小脚丫走天下0。整合教材中三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将游戏教学法有效地引入计算教学,同时,将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后游戏活动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计算技能的掌握。4.教学评价的调适)优化与开发纸笔测试的不断优化是探索校本化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学科注重发挥纸笔测试的引领、导向功能,鼓励学生
21、经典诵读,重点考查了学生积累与理解/经典0的程度以及运用、拓展/经典0的能力。数学学科在坚持纸笔测试的同时,重点从试题的探索性、试题的综合性、试题的开放性、试题的情景化等角度进行探索。通过挖掘教材、包装传统题、改编国外题等方法,让学生通过纸笔测试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性,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即时性和博大精深。如我校六年级期末语文纸笔测试题目:黄果树观瀑亭上有一副名胜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无须机织绣天成。0联)64)中/0 对/0、/0 对/0,非常工整。让游人在观赏美景之余,还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与此同时,我们也尝试开发了一些新的评价方法。比如数学学科将期末的应用题测试由以
22、往的笔试调整为口头分析的测查方式。开发课堂观察评价量表,围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针对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进而掌握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四、校本课程开发的选择模式(一)选择模式的内涵、基础与意义课程选择是指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挑选、确定学校实施课程的过程。选择模式能够使学校高效地选择优质教材,学习和借鉴最新的课程理念与思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程选择具有多层次,主要包括课程计划中的科目选择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科书或配套教材的选择。我校根据目前国家新课改的现状,结合几年实践探索的经验,认为原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大综合学科的课
23、程教材还不尽理想、不太成熟,并相对地弱化了道德、社会各自的基础和品性,故将其各自独立开来,由两大综合学科又分离出三大独立的学科:/道德0、/生活0和/社会0。学校采用课程选择模式,引进国外比较优秀的道德科教材、生活科教材和社会科教材,对其进行本土化、校本化的改造。(二)选择模式的操作程序采用选择模式,一般需要经过如下的操作程序:课程教材的分析与评估)教材文本的本土化改造)课程实施的校本化处理)在实践反思中不断丰富完善。1.课程教材的分析与评估课程教材的选择要立足国际视野选择优质教材,具有开放的视野和胸怀。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课程咨询委员会,聘请和咨询有关教育专家、课程专家,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
24、特色,在对国内课程教材做比较全面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选择优质教材。我校在实践中,在对中国传统的思想品德教材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与国外道德教材的分析比较,从而选定了一套国外教材。这套教材以5充实的心灵6为主题,体现了/走进儿童的心灵、丰富儿童的心灵、充实儿童的心灵0的价值取向,按照/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社会0的维度编写教材。这套教材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打动孩子的内心世界。教材以解决道德问题为前提,为学生提供道德判断的机会,不仅注重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成效。可见,适当地选择引进国外比较好的教材进行本土化、校本化处理,对
25、于促进我国道德课程教材建设是非常有益的。2.教材文本的本土化改造对所选择的国外道德课程教材,我校按照普适性、本土化、民族化相结合的原则,从文本上对教材进行初次的本土化处理和改造。如我校所选择的这套道德课程教材学生用书(共 6 册)共有218 课,我们做出重大修改的有 3 课,一般程度的本土化处理有 187 课,删去 28 课,占原教材总量的 12 184%。可以说,第一次本土化改造在保持了国外教材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删减。3.课程实施的校本化处理在对教材文本进行本土化修改之后,我校要求教师先系统、完整地学习和研究这套教材的课程理念和教材特色,包括教师指导用书和学生课本,在教研中结合学生
26、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化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使其更符合校情、学情。4.在实践反思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实践中我校本着/边学习、边实验、边反思、边完善0的推进策略,通过让教师在学习、实验和体验反思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在系统、完整地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校本化改造。通过三年左右的实验,初步完成整个教材体系的修改、补充和完善。综上所述,这四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各具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又存在着相互的交叉性与补充性,这也正反映了课程开发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课程创新、课程整合、课程调适、课程选择并没有明确的学科属性,但其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类型上其适切程度也是存在差
27、异的。(下转第 80 页)65)On Scientific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al ReformDing Bangping&Luo XingkaiAbstract:Scientific pedagogy is an educational science with the nature of crossover,originated and developed in allprevious scientific educational reforms in the late half century all over th
28、e world.Scientific educational reform is closelyrelated to scientific educational research.Scientific educational reform needs the support of scientific educational research.Conversely,scientific educational research needs the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educational reform.The current and futureChinese
29、scientific educational reform desiderates the academic support of scientific educational research.We should formthe 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scientific pedagogy as soon as possible,add scientific pedagogy as second2classdiscipline of pedagogy,establish more scientific educational resear
30、ch centers in universities,found national scientific edu2cational institutes and launch scientific educational research periodicals.Key words:scientific pedagogy,scientific educational reform,scientific education researchAuthors:Ding Bangping,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Capital Norm
31、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37);Luo Xingkai,professor at th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责任编辑:刘 洁(上接第 65 页)只有将其与学科优势及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学校课程在广度与深度上的校本化发展。参考文献:1熊梅.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3)134.2熊梅.南湖的学习)师生共创的研究性学习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46.Exploration on t
32、he Practical Mode of School2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Xiong Mei,Tuo Zhongf ei&Wang TingboAbstract:School 2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as various practical modes,including curriculum innovation,curric2ulum integration,curriculum adjustment and curriculum selection.Curriculum innovation is a kind
33、of curriculum develop2ment mode with highest school 2based degree.Curriculum integration is a kind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ctivity,whichexceeds different disciplinary knowledge system and pays attention to common factors to arrange learning so as to realizethe func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for
34、educating students wholly.Curriculum adjustment is the school 2based treatment byteachers o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norms and authorized teaching material in the level of school implementation so that itis more pertinent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Curriculum selection is the course of selecting and d
35、etermining curriculum im2plemented by the school from the numerous possible curriculum projects.The four practical modes have their own charac2teristics with mutually crossing and complementary,reflecting th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Key words:school 2based curriculum,curriculum development,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deAuthors:Xiong Mei,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at the School of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and Headmaster of the Attached Primary Schoo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1)责任编辑:杨雅文)8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