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例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 解题学专.doc
《数学课例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 解题学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例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 解题学专.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数学课例分析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 罗增儒 目 录一、课例分析的引例1课例1:幼儿园小女孩学“集合”2课例1的分析3关于建构主义的初步认识二、课例分析的认识1课例2课例的基本特征3课例分析三、课例2:在“三角形内角和”的课堂上1出示课例2初步剖析3关于认知的初步认识四、解题分析1解题分析的引例2解题分析的操作3“柳卡问题”新议五、课例分析的教育价值1知识层面2能力层面3素质层面4理念层面参考文献一、课例分析的引例1 课例1:幼儿园小女孩学“集合”(新数学运动强调应当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及早地引入“集合”概念,以下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一个案例)一个数学家的女儿由幼儿园放学回到了家中,父亲问她今天学到了
2、什么?女儿高兴地回答道:“我们今天学了集合”数学家想道:“对于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来说,女儿的年龄实在太小了”因此,他关切地问道:“你懂吗?”女儿肯定地回答:“懂!一点也不难”这样抽象的概念难道会这样容易吗?听了女儿的回答,作为数学家的父亲还是放心不下,因此,他又追问道:“你们的教师是怎样教的?”女儿说:“女教师先让班上所有的男孩子站起来,然后告诉大家这就是男孩子的集合;其次,她又让所有的女孩子站起来,并说这就是女孩子的集合;接下来,又是白人孩子的集合,黑人孩子的集合,等等最后,教师问大家:是否都懂了?她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样的教学法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因此,父亲就以如下的问题作为最后的检验
3、:“那么,我们能否以世界上所有的匙子或土豆组成一个集合呢?”迟疑了一会,女儿最终回答道:“不行!除非它们都能站起来”(转引自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P183)听完这个叙述之后,我们要问:(1)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说出你最想说的话来为了把思考引向深入,我们还要继续问:(2)课例说了些什么事实?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了使说明道理的讨论更加集中,我们再配上道重点思考题:重点思考题“女教师”是怎样组织“集合”教学的?为什么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是“女儿”所回答的?幼儿园里的“男孩子集合”、“女孩子集合”、“白孩子集合”、“黑孩子集合”与作为原始数学概念的集合有什么区别?“女儿”为什么说集合学习“一点也不难
4、”?又为什么要强调匙子和土豆都“站起来”?这到底是“教师”的教学内容问题,还是“学生”的学习基础问题,抑或是“数学家”的评估方式问题?如何认识“女儿”学习中的错误?世界上所有的匙子或土豆“组成的集合”与“幼儿园里部分孩子(男、女、白、黑)”组成的集合有无不同?对于幼儿园孩子认识集合概念而言,是“女教师”的教学不对头还是“数学家”的提问不恰当?幼儿园能不能渗透集合概念?这个讨论的一个目的,是想渗透建构主义的观点下面是我们的初步总结2课例1的分析这个数学学习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包含有教师、学生和数学家的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生动描述(1)女孩兴高采烈地回家,手舞足蹈地描述学习的情况,天真而坦诚地回
5、答父亲关于“土豆组成集合”的问题,在其可笑答案的背后,有引发沉重思考的悬念其中给我的最突出的感受是:学生满以为已经学到的东西,并非教师所努力传播的东西整个过程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描写了3个主要情节:教师教学的情节;学生学习的情节(与教师的教并列进行);数学家评估的情节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询问教与学的过程,然后用一道题目来检查教学效果于是,在这个小小的课例里,就涉及到教的问题、学的问题、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估等问题出于提炼建构主义观点的目的,我们提出4点看法(1)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的传统认识并不可靠女教师根据集合概念的基本特性,就近利用课堂情景努力进行教学设计,并且结合幼儿的特点,运用直观性
6、(一眼看清)、活动性(学生扮演元素、组成集合)的教学原则,积极组织教学,这个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其内容限于集合实例的渗透也是可行的,儿童偏爱活动、喜欢参与,从单个活动看,让有关人员站起来不但有助于集合的“呈现”,而且也能产生趣味性、新奇感,并积累数学活动的体验但是,四次叫学生“站起来”,造成了非本质属性的泛化,这说明,教师传授知识时,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他们对知识信息有一个选择、整合和“意义赋予”的过程,认为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的传统认识并不可靠,这应该引发我们对教学观念更新的思考(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认识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在学习“集合”(名词)之前,儿童已经有了“听到哨音,到操场排队
7、集合(动词)”的经验,也有把一群人看成一个整体(小组或班级)的已有知识,在女教师的设计下,又见到“站起来的人组成集合”,这两者的相互作用,是儿童根据原有知识经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于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人”,“聚集到一块”等就很自然地成为“集合”概念的必要因素与必要形式,面对“土豆”组成的集合,“女儿”首先迟疑了一下,一闪念之间可能出现很多否定性的因素:土豆不是人!土豆不能站起来!土豆不会在幼儿园里!全世界的土豆既看不全又数不清在这些可能的否定理由中,构成反差最大、最明显的是:当初孩子们都站起来了,所以,“女儿”最终说“不行!除非它们都站起来”如果说,这是一个错误的话,那确实有其内在的
8、合理性,确实是一个可爱的错误,应该说,在课堂上没有学生的错误,更没有错误的学生另外,女儿的年龄太小,还没有足够的非形式化数学知识去消化抽象的集合,从本质上认识集合概念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一些具体实例的渗透,为真正学习集合概念作些前期准备,因此,与其说女儿要土豆站起来是一个错误,不如说女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有缺陷,不如说数学家的提问本身并不恰当(3)用数学家的思维来要求学生并不恰当在这个课例中,出现了3种思维方式,即数学家(爸爸)的思维,教师(女教师)的思维,学生(女儿)的思维“数学家”与“学生”在思维上存在巨大差距(成人与儿童、数学与常识、抽象模式与具体实例),教师 责任就是要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使数
9、学成为儿童可以接受的东西,使得新知识能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就是说,数学的“学术形态”需要转变为“教育形态”,数学教师不同于数学家的一个方面就在于,我们不是要创造表示概念,而是去创造概念的理解看来,女教师理解这一点,而“数学家”对数学教育的理解未必就比女教师了解得更多,这表现为:女教师只给“女儿”提供几个由“人”组成的具体集合的实例;而数学家却从集合的实质属性出发提出问题,他的检测起点太高,超出了“女儿”的年龄与认识水平,也超出了教师的教学范围“全世界”的匙子或土豆,与“女儿”所认识的“集合”大相径庭,不是由“人”组成的、也不是在“幼儿园”的范围内,还是“一眼不能看清”、“多得数也
10、数不完”的(朴素想象的无穷):这一切,对第一次接触“集合实例”的儿童来说,是吃不消的“匙子或土豆”隐含着“并集”的逻辑结构,既然“女儿”的集合概念尚未过关,“并集”当然也就更费解了对女教师设计上的缺陷,“数学家”没有看出来,反认为“这样的教学法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这种种情况表明,数学教育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即使“数学家”也并非天然了解数学教育,他们往往更注重于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而对数学教育的教育方面了解不够,诚然,缺少数学知识就没有资格成为数学教师,但只有数学知识还不足以成为一个好的数学教师;惟同时兼有数学专业知识、数学教育理论与数学教学技能的人才有希望成为优秀的数学教师由于评估的不合适,小女
11、儿聪明可爱的一面被失败可笑的一面掩盖着,很可能会给小女儿留下学数学的消极体验如果换一种提问方式或提问标准,小女儿将会是数学学习的成功者,也就是说,多一把子可以多出一批人才应当注意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4)女教师教学设计的改进意见女教师不可能给幼儿园的儿童传授一个相对完整的集合概念,这是完全合理的,对此,不应该对教师求但在如何给儿童提供尽可能优化的教学设计方面,确实还有值得研究的问题举例应避免非本质属性的泛化“人”、“站起来”、“幼儿园里”等都是组成集合的非本质属性,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尤其强化了“站起来”的动作如果让坐着的学生也同时组成集合,就可以避免“站起来”的强化从“概念形成
12、”的角度看,此处还没有进行到对共同属性抽象出本质属性的阶段,更应通过“变式”来突出本质属性设计要能引起认知冲突女教师所呈现的例子都是幼儿园里看得见的有限集合,都是具有相同“性别”或相同“肤色”的人组成的特殊集合具有同一属性的有限个人集中在一起,看成一个整体(小组或班组),儿童比较好认识,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所以“女儿”说“一点也不难”,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是,教学设计没有引起学生更多的认知冲突如果让男女孩子、黑白孩子也组成集合,让幼儿园内外的孩子也组成集合,让孩子与桌子一齐组成集合等,那么,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反馈环节太粗糙教学不能没有反馈环节,这一点“女教师”是明白的,但集体回答“是否都懂了?
13、”分不清真懂假懂,也掩盖了不出声或“未明白”的声音,这个简单化的提问,相当于医生问来诊的病人:“你有什么病?”用病人的自我诊断来代替医生的诊断是不合适的,如果让学生去举出集合的例子,检验的情况会更真实一些,更细致一些,考虑到女教师所提供的例子不仅内容单一,而且类型上也只有正例、没有反例,让学生举例议论就更有必要了,学生说不定会举出一些不构成集合的例子来,使认识过程更加完整建构主义观点: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简单化了(教育研究20027)学生是否形成真正的、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大致可以从下
14、面几个方面进行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对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表达能否据所学知识进行推论、猜测并解释相关现象,解决相关问题能否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措词更确切一点“男孩子的集合”没有界定它的包含集,因而可以理解为“世界上”男孩子的集合,准确说,应是“该幼儿园里男孩子的集合”3关于建构主义的初步认识课例的分析提供了建构主义的感性认识建构主义认为,认识并非主体对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镜面式反映),而是一个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重视已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强调学习的能动性、建构性和社会性,强调学习的个
15、人体验、智力参与和自主活动,对数学教学有许多积极的启示比如什么是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应当是认知行为的主体,教师是行为的主导等,都能获得比较合理的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们直接接收到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教师用以传递知识的媒体或信号,并且人脑也不是被动地接收和记录输入的信息的,而总是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推理、判断,从而建构起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建构主义者策纳说:“知识是无法传授的,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只是在它与认知主体在建构活动中的行为相冲突或者相顺应时才被建构起来的”这既从学习的本质上说明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也体现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建构性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参与创
16、造适宜的挑战环境,去了解学生的数学结构,看看他的主观感知有什么问题,新知识应该如何“修剪”得正好适合于吸收到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中去,学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如何使学生“活动”起来,做适合他的认知结构的活动这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数学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说,教师的传授不单是从书本上力图明白、准确无误地搬运知识的过程,他应是数学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教学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搬运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地、生动活泼地与学生的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相符合的过程教师所追求的不是仅仅让自己吃透教材、讲述明白,而应力图通过自己的“示范”向学
17、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揭示出隐藏在具体知识内容背后的思想方法,从而帮助每个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最终,相对独立地去完成数学建构活动此处,对建构主义不作展开,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介绍什么是课例、什么是课例分析二、课例分析的认识课例(案例、个案、教案、学例)课例是体现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教案或课堂实录它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过程,在形式上可以是学生学数学的生动故事,又可以是教师教数学的有趣设计,还可以是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记录(包括实发事件)为了教学的需要,课例的叙述可以对课堂信息的摄取有所侧重,对课堂之外的情况(如教师、学生的背景)及心理活动有所描述(动机、态度、思想、意图、需要等)这就使得
18、用于教学分析研究的课例与记录教学实验的课例略有区别2课例的基本特征(1)典型性:首先课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应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对事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过程有较完整的交代,使得能反映出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这些活动与过程能够体现数学教学的内在规律,体现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这当中,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尚未成功”的典型情节(课例1中,有教、学、评,过程相对完整;有数学家、教师、学生3种思维并存,情景也十分典型)(2)研究性:就是课例本身具有时代气息、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正面获得经验或反面取得教训,提炼出(或印证了)某些理论或观点,体现有效性课例1中,教师并未教“土豆站
19、起来”,数学家亦承认“这样的教学法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小女孩回答了“除非土豆站起来”,笑声的背后是沉重的思考,于是,探究的心向产生了,研究的环境的形成了我们出于渗透建构主义的目的谈了些初步看法,大家还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更广泛的分析这就有研究性了(3)启发性:就是课例本身具体、生动、有趣,能提出问题、能引发思考,能产生观念上的不平衡课例1中,学生所回答的并非教师所努力传授的,兴高彩烈的小女孩最后被爸爸问得既可怜又可笑;前面说“一点也不难”、后面却要土豆荒唐地“站起来”这些都有强烈的对比效果、都有逻辑错位的幽默,都能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至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则明显有直观性、活动性和趣味性所以,这
20、个学“集合”的课例比较能体现课例的特征,有代表性3课例分析课例分析是一种通过典型教学过程(课例)的分析来学习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教学方式俗称案例教学,这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课例分析突出体现了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如同上面已经看到的,课例分析的实施分3步进行:(1)教师提供课例,学员体会情景较长的课例可以课前提供,较短的情节可以随堂呈现提供的方式可以是书面材料、录相或口头叙述(2)教师组织讨论,学员分析材料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学习过程一般说来,每个课例都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每个学员又都有自己的兴趣指向,如果引导启发不当,有的学员会不知从什么地方开始谈,有的学员会只谈现象与技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课例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 解题学专 数学课 分析 陕西 师范大学 数学系 博士生 导师 解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