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5).pdf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5).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龙晓东(长沙电力学院 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77)摘要: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形成的社会阶层分化、高校校园的组织环境文化和贫困生的个体人格发展背景等有着密切关系。高校应从提供适当的经济资助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入手,鼓励勤工助学,开展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来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03(2003)05-0090-04Causal analysis and countermea
2、sure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health problems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LONG Xiao-dong(Center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Changsha Universityof Electric Power,Changsha410077,China)Abstract:The cause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impoverished students are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3、social stratum polarization formed in the reform of chinas marketeconomic system,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on the campus andthe developing background of the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personalitie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impoverished students,
4、higher institutions should startfrom the combination of providing appropriate financial aid and building up good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the combination of popularization and focu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s well as encouraging taking part-time job to aid education.Key words:impoverish
5、ed undergraduates;psychological health;education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引起高校的广泛关注。根据有关文献 1 2 3的实证调查和分析,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比较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性以及自卑感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贫困生的绝对数量还将进一步扩大,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综合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背景与产902003 年 9 月第 24 卷第 5 期高 等 教
6、 育 研 究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Sep.,2003Vol.24No.5收稿日期:2003-06-16作者简介:龙晓东(1959),女,湖南新化人,长沙电力学院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应采取的相应对策。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背负的心理压力并由此而形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贫困家庭据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中心报告,我国城乡居民基尼系数在 1978 年为 0.29,1999 年上升到 0.397,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且有进一步
7、扩大的趋势。4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从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逐渐改革,到 90 年代初已基本从原来的完全由政府资助变为学生缴费上学与奖、贷、助、补、免的资助政策相结合。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5贫困生一般来自于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父母为供孩子上大学节衣缩食甚至不惜卖血。因此贫困生都存在着将来如何通过自己的成就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此外,由于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极大差异,贫困生的基础教育状况相对于发达地区学生也更多地存在学业不良现象。对于临近毕业的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联系就业单位问题上也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8、。这些外部压力都容易使贫困大学生形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情结,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调适,可能导致抑郁或绝望等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认知治疗理论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与歪曲的认知有关。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为人们所觉察,即存在于潜意识中。一旦为某种严峻的生活事件所激活,则有大量“负性自动想法”在脑中出现,即上升到意识层,进而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反过来又加强了负性自动想法。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早年生活虽然艰辛,但压力毕竟由家庭和父母承担,当进入大学后独立面对难以解决的经济困难时,就形成了严
9、峻的心理冲突。如每当面临学校催交学费等费用并影响到正常学习时(如有的高校规定没交清学费不能参加各种考试等),负性自动想法就很容易被激活。特别是因此而导致学业上的失败时,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导致行为、动机和认知等方面出现严重焦虑或抑郁症状。2.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2002 年 政府工作报告 中曾首次使用“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来特指我国社会当前的贫困阶层和就业困难人群。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之中,形成了与他们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英格尔斯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6贫困文化并不等于消极文化,它只是生活
10、于其中的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心理的反映,是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信念、理想、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等。但是,贫困文化中的某些负面因素,如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和绝望,缺乏自尊以及抵触社会主流文化导向的集体无意识等,相对于现代化社会所要求的积极进取、乐观开放和善于合作等素质来说,显然是具有落后性的。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表现为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衣着以及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符号,从而形成一种贫困文化的所谓“社会遗传”。“根据社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归属”7。尽管在大学里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这种知识性活动并不因
11、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区别,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却必然在这种社会归属中遭遇冲突,其中最容易表现出来的就是自卑感。自卑感一般会导致心理上的自我封闭,成为心理健康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在调查和咨询中发现不少贫困大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周围的同学相处不融洽,心理过于敏感,行为上表现出不合群,内心深处有很强的孤独感,从而造成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困难。有的贫困生也因过度的自卑而形成过度敏感的自尊,以致对接受学校的困难补助感到羞耻。3.校园文化和组织环境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即处于新的群体之中,不仅要与教师和同学发生各种交往关系,同时也要发生受个体人格特征调节的心理关系。社会心理学将这种心理关系称为人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贫困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问题 成因 分析 对策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