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_李文启.pdf
《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_李文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_李文启.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1年第3期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李文启*本文得到西南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的资助。内容提要本文利用1998年至2007年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来研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技术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交通、能源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果显著地提高了企业技术效率。基础设施建设对不同规模、区域、国别以及所有制形式企业的技术效率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对中西部企业技术效率促进作用比对东部省份企业的大;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果对港澳台和外商企业技术效率积极影响较大;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果对国有、集体企业比对私营所有制企业的技术效率正向作用大。关键词
2、基础设施企业技术效率空间溢出效果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一、引言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的大量文献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个国家、区域的经济总产出以及生产率有着较大的贡献,而基础设施影响微观层面企业生产率方面未引起学者们重视。现实中企业从购入生产要素、生产到销售产品环节,无不在享受着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各种便利。那么企业生产究竟如何受益于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呢?本文中,我们首次考察了由我国中央(或地方)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对企业的技术效率的影响,检验了企业技术效率变动如何受益于各类基础设施,本文为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供了微观证据。企业的技术效率是衡量企业在给定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规模以及现有生产技
3、术水平下,企业的实际产出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垂直距离,距离的大小度量了技术效率的变动(Farrell,1957;Aigner、Knox-Lovell和Schmidt,1977)。技术效率这一概念的提出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在实证中存在如下缺陷:传统的经济增长核算假定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把全要素生产率等同于技术进步,忽略了技术的生产实现能力的作用。因此若仅仅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来分析经济增长问题有一定局限性(郑玉歆,2005),基于此点,许多学者(如Kumbhakar,2000等)将全要素生产率拆分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性等部分,而技术效率是企业生产效率的集中体现,因而对企业技术效率变动因素进行
4、考察,可以发现企业生产效率方面的情况。关于我国企业技术效率的已有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角度拆分全要素生产率来考察技术效率的变化情况。姚洋(1998、2001)、涂正革(2005)等研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变动情况,郭庆旺等(2005)证明了我国各省份技术效率存在区域差异性,然而尚未有文献分析差异存在的原因。研究区域间企业技术效率能为考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经济增长质量提供参考。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高低是密切相关的,区域基础设施(我国各省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异较大)是形成企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集聚一方面导致新的生产技术在企业间快速传播,另一方面
5、加剧企业间的竞争,这些外部因素促使企业关注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的提高。许多因素影响着企业的技术效率变动,如地区间的人力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等,基础设施是影响企业技术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主要分析基础设施和企492011年第3期业技术效率间的关系,以此来考察基础设施影响微观层面企业生产效率的效果。下文使用我国各省份1998年至2007年间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以及各省份基础设施部分指标的年度数据,在测算出企业技术效率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首次估算了基础设施对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大小。研究发现:交通、能源和城市基础设施指标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果对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的积极
6、影响非常显著,基础设施对企业技术效率影响大小随着企业生产规模、所有制等变化而变动。该研究从微观层面证明了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结论具有现实意义。二、文献理论文献研究基础设施和企业产出、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是基于对如下问题的考察:基础设施是通过提高企业现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效率,还是直接地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进入企业的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率?结合Meade(1952)对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论述,Eberts(1990a)把影响企业生产率的第一类型的基础设施理解为纯公共品,不断提高的基础设施水平通过影响企业现有的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来促进一个地区所有企业的产出,一个
7、新进企业不会影响该地区其他企业使用基础设施的效果;把另一类型的基础设施理解为企业无报酬的生产要素,它具有许多私有产品的特征,与其他的生产要素一起进入企业的生产过程,独立地提高了企业的产出效率。实证文献对基础设施影响企业产出和生产率的分析可以归纳为两个相互影响但又各有侧重的方式。一类是直接方式:Eberts(1986)发现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产出之间存在正向的关系。尽管和资本、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相比,它的产出弹性要小很多,但是表明了基础设施作为企业无报酬的生产要素的事实。Nadiri和Mamuneas(1991)的研究也表明了基础设施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事实,并且指出其影响大
8、小随企业所在行业变化。另一类是间接方式:Hulten和Schwab(1984)通过分析美国19511978年太阳带和雪带两个制造业集聚区域数据后,他们指出,区域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资本和劳动力的增长率的差异。基础设施通过吸引资本和劳动力的进入(尽管它也直接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Eberts(1990b)对美国19651977年36个大都市区的制造业数据研究后,同样发现了基础设施影响产出的主要渠道在于影响企业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基础设施是解释企业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Aschauer(1990)的研究表明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状况能够通过降低企业
9、交易费用和便于技术外溢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Fedderke(2009)研究了基础设施影响生产率的直接和间接方式:基础设施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以及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Raffaello(2009)的结论表明,基础设施存在空间溢出效果,其溢出效果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分析我国基础设施和企业技术效率之间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关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的大多数文献侧重于研究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魏后凯(2001)研究了我国区域基础设施与制造业的发展差异性,发现区域基础设施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由王延中
10、等为成员的“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研究”课题组(2002)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了制造业部门的生产成本。国内文献尚未考察基础设施建设对微观层面上企业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影响,可能原因在于企业微观层次数据不易获得,我们使用的企业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数据库,时间跨度为1998年至2007年,该数据库涵盖了全部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的非国有企业,这为我们研究基础设施和企业技术效率的关系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文献大都采用了由永续盘存法计算得出的基础设施存量来衡量其水平,与以往文献不同,我们选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实物性指标,这样更能准确地衡量其大小。此外,由于基础设施存在空间网络外部性(
11、Raffaello,2009),因此,我们引入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果的概念并测算其大小。本文中,我们首先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理论估算出企业的技术效率,进而分析基础设施以及空间溢出效果对企业技术效率影响的大502011年第3期小。文章第三部分是基础设施指标的说明,第四部分是模型设定以及估计结果,文章最后一部分是本研究的结论和政策含义。三、基础设施定义和数据参考世界银行(1995)关于基础设施的定义说明,本文中定义的基础设施包含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共三个方面。具体地,交通基础设施由一个指标组成:由铁路营运长度与等级公路(包含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的总里程数)形成的交通网综合
12、密度;能源基础设施由每万人电力消费量组成;城市基础设施指标选取了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指标。这些指标都在世界银行(1995)关于基础设施的定义中。表1前三列描述了我国19982007年各省份基础设施的各个指标的平均值,各个指标排名首位与末位的省份(三个指标相关省份分别为:上海和青海、上海和江西、北京和内蒙古)的相关指标比值如下:交通网综合密度为34.93;每万人电力消费量为6.08;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为4.75。可见我国各省份19982007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差异巨大,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异相对来说不算太大。总体上看,各省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异非常明显。从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来
13、看,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的省份大都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省份,能源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差异也较大,但是分布区域相对均衡,城市基础设施的区域分布差异尽管显著,但是西部大部分省份如青海、新疆、云南、贵州等省份的平均值比中部甚至东部的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水平高。可见,我国的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并非一致地东部或者经济发达的省份比落后的省份高,各指标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相比,特点是其存在空间溢出效果也即空间网络外部性(Raffaello,2009):一个企业不仅受益于其所在省份内的交通基础设施,而且还受益于和该省份接壤的周围省份的交通基础设施。而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文献均未考虑
14、此问题。我们认为,在考虑本省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应加入其空间溢出效果,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衡量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这里使用交通网综合密度数据来度量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果,用Road_neighit来表示。计算公式(参考Raffaello,2009)为 Road_neighit=jj(ji)Roadjt,Roadjt为省份j在年份t的交通网综合密度,j(ji)为权重:j(ji)=1,如果省份i,j地理位置接壤;j(ji)=0,如果省份i,j地理位置不接壤。表1最后一列是各省份10年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果的平均值,从中可见,东部省份的溢出效果明显高于西部省份,排名靠最前省份(河北)和靠最后省
15、份(新疆)的比值为33.54,省份间的差异很明显。四、模型选择与估计结果(一)模型选择企业技术效率的测算基于企业生产可能性边界理 论,生 产 可 能 性 边 界 由 随 机 生 产 前 沿 函 数(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来刻画,因此我们选用随机生产前沿函数模型来估算企业的技术效率。与传统的生产函数模型相比,这种模型从一表1我国19982007年各省份基础设施各个指标及交通空间溢出效果的平均值省份?交通网综合密度?(公里?万平方千米)?每万人电力消费量?(亿千瓦小时?万人)?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标台?万人)?交通空间溢出效果?(公里?万
16、平方千米)?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注:由于西藏自治区各个基础设施指标数据年份缺失较多,故不计算。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512011年第3期个带有误差项的企业的生产函数入手,在考虑各种要素投入数量之后,把模型中的误差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常见的测量误差,另一部分假定服从一定分布Aigner、Knox-Lovell和Schmidt(1977)假定其为非负的正态分布,Meeusen、vanden Broeck(1977)
17、假定其为指数分布的随机扰动项,其大小度量了企业的技术效率变化程度。现实中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企业的技术效率始于Farrell(1957)的工作,Aigner、Lovell和Schmidt(1977)指出,测算企业技术效率的方法主要有非参数方法和参数方法。非参数方法的估计思路是首先构造一个非参数的线性凸面来估计企业的随机生产前沿函数,然后通过解决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来估算企业的技术效率。参数方法首先估计企业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通过引入一个非负的随机扰动项来测算企业的技术效率。和非参数方法相比,参数方法好处在于其可以考察企业生产效率方面的具体情 况,这 里 采 用 参 数 方 法 来 估 算
18、技 术 效 率。Kumbhakar(2000)将企业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定义为:Yit=A(t)F(xit,t)exp(-uit)(1)式中Yit为企业i在时间t的实际产出,A(t)为常数项,代表技术进步,F(xit,t)表示确定性产出的部分,xit为要素投入量,uit(uit0)为企业的生产无效率指数,衡量企业的技术效率水平,uit越大表示企业技术效率越低,反之亦然。这里选用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来估算企业的技术效率,由(1)可得:lnYit=a0+lnKit+lnLit-uit+it(2)式中a0为技术进步的指标,在估计模型(2)的时候,a0采用时间t的平方的对数;
19、按照Aigner、Lovell和Schmidt(1977)的设定,itiidN(0,v2),uitN+(,u2),cov(t,ut=0),即:it是一数学期望为零,方差为v2的正态随机扰动项,uit是一数学期望为(0),方差为u2的非负正态随机扰动项。给定it=-uit+vit下,技术效率定义为(具体见 Jondrow、Materov、Lovell、Schmidt,1982)TEit=E(uitit)。根据uit的说明,下文我们度量的TEit反映企业的技术无效率程度。(二)数据处理我们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我国1998年至2007年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数据库,每年的全部数据观测值至少有16
20、万个,对全部样本考虑不可能。而每年有许多退出样本和新进的观测值,这里仅仅考虑每年都在这个样本里面的制造业企业,最终的样本为每年22857个,1998年至2007年总共228570个总样本的面板数据。模型(2)中Yit为企业i在时间t的经过价格调整之后的工业总产值,生产要素Kit为经过价格调整之后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Lit为企业每年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由于使用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作为衡量产出的指标,这里衡量的技术效率包含了企业生产过程中全部的效率状况。由于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异质性和不同年份的技术条件不尽相同,在估计模型(2)的时候,我们先将企业所在的行业归为几大行业分类,行业类别划分的标准
21、参考姚洋(2001)的分法,将两位数的制造业企业分为如下几个大类(括号内为制造业两位数行业代码):食品烟草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13)、食品制造业(14)、饮料制造业(15)、烟草制品业(16);纺织皮革行业:纺织业(17)、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8)、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9);森林行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0)、家具制造业(21);造纸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22)、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23)、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4);石油、化学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6);医药行业:医药制造业(27);建材行业:化学
22、纤维制造业(28)、橡胶制品业(29)、塑料制品业(3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1);冶金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3);机械行业:金属制品业(34)、通用设备制造业(35)、专用设备制造业(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9);电子通信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1)。其次,加入了行业虚拟变量后,采用极大似然方法估计的全部样本企业的技术效率(记为TEit)如表2。522011年第3期由于TEit测度一个企业无效率的程度,因此,数值越大企业技术效率越低。从表2可以看
23、出,整体上来说,我国企业1998年至2007年期间,造纸、纺织皮革、森林和医药等行业技术效率相对较高,而机械、冶金行业等行业技术效率相对较低,而且各个行业企业间技术效率差距较大。为考察我国各行业技术效率随时间变化情况,我们计算了1998年和2007年两年各行业的平均技术效率变化情况(这里没有报告),发现在样本的10年期间,行业技术效率缓慢进步或者没太大变化的有食品烟草、森林、造纸、医药、冶金、机械等大多数行业,甚至纺织皮革、石油化工、电子通信等行业技术效率出现稍微倒退,刘小玄(2009)也发现了我国一些行业企业技术效率停滞不前的事实。由此可见,我国国内制造业各个行业技术效率在10年变化不一,技
24、术效率在行业之间存在差异性。从省份来看(这里也没有报告),19982007年10年期间各个行业的平均技术效率在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讲,食品烟草行业技术效率最高和最低的省份是湖北和青海;造纸行业分别是山东和青海;冶金行业分别是广东和青海;机械行业分别是广东和贵州等,这些行业呈现出东中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比西部地区的企业技术效率高的特点。但是对于纺织皮革、森林等行业,技术效率最高的是一些西部省份。可见,我国制造业行业在19982007年间,整体来看技术效率在缓慢地进步,技术效率随企业所在行业、区域变化而变动,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现象。并且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区域间的技术效率差异随时间的发展并
25、没有逐渐的趋缓,而是继续存在差异。(三)估计模型由模型(2)估算出企业每年的技术效率后,接下来检验基础设施影响企业技术效率的具体情况。回归的模型为:TEit=Ai+1Infrait+2Rad_neighit+3FDIit+4Scaleit+itInfrait*scaleit+yeart+it(3)由于数据是面板形式,这里选用固定效应模型,以此来控制企业本身的一些特征变化。模型中Ai理解为企业的固定效应,Infrait为省份i在时间t的基础设施,省份基础设施指标定义见文章前面说明,估计中使用这些指标的对数形式。一般地,一个是否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直接影响着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效果,进而影响着企业的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设施 建设 企业 技术 效率 实证 分析 李文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