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章编号】1002-1329(2001)09-0057-06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介绍一个实例张庭伟【摘要】以大芝加哥地区城市蔓延研究为例,介绍了用定量分析,数学模型来证实规划政策影响的工作方式,这也是发达国家进行城市规划研究的主流。【关键词】城市规划;定量分析;数学模型;芝加哥【中图分类号】T U981【文献标识码】BCASE STUDY AN D THE QU ANTI-TY AN ALYSESZHANG TingweiABSTRACT:With the expansionof the greater Chicago as the cas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
2、e methodimpacted by the planning policiesbe verified by the quantity analysesand mathematics model,which isthe main trend of the study on theurban planning conducted in thedeveloped countries.KEYWORDS:urbanplanning;quantityanalyses;mathematicmodel;Chicago1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城市规划工作的更高要求,使
3、规划师迫切希望提高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以期用更高质量的规划成果来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向政府和社会证明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及一项专业存在的价值及其重要性。一门学科的科学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成熟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包括研究和应用),完善的方法可以验证理论假设,以及最终在实践中对理论和方法的实证。为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而作出的努力,早在学科创建期就已开始。首先是规划理论问题。由于城市规划是一门应用学科,重在实际应用,因而被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视作“缺乏专业理论”。时至今日,城市规划还是被一些著名社会学家认为“理论贫乏”(John logan 在 2001年 3 月在 UIC 的讲学
4、)。其次是方法问题。大量的定性方法在规划中的应用,使苛刻的批评者认为规划更多是一种描绘性(de-scriptive)的学科,而不是分析性(analytical)的学科。而描绘性的学科被认为不是完全合格的科学,起码不是真正成熟的科学。因为真正的科学必须有过硬的定量分析方法作基础。其实,一些今日看来“历史悠久”的“正宗科学”如社会学,也曾有过一个发展过程。在 1920 年代的芝加哥学派之前,社会学所作的更多是“社会调查”,纪录、描绘社会现象,而不是进行“社会研究”,去分析、探索社会现象后面的深层原因。1960 年代后兴起的计量革命,使一切学科都转向定量分析。曾任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城市研究中心主
5、任的罗德温(L.Rodwin,1999年去世)在其最后一本著作 作为一门职业的城市规划 一书中,对 1950 年至 2000 年西方五门人文学科: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学和城市规划学的演变作 了 回 顾(Rodwin,Sanyal,2000)。他认为学科演变中最大的共同之处是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五门学科中,经济学获得的评价最高,因为定量分析方法在经济学中应用最广、最好,计量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城市规划则面临着学科“青春期”的种种问题,如仍在为自己的职业特点(identity)定位。对定量方法的应用,仍在探索之中。近年来,中国规划界已开始重视规划的科学性问题。在规划中引入实证研究就是提高
6、规划科学性 的努力。自 从库恩(T.Kuhn)和波普(K.Popper)等提出科学哲学中的“证伪主义”以后,对科学命题的“证伪”或“同真”就成为检验学科自身科学性高下的标志。在城市规划中,通过实证的方法来检验规划假设,是一大进步,反映了对规划研究中流传颇广的“反思”、“随感”、“思辩”、“我见”等仅从主观感觉出发,漫无边际地空发议论的作法的不满。但在以“实证检验”为名的研究中,对实证研究的方法论的研究却仍然有限。就国内已发表的研究报告看,有用民意调查的结果来验证命题的正确性(唐子来,1999),有以观察到的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论点(赵燕菁,2001),但少见用定量方法、以数学模型来验证假设的实例。
7、本文介绍一个以统计模型和 GIS 结合来验证规划政策的实例,以期和有志于定量分析方法的同仁一起推动实证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进步。2定量分析和数学模型在规划中应用定量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已有数十年历史。早在 1950 年代,以统计学上的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等用在规划预测中,是为先例。在 1960 年海 外 快 递张庭伟 主持LETTERS FROM A BROAD572001 年 第 25 卷 第 9 期代,随着计量革命和定量分析流入各个学科领域,规划师对数学模型的热情出现第一个高潮。以物理学的引力原理为基础,建立交通量的引力模型,就是一例。这时,客观上初步具备了定量分析的条件。电子管计算机开始出现,
8、提供了新的计量的技术手段;数学模型所必要的规划理论研究也有了进步,提供了建立模型的基础。一时乐观的态度上升,虽然不少人对数学模型的准确性仍持怀疑态度,但对定量分析可能为规划的科学性带来的积极作用,都有很高的期望。然而,1970 年代却是令定量分析和数学模型支持者失望的年代。由定量分析和数学模型得出的结论,在预测城市实际发展状况时十分不准确。例如,1960 年代曾预测美国大城市人口会增长,但 1970 年代看到的却是中心城人口减少。于是,原先就对定量方法有怀疑的学者认为,企图以精确的数学计量来预测本身就非精确,因而难以预测人类的行为(城市经济活动、建设活动及政治活动)。但支持这个方法的规划师则认
9、为,问题出在三个方面。第一,缺乏优秀的理论,无法把现实中无数多个复杂的因子简化,所以无法建立一个能涵盖种种因素,又不会庞大到无法处理的模型。第二,缺乏足够的数据。虽然发现了某些因子的重要性,但无法找到具体数据。没有数据,也就无所谓定量分析。第三,缺乏有效的计算技术。计算机仍在起步阶段,价格昂贵,但容量有限且速度缓慢,无法进行大型数据处理。而城市问题却必然涉及大型数据处理。在失望之下,整个 1980 年代是数学模型应用停滞的时期。与此同时,定性分析的技术却日臻完善。其原因,首先是微电子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电子计算机取代了电子管计算机,个人电脑(PC)出现,其价格降到一般研究单位可以承受的程度(虽
10、然个人购买仍很稀少)。在计算机软件上,如SAS 这样比较复杂,功能强大的软件开始开发(虽然只能用在工作站上而不能用在 PC 上),使统计模型开始成为“标准的”定量分析的工具。随着进入 1990 年,计算机也进入了各行各业,IT 革命开始了。定量分析成了规划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此迎来了对数学模型热情的第二次高潮。产生这种新热情的原因,包括:第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实用、便于操作而功能强大的软件日新月异,而硬件设备却越来越快速而廉价。SAS 和GIS 都可以在 PC 机的平台上操作。第二,数据的可获得性提高了。在美国,向公众提供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量数据是由国家“公共信息法”所规定的。凡使用纳
11、税人交的税款而收集的数据,除国家机密外,一般都应免费公布。研究者可在因特网上获得如人口统计等各种数据,大大便利了定量分析工作。最后,大众,包括广大规划人员的教育程度提高了,对用定量方法、数学模型解释、预测城市发展问题的兴趣上升,理解加深了。也许最重要的一点是,规划师对数学模型的期望更加合理了。数学模型不再被过高地期望能完全正确地预测城市发展的一切问题,而主要是为了理解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的机制 什么因素会产生什么影响(正面?负面?)而不是真正去精确计量“影响到何种程度”?建立模型,是为了使城市发展的决策更有迹可循,更加透明,更有逻辑性,以求摆脱盲目决策或“黑箱作业”的状况。例如,本文介绍
12、的实例,就是为了验证“政府建设高速公路对城市蔓延有无影响”这一命题。通过实证分析,这个政策是否要继续推行就可有较可靠的依据。同时,建立模型也是为了促进规划师和政府及公众的沟通交流。以数字来说明问题,以数学分析或地图来解释规划意图,往往比一般文字或口头说明更具说服力,其结论在决策者和公众看来,也更具科学性。以数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有多种类型,较常见的有两类:方案检验和政策检验。本文介绍的实例属政策检验。而方案检验则是为了回答“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或采用这个方案,那么结果会是什 么?”这 样 的 问 题,简 称“What if”模型。例如在交通规划中应用的 EMME/2模型是为了预测交通量的发生和分布。
13、近年来,在用地规划中更多是使用以 GIS 为平台的数学模型,最后成果表现为不同的用地方案,在用地形态和土地开发程序上去应答“如果出现某种情况,则规划上可作某种调整”这样很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当前美国规划 界使 用的“CURBA”,“LUCAS”及“SAM-IM”等模型,基本属于这个类型。在作政策检验时,统计模型、投入产出模型、成本利润分析则是常用的方法。3实例介绍:大芝加哥地区城市蔓延研究3.1简介过去 30 年中,美国城市化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城市自身停滞以至衰落,而郊区化进展迅速。至 1990 年代初,全美主要城市都出现城市向外蔓延、进入远郊的现象。郊区的农田、森林被蚕食,白人中产阶级外
14、迁,而中心城成为低收入者、有色人种的集中地。从 1970 年至1990 年,大芝加哥地区的人口增长仅 4%,但城市化地区却增加了 40%。城市蔓延带来经济上、社会上的问题,引起美国朝野关注。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正是中央政府的城市政策有失误,才导致了城市过度郊区化。主要问题有三方面:(1)发展高速公路的交通政策使通向远郊的交通便捷,鼓励人们迁到远郊。(2)在住房政策中,房屋贷款利息可以抵冲所得税的政策鼓励借更多贷款,买更大更贵的房屋,而这些房屋大多在郊区,所以买房的中产阶级都迁到郊外,以贷款买房来减少交税。(3)中央政府给地海外快递LETTERS FROM ABROAD2001 年 第 25 卷 第
15、 9 期58张庭伟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介绍一个实例方政府的拨款中,以帮助郊区城市政府从事基础建设为多,而帮助中心城市为少。1998 年,伊利诺大学(UIC)城规学院接受美国政府智囊机构布鲁金斯学会(T he Brookings Insti-tute)的委托,以芝加哥地区为对象,研究中央政府政策对城市蔓延可能产生的影响。整个课题分若干次课题,包括拨款政策、交通政策及住房政策三方面,以定性、定量两种方法作实证分析。全部课题在 2000 年完成,所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中央政府的拨款政策对芝加哥地区城市蔓延有影响,但影响不大。拨款中给中心城和郊区城市的份额及用途不同。中心城收到的中央拨款在总量上大于
16、给郊区的拨款,主要用于给低收入者、退休人员的社会、健康保险及生活补贴,较少用于基础建设项目。郊区城市收到的拨款相对较少,但主要用于改善公共设施质量,客观上使郊区更具吸引力,鼓励、助长了郊迁。故地方政府(包括中心城或郊区城市)如何使用中央拨款,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因。图 1大芝加哥地区城市蔓延研究:48km 半径有 24 个城市(2)交通政策对城市蔓延没有直接的影响。对高速公路网的分布和沿高速公路的各郊区城市新建住宅状况作分析,并没有发现两者有直接相关关系。所发现的是,新建住宅量受不同郊区城市自身特点的影响。回归模型证明,各城市自身的特点 居民的种族、教育程度、收入、地方政府的用地法规、房价等,对
17、城市中新建住宅(它们是城市蔓延的主角)的影响大于交通因素。所以,地方政府在控制城市蔓延中应作更大的努力,而中央政府的交通政策仅有间接的、有限的影响。(3)中央政府的住房政策对城市蔓延也没有直接影响,但有间接影响。市场力(开发商)利用住房政策,是引发蔓延的主因。虽然全美国所有的城市 包括某些高速增长的郊区城市和停滞的中心城 都执行同样的买房贷款利息抵税的政策,但并非所有城市都出现住房建设扩大、城市向郊外蔓延的现象,其差别在于市场投资的取舍。故市场力,而非政府力,主导了城市蔓延。整个结论反映出当今美国城市发展的概貌:强大的市场力,主导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在高度的分权制下,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问题上
18、的决策权大于中央政府,所以一个“小政府”(中央政府),对于一个“大社会”的干预作用是有限的。3.2一个政策检验的实例在这个课题中,我承担的是检验发展高速公路的交通政策对城市蔓延影响这一分课题,参与工作的还有两名研究生。总课题报告已由布鲁金斯学会出版,关于交通政策的分课题报告也已由“土地使用政策”(Land Use Policy)这个刊物发表(Zhang,2001)。在此想从方法论的角度,介绍这个政策检验的实例。3.2.1理论框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确定一个理论框架来指导实证研究。影响城市蔓延有诸多因素,交通政策是可能的因素之一。在交通政策分析中如何排除次要因素,而归结出主要因素?经过文献研究,发现
19、可把影响蔓延的因素分为地方内因(endogenous)和区域外因(exogenous)两大类。地方因素指城市自身的特点,包括经济社会构成、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城市管理政策(以土地和住房管理政策为主)。区域因素主要指城市在区域中的区位,它和该区域的交通网络关系较密切。城市或社区所处的“位置”(location)决定了城市对新发展的吸引力。“位置”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该市所处的地理位置 在什么区域?是否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从该地到达主要就业中心和服务中心是否便捷?这些因子和区域因素有关。其二,“位置”,也即“地点”,也指该城市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于地方因素。对芝加哥地区的分析发现,芝加哥的交通网
20、络(包括高速公路网和快速公交网,如通勤铁路和地铁),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呈放射型分布(图1)。全地区的主要就业中心和服务中心仍以芝加哥中心城区为主。基于这样的分布模式,则从理论上看,在距中心城区一定范围的半径内,各郊区城市到达主要就业中心和服务中心的空间距离大致相等,所以作为区域因素的“位置”(location)可以说基本相同,因为各城都在同一放射型交通网覆盖之下。如果交通系统对建住宅有影响的话,则在相同交通条件下,我们应期望所有这些小城市都有相似的新建住宅量 城市发展就应相似。但事实是,处在同一个区域(芝加哥地区)、有相似的交通条件,芝加哥郊区 268 个小城市的发展却极不平衡。过去 20 年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证 研究 定量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