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模拟考试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次模拟考试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期中质量分析及下阶段复习对策 化学学科一 统计与分析1班2班3班4班5班6班7班8班9班10班年级优秀率28%28.6%19.6%18%46.3%15.6%14.9%18.4%47.2%26.5%27.6%合格率69.8%73.5%65.2%52%81.5%40%51.1%53.1%92.5%77.6%66.8%均 分40.443.53934.344.73435.535.747.943.840.1从表中可以看出1优秀生不多,每个班只有10人左右,其中5班,9班较好达到了班级人数的一半左右2 不及格人数较多,达到了15人左右,相对偏高了点3均分40分 ,比期末考试有所降低4每个班的均分差距
2、比期末考试有所缩小二 各知识板块得分统计与归因分析均分1班2班3班4班5班6班7班8班9班10班年级选择题14.615.713.712.915.913.61413.416.815.314.621题3.84.43.53.24.3333.24.83.93.722题5.55.95.14.56.24.34.44.86.76.25.423题6.16.66.24.86.74.85.257.26.9624题7.587.978.46.16.97.19.18.47.725题32.92.623.22.222.13.33.12.6从表中可以看出 一 各题得失分统计与归因分析年级平均分40.1 优秀率27.6% 合格
3、率66.8% 51分以上134人 ,45到50分85人, 36到44分105人 ,30到35分50人, 30分以下111人从整体来看,体现出了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灵活的命题使得双基掌握得不牢固的学生得不到分;记牢了知识,理解不透或是不能联系实际的同学也得不到分;缺乏分析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同学得不到高分。二 答题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掌握和应用,导致答题错误。 (2)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和技能掌握不牢,实验的观察、分析、迁移、设计等能力都没有很好的形成,导致不能正确解答实验题。 (3)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普遍较差, 是化学用语和语言
4、表达能力较差,导致在答题中较多失分,如元素、离子符号书写不规范等,在填空、实验题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有的学生词不达意、错漏百出、答不到点子上,还有的学生不能按试题的要求作答等等。 (4)部分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有的学生解答计算题的格式不规范。 (5)也有很多学生过失性失分严重。归因:综合上述原因,不难看出,课堂上,我们还是讲的多,时不时还在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维,把教师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因而学生的思维和表述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大多学生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还有待深入,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前概念设计有效问题,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思维,有所感悟和思考,并能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叙
5、述,从而修正自己原有的错误概念。三 思考与对策:通过考试的检验,发现在教学过程存在很多的漏洞,应做到:1 抓基础。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平时加强基础知识抽测,从而实基础。2 重分析。利用课本上所给的材料,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3 提效率。成绩的取得需要有好的课堂效率作保证。平时要精心备课、上课,加大课堂的容量,善于反思,发现问题。同时严格要求学生,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4 促后进。平时重视后进生学生兴趣的培养,努力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一定数量的后进生,后阶段一定要花大力气来关注中差生,充分利用早晚自习进行单兵操练,尤其是加强督促。在课堂讨论中向差生倾斜,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争取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的优秀率。5 重学法。从考试结果和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看,往往是题目不难,高分不易,试题稍稍有所变通,学生就不法适应。6 巧训练。经验表明,在纸笔考试的环境下,针对性强的解题训练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为了避免学生在考试不必要的失分,提高成绩,在平时教学和复习教学中,建议根据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要通过解题技巧的讲解和进一步的训练,以切实提高学生审题时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思考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述和书写时的条理性、逻辑性和规范性。7 重学习。我校平均分较低,我们得向兄弟学校老师学习,希望兄弟学校老师今后能向我们传授一点经验,平时多共享一点教学资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