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3 试验模态分析的数学原理及一般方法 - 副本.pdf
《附录3 试验模态分析的数学原理及一般方法 - 副本.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录3 试验模态分析的数学原理及一般方法 - 副本.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附录 3试验模态分析的数学大原理及一般方法169附录附录 3 3 3 3试验模态分析的数学原理及一般方法试验模态分析的数学原理及一般方法本节介绍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重点在 uTekL 的理论依据及正确使用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有关这方面更全面的理论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请参考有关文献专著。3 3 3 3.1.1.1.1模态参数模型模态参数模型一、引言模态分析是研究结构动力特性的一种近代方法,是系统辨识方法在工程振动领域中的应用。什么叫模态?什么叫模态分析?模态是机械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每一个模态具有特定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形。这些模态参数可以由计算或试验分析取得。基于线性叠加原理,一个复杂
2、的振动系统可以分解为许多模态的叠加。这样一个分解过程称为模态分析。如果这个分解过程是由有限元计算的方法取得的则称为计算模态分析;如果通过试验采集的系统输入与输出信号经过参数识别获得模态参数,称为试验模态分析。通常,模态分析都是指试验模态分析。振动模态是弹性结构的固有、整体的特性。如果通过模态分析方法搞清楚了结构物在某一感兴趣的频率范围内各阶主要模态的特性,就可能预言结构在此频段内在外部或内部各种振源作用下实际振动响应。因此,模态分析是结构动态设计及设备故障诊断重要方法。机器、建筑物、航天航空飞行器、船舶汽车等的实际振动千姿百态、瞬息变化。模态分析提供了研究各种实际结构振动的一条有效途径。首先将
3、结构物在静止状态下(实验室内)进行人为激振,通过测量激振力与振动响应并双通道 FFT 分析,得到任意两点之间的机械导纳函数(传递函数)。用模态分析理论通过对试验导纳函数的曲线拟合,识别出结构物的模态参数从而建立起结构物的模态模型。根据模态叠加原理,在已知各种载荷的时间历程的情况下,就可以预言结构物的实际振动的响应历程或响应谱。近十多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FFT 分析仪、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以及振动传感器激励器等技术的发展,试验模态分析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受到了机械、电力、建筑、水利、航空、航天等许多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已有多种档次、各种原理的模态分析硬件与软件问世。在各种各样的模态分析方法中,大致均
4、可分为四个基本过程:l、动态数据的采集及频响函数或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附录 3试验模态分析的数学大原理及一般方法170(1)激励方法:试验模态分析是在试验室内人为地对结构物施加一定动态激励,采集各点的振动响应信号及激振力信号,根据力及响应信号用各种参数识别方法获取模态参数。激励方法不同,相应识别方法也不同。目前主要由单输入单输出(SISO)、单输入多输出(SIMO)、多输入多输出(MIMO)三种方法。以输入力的信号特征还可分为正弦慢扫描、正弦快扫描、稳态随机(包括白噪声、宽带噪声或伪随机)、瞬态激励(包括随机脉冲激励)等。(2)数据采集:SISO 方法要求同时高速采集输入与输出两个点的信号;用不
5、断移动激励点位置或响应点位置的办法取得振形数据。SIMO 及 MIMO 的方法则要求大量通道数据的高速并行采集,因此要求大量的振动测量传感器或激振器,试验成本极高。(3)时域或频域信号处理,例如谱分析、传递函数估汁、脉冲响应测量以及滤波、相关分析等。2、建立结构数学模型。根据已知条件,建立一种描述结构状态及特性的模型,作为计算及识别参数的依据,目前一般假定系统为线性的。由于采用的识别方法不同,也分为频域建模和时域建模。根据阻尼特性及频率耦合程度分为实模态或复模态模型等。3、参数识别。按识别域的不同可分为频域法、时域法和混合域法,后者是指在时域识别复特征值,再回到频域中识别振型。激励方式不同(S
6、ISO、SIMO、MIMO)相应的参数识别方法也不尽相同。并非越复杂的方法识别的结果越可靠。对于目前能够进行的大多数不是十分复杂的结构,只要取得了可靠的频响数据,即使用较简单的识别方法也可能获得良好的模态参数;反之,即使用最复杂的数学模型、最高级的拟合方法,如果频响测量数据不可靠,则识别的结果一定不会理想。4、振形动画。参数识别的结果得到了结构的模态参数模型。即一组固有频率、模态阻尼以及相应各阶模态的振形。由于结构复杂,由许多自由度组成的振形的数组难以引起对振动直观的想象。必须采用活动振动的办法,将放大了的振形叠加到原始的几何形状上。以上四个步骤是模态试验及分析的主要过程。而支持这个过程的除了
7、激振拾振装置、双通道 FFT 分析仪、桌面式或便携式计算机等硬件外还要有一个完善的模态分析软件包。通用的模态分析软件包必须适合各种结构物的几何特征,设置多种坐标系、划分为多个子结构,具有多种拟合方法并能将结构的模态振动在屏幕上三维实时动画。二、运动方程附录 3试验模态分析的数学大原理及一般方法171例如附图 3.l 所示二自由度振动系统的运动方程为附图 3.1二自由度振动系统(3.1)2232122321222)()(fxkkxkxccxcxm=+它可以用矩阵表示为:(3.2)=+212132222121322221212100FFxxkkkkkkxxccccccxxmm+=322221kkk
8、kkkK+=322221ccccccCM、K和C分别称为质量矩阵、刚度矩阵和阻尼矩阵。刚度矩阵第 i 行和第 j 列的元素 Kij的物理意义是:使系统仅仅在第 j 个坐标上产生单位位移,需要在各个坐标上加上适当的力,而在第 i 个坐标上所加力就是 Kij(i,j=1,2,n)由于 x2=0 相当于 m2固定不动,因此 k11=k1+k2.。当 x1=0,x2=1 即 m1不动时。作用在 m1上的力只有 k2的恢复力,所以 k12=-k2。由线性弹性系统的互易定理可知 kij=kji,因此刚度矩阵一定是对称的。还可以证明刚度矩阵是正定的或半正定的。质量矩阵总是对称正定的,且常常是对角型的(即非对
9、角线元素全为零)。一般情形下,方程(3.3)在时间域内描述了许多类型复杂机械结构的弹性运动(3.3)()()()(tFtxKtxCtxM=+其中 M 为质量矩阵(nn)C 为阻尼矩阵(nn)K 为刚度矩阵(nn)为加速度向量(n1)()tx 为速度向量(n1)()txx(t)为位移向量(n1)122121212111)()(fxkxkkxcxccxm=+=2100mmM附录 3试验模态分析的数学大原理及一般方法172F(t)为载荷力向量(n1)n为自由度数(n1)方程(3.3)左边三项分别代表惯性力、阻尼力及弹性恢复力,它们都是结构振动的内力。(3.3)式右边表示动载荷外力的作用。位移向量x(
10、t)中的每一个元素,表示结构物上某一特定点的一个特定方向的振动运动。每一个点完全的振动具有六个方向(沿 X、Y、Z 三个轴的移动及绕这三个轴的转动振动),也称为六个自由度(DOF)。通常由于测量上的困难,不计转动方向,只考虑三个移动自由度甚至只考虑一个自由度的振动。只考虑一个方向振动的模态分析,称为一维模态分析;同时考虑两个方向振动的模态分析,称为二维模态分析;同时考虑三个方向振动的模态分析,称为三维模态分析。速度及加速度向量是位移向量对时间的一次及二次微分。某些结构可以简化为一些刚体质量,用线性弹簧及阻尼器相互联接起来。如附图(3.l)等。这样的系统称为集中参数系统。N 个质量具有 N 个自
11、由度(DOF)。大量的机器、建筑都由许多弹性元件或部件组成,称为分布参数系统。分布参数系统的振动方程是用偏微分方程来表示的。有限元素法(FEM)将弹性系统离散化成适合计算机运算的方式,此时运动方程也可表示为(3.3)的形式。区别在于:弹性系统具有无限个 DOF,理论上有无限阶模态,在模态分析时不可能将它们全部搞清楚,只能考虑在某一频率范围内对结构影响最大的若干阶主导模态。此外离散化了的弹性系统运动方程(3.3)中的系数矩阵M、C、K用的物理意义比集中参数系统复杂得多。建立弹性系统动力学模型就是确定这三个矩阵。目前,主要依靠有限元(FEM)法建模并通过试验模态分析进行验证。三、传递函数矩阵振动模
12、态是振动系统的固有特性。为了讨论多自由度系统(MDOF)的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形,先不考虑阻尼矩阵和外力 研究无阻尼自由振动,其运动方程是(3.4)0=+xKxM假定简谐运动(i=1,2,n)(3.5)sin(+=tixi是(3.4)的解。此假定意味着当系统偏离平衡位置作无阻尼自由振动时,存在一种各坐标xi 均作同频率同相角的简谐振动特解。将(3.5)代人(3.4)附录 3试验模态分析的数学大原理及一般方法173(3.6)()0=+KM式中2=(3.6)是关于列向量的齐次代数方程,它存在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数矩阵 的行列式等于零(3.7)0|=+KM它称为系统的特征方程。对于 n 自由度系统,
13、特征方程的左边是关于的 n 次多项式,称为特征多项式。特征方程的根称为特征根或特征值,它是无阻尼固有频率的平方。一般说来,n 次代数方程的 n 个根,可以是单根也可以是重根;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复数。在我们研究的情形中,由于质量矩阵是正定的实对称矩阵,刚度矩阵是正定或半正定的实对称矩阵,所有特征值一定都是实数并且是正数或零。特征值为零表明系统存在刚体位移。将第 i 个特征值代入方程(3.6)可求得相应的特征向量()1i(3.8)0)(=+iiKM或(i=1,2,n)(3.9)iiiMK=特征向量,在振动分析中就是系统的固有振型或主振型(3.10)tiiii321,=假定特征方程没有重根,存在
14、n 个特征值。它们对应有 n 个特征向量。将此 n 个特征向量组成一个矩阵称为振型矩阵,在模态分析中也称为模态矩阵(3.11)zij=L,21不难证明,模态矩阵具有加权正交性:mMt=kKt=(3.12)cCt=其中对阻尼矩阵的加权正交性并非一般成立的,只适用于一些特殊的阻尼矩阵,例如比例阵。当阻尼较小时,虽然C不满足比例阻尼条件,也仍然假定(3.12)成立,从而大大简化了数字处理。(3.12)中m等符号表示该矩阵是对角阵,非对角项元素全等于零。(上标 t 表示矩阵的转置)附录 3试验模态分析的数学大原理及一般方法174利用上述固有振型的正交特性,可以将运动方程(3.3)转换成各自由度之间不耦
15、合的形式,其中每一个方程都相当于一个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作坐标变换(3.13))()(txtx=)()()(2121222211121121tZtZtZtxtxtxZzzzzzzzOLKKKKLLO式中x(t)为物理坐标中的运动(n 阶列向量)z(t)为模态坐标中的运动(m 阶列向量)为模态矩阵(nm)n 为结构的总自由度数,m 为结构的模态个数。mn;这是因为弹性结构通常 DOF数高,而从试验的角度无法实现如此众多的导纳测量及计算机参数识别。实际上,往往 mn.将(3.13)代人(3.3),并利用正交性关系(3.1),可以得到模态坐标下的运动方程(3.14)()()()(tftzktzctz
16、mi=+式中 m、c、k分别为模态质量矩阵(mm)、模态阻尼矩阵(m m)、模态刚度矩阵(m m)。z(t)、z(t)、z(t)分别为广义加速度列向量(m 1)、广义速度列向量(mI)、广义位移列向量(m 1)。(3.14)式中第 i 个模态坐标的运动方程为(i=1,2,m)(3.15)=+mjjjiiiiiifzkzczm1因此,在模态坐标中,微分方程的各个变量是分离的,其中每一个方程相当于一个单自由度振动方程。(3.15)还可改写为:(i=1,2,m)(3.16)=+mjjjiiiiiifmZZz121/12其中附录 3试验模态分析的数学大原理及一般方法175称为模态阻尼比)2/(11ii
17、mkc=称为模态频率iiimk/=由于模态矩阵是齐次特征方程(3.6)的解,因此允许相差一个任意常数,从而 mi,k;,Ci也不是唯一的。为确定起见,可以将模态矩阵归一化为所有各阶模态质量全等于 1。为此,只要令(3.17)=1m则有 IMt=22=Ct(3.18)2=Kt此时,运动方程(3.3)成为(3.19)()()()()22tftztztzIt=+结构的动力特性可由模态频率,模态阻尼 2及归一化模态振型矩阵所确定。它们被称为振动系统的模态参数。(3.19)式中 I 为单位矩阵。在自由振动情况下,(3.16)或(3.19)的特征方程(3.20)022=+iiii因此(3.21)iiiii
18、iij+=+=21j 为单位纯虚数。为阻尼项。为频率项。在轻阻尼的情况下,|比小得多,一般iiii认为|0.1或o1。在这种轻阻尼的条件下,可以认为比例阻尼的假定与际测iii试结果十分接近。若自由振动的初速度等于零,初始位移为 zi(0)(i=1,2,m)则模态坐标解为(3.22)()()()()iiiiiittztz+=21sinexp0相应在物理坐标下,第 i 个 DOF 的解为(3.23)()()()()()=+=mkkkzkkkkikittztx11sinexp0附录 3试验模态分析的数学大原理及一般方法176此式表明,比例阻尼系统在一定初始条件下的自由响应是各阶模态衰减运动的叠加。若
19、初始条件),2,1(,0,0Kimizzii=L则(3.23)成为,0,0=jjzz(3.24)()()()()()=+=mkkkzkkkkikittztx11sinexp0这组模志坐标的初始条件相当于物理坐标的初始条件为亦即当()()nixikiL,2,10=各坐标的初始速度等于零,初始位移于第 k 阶振型相同时,各坐标作纯模态的衰减运动:它们的频率相同,衰减率相同,初相角相同;具有固定的节点或节线。在任意时刻各坐标的振动形状与第 k 阶振型相似。继续考虑强迫振动的情形。假定在第 P 个自由度(物理坐标)上作用了一个正弦作用力,它的频率为,幅值为 F:(3.25)()()()pjmjftjF
20、tfjp=,2,10,expL代回(3.16)(3.26)()tjFmzzzpkkzkkkkkexp/2=+令,则()tjCzkkexp=(3.27)()jmFCkkkkPIK+=2/22由(3.13),第L 个自由度上的响应(3.28)()()()tjFHtzxLPmkkLKLexp1=式中(3.29)()()=+=mkkkkkPKLKLPjmH1222(3.28)说明,当系统在第 P 个自由度上作用一个正弦激振动力时,在第 L 个测点的振动也是一个同频率的正弦振动,它的幅值与激振力幅值之比,称为频率响应函数,即(3.29)。如果把结构物 n 个自由度上所有任意两点间的频响函数组成 nn 阶
21、矩阵附录 3试验模态分析的数学大原理及一般方法177()=+=mkjkjkikijkkkmHH1222(3.30)=+=mkkkkkscsmkk122式中js=令()kkkkkscsmF+=/1上式即(3.31)=mknknkknkknknkkkkkknkkkkkkkFH1212221212111,L从此可知,如果经过导纳测量得到了传递函数的任一列(第 j 列)(3.32)2121,=mknkkkjkkjFHL则包含了模态矩阵(nm)的全部信息。因此不必测量任意两点的导纳,而只需测量某一列或一行就足够了。测量某一列,相当于固定激振点测量全部自由度的响应;测量某一行,相当于固定测量点,移动激振点
22、位置。四拉普拉斯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将时间域的微分方程转变为频率域的代数方程。对运动方程(3.3)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假定初位移及初速度均等于零)(3.33)()()SFSXKSCSM=+2定义阻抗矩阵或系统矩阵为(3.34)()KSCSMSB+=2令它的行列式等于零。B(S)=0(3.35)(3.35)为 S 的 2n 次代数方程,它的解(k=1,2,2n)(3.36)kkKjP+=附录 3试验模态分析的数学大原理及一般方法178为特征值,一般情况下为复的。相应的特征向量满足(3.37)()0=kkUPB特征向量矩阵由特征向量组成:(3.38)()zUUU221,L=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还可以定义为
23、阻抗矩阵的逆矩阵。(3.39)()()1=SBSH(3.33)等价于(3.40)()()()SFSHSX=根据逆矩阵的定义可知,传递函数矩阵任一个元素都是 S 的分式多项(3.41)nnnnnijbsbsbasasaSH2121201120)(LL+=它可以分解为部分分式(3.42)=+=mrrrrrijPSAPSASH1*)(式中*表示复数的共轭。Pr 为极点,即复特征值。Ar 是对应于极点 Pr 的残数。为了进一步理解(3.42)的物理意义,作如下粗略的推导:()()1112=+=SBKCSMSSB ()121+=KCSmS 121)+=kScmS因此()()()221/1+=kScmSS
24、BSH(3.43)()=+=mkkkktkkkScSm12/在许多文献中,将(3.30)或(3.43)称为传递函数的实模态展开,而将(3.42)称为传递函数的复模态展开。在(3.43)式及(3.30)式的推导中都使用了比例阻尼的假定,而(3.42)附录 3试验模态分析的数学大原理及一般方法179则不受此限制。3 3 3 3.2.2.2.2 机械导纳测量机械导纳测量机械系统任意两点的传递函数也称为机械导纳。导纳测量是模态分析的关键。为了获得正确的导纳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结构支承。有两种方式支承结构即自由悬挂或固定在地基上。用弹性绳垂直悬挂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何种构件都存在六
25、个刚体模态,频率都接近于零。实际上不可能提供真正自由的支承条件,当结构刚体模态的频率小于第 1 阶弯曲振动模态的10一 20时,就认为是允许的自由支承。这时刚体模态不会对弯曲模态产生影响。另一种支承方式将结构物固定在地面上,则应保证联接刚性为无穷大。但地基本身以及地基与试件的联接都不可能绝对刚性。如果仿照机器或建筑物实际安装条件,结构经过拆卸并重新安装后可以得到重复性好的结果,则认为联接是合格的。应该注意到,这两种支承方法所获得的模态参数是不同的,因为结构的边界条件不同。究竟采用何种支承方式还与模态试验的目的有关。如果感兴趣的是建立机器或部件的数学模型并与有限元计算对比,则应自由悬挂为宜。如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附录3 试验模态分析的数学原理及一般方法 副本 附录 试验 分析 数学 原理 一般 方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