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模式操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课堂模式操作.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乌江中心校以案导学高效课堂模式操作简介颍东区新乌江中心校:胡金光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五大解放”的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而目前形势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多数仍以传统的讲授课方式进行,教师备课多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主,很少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在老师既定的方式、方法下被动
2、地接受学习,效率不高、厌学在所难免。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早已表明,学习是很费力气的事情,许多难关有待学生自己去闯,许多暗藏着的学习障碍要靠学生自己去克服。多年来教师只重视“双基”,要求学生学习要下苦功夫,而教学内容活动化不仅没有受到鼓励而且被禁止。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的“高标准”往往导致师生关系对立,情感淡漠,教与学的内在动力不足。 从教学方法看,长期以来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支配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是知识权威的象征。教师把学生当成加工的对象,采取像制作咸菜那样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以揉搓和浸泡为主要手段,学生也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一个容器,老师讲什么我就听什么,老师写
3、什么我就记什么,只是简单被动甚至是在逼迫下接受信息,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从信息传递看,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传递单向、偏向,较多的是教师和少部分高发言率者之间的交流,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机会多,大部分则表现机会少,久而久之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同时课堂中仅局限于师生间的交流,忽略了生与生的交流和互动,出现了“声相闻但不相往”的局面,不利于学生形成合作、民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从评价体系看,应试考试使我们往往会忽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性质,把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其深刻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分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单纯重视结果的评价既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有不同起点,有各
4、自不同情况的个体差异性,违背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背道而驰的。从实践经验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严格管理来约束学生,虽然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想达到质的飞跃显然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是从事教育教学的行家,不妨想想,我们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加班加点来工作,每年学生的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能达到多少?有多少学生的成绩及表现是我们满意的?在学校的生源、教学环境、师资力量、教风、学风等因素既定的情况下,要让教学质量再上一个台阶,显然传统教学方法是不行的。只有适应新的形势,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才可能达到我们的既定目标。要进步必需改革,要改革又必需要有针对性,要有具体可行的措施
5、,要理论联系实际。下面我就结合我校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谈一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以期能抛砖引玉。一、怎样备课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备课和传统的备课有所不同,它除具有传统的备课要求外,更注重学生的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备学生、备学法。备课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教师的努力,把课本的知识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学的高效率。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知识点、重点、难点2、学生的学法3、教学情境4、知识层次及延伸5、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二、如何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和
6、讲学稿不同。导学案的制定是基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而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是从教师的“教出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强调的只是传授的结果而非学生“学”的过程。导学案编写的可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可以是教师个人才能的展现。一般要包括以下内容:(1)年级、课题、主编写人、审核人、时间。(2)学习目标。首先是知识目标即学生学习后需要理解、了解、掌握的概念、公式、要点等。其次是情感目标,包括热爱学习、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个性发展目标。(3)学习的
7、重点(4)学法导学。学时包括课堂上学生重点要看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这是导学方案的核心部分,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 (5)过程性问题探究。首先以填空或问题的形式对本课时的基本线索、基础知识点、重要知识结构等高度概括,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其次是对重点内容设计探究思考题,供学生在学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学案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有基础知识层面的,有在基础上进行的简单应用和理解。有拓展延伸、实践探究等。(6)本课小结导学案编制的原则和基本要求一是主
8、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其主体地位应凸显出来。二是导学性原则。导学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要做到目标明确,流程清晰,要求具体,操作方法明了、实用。三是探究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所以一开始设计内容不宜过于复杂,要逐步深化,体现阶梯形。四是创新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充分预设学生的学情,要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因此,导学案的编写要彰显个体风格,具有创新性,切忌干篇一律,照抄照搬。 导学案的编制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吃透教材是基础。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
9、导学案的编制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提炼知识脉络,把握重点,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拓展提升点,找准关键,研究学法,探寻规律,深挖情感因素。二是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与开发”。对导学案的设计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 “开发”和“二度创作”。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 “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三是紧扣目标抓落实。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有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要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四是逐级生成讲实效。评价
10、一节课主要看的不是学生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复制和学会上,更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文本的批判,动态的生成。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状上升。 对于教材的使用,教师要基于学科课程标准,把教材当作素材、范例、凭借,通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依托导学案,引导学生既能走进书本又能跳出书本。当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下能够愉快的学习并体验成功时,我们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导学案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设,学法指导和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展示当堂检测,课后反思几个部分。其中学习目标包括知
11、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当堂检测包括基础达标、能力提升、拓展延伸,要体现对当堂知识进行巩固、提升、延伸。为了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导学案可设计“方法小贴士”、 “温馨提示”、“特别推荐”等栏目。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每个导学案的分量要适宜,不要过简,也不要过繁,要合乎实际易操作,有实效。尤其要精选习题,坚决社绝“题海”战术。所编制的导学案的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 三、 如何使用导学案使用导学案教学要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新知识;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建构。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自
12、己完成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学案导学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习探究展示反馈点拨(以问题启发问题)巩固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学案,在上课前抽批部分学案,了解学生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次课前备课。 教师要善于从几方面着手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一是指导学生预习教材,教师应该对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和知识体系进行梳理,但并非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串讲。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教师应该将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以及在中考中的地位告诉学生,这样做有利于学生预习时有的放矢。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展示预习成果。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进行任务分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展示准备,但不要限制学生的自由,应充分调
13、动和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展示。 使用导学案要恰当处理练习强度,一般情况下,学案的强度是够的。如果是重点或难点章节,可以在反馈时,以分层的方式进行加强训练。可以由教师主导,因学生掌握情况设计,也可以让学生相互测试。如果教师觉得强度不够的话,补充练习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来设置练习量。但要防止把导学案搞成练习册、习题集。导学案,首先要承载的是“培养学习能力”,而能力要来自于思维能力,找出和发现知识规律,像一条“绳”,顺着这头捋下去就能找到结果。有些教师认为导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织成一个个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
14、顺序都完全一样。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导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所以导学案绝不是单纯的另外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 知识习题化会直接把学生误导到做习题上去,从而把教材抛到一边,失去“导学”作用。导学案不仅要避免“知识习题化”,也要避免“知识过度问题化”。也就说,教师预设问题时要适当留白,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问题化工作全部由教师包办。所谓问题留白,就是要把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由学生提出,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导学案如何有
15、效落实反馈,导学案的反馈很重要,没有反馈检查,导学案对于不少学生就失去了作用,这就需要通过检查来发现问题。由于时间较紧与学生能力程度不同,很多学生可能只完成简单题,对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有空白现象。要引导学生学会依靠组的作用消化吸收。 四、如何高效上课 (一):预习 (1)、预习交流、明确目标: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分组合作:教师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任课老师将备课过程中准备好的预习提纲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老师根据内容的多少,可灵活采用课代表在黑板上抄写、打印张贴、印发给小组长乃至全体学生等多种方式提供预习提纲。课前预习和
16、讨论时,教师应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小组长组织研讨,针对一个一个的问题轮流发言,补充、质疑,形成总结性意见。此外,根据内容的难易,老师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半部分预习或者整体课自学等方法进行自学提纲的学习。与此同时,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课前周密认真的预习准备为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探究等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里的自主“学习”绝非传统教学中单纯的预习。这种模式要求教师课前需为学生编制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案,学生在课前根据学案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要把表演舞台让给学生
17、,并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根据学情将班级分组,教师的关注点也由原来的学生个体转变为学习小组;课堂上教师认真验收学生学习报告,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3)、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要根据学科特点,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来进行,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一部分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掌握稍难的问题,讨论较难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检查指导。通过检查,如果学困生做对了,说明这个问题全班都解决了,教师就不需要在此着力,以免浪费时间。如果中等生也难以解决,则需要讨论,带有普遍指导意义、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也要讨论。讨论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18、进行,难度小的问题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要定主持人,定先后发言的顺序,同时要注意好中差不同水平学生的相互搭配和成员的相对稳定。如果通过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则予以讲解性指导,指导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 “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先把导学案的问题进行交流。组长组织组员分成A、B两个小组,让每个组员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讨论出问题的最佳答案。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想发生碰撞的过程,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意见分歧时,应
19、该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大家共同认可的答案。经过思想的碰撞,学生对问题就理解得更加透彻了。组长还应该关注组内的学困生,让学习对子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问题,实现共同进步。 在课堂上,先应该让学生进行对学,通过对学,每个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困惑的习题进行对子讨论,对学完后,再在小组内进行组学,把对学中不懂的在组学中讨论,难点在组学时化解,扫清展示路上的一切障碍,然后老师分配任务,讲解导学案上的习题。教师分配展示任务尽量采取小组自愿的原则,哪组喜欢讲哪道题就去认领,他们自己选择的题目,他们就会很自信。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抛开原来的问题,重新设置几个所谓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学生没有思考的情况下,直接让
20、学生讨论。二是教师怕学生自学解决不了问题,按提纲从头到尾重新讲解一遍,换汤不换药。三是提问不是优先“学困生”,怕浪费课堂时间仅让中等以上“举手”要求发言的学生回答一遍了事,掩盖了学情。四是试图烘托气氛,搞形式主义,很简单的问题也要进行讨论。五是小组讨论人员不固定,发言无序,时间没保证。 (二)、展示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一把“金钥匙”,千万不可看轻展示。展示还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暴露,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教师课堂决策的依据,是学生获得学习情感支持的催化剂。课堂展示要要依据学情调查,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
21、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做展示,但生成空间较小的,比如定理定义一般不做展示。展示中要注意展示者与参与者的互动关系。要努力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展示要形成“众人”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展示是一种互动,要善于在展示中明确问题,发现问题。在展示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种情况: (1)、各小组根据所分配的任务及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在此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质疑,教师在尊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同时,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拔、启迪思路,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绝不可越俎代庖,挫伤学生的积极性。(2
22、)、做好展示环节学生学习任务分配的指导,展示中一方面要让学困生发言,同时也要注意其发言的难度,要让其体验成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展示中要注意发言的紧凑连贯,同学发言结束或突然卡住不能继续,要及时提示下一位同学进行补充。其他同学也要善于发现问题进行补充,以达成学习目标。(4)、展示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大方。感情饱满,抑扬顿挫。课堂要投入,对展示的同学要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他人的精彩发言,要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让其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增强自信,体验快乐,从而更加积极学习。表现不佳的也最好给以诚恳的指正,展示者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三)、课堂学习的一般环节
23、1、旧知识回顾及预习检测通过组内生生对查,组间个别抽查的方式进行。在组内同学互相提问的同时,每小组指派一名同学到其他组进行抽查,教师巡视抽查,最后学生简单汇报结果,时间大约5分钟。2、任务分配,主题探究第一环节结束,教师把学案问题进行分配,学生分组对分配的问题进行讨论,重点探究。各组讨论后对所分配任务统一思想,进行展示讲解任务分配,此环节时间大约8分钟。3、展示交流展示环节学生有一个大致的顺序,先读后析再悟,这样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同学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首先学生也和传统课堂一样,集中精力聆听,全神贯注;其次当展示的不到位时,有必要把自己想法或不同的观点谈出来,对别的同
24、学的展示可以作一适当的点评,从内容、形式、规范等方面。当然点评不宜过多、过滥,当评则评,没有必要时可以让展示继续下去;另外别人能展示,争取到机会,那自己为什么不能呢?所以一定要争抢展示,发言。当然也许有上课精力不是很集中或者说不愿意展示的,你可以点名学生回答或者展示,也可以生生提问。这样保证了人人参与,不至于是一部分或者精英展示了。此环节时间大约25分钟。4、测评反馈在这一环节中,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情况。师生围绕学习目标,针对本节所学知识,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训练运用。这一环节,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经验加以应用,举一反三,创新实践。此环节时间大约7分钟。 五、
25、如何组建学习小组 高效课堂模式的小组组建应在班主任对全体学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校首先组织一项面向全体新生的学习能力测试,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考试成绩、日常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以学习成绩为主),将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A、B、C三个层次,分组时保证每个小组在各个层次上的人数基本均等,也就是要同时包含A、B、C三个层次。小组内AA、BB、CC两两之间为互帮对子,并在小组内,AA负责BB内疑难问题的解答,BB负责CC内疑难问题的解答。学习小组的大小因班而异,如果组过大的还可以再分“组内组”。 小组成员的座位编排也有讲究。一般中间坐优生,向两端分别安排中等生或中下等生。
26、这样的编排方式有利于优生互助,组内帮扶。小组学习的基础是合作,合作学习的最好的体现是“一帮一”,结成“学习对子”。结对子时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两人之间是关系较好且优生的水平足以帮助且乐意帮助后进生。第二,后进生愿意主动学习,不无故打扰优生。第三,要有对帮扶过程的监控,对帮扶效果定期进行评价。 高效课堂模式在小组分配上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均衡原则。指在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各个小组的力量保持均等,大体相当。各组应有大体同等数量的A层生、B层生和C层生。各个学习小组中男女同学的人数也应尽量做到均衡分布。均衡配置有利于每个小组都能进行充分讨论,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深入交流,并据
27、此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同时也有利于各小组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赛。 第二、尽量尊重学生意愿原则。在保证基本均衡的前提下,教师在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同时注意不把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编在同一小组,以免激发其逆反心理,影响小组学习及开展其他活动;学困生宜编入对他们持中间态度或欢迎态度的小组,以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第三、适时调整原则。学习一断时间后可视情况适时调整,一般不作太大的调整,以免影响整体发展。要努力抓好小组长队伍建设,组长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初始阶段可由班主任指定,通过一定时间的了解磨合后,让学生通过推举产生各自的组长。这样产生的组长有一定的人缘基础,与组员之间
28、有较融洽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开展小组内的工作。 小组长选任要达到几个条件:人缘好、责任心强、有很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成绩中上等。评选小组长可以采取竞选的方式进行,每组还可以设正副组长各1人。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也可分别负责管理和学习等,分担不同工作。组长成绩未必最好,但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科小组长应依据学科而定。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不同学科既能体验到成员的角色,又能体验到组长的角色,从而达到“团队学习”的效能。 建组之初,班主任应帮助小组长开展工作指导小组建设,内容包括:一、创设组名,创设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使本学习小组相互鼓励、奋发向上、团结协作。二、形成组训,学习小组
29、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或者格言,形成自己的组训,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凝聚力。三、制作组标,制作学习小组标志牌,放置本组桌面,时刻警醒、激励团队永远向前。四、确定努力目标,小组讨论后,制定本学习小组阶段和长期奋斗目标。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业成绩等方面要达到什么目标,在班级的所有团队中要达到什么样水平,目标清晰,人人明确。当然,小组建设过程也伴随着班级的建设,他们相互促进,互相支撑。 高效课堂模式操作中,教师首先要利用好小组长。小组长等同于一个小老师,是所在小组的学习领袖。小组内部有按照个体学力划分为AA、BB、cc三个层次,当然这个划分是“动态”变化的,它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小组和小组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关系,各自为战,但又充满了竞争。组长抓学习,副组长抓常规(纪律、卫生、安全、日常行为等),分工合作。各学科组长,具体负责本学科的各项学习工作(预习、反馈作业的批改,收发导学案,指定本组展示代表、发言代表,收集问题向班级学科代表反映等),学科组长要能够调动、激发小组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常规活动的管理,每小组必须配备常规专管人员。具体负责:组内卫生、桌椅的摆放、黑板的擦洗、标语的完善、组内的纪律等。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