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管理模式_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创新状况.pdf
《制造企业管理模式_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创新状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企业管理模式_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创新状况.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3年4月第4期(总181期)中国工业经济China Industrial EconomyApr.2003No.4【产业经济】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创新状况黄 群 慧(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市 100836)摘要 制造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对中国能否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满足高质量、低成本的目标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速度,是世界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制造企业管理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我国制造企业管理正处于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的阶段,我国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离作为现代世界制
2、造中心所应具有的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我国要适应世界管理发展趋势,探索自己的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强化意识,加大投入,提高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创造各种公共支撑平台,全方位优化制造企业外部环境。关键词 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与发展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3)04-0011-07在全球化的竞争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仅仅依靠劳动力成本低是不够的。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源泉是不断的企业创新。管理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中国制造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企业管理创新机制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
3、系,就不可能产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实际上,以管理信息化为主要创新内容的企业管理创新,如制造资源计划(MRP)、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被认为是现代制造业企业竞争制胜的利器。因此,制造业的企业管理创新状况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对中国能否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转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世界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类型与发展趋势一般而言,市场对制造企业的要求是高效、低耗、灵活、准时地生产合格产品和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也就是说产量高、成本低、品种丰富、适应性强、质量高、交货准时是制造企业竞争制胜的要素,也是制造企业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标。但在不同的时代,对这些要素的要求高低程
4、度是不同的,因而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征。从20世纪初期到现在,可以将制造企业管理的技术发展和模式创新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管理模式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现代管理模式阶段。收稿日期2003-02-25基金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研究”。作者简介 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1117世纪,在工具机和蒸气动力机的支撑下近代制造业产生于英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造业不断发展,到19世纪后半叶,单一品种或少品种小批量生产成为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替代了手工作坊的制造生产模式。
5、此时的制造企业的管理方法属于师傅带徒弟式的经验管理。其特点是工人具有高超的操作技术;生产过程组织分散,无论从产品设计还是零件的制造,都是分散的,最终由公司的负责人协调;使用通用设备,实行单件生产。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已经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在电力技术革命推动下,以零部件生产的标准化、系列化为基础的大量生产的制造企业管理模式产生了。这种模式的产生适应了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增强竞争力的需要。这种模式的创始人是福特,其发源地是福特的汽车公司。这种管理模式是以亚当 斯密(Adam Smith)的分工理论为指导,在惠特尼(E.Whitney)提出的“互换性”和“大批
6、大量”、爱温斯(Olver Evons)将传送带技术引入制造系统以及泰勒(F.Taylor)的“科学管理”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大量生产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高效、低耗及合格产品,管理技术围绕大批量、低成本做文章。20世纪初期,由于商品的相对匮乏,企业间竞争的焦点是如何高效低耗地生产出产品。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大批量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的能力上。这种大量生产模式,相对于以前的手工场制造方式及单件小批机器生产模式,能够迅速提供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大量生产的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巨大成功,使得这种模式在20世纪3050年代得以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发展,加速了工业化
7、的进程,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完成,工业化的实现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物质上的极大丰富,消费者的需求结构普遍向高层次发展,于是企业间的竞争重点由数量转向质量和品种,高质量、多品种逐渐成为企业间竞争制胜的关键要素。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制造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看,对服务、可靠性之类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品种的要求日益丰富,而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短,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生产批量越来越小,重复订货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结构普遍向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以高质量、多品种为目标的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也就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
8、、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之举。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最早提出成组技术以后,世界各国针对大量生产模式的不足对制造管理技术和模式进行了众多创新,包括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准时生产(Just in Time,JIT)、柔性生产(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FPS)、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Planning,ERP)、供应链管理(Supply China Management,SCM)、灵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A
9、M)、大规模定制生产(Mass2Customization)等。从世界范围上现代制造管理模式发展现状看,这些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归为三类,一是美国企业模式,二是日本企业模式,三是其他模式。美国企业模式最初可以追溯到一种被称为订货点法的生产制造管理方法。订货点法是一种库存量不低于安全库存的库存补充方法。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订货点法进一步发展成为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MRP),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企业外部市场需求和企业内部生产能力、各种资源的变化,在MRP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力计划和执行计划的功能,就发展成为闭环的MRP。闭环的MRP就成为一个
10、完整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闭环MRP的基础上产生了制造资源计划(MRP),MRP不仅涉及物料,而且将生产、财务、销售、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结合成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成为一个广泛的物料协调系统。到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需求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仅依靠一个企业的资源已经无法实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涵盖企业内外所有资源的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灵捷制造(AM)、大规模定制生产(MC)等管理模式相继产生。日本企业模式是以准时生产制(JIT)为代表的。准时生产制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20世纪60年21代创造的采用看
11、板系统和倒流水拉动方式的追求零库存的制造企业管理模式,保证成品在销售时能准时生产出来并发送 组件能准时送入总装 部件能准时进入组装 零件准时进入部装 原材料准时转为零件。这种模式旨在消除超过生产所绝对必要最少量的设备、材料、零件和工作时间。针对准时生产制的特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者柯瑞福赛克(John Krafcik)更广泛地给日本汽车工业生产管理模式命名为精益生产(LP)。精益生产可以表述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作方式和市场营销等各方面的改革,使生产系统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适应,并消除冗余无用的损耗浪费,以求企业获得更好的效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制造业的大公司在探索制造生产自动
12、化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大型自动化生产系统过于复杂、对上下游协作厂商(供货商和销售商)要求高、需要巨额投资等问题,又创新出一种更依存于人、富有灵活性的制造模式 作业单元生产(Cell Production或Cellular Production)模式或细胞生产方式。所谓“作业单元”是指生产上能独立完成整个产品的全部生产作业的一个组织单位,一个作业站配备有生产一类产品的全套设备和若干全能作业者。该模式采用率较高的行业是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被认为具有缩短提前期、提高品种适应性、减少库存和节省人力等优点。其他模式是指除上述日本、美国企业模式以外的其他在MRP和JI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和技术
13、,主要包括最优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约束理论(Theoryof Constraints,TOC)和世界级制造(World Class Manufacturing,WCM)等。最优生产技术是以色列科学家古德特(Eli G oldratt)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它吸收MRP和JIT的长处,以相应的管理原理和软件系统为支柱,以增加产销率、减少库存和运行为目标的优化生产管理技术。约束理论是在最优生产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世界级制造是对现有优秀跨国企业生产管理经验的总结,这些经验被概括为一系列交互作用的原则,这些
14、原则被认为将是下一个10年制造业的活动安排程序。总体上说,当今世界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和发展的趋势是:在满足高质量、低成本的目标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速度。也就是说,新的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应该能够在尽可能保持大规模生产管理模式的高质量、高可靠性和低成本优势的同时,最大可能地提高企业生产制造的品种适应性、市场快速响应性,实现成本更低、质量更高、品种更多、适应性更强的目的。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是适应市场对制造业企业的交货期、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依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技术的进步,这具体包括计算机通信、数据管理技术、传感器技术、专家系统及
15、其开发工具、仿真技术等。同时,包括学习型组织理论、作业流程重组理论等组织管理理论的创新,也为制造企业进行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奠定了组织基础。二、我国制造企业对现代管理模式的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企业一直是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主力军。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以“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民主管理模式为主要内容的“鞍钢宪法”,到1976、1977两年在北京内燃机总厂、清河毛纺厂等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试点;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全国企业学习北京内燃机总厂、首都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三个企业,分别解决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益意识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学习以“模拟市场核
16、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邯钢经验,我国的制造企业创造了许多管理经验和模式,推进了我国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制造企业逐渐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开始意识到通过加强管理、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如果对第五届到第九届(1998年到2002年)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行业分布的粗略统计,从行业排序看,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行业分别为机械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冶金业,都属于制造业企业,创新成果31数量为79,仅这两个行业的企业创新的成果数就约占总创新成果数的25.7%。如果再考虑到化工、食品及饮料制造、服装及皮革制造、医药制造等行业的
17、企业管理创新,制造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数要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相适应,制造企业管理创新呈现出市场化导向趋势,如何适应市场成为制造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制造企业开始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为特征的现代生产制造系统和管理模式。具体表现在生产制造系统方面,自1995年我国开始研究、应用和推广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到现在实施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应用示范的企业已经有201家,覆盖机械、电子、航空、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冶金、兵器等制造行业。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是以信息集成和企业过程、资源优化为特征,通
18、过现代信息、管理和制造技术的结合实现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运行,加快企业产品研制周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改善服务、优化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对试点企业调查表明,实施CIMS使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35.8%,库存资金占有平均减少12.8%。一些学者还提出了21世纪的中国制造业的先进制造战略。其中“精简 灵捷 柔性”(Lean-Agile-Flexible,LAF)生产系统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精简 灵捷 柔性”(LAF)生产系统试图全面吸收灵捷制造(AM)、精简生产(LP)和柔性生产(FP)的精髓,包含全面质量管理(TQC)、准时生产(JIT)、重组工程(Ree
19、ngineering)和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等现代生产管理经验,通过组织创新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全面集成技术、组织、人员等资源,从而实现快速灵捷适应市场变化、高效率满足消费者需求。具体在生产管理模式方面,制造资源计划MRP、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模式正在我国得到逐步应用和推广。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机械工业系统中一些企业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北京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等先后从国外引进了MRPII软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企业已进入体制转变和创新阶段,这使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制造 企业管理 模式 国际 发展趋势 我国 创新 状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