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十四五”商贸商务业发展规划.docx
《市区“十四五”商贸商务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区“十四五”商贸商务业发展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市区“十四五”商贸商务业发展规划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环境第一节 发展基础1.区资源及优势区位条件优越。区位于市主城区的,是核心的承载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优势突出。构建起四向齐发、陆海联动、全域开放的对外开放格局,作为国际及国内物流通道的起点和联结点,对外贸易发展潜力巨大。文化资源深厚。全区现有A级景区7个,丰富的文化资源赋予了区推进商文旅融合发展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产业资源富集。区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区,现有超200家研发平台、近1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0余家市科技型企业、5家市高端研发机构、31家独立法人研发机构,双创综合指数、活力指数等均位居全市前列。同时,
2、区作为市的老工业区,拥有几大重点工业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1/10,集成电路产值占全市80%以上,制造业基础深厚。科教资源集聚。区是市传统科教文化大区、医疗高地,拥有10所高校8家国家级研发平台、250家省部级研发平台,科教及人才资源遥遥领先。卫生资源充足。区拥有7所三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领先,可辐射整个地区。2.商贸商务业取得的成绩主要指标运行稳健。到2020年底,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0亿元,是2015年的1.5倍,复合年均增速为4.5%。2020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279.2亿元,是2015年的1.2倍,复合年均增幅6.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82.8亿元,是2015年的1.1
3、倍,复合年均增幅9.6%。进出口总额累计实现11500亿元,2020年比2015年增加1300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2.77%。十三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5亿美元。重点平台发展迅速。开放平台发展迅速,是我区外资外贸增长的主要引擎;分别发展以笔电加工、芯片制造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和以商贸物流、供应链金融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商业综合体成功落地,市优质水产品配送中心投入运营,装饰材料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完工;改扩建商场、风情街,引进国内首例TOD商业项目,新增商业体量48万方,广场商圈提质扩容成效明显;成功打造了融汇市级美食街、融汇老字号商业特色集聚区,实现产业集聚,有效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4、主要行业结构优化。金属材料类批发、汽车新车零售及日用家电零售等主要商贸行业质量提升,新引入汽车企业顺利开业,汽车零售行业品牌更加多元,汽车类零售额成为拉动社零总额增长的最大动力;零售行业企业(门店)“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的消费新模式逐步构建,网络商品消费逐渐兴起。龙头企业引领凸显。商业综合体开业运营,解决城区商业载体、消费环境缺乏问题;TOD项目引流效果明显,推动广场商圈扩容提质;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入驻,龙头企业、总部经济数量提升,引领作用显现。招商引资效果明显。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建立单月签约、双月开工机制,2018年-2020年,累计签约项目343个,签约总金额4195.8亿
5、元,一批引领性项目成功落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存在问题从空间布局看,商业设施布局不合理,载体不足,东不均衡。商业设施规划建设不足,与周边区县相比有差距,据了解,全区核心商圈和商业综合体约100万平米,占主城商业总体量约5%,与周边区县相比有差距,与差约400万平米,商务商贸行业的承载空间有限。东部已有广场商圈、商业综合体,目前仅一家商业综合体。从业态结构看,传统业态居多,互联网等新经济、新零售、新模式偏少。电子商务发展的配套不足、优势不大,新零售新模式的市场主体较少,全区电子商务限上单位仅4家,零售额占限上单位零售额的比重仅1.07%。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新经济业态突飞猛进,对传统商贸商务业态
6、造成了冲击,我区最大的零售企业电器,随着线上消费模式的兴起,2016年以来,电器零售额就呈现逐年下降态势,年均降幅为11.3%。从市场主体看,龙头企业不足,成长性企业质量不优,个体户占比过大。龙头企业、首店经济、总部经济等缺乏,商销额大于10亿元的企业共8家,主要有物流、汽车销售等;零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1家,为电器。商贸业限上小微企业占限上法人总数的81.6%,但成长不优,限上小微企业商销额、零售额、营业额增速均低于限上单位平均增速;个体户占比过大,商贸业限上个体数量179家,排名主城第一,占限上单位比重38%。从对外开放看,口岸功能不完善,市场主体不多,平台建设不足。铁路口岸B保功能
7、严重不足,相比综合保税区存在功能缺失、开放层级不高、政策创新受限等问题,对市场主体吸引力不强,难以招大引强。受汽车排放政策调整及保税区功能限制双重影响,近两年整车进口大幅下降,进口整车口岸功能发展、利用不充分。总部贸易尚处于培育阶段,对外贸产业尚未起到的带动作用。同时,近年来引进的多为单体项目,贯通上下游、延伸产业链的项目较为缺乏,规模小、数量少导致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实际利用外资总量规模不大。从政策支持看,培育壮大不集中,刺激消费手段不多,政策联动性不强。现行的商贸行业扶持政策主要扶持对象覆盖商贸行业大部分领域,扶持范围较大,扶持重点分散,扶持力度相对较弱,且各行业部门扶持政策未形成联动效应
8、,难以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1.机遇具备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条件。区所辖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拥有对外开放的铁路口岸,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重大开放平台,具备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有利条件。推动地区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发挥优势,助力地区成为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在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区借助高铁枢纽的双引擎,商贸商务业态扩容、提质、增效将面临更加广泛的机会。建设科学城的历史机遇。是“科学”与“城市”的融合体,是产、学、研、商、居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它以综合性科学研究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产业培育为关键,以驱动发展为目的,以优美环境为支撑,致力
9、于打造城市创新发展的“智核”和人们向往的宜居家园,成为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区借助科学城建设,将高水平打造国际物流城作为科学城国际物流功能的重要支撑,以及市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产业新机遇。围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市实施国际消费集聚区建设等十大工程,提档改造商务区,建设智慧商圈和国际邮轮母港,培育首店经济,发展夜间经济等。发挥开放优势,充分释放消费资源潜力,高质量打造特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区乃至全市商贸商务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2.挑战国际贸易保护兴起。国际贸易保护兴起,逆全球化思潮上扬,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
10、不确定性。区作为乃至地区的国际通道枢纽,外贸环境的不稳定对于商贸商务业的发展构成较大挑战。区域加快发展竞争加剧。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带、开放高地,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地区经济圈等战略出台后,各省市区县积极响应,启动对接相关项目,争取开放资源和布局重大平台,对区商贸商务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抢抓建设地区经济圈、科学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以服务居民高品质生活为导向,坚持深化市场化、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提档升级传统商贸
11、商务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打造新的消费和经济增长点,确保社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第二节 发展定位到2025年,举全区之力将区建设成为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开放高地的重要承载区,打造市对外开放型商贸商务经济高地,新零售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商旅文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开放展示窗口。第三节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95亿元,年增长率5%左右;批发业销售额年均增长率3%左右;零售业销售额年均增长率5%;住宿营业额年均增长率8%左右;餐饮营业额年均增长率1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年均5亿美元,其中FDI达到5亿美元左右;进出口总额实现3100亿元,年均增长1%左右
12、;服务贸易年均4亿美元;商务租赁、居民服务等行业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复合增长5%左右。到“十四五”末,全区商贸商务业态结构更加丰富、空间布局更加均衡、龙头企业数量迈台阶、对外开放取得新成就,一系列重大平台、项目落成或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商贸商务业提档升级效果显著,现代服务业更加凸显,示范带动性项目显著增多,基本建设成为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承载区,以及市对外开放型商贸商务经济高地,新零售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到2035年,区商贸商务业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大幅跃升,现代商贸商务业态比重显著,传统商贸商务业态连锁化、品牌化程度大幅提升,一大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项目建成投运,对外开放水平位居地区前列
13、,区成为全市商贸商务高端要素资源集聚高地、地区经济圈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点,中上游地区现代商贸商务创新发展示范区。第三章 发展体系与空间布局“十四五”全期间,全区商贸商务发展将着力构建“3+4+6”的发展体系、空间布局,即三大体系,四大圈层,六大片区。第一节 构建完善的商贸商务三大发展体系1.升级完善内贸发展体系升级打造广场商圈。统筹提升广场商圈整体风貌和产业能级,通过规划引领、设施改造、品牌集聚、业态优化等方式,以天街TOD项目为牵引,加快发展首店经济,打造“人性化、智能化、智慧化”商圈,形成场景式、品质化、时尚潮流的消费核心区。推进新兴商贸集聚区建设。以古镇为基础,形成集文化旅游、夜间经济为
14、主题的特色步行街和夜经济示范街区;加快推进特色商业集聚区建设,丰富业态类型;依托国际物流园区,加快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及展销中心打造,推进建设口岸进出境免税店,探索“即买即退”试点,引导境外消费回流,吸引外来消费。持续稳定大宗消费。发展壮大联芳消费集聚区,形成以大型商业综合体、汽车消费为核心的消费群;引入智能化家居建材品牌,升级专业市场传统消费模式,形成以现代建材装饰业为主的专业市场集群。创新汽车促销方式,加强与旅游、餐饮等联动,创新促进消费模式;鼓励家居家装主力卖场和品牌开展主题营销,促进家居商品和家装服务消费。持续发展并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社区商业集中化。提质扩容融汇商业街,新增商业综合体,形成
15、服务型新商业中心;提档升级城区菜市场,推动智慧化改造,完善肉菜追溯体系;强化社区商业中心功能配套,丰富完善丰文片区、融创文旅城片区商业业态及功能配套,逐步形成社区商业中心;新建地块项目,形成集商业综合体、人才公寓、人才办公等一体的辐射社区型商业综合体等,逐渐引领社区商业发展新趋势。推动夜间经济集聚发展。按照“集聚集约、丰富业态、完善配套、优化功能、提升品质、突出特色”的原则,编制夜间经济发展方案。培育“夜味、夜养、夜赏、夜玩、夜购”等“五夜”生活业态,以片区为依托打造一个以上夜间消费网红打卡地,推动融创文旅城、后街等场所,根据实际条件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带动夜间消费人气和流量,激发夜间消费潜力。
16、培育新零售示范企业。支持大型商贸零售企业、品牌连锁便利店企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全面改造业务流程,建立电子标签、智能收银系统、线上会员系统,打造智慧商场、智慧超市、智慧便利店。支持企业与街道、物业公司等加强合作,在商圈、社区、车站、小区、写字楼等布局无人便利店、智能售货机、自提柜等新业态。鼓励企业应用“社交电商”“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短视频”、小程序等,开展外卖、网店、微店等业务,拓展线上消费市场。探索打造新零售品牌。支撑互联网平台企业赋能农业、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和内外销产品“同线同质同标”工程,支持区内重点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17、促进线上线下高效融合、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内外贸易及一二三产业一体发展。培育发展新美食。培育一批地方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社会影响力大的本土知名品牌餐饮企业,支持餐饮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餐饮集团并支持上市发展。鼓励火锅、中餐、江湖菜等龙头企业建设原辅材料基地,打造集上下游产业链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国内外菜品菜系和著名餐饮企业落户,依托景区等区域重点引进国际和国内大型、知名餐饮企业,提高我区餐饮业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合理布局加油站网点。按照“严控增量、合理布点、调整优化”的要求,优先考虑新增公路(道路),以及物流园、工业园、交通枢纽建设、综合交易市场建设等
18、区块的规划布点。同时,依托加油站网点布局,配套汽车维保、餐饮、ATM机等服务功能,预留电动车充电桩等功能,探索建设氢燃料供应服务站点。2.壮大外向型经济发展体系构建畅通的国际大通道,功能齐备的开放口岸,要素资源集聚的开放平台,吸引力强劲的开放环境,形成以加工贸易为主,一般贸易、转口贸易、服务贸易齐头并进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体系。加强通道建设,服务加工贸易。加强国际大通道及周边区域设施道路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口岸建设,提供更快更好物流仓储服务,助力加工贸易发展。加强对重大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服务,不断提升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度。发挥口岸功能,做大一般贸易。充分利用汽车进口口岸功能,做大进口汽车规模,着力汽车
19、后市场,打造进口汽车全产业链。发挥水果、肉类口岸功能,发展冷链食品产业。在工业园布局生产型外贸企业,鼓励传统工业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工业经济与外向型经济“双发展”。不断扩大仓储物流优势,依托重点企业拓展大宗商品交割业务,探索大宗商品交易业务,争取设立交易所。发挥区位优势,发展转口贸易。依托地处“一带一路”和经济带的联结点的区位优势,结合通道、仓储物流产业聚集基础,发展转口过境贸易,支持咖啡、橡胶、粮食、水果等商品通过口岸保税区中转。结合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等重点项目,打造进出口商品分拨中心、展示展销中心、运营结算中心。发挥资源优势,深挖服务贸易。加快服务贸易“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凭借交通、
20、文化、产业、科教、卫生等领域优势资源,深化服务业开放,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本地特色服务贸易发展,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依托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打造服务贸易新型网络平台。联动文化、教育、医疗等行业部门,加大引进服务贸易主体和服务业领域外资主体力度。引进报关行等机构,在物流运输的基础上发展增值服务。3.推动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促进创新。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品质生活为目的,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着力扩大消费。
21、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围绕吃穿用、住与行、教育、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环境等民生重要领域,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消费物流分拨中心,促进线下线上消费融合。着力做强企业。创新商业模式,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研判市场、开拓市场、满足市场、引领市场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提升开放。加快综合保税区申请,完善口岸资质,延伸平行进口汽车、生物医药、大宗商品交易产业链,扩展货物及服务贸易类型,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提高对外开放贸易能级。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创
22、新新基建投融资模式,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新模式打破传统业态边界,探索智能化产业链、生态链。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活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步伐,提升商业设施智能化智慧化水平。融入地区经济圈建设。强化国家战略精准承接,深化区域联动发展,充分发挥联结地区的枢纽结点作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有机联动。借助高铁枢纽站,推动一体化商圈、融创文旅城等一批重大商贸商务项目投入运营。发挥好国际物流枢纽园功能,深化与国际铁路港合作,共同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协同提升运营效能。推动商旅文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和精神
23、内涵,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推动商贸、旅游、文化等业态的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以广场商圈商贸中心区、商旅文特色商业集聚区、环大学城体验消费集聚区、生态消费体验区等为载体的商旅文融合发展示范区域。第二节 构建东部城区四大圈层1.广场商圈商贸中心区广场商圈以传统商贸零售业为基础,依托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创新升级,打造以现代商贸服务业、高端商务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圈商贸中心区。以人性化、智能化、智慧化为主要抓手,推动商圈“三化”改造,提升商圈经营效率,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消费者体验。第一,运用电子商务手段,推动商贸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与实体商圈相配套的“网上商圈”;第二,鼓励和推动商贸零售企业全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市区 十四 商贸 商务 发展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