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历史事件)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历史事件)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历史事件)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历史事件)专项练习题【甲】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乙】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范仲淹)【丙】王安国直言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 宰相而作小词,可乎? ”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 ”时吕 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日:“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 ”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 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注】王安国:宋朝人,字平甫 晏元献:晏殊,字元献 小词:指描写爱
3、情的词 顾:难道遽:立刻放:排斥相失:不和睦1 .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忧谗畏讥(说坏话)B.薄暮冥冥(迫近) C.去国怀乡(到)D.连月不开(天空放晴) 2.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不以物喜属予作文以记之 B.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 生L”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妻子以代公偿。”行省方 悟,都中乃得免。(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改动)【注释】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翔踊:物价飞涨。王都中:字符俞,元代官员,官 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案(tiao):卖出粮食。比:等到。鬻(
4、何):卖。31 .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言于江浙行省 *以为须果以下等价 *饶去杭几二千里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 *以为须果以下等价 *饶去杭几二千里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A.行者休于树B.醒能述以文者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宴酣之乐32 .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B.甲文中“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C.甲文中“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有些颓废消沉的表现。D.乙文中王都中为民请命,灵活应变,先斩后奏,他的做法最终得到了
5、上司的认可。33 .把选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34 .甲文除了写山水之乐外,还写到了“太守之乐”,请从内容及其体现的积极意义上谈谈你 对欧阳修“太守之乐”的理解。35 .甲文中欧阳修被贬官至滁州,爱民亲民;乙文中王都中擅自将米价低卖救灾,惹怒上司。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文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
6、,弗等专也, 必以分入。”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 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二)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 与
7、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应募与甘父 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然骞持汉节不失。骞 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 十三岁,唯二人得还。注:郎:郎官,一种官职。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36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寝食难安 安步当车 B.望其旗靡 所向披靡 从风而靡 C. 一鼓作气欢欣鼓舞擂鼓助威 D.忠之属也忠心耿耿志虑忠纯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7 .文中运用大量的语言描写(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简
8、要分析。38 .语段(一)中的曹刿和语段(二)中的张骞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请结合选文,分别 说说他们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任意一方面即可)参考答案:1. CD2. CC3. B平甫正色日/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4.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 担忧。【解析】1.考查词语释义。C.句意: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去,离开。故选C。2.考查一词多义。A.因为来,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B.有时或许;C.发语词,不译成年男子;D.主谓之间,不译主谓之间,不译;故选D。3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 “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洁姿态”有
9、误,应为:表达了作者先忧后乐的政治 理想和济世情怀。故选C。4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颈联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作者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院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 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故选C。5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根据丙文中的“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可知,王安国认为晏殊只是偶尔才会做一些小词, 并不妨碍他成就了一番事业。“王安国认为凡有得意之时,必写小词才能表达”于文无据。故 选B。6 .考查断句。句意:平甫表情严肃地说:“排斥郑国的音乐,还不如远离小人。分析句意 可知,“放郑声不若远佞人
10、也”是“日”的内容。“不若”表示语意的转折。故断句为:平甫正色 日/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7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居,处在。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则,就。【点睛】参考译文:乙: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 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 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 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
11、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 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 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 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 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 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 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
12、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 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丙:王安国性格正直,嫉恶如仇。王荆公一开始职务为副宰相,闲暇的时候因为阅读晏元献 公描写爱情的词而笑着说:“做宰相的怎能作这种小(志气)的词?“平甫回答:“晏元献公 也只是偶尔因为得意之事而这样做罢了,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种层次上面吗? “当时 吕惠卿作为馆职也坐在一旁,立刻说到:“为政的人一定要先排斥郑国的音乐,何况自己干 这种事呢? ”平甫表情严肃地说:“排斥郑国的音乐,还不如远离小人。”吕惠卿认为在批评 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8 . B. C9 . (1)不
13、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2)范仲淹的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11.(1)前者是个人因“物”因“己”而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2)先天下之忧而忧(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多写或有错字不给分。【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8 .既贵:他富贵之后。既:已经,之后。故选B。9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长句一般根据句意断句,短句一般根据句子成分断句,注意虚词, 语气词,连词,一般在语气词后面断句,在连词前面断句。A.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二者之为”是一个完整词组,中间不能断开, 可以在“或”这个连词后面断句;B.先天下之忧而忧:在天下
14、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天下之忧”的意思是天下人忧虑,是一个 完整短语,不能断开,可以在“而”前面断句;D.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在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好的田地数千亩。“于姑苏近郊” 是状语,修饰“买”,“买良田数千亩”是动宾短语,应该在“买”之前断句; 故选C。10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在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 意有倒装句要调整语序,有省略句要补充完整。(1)以:因为。这是运用了互文修辞的句子,翻译时要上下句的主语、谓语放在一起翻译。(2)贤:贤良。令:善良,美好。奉:遵守。公:范仲淹。之:的。法:做法。废弛:废 止。11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
15、甲】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可 知,这里的快乐是因为看到美好的景色,故这种快乐是因“物”因“己”而产生的;结合“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这里的快乐是因为百姓快乐而产生的。(2)结合【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 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绿一匹。嫁娶丧 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可知,范仲淹富贵之后,就赈济自己的族人,并且一直坚持 着,范仲淹身处庙堂,关心着民间的百姓,可以用【甲】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或先 天下之忧而忧”来概括其精神品质。【点睛】参考译文:【
16、甲】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 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 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 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 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 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17、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 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 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 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乙】范仲淹不重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时特别宽厚。他富贵之后,在 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好的田地数千亩,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但比较贫穷的人,他 选出一个辈分高而且有贤能的人来管理他资金的进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匹细 绢做衣服,另外婚丧嫁娶,都会给他们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范仲淹
18、死了之后四十 年,子孙贤明善良.一直都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12 . (1)CBA C(5)资治通鉴还没有全部完成,皇帝特别注重这本书,认为比汉纪还要好,皇上多 次催促他快些完稿。【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 断词语意思。C解释不正确。句意:用诸葛亮生活简朴,公务繁忙(导致英年早逝)的事例告诫他。戒,告 诫。故选C。(2)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 复诵读加以验证。结合“由是益力病中吃语皆朝廷天下事也”分析,“由是益力”中省略了主语(司马光),“由是” 是定语,“
19、益是副词,修饰谓语,“力”是谓语、不可中断,故在“力”后断句;“病中吃语中 省略了主语(司马光),“病中”是状语,“吃语”是动宾短语,不可中断,故在“语”后断句;“皆 朝廷天下事也”中有标志性词语“皆”,可在“皆”前断句,“朝廷天下事也”是“吃”的内容,是“病 中吃语”的补语,故不可中断。再结合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因此(处理政务)更加勤勉努力。 病重了,喃喃自语,好像在说梦话,说的都是国家大事,据此可断句为:由是益力/病中吃 语/皆朝廷天下事也。故选Bo(3)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 语意思。A.都是“于是,就”的意思;B.代词,他/助词
20、,的;C.用/因为;D.对/比。故选Ao(4)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C.“后来接受了宾客的建议,开始注意休息”理解不正确。结合“光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 臣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于患,是私其身也。由是益力病 中吃语皆朝廷天下事也”可知,司马光并没有接受宾客的建议,反而更加勤勉努力地处理政 务。故选Co(5)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文言语句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尚(还)、 未(没有)、就(完成)、尤(特别)、以为(认为)、贤(好)、于(比)、数(多次,屡次), 终篇(完稿)”要理解正确。【点睛】参考译文:我本来是平民,
21、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 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 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 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 托付给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而且这是我忠于陛下的本分。(节选自出师表)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宋仁宗宝元初年,马光考中进士,侍奉四朝皇帝。先 前司马光常常忧虑历代史书浩繁,君主无法全部浏览,于是他撰写通志八卷,呈献给皇 上。英宗看了十分高兴,下令让他继续写这部书。后来宋神宗并赐名为
22、资治通鉴,资治 通鉴还没有全部完成,皇帝特别注重这本书,认为比汉纪还要好,皇上多次催促他快 些完稿。书写完后,加授他为资政殿学士。元祐元年,司马光任尚书左仆射,太皇太后和哲宗虚心听取他的意见,遇事都先和司马 光商量。夏和辽的统治者命令他们的边疆官员们:“中原(宋朝)任命司马光当宰相了,再也 不要惹是生非,挑起边疆的争端。”司马光看到朝廷对自己言听计从,就想用自己的生命报 答国家,亲自处理各种事务,不分白天黑夜。他的幕僚们见他身体瘦弱,就拿诸葛亮吃得少、 事务多(而英年早逝)来告诫他,司马光说:“皇帝重用我,大概是觉得我为人耿直,对于国 家有益处,如果仅仅炫耀自己的官位,却不能为国事分忧,这也太
23、自私了!”因止匕(处理政务) 更加勤勉努力。病重了,喃喃自语,好像在说梦话,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取材于宋史闻见录 13. D.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没有被穆公得到,也必定没有这样的名声。14 .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15 .任人唯贤,并予以充分的信任。16 .慧眼识才,心胸宽广,忠君爱国,能言善速。【解析】13.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把握能力。A.表处所,在/表比较,比;B.同“嘱、嘱托,托付/连接;C.确实,的确/实情;D.都表疑问,译为怎么,哪里;故选D。14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解题时,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作答,重 点词语有:后汉:东汉;倾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文言文 对比 阅读 历史事件 专项 练习题 答案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