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备考:耕耘和收获 导写及范文示例.docx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耕耘和收获 导写及范文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写作备考:耕耘和收获 导写及范文示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作文写作备考:耕耘和收获 导写及范文示例作文题:有人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有人说,莫问收获,但求耕耘。读完材料,有何感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审题指导:抓类型:观点类矛盾类抓对象:耕耘收获(交易关系)抓矛盾:关注付出是否能换回结果VS只关注付出的过程而不纠结结果抓实质:结果论和过程论亮观点:但求耕耘莫问收获耕耘是收获的第一步打破“交易思 维”思路梳理1 .引材料:名言引:曾国藩“莫问收获,但求耕耘”华罗庚“勤能补拙是良训,一 分耕耘一分才。”事例引: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 12点半,甚至有过一天用了 20支铅笔的经历。这份超乎寻常的勤奋和努力(耕
2、 耘),也使得他拥有了非凡的文学造诣(收获)。某种程度上来说,海明威付出 了十分的耕耘,早已跳脱了交易思维,不在意所谓的收获,而专注享受写作过程。概括引:钟扬教授援藏16年,其美多吉翻越雪线邮路30年,西西弗斯无休 止推石头上山他们但求耕耘,不问收获,诠释了收获和耕耘的关联。2 .归因分析:为何有人认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1)努力总会有回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其实“耕耘”与“收获”之间并非有一条分明的楚汉边界。人的认知是螺旋 式上升的,我们的每一步耕耘其实都是在收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毅 然归隐,看似在官场上毫无建树,却于田间悠然生活时流传下千古名作,并收获 了自我精神上的
3、充盈与怅然。可见,刚把“收获”的定义由物质化的成绩、名利 扩展至精神层面的心灵、意志,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依循着自己的内心的目标不 断耕耘时,每一步都是收获。不为民而炫,不为利而动,我们应怀揣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想作为 前进路上的激励,当遇到失败时也不因此自怨自悔,而是以“莫问收获”自我鼓 励。最重要的是以收获为指引前行的灯塔,更注重努力耕耘的过程并享受磨砺(文 中“砺”为错字)品性坚定意志,这种精神上的收获,收获自在耕耘中。5 .问耕耘,也问收获春种秋收,有劳动才会有收获,这是农业社会的生存定律。耕耘正是收获的 前提。爱默生曾经说过:“凡事欲其成功,必须付出代价。”钱钟书是一代国学大 师
4、,他所编辑的国学大典管锥编论述辞章与义理,在学术史上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在成功的背后,是钱钟书先生不可计数的努力。尽在他英国留学期间就留 下了 5万页中文笔记、3. 5万页外文笔记,广阔的阅读范围,孜孜不倦的思考整 理,造就了博学多才的她他。因此,一切收获都离不开耕耘。不断积累、持续提 升,以量变引起质变,才能取得成功。然而,耕耘并非收获的充分条件,事件的最终结果与许多因素息息相关,时 局、他人干涉甚至个人运气都能对其造成较大的影响。一个人的努力有改变事件 走向的作用,但面对时代巨轮,终究是回天回天乏术。明末的崇祯皇帝勤于政事, 为了不让明王朝覆亡于自己手中,他日理万机。但在内忧外患、天灾人祸
5、得多重 夹击下,李自成最终攻入了京城。崇祯与朝中大臣的努力没有收获理想的成果。 可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失败丧失了奋进的动力,只要我们还在不断前行着,成功 便存在可能。有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体现了乐观积极的处事态度,但 我并不完全认同这句话。“收获”是“耕耘”的目的,同时也是付出是否有效的 反映。不问收获意味着努力的过程是盲目的,好比一艘船在漆黑的海面上航行, 极易迷失方向。我们要时不时抬起头来验收成果,据此判断努力的方向是否有误, 校准调整自己的位置与对未来的规划。求做“默默付出不求果实的根株”之人的品德值得肯定,可在当今社会,我 们需要更高效的付出,争取有益个人、有益众人,有益
6、世界的成果。孜孜放放ku,死而后已。人生价值是在耕耘中实现的,切合实际的理性奋 斗能让我们更快地找到幸福、实现梦想。怀揣着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掌好生命的 舵,向着彼岸出发!实践收获,努力耕耘30分(30分)有人说,耕耘多少,就会收获多少。也有人说,他不考虑收获,只要耕耘即 可。在我看来,我们要在努力耕耘中沉淀、磨砺,将收获运用到实践中,彰显人 生价值。耕耘是在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和行动。它可以是农民们的辛勤劳作,也可以是 我们学生在学业上的奋斗。收获是最终结果上的产出,既可以是在物质层面,也 口J以在精神层面。在生活中,耕耘不能保证收获的必然性,正如努力不能一定产生好结果。著 名科学家牛顿曾专攻于化
7、学,一度废寝忘食,却无甚成果和收获。假如牛顿一味 固执地在化学耕耘下去,他也就不会在物理中收获奥秘了。由此可见,耕耘要看 方法和个人的情况灵活调整,才能增大收获的可能性。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耕耘呢?首先,耕耘中可以磨砺心性,培养吃苦耐劳等重要品质。一个人没有了品质,就失去了生而为人的内核和精华。尼采曾 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由此可见,努力耕耘是取得收获的 前提,失去耕耘的地基,必定不会造就收获的穹顶。其次,在努力耕耘中,我们充分充实了自我,驱逐了虚无感,创造了存在的意义。我们脱离了 “活着”的空虚生理境界,跳升到了存在的高级生命之道中。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栖息的地方,自由意志
8、得到了终极的显现。反观当下,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席卷着我们,我们越来越重视收获,而极少 关注耕耘。我们不能盲目地随波逐流,要努力在耕耘中沉淀下来,做一个清醒主 动的“狮子”。“我们离群索居,但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一个民族! ”当然,收获也有它的意义所在,不能一味的否定对她的重视。收获为自己价 值的彰显提供了平台,我们应将收获勇敢的付诸实践,让我们个人的价值在应在 之处发光发亮,同时也点燃我们的灵魂与个性,对生活多一份希望,让意义环绕 自己。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们要努力耕耘, 在得到的收获中实践出自己的精神价值和存在意义。(2)强调结果和过程的关系,激励人更努力上
9、进。(3)肯定“努力改变命运”3 .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哪种情况下不成立(思辨)(1)付出和结果并不总是对等,有可能一分收获需要付出多分耕耘。(2)结果有时会延时,未必在期待时间里看到结果呈现(3)有些收获难以被“量化”和“具体化”,耕耘时磨砺的技能和积累的 经验未必不是一种特别的“收获”4 .如果一味强调耕耘和结果的对等,有什么弊端?(1)可能会影响后续积极性(2)这种功利的结果论思想容易使得人们轻易放弃长远的发展,只关注眼 前短浅的利益。(3)当付出得不到结果,容易对自我的能力产生质疑,甚至怨天尤人,自 暴自弃。5 .为什么有人认为“莫问收获”?(1) 是一种踏实努力的态度,无论结果如
10、何,都不放弃耕耘和努力“莫问”是主观上不问,不专注于结果,更多关注过程6 .这样做的价值和意义?(1)帮助我们形成更长远的、发展的目光,从而获得真正有益的发展。(2)扫除社会上功利,过于在意结果的风气,形成一种积极踏实之风。(3)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能使人拥有更多的成就感、满足感,形 成正向的心理激励。(5)让我们平复焦虑,缓解压力,按照节奏缓步提升,循序渐进7 .思辨:完全不关注“收获”(结果)么?(1)“收获”带来愉悦情绪,有效促进“再耕耘”的行动。(2)在“收获”中,对耕耘反思,及时调整努力方式、方向。(2) “收获”很大程度上是他人评价我们的标准,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需 要“收获”
11、来确立自我价值。8.如何做?(1)打破交易思维,构建“耕耘”和“收获”的健康关系。(2)尤其关注过程,不局限“收获”的范畴(精神、情感、技能等也是收 获的一种收获)(3)适当关注结果,通过分析结果来调整自己耕耘的方式和方向,达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思维导图名言引I引材料-事例引有人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有人说,莫问收1-概括引曾国藩“莫问收获,但求耕耘.华罗庚勤能|怖是良训,拓一分才.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甚至有过一天用了20支铅笔的经 历.这份超乎寻常的勤奋和努力(耕耘),也使得他拥有了非凡的文学造诣(收获).某种程度上来 说,海明威付出了十分的耕
12、标,早已跳脱了交易思维,不在意所谓的收获,而专注享受写作过程.钟场教授谖藏16年,其美多吉翻越雪线邮路30年,西西弗斯无休止推石头上山.他们但求耕耘,不问收获,诠释了收获和耕耘的关联.2归因分析:为何有人认为“一分耕 耘,一分收获”-(1)努力总会有回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强调结果和过程的关系,激励人更努力上进.-(3)肯定努力改变命运(I)付出和结果并不总是对等,有可能一分收获需要付出多分耕耘.3 “一耕耘一分收获”在哪 种情况下不成立(思辨)4如果一味强调耕耘和结 果的对等,有什么弊端5为什么有人认为“莫问收获”6这样做的价值和意义(2)结果有时会延时,未必在期待时间里看到结果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耕耘和收获 导写及范文示例 高考作文 写作 备考 耕耘 收获 范文 示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