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之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之教材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古诗词三首之教材分析一、教材解读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 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 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里,我 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 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 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 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 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
2、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 好。牧童1 .简说。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 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 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 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 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2 .词句解析。(1)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 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 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
3、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一个“弄” 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 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 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 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 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2)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 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 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 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
4、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 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 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 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 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 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 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舟过安仁1 .课文简说。此
5、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 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 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 前进啊!2 .词句解析。(1)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 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 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 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
6、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 为。(2)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 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 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 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 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 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 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
7、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 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 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 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 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 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 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清平乐村居1.课文简说。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 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 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
8、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 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 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 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 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 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2词句解析。(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 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
9、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公公 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 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 溢胸中。(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 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诗人 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 泼的神态。“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 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当然,这 里也不乏诗人看到这
10、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产生的愉悦之感。可以说,这是诗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 诗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 看到这样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 柔情和温暖。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多么地幸福和快乐 啊!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 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这一切,是多么让人心生 感慨啊!当然,诗人并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他那看似客 观的描述中,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二、教学目标1
1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 蓬”等。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3 .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 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三、教学建议1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 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 开尘封的古老故事。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 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可 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2
12、 .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 既可以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 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 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两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 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3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 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引导学
13、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 则。比如牧童一诗,对“六七里”和“三四声”,就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 来理解,而要结合前面的“草铺横野” “笛弄晚风”来体会实际的意思,想象 诗句展现在眼前的意境,感受这样表达的语言美和音律美。比如舟过安仁,“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 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 心理。“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再比如清平乐村居,“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是词的 点睛之笔。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 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所以说小儿是最招人喜欢的,不仅喜欢他 的天真烂漫,喜欢他的无忧无虑,更喜欢有了他,这个普通的农家给人的那种 美好的感觉。4 .加强朗读和背诵。典范诗文的积累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5,古诗词三首之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希望 对你有帮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