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知识落实篇专题六生物群体的稳态与环境第1讲种群和群落配.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推荐】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知识落实篇专题六生物群体的稳态与环境第1讲种群和群落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知识落实篇专题六生物群体的稳态与环境第1讲种群和群落配.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第 1 讲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连续10 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26 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B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C10 年内,第4 年的种群数量最大D第 8 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解析:24 年间,1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A错误;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结合这些特点可以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24 年间 12,48 年间0 1
2、,8 年以后 1,所以 10 年内,第 4 年的种群数量最大,第8 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C、D正确。2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少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C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解析:生物量指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有机物质量,A点时个体较少,故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A错误;种群密度最大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C错误;由图可知,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不呈正相关,D错误。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
3、+努力=大学3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C)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不
4、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小;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大。4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B)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最初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B项错误。初生演替的时间较长,D项正确。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项正确。该
5、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项正确。5下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严重自然灾害CR时和 T 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DR时之前和T 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解析:S点有生物等条件存在,所以 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故 A正确;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急剧下降,可能是人为原因,也可能是遭到严重自然灾害,故 B正确;由图可知,R时和 T 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这期间群落发生了演替,生物种类可能发生了改变,所以 R时和 T
6、 时的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故 C正确;群落演替在各时间段均会发生,故D错误。6对下列四种曲线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A若的纵坐标代表种群的增长率,则此曲线可对应种群的“S”型增长B若的纵坐标代表种群增长速率,此曲线可对应种群的“J”型增长C若的纵坐标代表种群增长速率,则A点对应K值,B点对应K/2 D曲线可表示随时间变化的“S”型增长速率解析:若的纵坐标表示增长率,对应“J”型增长率曲线;若的纵坐标代表增长速率,此曲线为“S”型增长速率曲线,A点对应K/2,B点对应K值;可表示随时间变化的“S”型增长率曲线。7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
7、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A当种群数量达到e 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 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 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 400 解析:当种群数量到达e 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增长速率为0;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出现;阴影部分表示被淘汰的个体数量。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A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光合作用中C同化的过程B用样方法测量福寿螺的种群密度C摩尔根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孟德尔用假设演绎法研究遗传规
8、律解析:探究光合作用中C同化过程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技术,A正确;福寿螺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D正确。9关于蓝藻、酵母菌、乳酸菌、水绵、黑藻、噬菌体这6 种生物的归纳错误的是(A)A均可用显微计数法来测其种群密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B含有线粒体的只有C生产者只有D都含有蛋白质与核酸解析:噬菌体属于病毒,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而且其不能独立生存,A错误;含有线粒体的生物是真核生物,酵母菌、
9、黑藻和水绵属于真核生物,B正确;生产者是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蓝藻、水绵和黑藻能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病毒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D正确。10下 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C)A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 时以后的数量变化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B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 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若该种群为草原中的田鼠,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样方法D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K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植解析:图中曲线显示,3 时以后种群数量在ab 数值间呈现上下波动,其数量变化幅度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荐 生物 二轮 复习 第一 部分 知识 落实 专题 群体 稳态 环境 种群 群落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