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知识落实篇专题六生物群体的稳态与环境第1讲种群和群落讲.pdf
《【推荐】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知识落实篇专题六生物群体的稳态与环境第1讲种群和群落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知识落实篇专题六生物群体的稳态与环境第1讲种群和群落讲.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第 1 讲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1(2015新课标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D)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A错误;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复杂,B错误;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也小于灌木阶段的群落,C错误;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
2、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上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D正确。2(2014课标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 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错误。3(2015新课标卷)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
3、泊中排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 个体数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 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
4、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0、1、2的个体总数为400,38的个体总数及9及大于9的个体总数均为400,幼年、成年和老年3 个年龄组成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推知该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答案:(1)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
5、动、逐级递减4(2015新课标卷)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 1000 头。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 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解析:(1)该生态系统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50 头/250 km2 2.2 头/km2;当
6、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种群密度为500 头/250 km22头/km2。(2)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反之亦然。丙捕食乙,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乙捕食甲,乙的数量减少,导致甲的数量增加。(3)乙种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丙种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答案:(1)2.2头/km22 头/km2(2)由于乙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大于5(2014课标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
7、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3)据调查,近5 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 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生演替
8、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2)次 生演替有土壤条件,保留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 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自然环境本身变得干燥,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所以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荐 生物 二轮 复习 第一 部分 知识 落实 专题 群体 稳态 环境 种群 群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