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d无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材料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 必备能力之一。“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 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有学者也曾指出,它更像 是一个囊括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 及利用能力。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和“标签符号”主导思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 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
2、见。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 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比如国内舆论习 惯热议“老人碰瓷”,老人在很多网民心中就有了 “坏人”的“刻板印象”。至于信息源是否 权威,或者事实是否完整,这些要素统统被忽略。事实和真相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需要”的存在。从主观认知上来讲,我们要勇 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 据。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妨以美国新闻工作者所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为判断标准: 1.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 2.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 3.信息源
3、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 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 5.其他可能性解 释或理解是什么? 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稍微夸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 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见真相。如 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哪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尽可能提高自身 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也避免自己 在情绪“过山车”上颠簸。(取材于陈方的相关文章)材料二:书日给我们的启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句中划横线的两句
4、位置可以互换。B.第句中的“卷帙浩繁”书写正确。C.第句中的“孰是孰非”可改为“非此即彼”。D.第句中的“即使也”应改为“只要就”。在第句横线处填写两个恰当的词语,使文段语义完整,内容贴切。九、微写作() 22.文学名著中总有一些人物形象留在人们的脑海中。请从所学的课文祝福林教 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选择一个人物,为他(或她)写一段简介。要求:写出 人物姓名,语言得体。() 23.某省发布的2022年中考方案中提到,语文考试允许学生使用字典。请针对这一 方案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十、材料作文() 24.作文。匈牙利诗人裴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
5、者皆可抛。”道出了自 由至上的理念。中国教育家魏书生说:“什么人最自由?自律的人才能有最大的自由。”请以“自由与自律”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5.作文。“改变”,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解释: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改换;更改。在成长 中,我们总会亲身经历、亲眼看到许多的改变,引发你的深入思考。请以“改变”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016年,“后真相” 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 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
6、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日益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 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显然较为困难。互联网时 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限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同时,群体心 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往往会对个体成员施加压力,从而 强化其从众行为。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 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 可乘。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
7、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 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 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 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虚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 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由于这类技术对于过滤虚假新闻、阻断 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将来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 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是因为它
8、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 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 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 求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既要靠技术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 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取材于解冰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媒介素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素养是媒体人和网民在互联网世界都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B.媒介素养专指人们对媒体信息的解读、思辨等全方位接收能力。C.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对事实的判断会
9、被思维定式和偏见所影响。D.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容易相信并传播符合他们情绪需要的信息。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内容不一定就是事实和真相。B.真相一书指出接收信息时要进行全面和理性的思考。C.互联网时代新闻最差是因为社交媒体崛起造成新闻太多。D.缺少一定的媒介素养即使接收再多的信息也容易被舆论绑架。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舆论走向会完全受制于个人的情感和信念。B.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让受众不可能成为辨别谣言的“智者”。C.虚假新闻过滤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阻断网络谣言传播有一定作用。D.网络谣言能够造成较
10、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迎合了网民的心理。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民应尽可能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能力。B.两则材料中提到的“技术层面”的内容和作用均不同。C.网络谣言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因而能够造成较大影响。D.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要铲除网络谣言的社会土壤。5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条概括“治理网络虚假信息”的思路。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 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11、”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缝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 厌 之有?既东封郑,又欲 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取材于烛之武退秦师)(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 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
12、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 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 说能若是乎?秦穆公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 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公必翻然从之矣!(取材于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 厌:满足 *B.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C.诅能若是乎诅:难道*D. 一怵于烛之武之利怵:警惕*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其无礼于晋 其势弱于秦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守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昌平区 2021 2022 学年 一下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