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
《成都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成都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
2、,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二)学段目标学段具 体 目 标小学阶段1.价值体认:通过实践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体现我市“天府文化”的重要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
3、义的价值体验。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形成初步的“家国情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2.责任担当: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形成生活学习自理能力,养成自立精神及尊老尊师爱幼、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家务劳动的意愿。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4.创意物化: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家务劳动的基本技
4、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初中阶段1.价值体认:积极参加班团队活动、场馆体验、红色之旅、“天府文化”考察探究等,亲历社会实践,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同伴、家长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家乡。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2.责任担当: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围绕家庭、学校、社区的需要开展服务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生活习惯;愿意参与学校服务活动,增强服务学校的行动能力;初步形成探究社区问题的意识,愿
5、意参与社区服务,初步形成对自我、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承担一定的家庭义务,初步具备法治观念。3.问题解决: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积极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形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4.创意物化: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发展实践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创意实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定
6、的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制作能力。高中阶段1.价值体认:通过自觉参加班团活动、走访模范人物、研学旅行、职业体验活动,组织社团活动,深化社会规则体验、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初步体悟个人成长与职业世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增强根据自身兴趣专长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能力,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感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2.责任担当:关心他人、社区和社会发展,能持续地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区及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理解并践行社会公德,提高社会服务能力。3.问题解决
7、: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增强研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能及时对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审视、反思并优化调整,建构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4.创意物化: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实践,熟练掌握多种操作技能,综合运用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增强创意设计、动手操作、技术应用和物化能力。形成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的意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程内容及活动方式(一)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8、丰富多彩、开放广泛,其内容选择与组织应遵循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和连续性原则,既要面向社会生活,也要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校要统筹安排各年级、各班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课时、场地,允许和鼓励师生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活动主题,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整合、重组与提升。学校可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等专题教育,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
9、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方式实现专题教育的目标。(二)活动方式1.考察探究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现代企业考察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和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小学阶段。主要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生活的环境,
10、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查找资料,梳理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至少开展一次社会调查。初中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结合周边的自然环境、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领域,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和初步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形成科学态度。至少开展两次社会调查。高中阶段。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包括研学旅行、社会考察等。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开展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活动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采用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考察报告等
11、方式。其内容包括三个领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2.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拥军优属、城乡综合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法制宣传、勤工俭学等。它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活动。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各学校要积极与社区、社会单位合作,共同制定社会服务活动方案。小学阶段每学年至少要完成一次社会服务活动。初中阶段每学年应至少完成两次社会服务活动。高中阶段按要求完成军训、党团活动和社会考察活动。3.设计制作设计
12、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科技制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小学阶段应结合信息技术课、课后延时服务等开展动手活动课,学生至少有1-2件制作成果;初中阶段结合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开展活动,学生至少有3-5件制作成果;高中阶段结合信息技术
13、、通用技术等开展活动,学生至少有3-5件制作成果。4.职业体验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小学低段可以开设职业启蒙教育课,学校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提供相关职业情境,让学生进行职业体验的活动课。鼓励小学中高段和初、高中阶段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真实职业场境,进行社会各行各业职业体验活动。鼓励区域内中小学和中职学校联
14、合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在场地、专业师资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开发课程,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同时提升中职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生产劳动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四、课时安排(一)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1-2年级每周不得少于1课时,3-9年级
15、每周不得少于2课时。课时安排原则上为分散每周安排。为落实研学旅行、社会考察等也可适当集中课时安排,但不得以集中安排为由减少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总量。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可考虑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二)高中教育阶段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共8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研究性学习6学分(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其它2个学分。(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6学分,共108学时。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学校可以采用模块学时或弹性学时安排。即:一学年一个课题(项目),每个课题(项目)3个学分。安排在高一、高二年级
16、完成。(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2个学分,共36学时,三年不少于1周。包括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职业体验等。学校可以根据实际进行集中安排或分散安排,按每学年2-3个工作日,或每学年18学时进行安排,尽可能在高一、高二年级完成。五、课程实施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各学校要确定专门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与学校校本课程、德育活动等有机结合;还要基于学生的年段特征、阶段性发展要求,制定具体的“学校学年(或学期)综
17、合实践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与学校学年(或学期)总体实施方案及年级、班级活动计划相互配套、衔接,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1.组织管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要明确实施机构及人员、组织方式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确保课程实施到位。学校校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明确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负责人。2.教师配备。12个班及其以上的学校原则上至少配备1名专职综合实践课程教师,12个班以下的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兼职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参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有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承担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任
18、务。学校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班主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中的地位和作用。各学科教师要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承担指导任务。其他学校教职工要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学校要积极争取家长、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社区人才资源等有关社会力量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兼职指导教师,协同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3.实施方式。学校要协调全校力量,整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内容的整合,将学科实践活动、德育活动、专题教育活动、校本课程等内容整合;人员的整合,将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学科教师、家委会成员、社会及校外专家等力量整合成为活动指导团队;方式的整合,要突破传统活动单一、浅层的活动方式,将讲解、表演、展示、评比、探究、
19、服务、制作、体验等多种方式整合,设计主题,开发序列活动,拓展深化活动的育人价值。4.活动指导。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1)指导者: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或活动主题,并在制定活动方案、实施过程、总结与评价等环节,给予学生必要的、适度的指导。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方法训练,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开展问卷调查等,指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建立过程档案。(2)组织者:教师要善于组织协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
20、动,帮助学生保持和进一步提高活动积极性。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育因素,捕捉教育时机,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3)参与者: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问题与需求,根据具体情况帮助学生调整计划,主动参与学生的探索与实践。在参与的过程中,促进教师自身成长,努力做到“教学相长”。(4)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实践创设必要条件,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5.活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学校和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
21、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小学阶段各学校应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指导学生对自己参与的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活动进行写实记录,对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相关佐证材料做好收集。分类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等资料,并编排、汇总、归档。原则上每学年进行一次材料收集、整理,师生共同完成活动评语,进行总结考评。初中阶段各学校要按照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成都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的通知(成教函201995号)的要求,组织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写实记录。高中阶段各学校要按照成都市教育局关于使用成都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管理系统的通知
22、(2017-25(发)的要求,组织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写实记录。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小组合作范围可以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和跨区域等。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组织方式。六、课程管理与保障(一)培训与教研1.建立指导教师培训制度。市、区(市)县分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教师培训,明确培训目标,努力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规划、设计与实施活动的能力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等。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组织教师按照课程要求进行系统学习。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倡导参与式培训、案例培训和项目研究等,不
23、断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动力。在全市骨干教师培训、专项教师培训等项目中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类别,保障课程地位。 2.建立健全日常教研制度。各学校要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合作研究,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及时分析、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各区(市)县教研机构要配备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研员,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并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等,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着力构建市、区、校三级教研网络,提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整体实施水平。(二)支持与保障1.资源开发。各学校应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利用好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利用好学校图书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都市 中小学 综合 实践 活动 课程 实施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