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教案.doc
《《〈礼记〉二则》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二则》教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礼记二则教案礼记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3。理解课文大意,联系实际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理解大同社会的三个特征.4.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理想,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的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并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来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智趣.重难点突破重点: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苯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3。理解课文大意,联系实际明白
2、“教学相长”的道理;理解大同社会的三个特征。难点:理解课文大意,联系实际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理解大同社会的三个特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1。激情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句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由此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其中的为学之道。(板书课题:虽有嘉肴)2。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
3、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3.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多媒体出示)嘉肴(ji) 弗食(f) 不知其旨(zh)教学相长(zhng) 兑命(yu) 学学半(xio)(2)提出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3)交流查阅的有关资
4、料,可对礼记做补充介绍,也可以拓展到其他的儒家著作。第二阶段:自主探究1。一读,读准字音。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评议、纠正。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录音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与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3.三读课文,疏通文章文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疏通大意.学生活动后,教师补充重点词语:(多媒体出示)虽有嘉肴( )虽有至道(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其此之谓乎( )明确:好,美。最好的。所以。学的。4.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告奋勇疏通文意,师生共同纠正、明确。第三阶段:合作探究(一)归纳重点实词和虚词。方法:学生自主寻找出通假字、一词多
5、义的词语,然后对一词多义中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进行探究、讨论,明确答案。教师适时指导、点拨。1。通假字(1)兑命(“兑”同“说”)(2)学学半(“学同“斅”,教导)2。古今异义(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2)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3)然后能自强也(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勉强)3.一词多义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嘉肴”,美味的菜)其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的语气词)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学半(学,同“斅”,教导)(二)理解内容.1.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讨论后,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
6、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2.提问: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讨论后,明确: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三)拓展延伸,启迪智慧。师: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和鼓励。答案示例:(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7、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可以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不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的理解还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了。(四)课堂小结.1。学生小结自己这堂课的收获。2.当堂背诵课文。第二课时第一阶段:复习导入,学情诊断检查上节课所掌握的文学常识、课文背诵、重点词的解释及句子的翻译.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抢答:1.礼记是 时期 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编纂的。2.解释下面的词语或句子。(1)然后能自反也。(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8、3)教学相长。3。检查背诵.(从不同层次的学生中相互抽查一到二人)明确:1。战国至秦汉 儒 戴圣 2.(1)反思 (2)勉励 (3)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第二阶段:导入新课,自主探究(一)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天下为公”的题词,这一社会理念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句话来自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而实现了“天下为公”的社会,他将其称之为大同社会。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大道之行也,共同找一找问题的答案。(板书:大道之行也)朗读课文,正确停顿。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注意断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礼记二则 礼记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