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ppt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制度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目录【学习目标】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1)知道从汉朝到唐朝时期选官制度、中枢机构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演变情况(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掌握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史料实证)1.选官制度的创新2.中枢政务机构的创新3.赋税制度的创
2、新第7 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的创新2商周时期战国秦朝汉代 魏晋南北朝隋唐1905年血缘关系军功品行才能才能门第考试能力选官方式依据标准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察举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名门望族控制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到门第族望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漂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到东汉中后期,选举权被地方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桓帝时有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
3、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九品中正制初创:选拔权力从乡里评议到收归中央(设中正官)选拔依据从门第族望到家世、才能并重(定品)九品中正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又被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从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作为汉代以来统治基础的士人,就被明显地从血缘上分化成为士族和寒族两个部分,前者处于政治权力的垄断地位,而后者则被排除在权力中心,长期徘徊在边缘。评价:(1)将选官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2)后期以家世为主要品评标准,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九品中正制将选举权收回中
4、央,将乡里评议改为官方评议。在地方设中正官,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中正编订的本地人材料,分为两项:一是“家世”,二是“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将人物等级分为九个九个等级。中正所评等级越高,所受官职往往在比较清要的位置,以后升迁就快。选官方式4选官制度科举制1.演变过程开始采用分科考试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方式选拔官员增加了考试科目,以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5、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始建进士科,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科举制度形成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首创了武举和殿试选官制度科举制材料一: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2.意义(1)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2)提高了官员的
6、文化素质。(3)加强了中央集权。(4)推动了民间重学风气形成。魏晋南北朝三公九卿皇帝东汉皇帝尚书台三公【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曹魏】【西晋】西汉秦朝皇帝三公九卿【决策】【执行】中朝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三省共同辅助决策(1)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文帝: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3)唐太宗: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唐代三省位置图魏晋南北朝隋唐二、中枢政务机构的创新-三省六部制1.发展过程皇 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起草政令)(
7、执行 政务)(封驳审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影响:(1)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2)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后下发到门下省时,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武则天时期,刘祎之官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三省长官名)。后以私议天后返政,并受人诬罪赐死,时年五十七。时则天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阶段赋税制度征税标准魏晋唐初唐中期明代清初租调制按户征粮纳绢租庸
8、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可以纳绢代役按人丁和财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人头税按亩征收银两三、赋税制度的创新租调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征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演变为以田亩为主,征收的物品由以实物地租为主演变为以货币地租为主,征收的时间从不定时演变为基本定时,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演变为纳绢代役,税种也由繁杂演变为简单。张菱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演变1.魏晋:租调制基础北魏孝文帝:均田制租:粮食(粟)调:帛或布按户征收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唐朝租庸调制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
9、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租: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田租)调: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庸: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是正役。如不服役,可以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 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纳二十天 的数额,叫“纳庸代役”(输庸代役)特点以“人丁”为标准计税 实行实物地税和劳役相结合以庸代役保证农时和国家的财政收入“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安史之乱两税法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
10、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资治通鉴综合以上图文材料,说明唐代中期后赋税制度暴露出怎样的问题?(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税收机构及名目混乱,人民负担加重。赋税负担不均,农民逃离。唐中后期两税法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人无无丁丁中中,以以贫贫富富为为差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夺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居居人人之之税税,秋、夏两征之其田田亩亩之之税
11、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2)内容:每户按贫富等级(据人丁和资产划分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放松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人丁财产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户税、地税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一次夏、秋两季(3)影响:积极: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吏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白居易重赋官吏盘剥“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增加税目消极: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习近平
限制150内